- 年份
- 2024(11567)
- 2023(16946)
- 2022(14434)
- 2021(13586)
- 2020(11230)
- 2019(25911)
- 2018(25453)
- 2017(48699)
- 2016(26746)
- 2015(29855)
- 2014(29498)
- 2013(29322)
- 2012(27224)
- 2011(24782)
- 2010(24489)
- 2009(22295)
- 2008(21739)
- 2007(18916)
- 2006(16749)
- 2005(14805)
- 学科
- 济(106230)
- 经济(106114)
- 管理(77192)
- 业(72700)
- 企(59281)
- 企业(59281)
- 方法(47687)
- 数学(41754)
- 数学方法(41300)
- 中国(30691)
- 农(30336)
- 财(26622)
- 学(23360)
- 业经(23154)
- 贸(22730)
- 贸易(22720)
- 易(22174)
- 地方(20226)
- 农业(19761)
- 制(19552)
- 环境(19275)
- 和(17047)
- 策(16969)
- 技术(16556)
- 银(16510)
- 银行(16445)
- 划(16293)
- 务(16081)
- 财务(16012)
- 财务管理(15984)
- 机构
- 大学(380580)
- 学院(378293)
- 济(157366)
- 经济(154238)
- 管理(149125)
- 研究(134388)
- 理学(129505)
- 理学院(128050)
- 管理学(125995)
- 管理学院(125315)
- 中国(100002)
- 科学(83086)
- 京(81602)
- 财(69486)
- 所(67985)
- 农(67138)
- 研究所(62439)
- 中心(59657)
- 业大(59439)
- 财经(56027)
- 江(53819)
- 农业(52961)
- 北京(51930)
- 经(51257)
- 范(49049)
- 院(48613)
- 师范(48523)
- 经济学(47199)
- 州(43146)
- 经济学院(42650)
- 基金
- 项目(261608)
- 科学(205067)
- 基金(190925)
- 研究(187876)
- 家(168812)
- 国家(167461)
- 科学基金(142057)
- 社会(118903)
- 社会科(112773)
- 社会科学(112743)
- 基金项目(100816)
- 省(99825)
- 自然(93504)
- 自然科(91295)
- 自然科学(91267)
- 自然科学基金(89640)
- 划(85598)
- 教育(85430)
- 资助(79016)
- 编号(75077)
- 成果(60596)
- 重点(58944)
- 部(58224)
- 发(56258)
- 创(54188)
- 课题(52015)
- 创新(50603)
- 科研(50273)
- 教育部(49481)
- 国家社会(49285)
- 期刊
- 济(167791)
- 经济(167791)
- 研究(112200)
- 中国(69643)
- 学报(64359)
- 农(60384)
- 科学(58272)
- 管理(54243)
- 财(49959)
- 大学(47966)
- 学学(45353)
- 农业(41868)
- 教育(39000)
- 融(32581)
- 金融(32581)
- 技术(30325)
- 经济研究(28131)
- 业经(26980)
- 财经(26835)
- 经(23006)
- 业(22365)
- 问题(21974)
- 贸(19239)
- 理论(19077)
- 科技(18986)
- 图书(18360)
- 技术经济(18081)
- 版(17850)
- 实践(17297)
- 践(17297)
共检索到552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鞠斐 袁野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中国碳价格历经了多次调整,国内碳交易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碳价格的涨跌,对中国经济转型、贸易格局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影响。笔者对碳价格与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当前中国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从政策、碳价优化及产业调整等角度,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
碳价格 中国“双碳” 目标实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浩 张晋晋
作为能源大省,山西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立足山西现状,通过完善政策保障,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地方法规和标准体系,大力建设绿色财政金融体系;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减污降碳;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碳达峰碳中和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运用;进一步夯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加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健全碳排放权市场监管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山西 “双碳”目标 策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炳才
确立“双碳”目标后,我国开展了积极行动,包括将“双碳”目标承诺具体化、制定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和政策以及更长远的战略目标、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推动企业减碳降碳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碳排放总量仍处于增长之中,碳排放降低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较大,降碳机制不健全和措施力度不足,能源效率和碳排放效率较低,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等。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共同减碳降碳;增强“双碳”目标意识,推进“双碳”科普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能源结构调整,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降碳潜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加强技术产品创新,重点降低制造业能源消耗;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降碳积极性。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子洋 宋冬林 谢文帅
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减少碳排和增加碳汇两种基本途径,归根结底则是要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逻辑主线,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化转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能够以数据生产要素推动生产方式低碳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数字科技革命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绿色低碳价值。实践中,为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助力作用,应当深化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推进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化发展;健全有效市场机制,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夯实数字经济助力低碳发展的政策基础。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达峰 碳中和 绿色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吕伶俐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迅速,碳审计作为市场中的重要监督机制,理应为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碳审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碳市场对碳审计的需求入手,分析碳审计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完善审计领域法律法规及准则、推进碳审计职业化建设、加快构建碳审计协同机制以及加大碳审计的外部监管力度等改进建议,以助推碳审计更好更快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道平 刘琳琳 刘杨婧卓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科学量化我国碳中和进程,并考察相关政策效果,总结分析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本文首先从区域总体、人均和能源消耗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各省份碳中和进程的指数体系,总结了其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省级经验数据,深入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推进我国各地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通过碳排放和碳吸收(即碳汇)两端产生积极的政策效果;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和提升能源效率两个渠道促进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健全中国碳市场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证据和政策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晓春 吴子珺 孙群 周瑛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碳排放政策体系的保障,因此分析中国碳排放政策,对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采用文本挖掘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MC指数模型,对中国碳排放“1+N”政策体系中的代表性减碳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均值为6.38,整体处于可接受状态;碳排放政策样本中的完美政策与不良政策最少,可接受政策最多,优秀政策次之;各项政策在政策时效、作用层面和政策功能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政策激励不足、发布机构单一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世贞 王念念 姜曼
出行平台采用新能源车运营,有利于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双碳”目标下出行平台采用新能源车运营为例,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探索多主体的演化博弈规律,按照生命周期演化特征进行阶段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碳”目标下,在出行平台采用新能源车运营的过程中,政府从补贴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上路运营,到补贴退坡,从多角度支持出行平台采用新能源车运营,包括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开展合理规制等;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变化影响出行平台使用新能源车运营的策略选择。当前和未来政府政策支持应重点加强新能源车技术创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雷鹏 计晗
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甲烷管控势在必行。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持续支持甲烷管控、助力“双碳”目标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论文指出,“双碳”目标内涵应涵盖甲烷管控,并梳理国内外甲烷排放现状、甲烷管控政策以及金融机构应对经验,分析当前甲烷管控带来的融资机遇与挑战;最后,从商业银行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甲烷减排 温室气体 绿色金融 应对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欧阳振益 谢花林 乐文年
本文基于“双碳”视角,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立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生态农产品供给、生态修复与价值提升、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
生态产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鹏 孟凡生
化石能源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造成了重要影响。研究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问题,有助于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政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是中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实现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应提高能源工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实施能源可持续供给计划。
关键词:
能源供给结构 低碳化 影响因素 策略
[期刊] 改革
[作者]
毛涛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工业领域应加快低碳转型步伐,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用行政、市场、社会化管制措施,中国营造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业低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存在认识偏差、制度体系不健全、部分领域积重难返等问题,还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度挖掘企业减碳潜力。更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以正确的认识、健全的制度、重点的突破,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步伐。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供应链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胡文森 李永杰
火力发电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转换方式之一,也是碳减排主体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火电行业碳减排潜力,从能源安全角度研判碳减排存在的风险与挑战,提出建立规范的绿色型电源、灵活的调节型电源、高效的综合型电源、低碳的环保型电源、可靠的兜底型电源、智慧的数字化电源等碳管理综合防控策略,为火电行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智轩 甄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现有碳减排行动方案已经针对城乡建设、产业、能源等领域做出了详尽部署,但也存在着对空间关注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市域范围内,尚缺少从城乡统筹视角展开空间治理的实施框架和具体手段,减碳如何应用落实到各级空间单元上仍不清晰。从空间视角出发,解读碳效益在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时面临的挑战,并从治理理念、治理对象、治理手段和治理方法四个方面提出双碳目标下城乡空间治理路径。基于此,提出碳数据赋能的城乡空间治理策略,以海量精确的碳数据赋能空间治理,将其用于空间碳效益的监测评估、模拟规划和管理运营,以加强碳减排的系统性和落地性。
关键词:
双碳 碳排放 碳数据 城乡空间治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廖茂林 王国峰 胡濒尹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目标,也是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应有之义。本文从分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潜在成本及其参与主体分担机制出发,指出中国存在压期成本与压峰成本,需要多方共同分担成本。通过对欧盟和美国减排成本分担机制研究,认为欧盟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分担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成本,即征收碳税,提高企业成本,推动消费者转向低碳绿色产品购买,提升企业研发积极性,促使企业向区域外转移,产生“污染避难所”效应。美国主要通过政策与市场双重作用分担成本,在发展初期采用政策约束的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中后期则依托市场来进行分担。借鉴欧美成本分担机制,本文提出中国需要依托政府、居民和企业来分担潜在成本,且不同时间段发挥作用的主体亦有所差异,在市场机制下建立政府、企业和居民潜在成本分担机制,可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