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09)
- 2023(15962)
- 2022(13264)
- 2021(11786)
- 2020(10139)
- 2019(23136)
- 2018(22953)
- 2017(44599)
- 2016(24532)
- 2015(27546)
- 2014(27505)
- 2013(27623)
- 2012(25770)
- 2011(23379)
- 2010(23433)
- 2009(22111)
- 2008(22396)
- 2007(20502)
- 2006(18036)
- 2005(16640)
- 学科
- 济(110300)
- 经济(110144)
- 业(97434)
- 管理(90773)
- 企(87630)
- 企业(87630)
- 方法(51257)
- 数学(41893)
- 数学方法(41567)
- 财(36836)
- 农(32651)
- 业经(32532)
- 务(25808)
- 财务(25777)
- 制(25766)
- 财务管理(25726)
- 中国(25482)
- 企业财务(24438)
- 农业(22694)
- 学(20014)
- 技术(19931)
- 和(19581)
- 环境(19558)
- 划(19460)
- 贸(19156)
- 贸易(19149)
- 易(18595)
- 体(18401)
- 地方(18332)
- 理论(17688)
- 机构
- 学院(364756)
- 大学(362334)
- 济(154294)
- 经济(151269)
- 管理(143799)
- 理学(123122)
- 理学院(121889)
- 管理学(120120)
- 管理学院(119457)
- 研究(119200)
- 中国(93676)
- 京(75659)
- 财(75561)
- 科学(71759)
- 农(66968)
- 所(61120)
- 财经(59227)
- 江(57579)
- 中心(55403)
- 业大(55358)
- 研究所(54757)
- 经(53624)
- 农业(53049)
- 经济学(47502)
- 北京(47135)
- 州(44323)
- 财经大学(43626)
- 经济学院(43099)
- 院(42673)
- 范(41938)
- 基金
- 项目(236445)
- 科学(187201)
- 基金(173868)
- 研究(169842)
- 家(151742)
- 国家(150446)
- 科学基金(129965)
- 社会(109731)
- 社会科(104135)
- 社会科学(104104)
- 省(93432)
- 基金项目(91808)
- 自然(85010)
- 自然科(83078)
- 自然科学(83048)
- 自然科学基金(81651)
- 划(77817)
- 教育(77796)
- 资助(71597)
- 编号(66918)
- 成果(53824)
- 重点(53375)
- 部(53064)
- 创(51851)
- 发(50646)
- 业(48209)
- 创新(47874)
- 制(47149)
- 课题(46313)
- 科研(45958)
- 期刊
- 济(173899)
- 经济(173899)
- 研究(105136)
- 中国(71079)
- 财(63679)
- 农(61518)
- 学报(57604)
- 管理(57031)
- 科学(53030)
- 大学(43855)
- 学学(41733)
- 农业(41307)
- 融(36177)
- 金融(36177)
- 技术(32090)
- 财经(30683)
- 教育(30670)
- 业经(29368)
- 经济研究(27137)
- 经(26319)
- 业(24579)
- 问题(22934)
- 技术经济(20401)
- 贸(18294)
- 财会(17858)
- 版(17707)
- 统计(17522)
- 商业(17176)
- 现代(16951)
- 世界(16772)
共检索到5477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菁靖 雷玉桃
立足于微观视角,深入探究碳交易影响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背后技术进步机制,将碳交易引入政企演化博弈理论模型,剖析碳交易对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明确碳交易驱动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进步机制,并利用2008—2022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和所在地区数据,在准自然实验框架下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1)碳交易可以释放创新收益激励效应促进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2)要素生产技术进步、降污减排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技术进步是制造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三大技术进步机制,机制识别揭示,碳交易主要通过后两种机制发挥效力;(3)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助于增强碳交易的技术进步机制效应,但是加大政府补贴不利于其发挥机制作用。据此,政府在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时,应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和激励作用,打通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机制途径,同时对制造企业增加事前绿色创新补贴,制定灵活且有针对性的补贴计划。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惠树鹏 王卓 惠小轩
为进一步明确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的形式﹑机制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门槛效应的假设,进一步运用2005—2021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直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智能化水平每增加1%,制造业低碳转型水平平均提高0.383%;(2)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间接效应,智能化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能源使用效率间接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3)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门槛效应,受技术创新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的约束,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分别呈现递增的单门槛效应和递增的双重门槛效应;(4)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就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的直接效应和门槛效应而言,低碳制造业都高于高碳制造业,且二者的门槛特征具有差异性。据此提出制造企业应深化智能化改造,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能源使用效率的间接驱动作用,充分关注技术创新水平﹑能源使用效率与智能化水平的匹配性,以及制定差异化的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政策等对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郭希宇
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转型是一体两面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需要充分运用和协同推进这两个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中国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内生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推进本地区低碳经济转型,反之亦然;第二,绿色金融跨地区对其他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产生挤出效应,并且邻近地区低碳经济转型也对本地低碳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冲击;第三,邻近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给本地低碳经济增长带来促进作用,而邻近地区的低碳经济规模的扩大亦对本地绿色金融发展带来正面助推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应持续研究并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强化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第二,应树立绿色金融发展全局战略思维,构建互利共生的区域金融发展格局。第三,要及时解决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在低碳经济转型进程中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第四,加快培育低碳技术方面的优质人才,建立健全低碳发展共享机制,不断推动低碳经济走向更高水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章书凝 吴桥 钱忆薇
为研究低碳视角下制造企业产能共享策略,基于低碳视角,构建“产能共享平台-产能提供方-产能需求方”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对系统的演化策略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分析低碳产品补贴的共享比例、高碳产品罚金的共担比例、平台提供服务水平的高低程度对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供方选择参与产能共享的概率与其获得低碳产品补贴的共享比例成正比,与其支付高碳产品罚金的共担比例成反比;需求方选择生产低碳产品的概率与提供方获得低碳产品补贴的共享比例、提供方支付高碳产品罚金的共担比例均成反比;提供方选择参与产能共享的概率与提供方的信息化程度系数成正比,平台提供高服务水平时,提供方选择参与产能共享的概率更大。
关键词:
低碳 制造企业 产能共享 演化博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桢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区域异质性方面,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强;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13%和14.12%。最后为实现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兰智谦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在消费者低碳偏好等变量约束下,构建了碳交易市场完善情况下政府与制造企业碳减排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对政企双方演化路径的分析,探讨了交易驱动下双方可能存在的博弈情况,并基于结果分析给出建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戴利研 贺壮
“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对我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要求。本文立足能源发展政策背景,深入分析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及目标,从能源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为推动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邢会 姜影 陈园园
碳交易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化工具,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反映碳交易实施状况,是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切入,基于2008—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并考察异质性技术创新模式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提高碳交易价格和扩大市场规模均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推动自主创新、减少技术改造投入,进而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引进并非有效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对技术改造存在挤出效应。研究结论对完善碳交易制度顶层设计、精准制定技术创新配套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俊夫 李晓云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方式已成为制造业企业推动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选择,而绿色转型则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途径。采用异质性研究的方法,调查和分析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研究前沿和标杆实践,归纳得出,驱动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主要因素来自环境规制、技术驱动、利益相关者压力、绿色市场需求及绿色文化。同时,企业根据自身的产业特性和资源禀赋,通过绿色创新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制造服务化升级及数字化赋能等路径实现绿色转型。基于国内外绿色转型前沿理论及企业转型实践,构建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前因、路径及策略的框架模型,提出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策略建议:制定绿色战略、培育绿色文化、促进绿色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数字化转型。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晴 谢娟娟
中间投入品作为物化型技术溢出,是制造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从行业间投入产出关联的视角出发,以历年外资准入政策为事实依据,结合投入产出表,构建了与上游中间品外资进入自由化程度指标,并探讨了其对下游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中间品绿色技术溢出导致的有偏技术进步和企业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途径,且中间品外资进入自由化程度提高对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在低技术行业和低生产率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外资中间品的绿色技术溢出对内部治污能力弱和外部减排成本低的下游企业作用更大。鉴于此,我国应进一步调整并优化外资引进策略,积极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加强上游中间品生产商绿色技术与下游行业低碳生产之间的衔接与互动,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文涛 江鑫
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信贷政策改变了污染企业的信贷融资环境,其实施能否影响企业投资方向,抑制企业金融投机行为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08—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为研究背景,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分析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抑制了污染企业通过金融渠道获利,降低了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水平。从结构上来看,绿色信贷政策驱动污染企业减持短期投机性金融资产,但对长期金融资产影响不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绿色信贷政策通过信贷约束和环境规制效应降低了污染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同时激励污染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进行绿色创新以实现绿色转型,进而有效抑制了企业金融投机动机。异质性检验显示,当企业性质为国有控股、银企关系较强、高管环保意识强时,绿色信贷抑制企业金融化效果不显著。本文研究加深了绿色信贷政策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理解,对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绿色信贷 金融化 信贷约束 环境规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修凡 范德成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长江流域的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但由于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存在市场分割现象。文章探索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市场分割的背景下对碳减排产生的影响路径与减排效应,在碳交易市场视角下,收集我国2012—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市场分割背景下碳交易市场的绿色效应,提出并验证了市场的多重影响。结果表明:碳交易市场发展产生碳减排效应,同时通过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减排;市场分割对碳减排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及外商直接投资对碳减排效率具有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志祥 李兴
采用2010~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结合文本分析方法识别绿色低碳转型企业,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渐进双重差分模型(PSM-DID)实证检验绿色低碳转型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低碳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转型成本,同时有效缓解了融资约束问题和促进行业竞争,从而助力转型企业实现经济和环境目标双赢;绿色低碳转型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国有企业、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绩效提升作用明显,而对非国有企业、其他行业企业的财务绩效提升作用更强,相较于其他地区,对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提升效应稍弱。因此,需加快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制定差异化财政政策和规制措施,引导更多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肖肖 贾梦雨 赵鑫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绿色金融是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金融制度安排,探索其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决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考虑企业异质性,构建“银行—污染企业—非污染企业”三方主体的演化博弈动态模型,刻画了绿色金融激励下污染企业和非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差异化行为的决策机制。基于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前后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和演化路径,并分析了政策的作用机制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有效激励企业选择绿色技术创新策略,相对于非污染企业,污染企业的绿色创新表现更加突出,但绿色创新质量提升不明显,原因在于绿色信贷差异化影响银行主导的外部融资约束。机制分析发现,绿色信贷主要通过增加流动性债务融资和企业利润来促进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信贷政策有效推动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但不利于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的绿色创新发展。本文有助于全面理解绿色金融制度设计的微观作用机理和差异化影响效果,为优化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有效助推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瑾华 陈强远
中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绿色转型研究由"增长的极限"转向"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从转型过程与转型绩效视角界定绿色转型内涵,并探究主动转型和被动转型两种方式对绿色转型的影响。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大视角梳理了体制机制障碍、意识障碍、技术障碍、资源障碍四重挑战,并阐述了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四大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环境规制措施;加快建立多效环境制度与工具体系;加快建立绿色制造管理体系;持续推动形成绿色消费体系。
关键词:
碳中和目标 制造业 绿色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