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07)
- 2023(13317)
- 2022(10902)
- 2021(9818)
- 2020(8162)
- 2019(17708)
- 2018(17409)
- 2017(34071)
- 2016(18097)
- 2015(19830)
- 2014(19445)
- 2013(19015)
- 2012(17080)
- 2011(15032)
- 2010(15327)
- 2009(14413)
- 2008(14324)
- 2007(13028)
- 2006(11616)
- 2005(10833)
- 学科
- 业(88059)
- 企(79784)
- 企业(79784)
- 济(75646)
- 经济(75558)
- 管理(73579)
- 方法(31368)
- 业经(29012)
- 财(27294)
- 农(26645)
- 数学(23250)
- 数学方法(23008)
- 务(21014)
- 财务(20985)
- 技术(20975)
- 财务管理(20960)
- 企业财务(19833)
- 中国(19817)
- 农业(18879)
- 制(18138)
- 策(17969)
- 划(16034)
- 理论(15110)
- 和(14911)
- 环境(14862)
- 贸(14826)
- 贸易(14817)
- 易(14471)
- 银(13918)
- 银行(13905)
- 机构
- 学院(258077)
- 大学(246922)
- 济(111635)
- 经济(109508)
- 管理(107474)
- 理学(90960)
- 理学院(90238)
- 管理学(89121)
- 管理学院(88639)
- 研究(77423)
- 中国(66747)
- 财(55774)
- 京(50203)
- 科学(43063)
- 财经(43045)
- 江(40941)
- 经(39021)
- 农(38675)
- 所(37550)
- 中心(37077)
- 业大(33540)
- 研究所(33104)
- 经济学(32992)
- 州(32084)
- 财经大学(31503)
- 北京(31436)
- 商学(30229)
- 农业(30081)
- 商学院(29939)
- 经济学院(29842)
- 基金
- 项目(163047)
- 科学(131350)
- 研究(125294)
- 基金(119341)
- 家(101104)
- 国家(100134)
- 科学基金(89151)
- 社会(81280)
- 社会科(77197)
- 社会科学(77182)
- 省(65693)
- 基金项目(62068)
- 教育(56403)
- 自然(56183)
- 自然科(54950)
- 自然科学(54942)
- 自然科学基金(54002)
- 划(53048)
- 编号(51503)
- 资助(48322)
- 成果(39753)
- 创(38131)
- 业(37018)
- 重点(36060)
- 发(36059)
- 部(35892)
- 课题(34825)
- 创新(34791)
- 制(33788)
- 国家社会(33263)
- 期刊
- 济(130475)
- 经济(130475)
- 研究(78039)
- 中国(50066)
- 财(46660)
- 管理(45735)
- 农(37044)
- 科学(31442)
- 融(31416)
- 金融(31416)
- 学报(28730)
- 技术(27098)
- 农业(25628)
- 业经(24428)
- 大学(23238)
- 教育(23218)
- 学学(22453)
- 财经(21388)
- 经济研究(20541)
- 经(18432)
- 技术经济(16410)
- 业(15812)
- 问题(15631)
- 财会(14083)
- 现代(13936)
- 贸(13719)
- 商业(12920)
- 科技(12088)
- 世界(12042)
- 国际(11865)
共检索到395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蔡小哩 丁志刚 晚春东
本文在碳交易政策背景下,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出发,利用实物期权理论探究高耗能企业采纳低碳技术的投资时机问题。通过引入碳价波动率、低碳技术减排效率、消费者低碳偏好程度等参数,构建了面向"碳排放权"与"低碳产品"2个市场的期权模型。研究发现:当碳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时,企业会延长等待投资的时间;当采纳的低碳技术减排水平较高时,企业也会推迟投资的时机;当消费者低碳偏好较强时,企业则会缩短等待投资的时间。最后,从完善碳交易机制,将碳价稳定在合理区间、加强对消费者环保宣传和低碳消费引导,以及投入专项资金促进高耗能企业加快采纳低碳技术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高耗能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丁志刚 陈涵 徐琪
在碳交易和碳税背景下研究供应链低碳技术采纳时机对企业规避不确定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碳价随机波动和碳税税率变化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构建碳交易与碳税双重风险下供应链低碳技术采纳时机决策模型,运用实物期权理论评估供应链企业采纳低碳技术的期望收益,讨论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在协同决策与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的低碳技术采纳时机。研究表明:碳价波动率、碳税税率、碳减排率、收益转移支付比例以及成本分摊比例都会影响供应链提早或推迟采纳低碳技术,并且协同决策比Stackelberg博弈更为有利于供应链整体提前采纳低碳技术。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国兰 孙小兰 陈静
基于A股上市公司2012—2022年数据,通过制定高耗能企业数字化词汇图谱,衡量其数字化水平,并构建其绿色低碳转型指标,探究数字化对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能助力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对于规模更大、非国有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数字化对绿色低碳转型激励效应更显著。数字化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合理化融资资源配置以及拓宽国际化广度,为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赋能。研究内容深入揭示了数字化影响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逻辑,为增强数字化驱动效能、加快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启示。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徐建中 徐莹莹
为实现CO2减排目标,针对我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整体表现较差的问题,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企业低碳技术采纳决策模型,并对策略选择进行稳定性分析。理论研究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市场机制下只有当采纳低碳技术能够获得额外净收益时企业群体才会向全部选择采纳的"理想状态"演化,反之,企业选择不采纳策略,此时政府实施低碳技术投入和碳减排两种补贴政策可诱导系统向"理想状态"演化,但应将补贴系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其最大激励效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汉杰 唐洪雷 彭定洪 于法稳 周建华
低碳环境友好技术(LCEFT)转移扩散对于全人类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LCEFT扩散难和减排责任公平性的问题,立足于混合碳减排机制下的市场环境,论文采纳企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非对称减排压力下企业采纳LCEFT的条件与策略,并通过Matlab模拟仿真分析了LCEFT市场价值、投机概率、初始碳权和碳税税率等参数对于企业采纳决策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收益与政府补贴激励以及减排收益之和大于采纳成本与对方投机带来的损益之和是企业采纳LCEFT的必要条件。实施混合碳减排机制能够有效促进LCEFT扩散,但需满足以下条件:配置的初始碳权应控制在较低水平,但不能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竞争力;同时,控制碳交易市场整体配额使其与国家总减排目标保持一致;另外,政府补贴水平应与碳减排量直接挂钩。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韦福雷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推动高耗能产业向新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是兼顾"双碳"目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面临能耗"双控"制约、营商环境较差和产业配套体系滞后等问题掣肘。应转变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区域协同联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高耗能产业有序向西部地区转移集聚,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张峰
差别电价制度是供电企业根据用户对电力产品的不同需求,适当修正基础价格出售电能产品的策略,是价格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合的宏观调控策略。国家对限制类、淘汰类企业用电适当提高电价,以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目前实施的差别电价制度主要对电解铝、铁合金、电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郑季良 王少芳
新时代下加强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是促进我国高耗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应实现耦合乃至协同发展。本文构建了高耗能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双向关联度和耦合度评价模型,以2006-2015年间宝钢公司发布的数据为例,对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系统间耦合影响展开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技术创新系统与节能减排系统的交互作用已基本达到良性耦合的程度,但强度不高、不均衡、有短板;技术创新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大于节能减排对技术创新的反作用。最后,提出了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创新与节能
关键词:
高耗能企业 技术创新 节能减排 耦合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小哩 丁志刚 晚春东
针对碳交易机制下供应链低碳技术采纳与产品零售定价问题构建各方收益模型,就Stackelberg博弈和协同决策下的制造商、零售商以及供应链总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协同决策情形下供应链总收益显著高于分散决策情形下的总收益,且采纳的低碳技术水平更高。提出基于线性定价契约的协同收益分配策略,在实现供应链总收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收益的帕累托改进。研究表明:提升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对企业采纳低碳技术具有直接促进作用;供应链协同决策能获得整体利润最优;基于讨价还价能力的线性定价契约,可保障供应商和零售商得到公平的利润分配,并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焰辉 邹晶晶 傅传锐
基于2013—2021年中国高耗能上市企业碳排放数据,实证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企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能有效抑制企业碳排放,主要通过吸引媒体碳关注和促进绿色创新两个作用渠道发挥碳减排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相比于具有环保背景的CEO和分析师关注程度较高的企业,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发挥碳减排效应在不具有环保背景CEO的企业和分析师关注程度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佟岩 李鑫 徐国铨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背景,本文以2008—2020年中国A股高耗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集团面临的碳减排压力越大,集中负债的程度就越高。机制检验显示,融资约束加剧和经营风险提高是上述效应产生的主要途径。异质性检验发现,当企业集团未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受媒体关注度较高或集权程度较高,以及地区金融市场化水平较低、行业竞争激烈或地方政府更为重视“减碳”时,碳减排压力对集中负债的影响更显著。本文从环境规制的角度对企业集团债务分布的制度动因进行了扩展性探讨,对企业集团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秀群
六大高耗能矿产资源型产业GDP的增加值占云南省工业GDP增加值的比例接近50%,按照单位产值能耗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它们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煤炭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电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针对资源诅咒和云南工业的高耗能现象,文章提出了限制高耗能矿产资源型产业,鼓励新型产业的发展和通过制度创新鼓励高耗能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绍萍 郝建芳 王倩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运用税收政策来认识和解决节能减排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以高耗能企业1996~2012年单位产值能耗和排放以及税收收入等数据为基础,利用Engle-Granger方法,分析了税收对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用于节能减排的增值税收入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与中国高耗能企业单位产值能耗(或单位产值排放)显著负相关,节能减排增值税税收政策能够有效促进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用于节能减排的消费税和资源税收入在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与中国高耗能企业单位产值能耗(或单位产值排放)正相关,消费税和资源税节能减排政策在高耗能企业的节能...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申萌
"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然而其整体具有"双重红利"的证据不足。"政策波动性"和"政策机制设计"是可能造成政策对产业经济促进效果不显著的两个原因。为了消除政策波动性的影响,文章考察了2006~2008年节能减排规制较为严格时期内受规制企业的经济变化。利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10249家高耗能企业名单,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和倍差法相结合的"准自然实验"方法,文章发现节能减排政策整体上提高耗能企业的工业总产值11.2%和股本回报率17.1%,但企业劳动力水平和出口额分别降低了5.2%和4%。文章利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表明,在政策波动性较小的前提下,节能减排政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季良 王希希
构建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协同效应评价模型、基本指标体系、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指标体系预测方程。以宝钢公司为例,实证研究企业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演变进程及趋势。结果表明宝钢"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持续提高,其中,减排效应比节能效应更为显著;通过预测"十三五"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演变趋势和模拟仿真,发现薄弱环节,得出优化方案及主要影响因素以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