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49)
2023(12296)
2022(10408)
2021(9123)
2020(7338)
2019(16422)
2018(15576)
2017(30402)
2016(16641)
2015(17717)
2014(17428)
2013(17172)
2012(15912)
2011(14487)
2010(14194)
2009(12584)
2008(12190)
2007(10731)
2006(9524)
2005(8127)
作者
(49331)
(41330)
(40786)
(38837)
(25897)
(19767)
(18328)
(16113)
(15626)
(14438)
(14008)
(13654)
(13006)
(12884)
(12717)
(12648)
(12616)
(12353)
(11848)
(11723)
(10494)
(9858)
(9803)
(9449)
(9375)
(8990)
(8929)
(8800)
(8221)
(8197)
学科
(71771)
经济(71704)
管理(49852)
(45091)
(34147)
企业(34147)
方法(30111)
数学(27668)
数学方法(27420)
(21740)
地方(19357)
(17896)
中国(17639)
环境(16652)
业经(15135)
农业(14833)
(14521)
(14156)
贸易(14152)
(13760)
(11614)
技术(10822)
地方经济(10796)
(10726)
(10295)
金融(10294)
(10173)
(10144)
财务(10132)
银行(10130)
机构
学院(235088)
大学(231768)
(102301)
经济(100427)
管理(91611)
研究(81698)
理学(80605)
理学院(79728)
管理学(78466)
管理学院(78064)
中国(59673)
科学(51937)
(47531)
(46450)
(44329)
(41413)
业大(40218)
研究所(38189)
中心(37790)
农业(37743)
财经(35712)
(35304)
(32642)
经济学(31781)
(29734)
(29582)
师范(29199)
经济学院(29035)
北京(27846)
(27267)
基金
项目(170003)
科学(135397)
基金(125452)
研究(118818)
(111705)
国家(110825)
科学基金(95013)
社会(78943)
社会科(75193)
社会科学(75171)
(69291)
基金项目(66940)
自然(62651)
自然科(61241)
自然科学(61221)
自然科学基金(60139)
(57423)
教育(53235)
资助(49851)
编号(45618)
重点(38845)
(38617)
(37110)
(35914)
成果(34198)
创新(33767)
国家社会(33260)
科研(32868)
计划(32665)
课题(31696)
期刊
(105370)
经济(105370)
研究(64180)
中国(42039)
(42022)
学报(41316)
科学(37330)
(31247)
管理(30512)
大学(30511)
学学(29444)
农业(28745)
(21733)
金融(21733)
教育(18908)
业经(18715)
经济研究(18054)
技术(17666)
财经(16918)
(14960)
(14591)
问题(14073)
资源(12597)
科技(11979)
(11676)
技术经济(11593)
(11397)
商业(11219)
业大(10965)
统计(10728)
共检索到332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世华  王栋  
文章选取中国2001—2019年30个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SE-SBM方法测算其全要素能源效率,利用回归控制法和中介效应模型量化碳交易政策对试点省域的影响效应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全国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约为0.50,有14个省域的效率处于波动上升趋势,有16个省域的效率处于波动下降趋势,试点省域的效率均值由2001年的0.75提升至2019年的1.05。(2)碳交易政策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北京、重庆和上海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但是碳交易政策对天津和广东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不显著,对湖北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负向作用。(3)碳交易政策主要作用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及能源结构等方面,进而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其中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对北京、重庆、上海具有正向中介效应,能源结构调整对北京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负向效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雪梅  卢菲菲  
以2006—2018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地区能源效率,并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碳交易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碳交易政策对全国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但其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不同,碳交易政策对东部地区能源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对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中介效应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均发挥正向中介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遮掩效应,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东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因此,应适当减少东部地区免费初始碳配额,加快中、西部地区碳交易市场建设,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以提升能源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风平  滕铎文  
在"双碳行动"的背景下,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例,理论上从三个角度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中国2004—2019年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双重差分方法(DID)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影响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情况。实证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够使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明显提升,且时间越长,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效果越显著。影响机制表明,市场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低碳技术创新是改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重要影响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效果大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施的同时,政府需要因地制宜、适度干预,行业需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等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颖   吕明俐   刘双丰  
本文以碳交易市场中交易规模最大的电力行业为例,基于超效率SBM方法对样本省份和城市2010—2019年电力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算,构建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碳交易政策对高碳产业GTFP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试点地区电力行业GTFP,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对外开放程度均不利于电力行业GTFP的提升;使用基准线法进行碳配额分配的地区电力行业GTFP明显提升,但历史法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碳交易政策通过推动电力行业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来提升GTFP;地区数字化水平对碳交易政策推动电力行业GTFP提升有正向调节作用;碳交易政策的效果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碳交易政策提升电力行业GTFP的效果突出,而在中部与西部地区短期内政策效果尚不明显。为推动高碳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加快建立和完善配额分配体系、健全碳交易市场信息披露体系、加强数据统计与核算、推进高碳产业绿色能源结构改革、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文洁  巩芯仪  
本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分别运用DEA模型和ML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陕西省10个市2002-2012年考虑碳排放与未考虑碳排放两种情形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变动分解规律,发现前者的效率值往往高于后者,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的能源效率变动基本上趋于一致,环境污染在其中的影响大致相当,技术进步是其变动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改变陕西省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走环保清洁型能源利用道路、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规律,且相邻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聚集状态,其中河北、山东、江苏、天津等东部沿海省份形成"H-H"聚集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南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普遍形成"L-L"聚集区;④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交通运输强度、要素禀赋、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技术水平,其中节能技术水平与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它与碳排放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兵兵  
通过测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年均约为0.503,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80)、中部(0.497)和西部(0.422)。FDI、出口、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对省际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和政府干预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分阶段考察显示,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的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才是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魏巍  
基于1993~2011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将趋于下降;对外开放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污染天堂假说"得到验证;资源禀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资源越丰裕地区能源效率越低"命题并不稳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干预能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东中部地区对能源效率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污染避难所"在中部地区得到验证,但在东西部地区并不成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涛  
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要素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计算中,并由污染气体排放量这一指标来体现环境要素的影响,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能源效率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各省份、区域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显著;总体看来,区域能源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的贡献较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四军  张庚  
文章运用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将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工业三废"排放量加入生产函数,利用全国各省市2002-2013年的面板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考虑环境效应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进一步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地区逐步降低的特点;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能源消费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