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96)
2023(7876)
2022(6436)
2021(6204)
2020(4908)
2019(11455)
2018(11130)
2017(21937)
2016(11857)
2015(13264)
2014(13054)
2013(13064)
2012(12466)
2011(11561)
2010(11529)
2009(10603)
2008(10460)
2007(9180)
2006(8411)
2005(7745)
作者
(31483)
(26365)
(26220)
(25248)
(17167)
(12467)
(11826)
(10282)
(10177)
(9548)
(9139)
(8731)
(8610)
(8566)
(8328)
(8256)
(7983)
(7757)
(7651)
(7342)
(6776)
(6431)
(6406)
(6059)
(5985)
(5983)
(5689)
(5598)
(5297)
(5222)
学科
(52133)
经济(52089)
管理(36654)
(32836)
(25856)
企业(25856)
方法(21997)
数学(20313)
数学方法(20129)
中国(17526)
(14646)
(14146)
(13445)
贸易(13438)
(13263)
环境(12470)
(11332)
(10377)
(9546)
银行(9543)
业经(9466)
(9290)
农业(9117)
(9071)
(8767)
金融(8767)
(8346)
(8215)
财务(8200)
财务管理(8190)
机构
大学(170155)
学院(169190)
(85109)
经济(83811)
管理(66322)
研究(63061)
理学(56541)
理学院(56004)
管理学(55437)
管理学院(55110)
中国(51408)
(39170)
(35706)
科学(32687)
财经(30795)
(30712)
(28313)
中心(28039)
经济学(27615)
研究所(27466)
经济学院(24798)
(23675)
北京(23498)
(23131)
财经大学(22985)
(22633)
(20472)
师范(20359)
业大(19828)
科学院(18494)
基金
项目(107567)
科学(87294)
基金(82514)
研究(82259)
(70950)
国家(70436)
科学基金(60834)
社会(55831)
社会科(53245)
社会科学(53237)
基金项目(41691)
(37363)
教育(36928)
自然(36928)
自然科(36085)
自然科学(36078)
自然科学基金(35514)
资助(35248)
(32807)
编号(31571)
(26648)
成果(26616)
国家社会(24399)
重点(24109)
中国(24106)
(23857)
教育部(23543)
人文(22340)
(21986)
课题(21930)
期刊
(91799)
经济(91799)
研究(56757)
中国(32626)
(28740)
管理(24947)
科学(21980)
(21503)
(21008)
金融(21008)
学报(20034)
大学(16363)
经济研究(16064)
财经(15887)
学学(15383)
教育(14800)
农业(14728)
(13783)
(13249)
业经(13117)
技术(12904)
问题(12316)
国际(12039)
世界(11318)
技术经济(8631)
(8197)
统计(8046)
理论(7586)
经济问题(7534)
现代(7490)
共检索到262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周伟军  孙景德  张超群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是非减排义务国,同时又是碳排放大国,有着广阔的减排空间,目前已成为全球碳减排资源供给大国。与此同时,中国始终处于碳交易价值链的最低端,在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巨量减排资源的同时向它们输送了巨额经济利益。低价碳交易对我国很不利:从短期看,国内参与企业损失了巨额经济收益;从中期看,不利于碳交易定价权的争取;从长期看,国内企业或面临高价回购碳排放权的风险。为此,中国要力争碳交易定价权。为改善中国碳交易定价地位,中国应制定碳减排战略,提升碳资源认识;搭建碳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体系;培育碳交易中介,构建碳金融体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伟军  孙景德  张超群  
2005年以来,全球碳交易市场持续快速扩张,作为碳排放大国和非减排义务国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碳减排资源供给大国,但始终处于碳交易价值链的最低端,在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巨量减排资源的同时向它们输送了巨额经济利益。其原因在于中国缺乏碳交易定价权。本文深入研究了此问题,认为根源在于资源意识、交易主体、交易市场、交易标的和交易货币等方面的劣势。为改善中国碳交易定价地位,中国应提升碳资源认识、完善碳交易体系、构建碳金融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勇  曾康佳  
通过系统动力学,建立了中国工业碳排放交易政策模型,研究配额交易价格、配额免费比例、CCER交易价格、CCER抵消比例限制的变化对中国工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配额交易政策的实施会带给工业经济一定的负效应,但政策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CCER交易政策的实施可以缓和配额交易政策对工业经济的负效应;过于宽松的CCER抵消比例限制和配额免费比例,减排效果较差;配额交易价格和CCER交易价格的上升都会加剧对经济的负效应,但同时减排效应也会更为显著。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艺轩   于歆   梁月虹   童诗淇  
碳信用交易能提升碳减排项目经济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碳金融工具之一。中国自愿减排交易的主要产品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自2012年起在地方碳交易所交易,而全国CCER交易体系建设则于2023年启动。本文通过详细回顾CCER在地方试点交易现状,发现其存在产品单一、交易机制割裂、项目计入期过长等问题,导致碳市场资源配置受限、成交价格割裂、实际交易供过于求。由此,本文提出三条政策建议:一是参考核证碳标准丰富CCER交易产品类型;二是完善全国与地方CCER交易衔接机制;三是拓展CCER跨境交易。这对于建立中国长期碳信用交易体系、完善交易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德勇  夏天翔  
作为最有效推进低碳发展的市场型工具之一,碳排放交易政策通过碳价格来内部化企业排放成本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认可。中国于2013年陆续开启碳交易试点,文章将此次碳交易试点看成一次准自然实验,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显著降低试点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且政策的减排效应也逐年增强,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无显著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雪梅  卢菲菲  
以2006—2018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地区能源效率,并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碳交易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碳交易政策对全国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但其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不同,碳交易政策对东部地区能源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对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中介效应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均发挥正向中介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遮掩效应,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东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因此,应适当减少东部地区免费初始碳配额,加快中、西部地区碳交易市场建设,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以提升能源效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美  王爽  翟印礼  
全球气候变暖使各国寻求在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配置方面平衡,掌握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掌握碳交易的定价权。本文采用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对辽宁省农田防护林固碳价值进行计算,得到碳生态资本应补偿的价值,研究认为从生态资本补偿的角度,合理评估生态资源产生的碳效益,使碳交易价格真正反映我国碳资产的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俞业夔  李林军  李文江  冯文娟  王璐  邱国玉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碳减排是应对的核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为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选择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更具发展前景。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数量控制的排污交易,另一种是基于价格控制的税收。文章详细探讨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比较基于数量控制的碳交易和基于价格控制的碳税哪个更适合在中国未来使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中国碳减排量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要大于边际收益曲线;而在长期,中国碳减排量的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大于边际成本曲线。所以,短期内实行碳税,长期内实行碳交易的做法,更符合未来中国的情况。研究结果对未来中国的...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穆丽霞  胡敏敏  
在国际碳交易中,中国缺乏核证减排量(CER)的定价权,主要由于国内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碳交易项目类型过于单一、碳交易项目受制于欧美发达国家对CER的需求、国内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滞后。因此,中国应当采取在国际碳交易定价中的积极应对策略,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确立自愿减排和配额相结合的交易机制,发展碳金融衍生品及其服务,战略性储备碳排放权资源。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何佳  
基于《京都议定书》要求,碳排放量可以做为种产品进行买卖,这在货币金融体系中启了碳货币的地位。为了争夺未来国际碳交易主导权,各国在碳交易过程中纷纷以本币为计价结算货币,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分析国际碳交易市场与计价结算货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碳货币主导权体系建立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伯涛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工具选择问题是气候变化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试图梳理出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工具选择问题上各种不同主张的分歧所在,为中国碳减排的政策框架制定提供启示。通过对比分析关于传统的命令-控制工具和新型的基于市场的工具效率的几种不同观点,对处于政策工具选择争论核心的两种市场型工具——碳税和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在经济效率、政治可行性、执行成本、国际合作等方面各自的优劣性进行了重点评论,并讨论了更复杂的复合工具和双轨规制方法的特征。最后探讨了中国碳减排的政策工具选择问题,并指出了气候变化政策工具选择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窦晓铭  庄贵阳  
中国主动提出2060年前碳中和的最新气候目标,亟待协调适配的政策组合以保障其实现。碳定价政策具有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引导绿色低碳气候友好型投融资、缓解低收入群体面临的公平性问题等积极意义。在碳中和目标下,碳定价政策以确保每个控排单位为其碳排放支付应有的价格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减排效应、经济效应和分配效应,刺激增量减排、维护社会公平,可在近中期巩固政令管控类政策效果。针对中国碳定价政策起步阶段价格机制不成熟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扩大碳定价政策覆盖范围,择机开征碳税、收紧配额总量、优化配额分配及碳金融、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等方面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甘卫华  韩莉  苏雷  仲任  
碳交易机制下,文章考虑了市场消费者对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存在不同支付意愿的情况,研究了二级闭环供应链定价与协调问题。首先,通过构建闭环供应链的分散式决策模型、集中式决策模型分析碳限额、WTP对产品定价、供应链系统利润的影响。其次,引入收益共享契约对分散式闭环供应链决策模型进行协调。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产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与碳限额G成反比;(2)新产品的定价与WTP值成反比,再制造产品的定价与WTP值成正比;(3)存在最优碳限额G使供应链系统利润达到最大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