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20)
2023(4972)
2022(3722)
2021(3440)
2020(2575)
2019(6074)
2018(5808)
2017(10761)
2016(5615)
2015(6586)
2014(6313)
2013(6620)
2012(6368)
2011(6060)
2010(5621)
2009(4846)
2008(4628)
2007(3777)
2006(3348)
2005(3151)
作者
(15698)
(13234)
(13175)
(12648)
(8406)
(6257)
(5815)
(5243)
(5173)
(4761)
(4438)
(4363)
(4348)
(4263)
(4179)
(4125)
(4016)
(3862)
(3736)
(3434)
(3380)
(3135)
(3125)
(3028)
(2959)
(2952)
(2769)
(2737)
(2663)
(2608)
学科
(30988)
经济(30964)
管理(16156)
方法(13145)
数学(12502)
数学方法(12473)
中国(11840)
(11701)
环境(10390)
(8770)
贸易(8765)
(8689)
(8031)
企业(8031)
(6914)
(5823)
(5444)
关系(5401)
(5215)
(5203)
(5168)
业经(5094)
(4987)
银行(4984)
(4951)
(4926)
(4746)
(4745)
金融(4745)
资源(4393)
机构
大学(88000)
学院(84552)
(48866)
经济(48454)
研究(36414)
管理(31230)
中国(29189)
理学(26928)
理学院(26638)
管理学(26457)
管理学院(26302)
(19233)
(19100)
科学(18670)
(17584)
经济学(17492)
研究所(16241)
财经(15918)
经济学院(15813)
中心(15138)
(14930)
(13107)
北京(12913)
财经大学(12122)
(11743)
科学院(11711)
研究中心(10906)
社会(10324)
(10092)
研究院(10062)
基金
项目(58494)
科学(47826)
基金(46943)
研究(43161)
(41681)
国家(41473)
科学基金(35120)
社会(31461)
社会科(30139)
社会科学(30136)
基金项目(23785)
自然(20649)
自然科(20194)
自然科学(20189)
自然科学基金(19871)
资助(19375)
教育(18503)
(17985)
(16876)
中国(16610)
国家社会(15241)
(15152)
编号(14195)
重点(13586)
(13505)
教育部(13324)
(12054)
人文(12046)
重大(11987)
社科(11614)
期刊
(48139)
经济(48139)
研究(28893)
中国(16312)
科学(12916)
(12884)
学报(11870)
管理(11671)
(10437)
大学(9564)
经济研究(9498)
学学(9035)
(8531)
财经(8505)
(8142)
金融(8142)
世界(8002)
国际(7806)
农业(7722)
(7532)
问题(6815)
技术(5662)
(5441)
教育(5091)
业经(5049)
技术经济(4547)
资源(4430)
统计(4134)
经济问题(3972)
(3950)
共检索到127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潘家华  廖茂林  陈素梅  
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为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抓手,也展现了大国责任担当,有助于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中国是全球CO2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但作为"品质提升型"的新兴经济体,人口规模稳中趋降。从各国碳排放历史轨迹来看,发达国家碳排放已进入下降通道,但平台期长;后发国家可以削峰发展,加速达峰,缩短高位平台期,实现非对称去碳。碳中和的挑战十分艰巨,先发国家零碳之路还比较漫长,后发国家亦无捷径。尽管如此,碳中和已成为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目标。对于中国而言,受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消费升级的影响,碳达峰可期,但碳中和尚需更大努力。因此,需要从零碳能源、零碳模式、供给侧、需求侧以及发展格局等层面设计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等零碳能源,加速清零化石能源;探索建立多赢繁荣与自给自足并举的零碳经济模式;发展零碳产业,开发零碳产品和零碳消费品;引导低碳零碳生活方式;打造区域协同、能源互补、空间均衡的零碳格局;规避一些诸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就是减碳""清洁煤技术无污染""碳市场是碳的市场""碳中和必须要大干快上碳捕集封存技术""绿色植物碳汇潜力巨大"等误区,咬定减碳去碳,一路前行。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蔡昉  王美艳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5%。增长的速度如此之快,而且持续的时间如此之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尽管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如失业下岗增多和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但其增长的高速、健康、稳定性质毋庸置疑。但是,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的确是世所罕见。很多人尤其是国际上的专家学者,对此形成了怀疑的态度,并且发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探讨高潮。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这个问题,以正视听。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迪  袁梦怡  
基于2005—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总量、人均与经济等多维度构建并测算碳中和进程系列指数,分析不同省份碳中和进程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政策效果,探究以市场激励为导向的环境规制对不同省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碳中和进程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差异和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为代表的市场型环境规制能够显著降低试点省份碳中和指数,政策效果随试点地区特征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3)进一步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促进能源效率提升,激励能源结构改善,从而降低碳中和指数,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耀友福   李锦  
绿色低碳战略愿景下,碳中和管理是关系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应对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但少有文献从实证研究角度探究微观企业碳中和进程的经济效益。以2019—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及华证碳中和评级为样本,实证考察碳中和表现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有效性。研究发现:良好的碳中和表现具有投资激励作用,其能够改善企业投资效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碳中和表现优势能够发挥信息促进效应、代理成本缓释效应和融资约束缓释效应,以此积极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异质性检验发现,碳中和表现对投资效率的积极影响在高碳行业、数字化程度较高和市场监督环境较差的企业中更明显。在碳中和评级监管的外部性方面,碳中和表现赋能的投资效率促进作用具有行业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美  赵静波  于文益  
针对广东省能源发展及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在碳中和目标下,氢能开发利用在保障能源安全及低碳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广东省氢能利用及产业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主要体现在氢能产业链布局已具雏形、氢能推广应用规模领先全国,但同时也存在氢源保障不足、绿氢比例偏低、应用场景有待拓展等问题。结合广东省产业特色及优势,建议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提纯等方式解决氢源问题,并积极探索氢能在工业领域深度脱碳、交通行业低碳转型、天然气掺氢等领域应用发展,减少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对化石能源依赖,帮助难以减排领域深度脱碳,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林伯强  
中央提出"双碳"目标后,经济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调整能源结构,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相比其他国家,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更为复杂和艰难:一是将目前庞大的能源结构倒过来,以清洁能源为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二是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还需要能源支持,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还会继续增长。未来,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变方式还是比较清晰的,中国通过改变能源结构走向碳中和的过程,可能不会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而是以清洁能源为主,并且直接从煤炭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更大。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王灿  孙若水  张九天  
碳中和愿景是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雄心目标,也是推动中国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碳中和的实现需要深刻的技术体系和社会经济系统变革,主要涉及零碳电力系统、低碳甚至零碳终端用能技术和负排放技术。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也依赖于各个部门的路径选择,特别是碳排放量大且脱碳难度高的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部门。同时,碳中和目标将对中国的经济产业体系、资源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体系、整体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未来面向碳中和的政策体系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明确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识别真正气候友好的清洁技术创新,将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莹  黄颖利  
碳中和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进一步推动人类发展模式的变更,因此分析国际碳中和实践的有益经验,可为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借鉴。本文首先梳理碳中和定义,厘清国家层面碳中和的概念,并介绍全球碳中和进展及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现实困境。其次,选取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为样本,提炼了利用政策和制度化引领碳中和、聚焦能源转型推动碳中和、发展清洁技术助力碳中和,以及多主体嵌入参与机制促进碳中和的实践经验。最后,得出中国碳中和路径启示:立足国家战略部署,建立碳中和法律法规、碳中和制度标准和碳中和试点政策;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构建细化的能源体系,制定能源转型行业表和时间表;充分运用市场激励手段,以“碳市场+碳税”组合方式促进生产者低碳转型,以“自愿碳市场+碳中和认证”方式促进消费者低碳转型。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耀友福   李锦  
碳中和是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应对和微观企业创新转型的重要议题。本文以2019~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探究企业碳中和表现对研发操纵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碳中和表现能够有效抑制研发操纵行为。机制分析表明:良好的碳中和表现会发挥积极的信息披露促进效应和代理问题缓释效应,进而对研发操纵行为产生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碳中和表现对研发操纵行为的抑制作用在研发操纵动机较强、数字化赋能较高和低碳试点建设地区的企业中更明显。从碳中和评级压力的溢出影响层面看,碳中和表现赋能的研发操纵治理作用在同行业—地区层面存在溢出效应。本文从企业研发操纵的治理视角提供了碳中和表现的监管有效性证据,对构建研发操纵行为的新型绿色治理机制及稳步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政  左晟吉  丁守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共同话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本文梳理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动因与实施背景,表明"3060"目标与双循环战略的互融互通是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升级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接着分别从国内大循环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以及国际大循环的角度阐释碳达峰、碳中和对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内在逻辑。最后,从完善碳排放交易价格机制以显示高质量发展经济信号,重构能源体系以发挥高质量发展改革潜力,扩大绿色需求以牢固高质量发展外部支撑,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激发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朱琦  
"旧环境"下的"新思想"三十余年前,中国还是一个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接受,但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乃至小农经济机制.仍然在中国大地上普遍存在,客观上限制了市场机制的扩散与完善。举例而言.作为市场导向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客户服务"的思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华磊   杨敏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转型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本次能源转型中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是由于传统现代化模式导致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碳中和由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但其承诺和现实行动间却存在明显反差,原因在于西方长期奉行的自我优先原则和将能源转型作为政治手段。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双碳”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国际担当,也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关键时期,碳达峰、碳中和将从能源、发展、生态、民生等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以能源转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应把握推进节奏、优化能源战略,通过“绿色崛起”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林星阳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响应《巴黎协定》制定的“净零排放”目标,越来越多国家作出“碳中和”承诺,并积极研究制定降低碳排放的国内、外措施。当前主流的全球气候治理措施是设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和开征国内碳税,碳关税作为碳定价的另一种方式,受美国等极少数国家推崇。中国目前采取设立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方式,但从改善碳税立法现状、利用税收法律功能等方面看,未来中国确有开征碳关税的必要性。文章通过对欧盟、美国全球气候治理新动向的深刻反思,提出“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关税税制设计,首先应以WTO相关原则为指引设计碳关税制度,其次审慎规划碳关税税目,避免出现重复征税,再次运用碳关税调节机制矫正贸易歧视待遇,最后以碳关税为中心倡议构建多边气候共治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贤金  张秀英  卢学鹤  王佩玉  秦佳遥  蒋昀辰  刘泽淼  汪振  朱阿兴  
基于IPAT和IBIS模型在预测人为碳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承载的碳汇分布。2060年我国人为碳排放预计为0.86 Pg C yr~(-1);IPCC报告中RCP 2.6和RCP 6.0情景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别中和33%和38%的人为碳排放。2060年林地、草地、耕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主要贡献者,占93%;与2030年比,在RCP 2.6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碳汇贡献分别下降10%和8%,而耕地上升18%;RCP 6.0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贡献分别下降7%和2%,而耕地上升4%。但若按2051—2060年间两种情景下的最高年份(2055年)的碳汇计,则分别可以中和65%、82%的人为碳排放。据此,提出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应以碳承载力为基础,聚焦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开发规模,对土地利用转变进行严格管控,探索制订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窦晓铭  庄贵阳  
中国主动提出2060年前碳中和的最新气候目标,亟待协调适配的政策组合以保障其实现。碳定价政策具有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引导绿色低碳气候友好型投融资、缓解低收入群体面临的公平性问题等积极意义。在碳中和目标下,碳定价政策以确保每个控排单位为其碳排放支付应有的价格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减排效应、经济效应和分配效应,刺激增量减排、维护社会公平,可在近中期巩固政令管控类政策效果。针对中国碳定价政策起步阶段价格机制不成熟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扩大碳定价政策覆盖范围,择机开征碳税、收紧配额总量、优化配额分配及碳金融、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等方面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