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61)
- 2023(13590)
- 2022(11206)
- 2021(9892)
- 2020(8299)
- 2019(18076)
- 2018(17866)
- 2017(34787)
- 2016(18606)
- 2015(20878)
- 2014(20556)
- 2013(20323)
- 2012(17973)
- 2011(15825)
- 2010(16028)
- 2009(15200)
- 2008(14930)
- 2007(13754)
- 2006(12201)
- 2005(11248)
- 学科
- 业(85811)
- 济(82837)
- 经济(82707)
- 企(78528)
- 企业(78528)
- 管理(76452)
- 业经(31022)
- 方法(31004)
- 财(28500)
- 农(27529)
- 数学(22391)
- 数学方法(22215)
- 务(20907)
- 中国(20887)
- 财务(20856)
- 财务管理(20831)
- 制(20809)
- 企业财务(19579)
- 农业(19214)
- 技术(19098)
- 划(16698)
- 环境(16253)
- 和(15993)
- 地方(15945)
- 体(15788)
- 理论(14735)
- 策(14709)
- 贸(14149)
- 贸易(14139)
- 产业(13778)
- 机构
- 学院(270246)
- 大学(259511)
- 济(117684)
- 经济(115573)
- 管理(109727)
- 理学(93951)
- 理学院(93093)
- 管理学(91916)
- 管理学院(91410)
- 研究(83777)
- 中国(66784)
- 财(56796)
- 京(53467)
- 科学(46943)
- 财经(43984)
- 江(42184)
- 农(42056)
- 所(40851)
- 经(39613)
- 中心(38485)
- 业大(36516)
- 研究所(36147)
- 经济学(34935)
- 北京(33128)
- 州(32844)
- 农业(32726)
- 财经大学(32051)
- 经济学院(31518)
- 商学(31425)
- 商学院(31139)
- 基金
- 项目(173159)
- 科学(139444)
- 研究(131532)
- 基金(126530)
- 家(107193)
- 国家(106225)
- 科学基金(94498)
- 社会(86916)
- 社会科(82607)
- 社会科学(82592)
- 省(70949)
- 基金项目(67003)
- 自然(58634)
- 教育(58530)
- 自然科(57282)
- 自然科学(57271)
- 划(56370)
- 自然科学基金(56276)
- 编号(52511)
- 资助(49931)
- 成果(40806)
- 创(40282)
- 发(39262)
- 制(38748)
- 重点(38537)
- 业(38349)
- 部(37634)
- 创新(36777)
- 课题(36360)
- 国家社会(35805)
- 期刊
- 济(140698)
- 经济(140698)
- 研究(79204)
- 中国(53194)
- 财(47736)
- 管理(47551)
- 农(41309)
- 科学(34278)
- 学报(32327)
- 农业(28470)
- 技术(27736)
- 业经(27004)
- 大学(26247)
- 融(25261)
- 金融(25261)
- 学学(25241)
- 教育(22434)
- 财经(22161)
- 经济研究(22108)
- 经(19282)
- 问题(17679)
- 业(16955)
- 技术经济(15723)
- 商业(14918)
- 现代(14543)
- 贸(14025)
- 财会(13807)
- 世界(13349)
- 科技(12552)
- 经济管理(12478)
共检索到409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川
物流业集聚能够有效集中物流业资源,促使新资源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例如以实现碳中和为目的的污染处理技术或更具环保性的物流模式,有助于降低物流业碳排放水平。因此,本文通过GMM估计法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水平的作用,旨在为国家制定针对物流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物流业的不断集聚,物流业碳排放水平先上升后下降,即存在倒U型关系;物流业能源消耗水平先上升后下降,即存在倒U型关系;物流业能源消耗水平将显著提升物流业碳排放水平;物流业能源消耗水平在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忠艳
以物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除了西藏、港澳台的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碳中和效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对碳中和效果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物流产业集聚主要通过扩大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等途径促进碳中和效果的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物流产业集聚对东中西部碳中和效果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物流产业集聚对西部碳中和效果发挥显著的促进效应;最后纳入交互项进行调节检验,发现物流产业集聚对碳中和效果影响系数的显著性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厘清物流产业集聚对碳中和效果的作用测度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碳中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凡 罗良文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构建集聚模式多样化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对于降低城市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视角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基于集聚外部性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集聚类型异质性来看,制造业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均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但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更显著也更强烈,特别是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从集聚外部性异质性效应来看,相较于MAR外部性效应,制造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效应更能促进城市碳排放强度降低;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行业协同集聚的Jacobs外部性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且这种影响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更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各城市应培育差异化的主导产业,优化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培育制造与服务一体的多功能产业群,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碳排放 碳减排效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帅
数字技术对碳减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究数字物流提升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机制及影响效应,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201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不包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测度数字物流发展水平及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物流提升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物流能够显著促进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促进效应在综合发展规模较高、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更加显著。信息化能力和能源强度在数字物流影响物流业碳排放效率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数字物流发展使信息渠道更加畅通,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提高能源要素边际替代率,促进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交通运输压力在数字物流提升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过程中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地区交通运输压力由弱变强,数字物流对物流业碳排放效率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据此,提出激发数字物流节能减排活力、提升区域信息化能力等建议,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施新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格局的变迁和优化,产业集聚趋势愈加明显,产业集聚与物流业的"两业联动"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的联结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间联动。在此背景下,产业集聚与物流业效率之间有何关系?两者能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物流业 产业效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谢水清 黄承锋
低碳经济需要物流作支撑,但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满足低碳经济要求还有待研究。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物流与低碳经济的紧密联系,然后分析了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物流 低碳经济 对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玉文 吴爱玲
使用PVAR模型和VAR模型,从经济、社会、能源三个维度,分析1997~2015年民族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P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当前民族地区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能源消耗量;与结构型指标相比,数量型指标对民族地区碳排放的驱动作用更显著。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进一步证实,结构型指标是未来民族地区碳减排的关键驱动因素,且作用强度逐年增加,但不同省份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作用路径和贡献强度存在差异,各地区应根据其碳排放的重点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碳排放 影响因素 趋势预测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积林 钟宁
为了深入分析中国各地区在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方面的表现及其空间关联性,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并结合莫兰指数与空间杜宾模型,选取中国30个省份,对其2015-2020年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不同地区物流业碳排放效率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并揭示其在空间上的联系及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30个省份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高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则优于其他地区,这种空间分布特征可能与各地区的从业人数、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有关。虽然近年来我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推进碳达峰的过程中,各地区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意见,以进一步提高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实现碳达峰目标。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积林 钟宁
为了深入分析中国各地区在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方面的表现及其空间关联性,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并结合莫兰指数与空间杜宾模型,选取中国30个省份,对其2015-2020年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不同地区物流业碳排放效率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并揭示其在空间上的联系及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30个省份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高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则优于其他地区,这种空间分布特征可能与各地区的从业人数、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有关。虽然近年来我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推进碳达峰的过程中,各地区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意见,以进一步提高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实现碳达峰目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少杰 周少甫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产业协同集聚正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将碳强度、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综合分析框架,采用2008~2017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碳强度的影响及路径机制。结果表明:碳强度具有较强的时空关联性,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路径依赖;二三产业协同集聚与碳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取决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动态博弈,而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当前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尚未跨过拐点,因此要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推动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德安
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亟需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构建生态物流体系。然而,大多数物流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所以唯有实施强有力的环境政策才能有效推动物流企业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提升生态物流绩效。为此,本文将构建环境政策和生态物流绩效的指标体系,并分析其发展趋势,通过回归模型检验全国及各区域环境政策对生态物流绩效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各地区制定科学的环境政策,助力生态物流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卫斌 吴嘉仪
碳中和将深度改变未来能源系统,碳中和愿景下中国能源转型的三大趋势:一是能源系统电气化,到2050年一次能源电能转化的比重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预计将分别提高到80%和60%左右;二是电力系统低碳化,预计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将由当前的三分之一提高到2050年的84%-90%;三是能源电力系统去中心化,能源开发利用方式将由集中式转向分布式,能源系统形态将发生深刻变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志文 寇勇栎
蓝碳具有比传统绿色碳汇更强大的碳捕获和存储能力,保护与发展蓝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中国蓝碳资源禀赋优越,蓝碳挖掘潜力巨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当前,蓝碳保护与发展在国际层面面临着蓝碳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全球碳交易体系缺失等挑战,在中国层面也面临着蓝碳生态系统危机重重、蓝碳监测与核算体系不完备、蓝碳交易体系不健全、缺乏成熟的蓝碳法治保障等问题。从国际社会实践看,蓝色碳汇已然由科研概念阶段迈入实用工具阶段,未来蓝碳纳入气候变化法律与框架将是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之必然;从国内实践看,中国对于蓝碳的相关研究已经由跟随转至逐渐引领,国内各项政策试点也在有序推进。面对国内外蓝碳发展局势,中国自价值、技术、制度、立法等多个方面作出因应,着力挖掘蓝碳资源固碳增汇潜力是把握蓝碳发展机遇的必然,对于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武俊奎 姜惠敏 王桂新
我国快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并对城市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在此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重要作用。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口规模在3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我国应该积极利用产业集聚的"节能效应"实现低碳的城市规模扩张,引导和促进产业在较大的城市集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规模 碳排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琦 范鑫坤
党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提出的“双碳”目标,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物流业是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行业,随着物流规模不断扩大,“降碳”刻不容缓。本文计算了2013-2019年全国30个省域物流业碳排放量,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法探究我国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导致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的因素按影响程度依次为:能源消耗量、产业规模和货物周转量;第二,物流业基础设施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第三,物流业能源消耗量是促使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基于此,提出实现我国物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