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84)
- 2023(9065)
- 2022(7062)
- 2021(6263)
- 2020(4620)
- 2019(10109)
- 2018(9901)
- 2017(18658)
- 2016(9961)
- 2015(10502)
- 2014(9780)
- 2013(9295)
- 2012(8048)
- 2011(7122)
- 2010(6762)
- 2009(6015)
- 2008(5082)
- 2007(4457)
- 2006(3706)
- 2005(2989)
- 学科
- 济(32362)
- 经济(32333)
- 管理(30336)
- 业(23368)
- 企(19496)
- 企业(19496)
- 环境(11546)
- 农(11188)
- 业经(10356)
- 中国(10189)
- 方法(10163)
- 财(8581)
- 数学(8308)
- 数学方法(8188)
- 农业(7481)
- 划(7135)
- 贸(7097)
- 贸易(7094)
- 地方(6954)
- 易(6933)
- 学(6811)
- 制(6727)
- 和(6174)
- 发(5700)
- 银(5682)
- 银行(5668)
- 产业(5566)
- 理论(5504)
- 行(5426)
- 务(5406)
- 机构
- 学院(124254)
- 大学(118978)
- 济(49590)
- 经济(48621)
- 管理(46518)
- 研究(40449)
- 理学(40228)
- 理学院(39854)
- 管理学(39220)
- 管理学院(38992)
- 中国(29555)
- 科学(23438)
- 京(23308)
- 财(22441)
- 中心(18866)
- 所(18625)
- 财经(17983)
- 农(17820)
- 江(17782)
- 业大(17065)
- 研究所(16957)
- 范(16636)
- 师范(16497)
- 经(16427)
- 院(15706)
- 经济学(15368)
- 州(14551)
- 技术(14030)
- 北京(14000)
- 农业(13921)
- 基金
- 项目(89021)
- 科学(70955)
- 研究(70015)
- 基金(63288)
- 家(54846)
- 国家(54384)
- 科学基金(46983)
- 社会(45298)
- 社会科(42977)
- 社会科学(42966)
- 省(36387)
- 基金项目(33161)
- 教育(32016)
- 划(30442)
- 编号(29357)
- 自然(28066)
- 自然科(27381)
- 自然科学(27372)
- 自然科学基金(26827)
- 资助(23033)
- 成果(22439)
- 发(21446)
- 重点(20705)
- 课题(20382)
- 创(20011)
- 部(19056)
- 国家社会(18840)
- 制(18701)
- 创新(18557)
- 项目编号(17936)
共检索到177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朴英爱 胡曦月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以低碳减排为目的的能源转型,特别是以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为重要节点,在核能遭受重创和减排任务更加严峻的背景下,调整了转型目标并进一步加快了转型步伐。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日本计划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并推动节能,尽快提升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占比,同时以确保安全为前提重振核能。为此,日本积极调整相关政策,分别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入手优化能源供需,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及各类政策工具提供支持保障。目前来看,日本的能源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减少传统化石能源占比的同时实现了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的减少,但未来在碳中和目标下继续推进能源转型,可能面临着可再生能源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核事故遗留问题、政府支持补贴带来的财政压力等多方面的挑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威 彭皓 白春光 刘馥铭
本文以全国12个能源企业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一个内外部共同驱动的框架,探究不同前因条件对能源企业转型路径的联动效应。研究表明,转型意愿、网络能力、技术能力、政策支撑、资源环境和市场结构6个条件“多重并发”,共同形成驱动能源企业转型路径的多样化组态。本文基于组态视角探讨内外部不同因素驱动能源企业转型效用的提升路径,有助于深化理解能源企业转型背后的复杂机制,为能源企业如何提升转型效用提供系统性思维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企业转型 转型效用 组态视角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希良 黄晓丹 张达 耿涌 田立新 范英 陈文颖
"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要求我国能源经济系统进行深刻的转型。本文利用中国—全球能源模型(C-GEM)等模型工具,研究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能源经济转型的路径,定量评价了主要减排措施在不同时期的减排贡献度和所需的政策干预力度,对能源经济转型路径的关键特征指标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要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我国应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60年单位GDP能源消费相比当前下降75%以上;持续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优化,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大力推进电气化和电力系统深度脱碳,2060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至70%以上,非化石电力在电力供应中比重提升至90%以上,电力系统在2045~2050年间实现净零碳排放;碳定价机制将在碳中和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激励。研究还表明,碳中和将有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30年和205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2万美元和3万美元。
关键词:
碳中和 转型路径 碳定价 CGE模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鲁宇 和颖婷 华婷 李文祥
随着经济发展,资源依赖、高排放、高污染传统能源行业已不占据主流优势。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能源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如今传统能源企业逐渐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如何琢磨出一条符合自身反战需求的新路径,以达到满足企业内部发展平稳的目的外,还要通过自身努力促进国家实现碳中和。文章通过对目前经济社会能源发展现状和能源企业转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能源企业仍处于能源耗用量大、利用效率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其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企业 绿色转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张雪
<正>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问题促使节能减排成为国际共识,而我国面对该问题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分别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城市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战场,其能源治理方式直接关系“双碳”目标的实现。在“双碳”背景下,城市亟待突破能源治理困境并实现绿色转型,这对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冯帅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确立了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在政党之争、最高法院判决和俄乌冲突影响下,美国通过耦合经济与气候议题、征收碳关税、重塑跨大西洋气候政治议程和推动气候地缘政治重构来推动目标实施。这些举措反映了美国维护国内产业竞争力、争夺全球气候领导力和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气候新秩序之战略考量。然而,这不仅对中国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影响其低碳减排工作进程,还升级了中西绿色低碳技术竞争,为中国气候外交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为了持续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深化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完善碳减排机制组合,稳妥有序推进碳减排工作进程;三是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国家绿色战略自主性;四是深度参与涉碳国际谈判,推动中国气候外交积极向前发展。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王一晨 白如纯
非洲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储量,也亟需发展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已成为国际能源合作的重点区域。日本作为全球能源进口大国,高度重视通过能源外交保障自身经济安全。在此背景下,能源逐渐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日本一方面加紧完善国内能源经济政策机制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对非能源外交,逐渐形成了在官民协作平台统筹下,以传统能源供给和清洁能源技术为重点的能源合作格局。但是,由于体量规模、竞争压力、企业意愿等现实因素制约,日非能源合作整体进展有限。随着2022年第八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成功举办,日本加强对非能源外交的趋势将愈发显著。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易加斌 李霄 杨小平 焦晋鹏
本文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自上而下分析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进而解析并构建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和实施路径。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包含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制度支持、农业产业层面的价值驱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科技企业层面的发展推动以及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拉动四个方面,形成了从宏观制度→中观产业→微观企业和消费者需求有机统一的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基于农业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链构成要素和数字化农业经济循环系统与价值链主体的协同发展,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由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消费数字化构成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围绕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农业配套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农业价值链延伸产业数字化发展三大战略模块构成。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构建"环境—网络—主体—要素"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包括营造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环境,优化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价值创新网络,增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主体间协同创新能力,强化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要素支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付卫华
碳中和作为一项长远愿景将对我国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也符合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图。在碳中和背景下,实现美好生活发展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物质生活丰富,而是物质、精神和环境的全面提升和极大丰富。这为供给侧和消费侧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碳中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开展,将对全球产业发展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从消费端来看,以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为代表的新消费观念将深入影响产业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生产和消费端的碳排放。消费转型为推动碳中和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消费转型和升级为基础,带动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动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琦 范鑫坤
党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提出的“双碳”目标,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物流业是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行业,随着物流规模不断扩大,“降碳”刻不容缓。本文计算了2013-2019年全国30个省域物流业碳排放量,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法探究我国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导致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的因素按影响程度依次为:能源消耗量、产业规模和货物周转量;第二,物流业基础设施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第三,物流业能源消耗量是促使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基于此,提出实现我国物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路径。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刘红 郑晨笛
蓄电池产业是大型可再生能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长期以来,日本蓄电池产业通过产业转移同中国蓄电池产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随着碳中和背景下中日双方脱碳目标的提出,中日两国蓄电池产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蓄电池技术的互补性以及蓄电池市场的互补性都将成为中日蓄电池产业合作的重要驱动因素。在持续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蓄电池产业将成为两国交流与合作的重点产业,未来两国有望在全固态锂电池技术、锂电池供应链国际标准制定、蓄电池回收利用以及亚洲第三方市场等领域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何继江 于琪琪 秦心怡
中国设立了2060年前碳中和的愿景,各城市面向碳中和愿景开始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确定了2050年碳中和目标,设定分阶段的城市减排目标,制定总体气候计划和分领域的能源转型计划,并且颁布相应法律政策保障计划的实施。从汉堡市的经验中得出启示,城市能源转型的重点在于确定碳中和目标,编制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制定碳中和路线图和配套颁布法律法规,以及推进各领域技术举措的实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卫斌 吴嘉仪
碳中和将深度改变未来能源系统,碳中和愿景下中国能源转型的三大趋势:一是能源系统电气化,到2050年一次能源电能转化的比重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预计将分别提高到80%和60%左右;二是电力系统低碳化,预计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将由当前的三分之一提高到2050年的84%-90%;三是能源电力系统去中心化,能源开发利用方式将由集中式转向分布式,能源系统形态将发生深刻变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霄 赵秀凤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中国乡村能源转型以"代谢断裂"复归正常的物质变换为原则,秉承绿色发展观,平衡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长短期利益关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劳动正义观,中国乡村能源转型以创新科技发展为依托,加速生产力发展,更新乡村能源产业财富积累方式,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观,中国乡村能源转型顺应城乡融合历史进程,激活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空间,增强区域能源互济的规模效应;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中国乡村能源转型减少机会差异,衔接代际传承,形成能源供应政府—市场联动机制,走向当代与后代的"绿色共富"。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为理论基础、与中国文化品格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能源正义观",有助于把马克思能源正义话语操作化为由表及里的碳治理逻辑,发酵为乡村振兴的深层力量。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杜江 秦雨桐
日本在迈向“碳中和”的道路上除了面临能源结构不合理、企业绿色转型难等问题,更无法回避国内经济增长几乎停滞、区域发展差异扩大以及老年化加深等问题。为此,日本采取了多重措施探索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一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出发,推出《区域脱碳路线图》配合之前的各项政策,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二是出台《第6次能源基本计划》进一步支持改革与脱碳最为关键的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利用金融引导企业脱碳转型,继续深化绿色金融政策、重新构建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企业“绿化”提供资金与市场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