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40)
2023(15470)
2022(13217)
2021(12379)
2020(9917)
2019(22350)
2018(22365)
2017(42149)
2016(22830)
2015(25117)
2014(24586)
2013(24011)
2012(21783)
2011(19405)
2010(19212)
2009(17355)
2008(16112)
2007(14057)
2006(12129)
2005(10284)
作者
(62990)
(52333)
(52126)
(49287)
(33200)
(25060)
(23583)
(20397)
(19757)
(18600)
(17879)
(17459)
(16351)
(16339)
(16040)
(15788)
(15674)
(15633)
(14888)
(14844)
(12922)
(12637)
(12452)
(11865)
(11706)
(11674)
(11576)
(11437)
(10409)
(10319)
学科
(84135)
经济(84055)
管理(70772)
(65813)
(56103)
企业(56103)
方法(37431)
数学(31707)
数学方法(31315)
(23755)
中国(23249)
技术(22565)
业经(21028)
(20017)
(19713)
环境(18433)
地方(17449)
农业(16244)
理论(15956)
(15380)
贸易(15369)
(15171)
(14918)
(14348)
(14333)
技术管理(14056)
(12986)
财务(12913)
财务管理(12894)
(12611)
机构
学院(310143)
大学(307235)
管理(125655)
(117502)
经济(114822)
理学(109432)
理学院(108285)
管理学(106415)
管理学院(105860)
研究(99663)
中国(72070)
(64613)
科学(63680)
(51262)
(48586)
(47428)
业大(47286)
中心(45477)
(44575)
研究所(44567)
(41730)
财经(41678)
师范(41337)
北京(40373)
(37891)
(37195)
农业(37014)
(36548)
技术(36059)
经济学(33852)
基金
项目(220356)
科学(173771)
研究(164254)
基金(157653)
(137060)
国家(135885)
科学基金(117481)
社会(101970)
社会科(96573)
社会科学(96548)
(89005)
基金项目(84327)
自然(76079)
教育(75542)
自然科(74296)
自然科学(74281)
(73979)
自然科学基金(72918)
编号(67999)
资助(62598)
成果(53741)
(50250)
重点(49387)
(47887)
(46982)
课题(46877)
创新(46167)
项目编号(42233)
科研(41606)
国家社会(41166)
期刊
(127077)
经济(127077)
研究(87139)
中国(58745)
学报(47770)
管理(46411)
科学(44947)
(43286)
教育(40683)
(37384)
大学(36136)
学学(33926)
农业(30898)
技术(30286)
业经(23017)
(22537)
金融(22537)
经济研究(20159)
财经(18728)
科技(18659)
图书(17092)
(16242)
技术经济(16112)
(15957)
问题(15705)
理论(14514)
现代(14090)
(13971)
商业(13785)
(13621)
共检索到440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庭强   何雯   刘梦   李世收  
基于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绿色技术创新成为降低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之一。论文基于对绿色化工技术创新现实背景和特征表现的理论梳理,着重从污染“零排放”、双维“低碳化”、绿色“新技术”等角度分析了绿色化工技术特征,并从产业内部创新机制、市场外部创新机制以及政府干预机制等层面,深度剖析了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内部创新为主、外部创新协助和政策创新引导的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并基于自主研发与人才激励并行、市场导向与信息建设并重以及低碳导向与金融扶持并举等方面为中国化工产业绿色创新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庭强   何雯   刘梦   李世收  
基于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绿色技术创新成为降低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之一。论文基于对绿色化工技术创新现实背景和特征表现的理论梳理,着重从污染“零排放”、双维“低碳化”、绿色“新技术”等角度分析了绿色化工技术特征,并从产业内部创新机制、市场外部创新机制以及政府干预机制等层面,深度剖析了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内部创新为主、外部创新协助和政策创新引导的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并基于自主研发与人才激励并行、市场导向与信息建设并重以及低碳导向与金融扶持并举等方面为中国化工产业绿色创新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刘戈  付英杰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在碳中和背景下,加强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是建筑领域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剖析我国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全过程参与”、“多主体协同”的创新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运营管理的创新策略,希望为提升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业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曾丽萍  
本文通过构建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序走势和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呈良好上升趋势。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耦合关系,呈现出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较低的发展特征。且耦合协调度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邻接省域耦合协调度具有相互促进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加快实施商贸流通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同作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薇薇  刘熙  李娜  
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全球经济脱碳化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导向。但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经济脱碳化带来的绿色通胀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企业碳排放成本、居民用电价格、金属矿产价格已呈现持续性上涨的态势。从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和国际、国内“双碳”政策的传导效应出发,剖析供给冲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视角下绿色通胀的形成路径与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乌克兰危机对绿色通胀现象的加剧效应,发现传统能源供需、新旧能源交替和金属矿产供需“三大错位”将推动绿色通胀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绿色通胀的短期压力。对此,国内应当从落实稳增长措施、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健全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薇薇  刘熙  李娜  
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全球经济脱碳化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导向。但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经济脱碳化带来的绿色通胀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企业碳排放成本、居民用电价格、金属矿产价格已呈现持续性上涨的态势。从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和国际、国内“双碳”政策的传导效应出发,剖析供给冲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视角下绿色通胀的形成路径与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乌克兰危机对绿色通胀现象的加剧效应,发现传统能源供需、新旧能源交替和金属矿产供需“三大错位”将推动绿色通胀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绿色通胀的短期压力。对此,国内应当从落实稳增长措施、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健全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伟  
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问题的研究正在成为金融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和国际学术前沿。本文从绿色金融内涵、理论、作用、政策与发展现状等方面,全面回顾了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过程;从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必要性、激励机制、实现路径、产品创新,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系统梳理了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理论基础、作用机理、政策框架、制度体系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进一步开展深化性研究、开展完善性研究和开展创新性研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绍辉  刘冰  
基于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采用2010—2019年中国新型煤化工产业相关数据测算其碳排放量,并建立LMDI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景分析探讨新型煤化工产业碳减排路径,测算其减排潜力。结果发现:2010—2019年新型煤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2019年高达1.96亿吨;排放结构是抑制新型煤化工产业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而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规模对其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排放强度促进作用最强;三种情景下新型煤化工产业都可以于2030年前碳达峰,强化政策情景下减排潜力最大。结果表明CCUS技术是新型煤化工产业碳减排关键技术,同时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排放强度、增加森林碳汇等措施实现新型煤化工产业碳中和目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高瑜   李响   李俊青  
技术创新路径对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福利水平具有持续性影响,引导经济转向绿色技术路径有助于加快实现绿色转型战略目标。本文以偏向性技术进步模型为基础,在创新成果不确定和信息不完全的背景下,构建包含金融机构事前筛选和事后审计的一般均衡模型,探究了金融科技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促进技术创新,但对非绿色创新的作用相对绿色创新更大。当不存在环境政策时,金融科技将导致经济持续沿非绿色技术路径发展,延缓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一定强度的环境规制可以矫正金融科技的偏向性影响。金融契约执行效率同样是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保障,只有在金融契约有效执行的情况下,金融科技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创新和影响技术创新路径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上述理论分析进行了检验。研究认为,“金融科技+契约执行+环境规制”三位一体的政策组合能够在保证契约执行效率的前提下借助金融科技促进创新,同时利用环境政策引导行业及企业形成绿色技术路径,既可以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创新,又能缓解金融部门的技术偏向性影响,从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两个维度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焦嶕  薛希萌  赵国浩  
运用fsQCA方法,以中国沪深两市上市的117家资源型企业为样本,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组态路径分析。研究发现: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的特点,技术、组织、环境维度的条件均不是能够单独导致高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高绿色技术创新是多种前因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实现高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由4类条件组态构成;充分的政府支持是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技术创新水平和环境复杂性存在潜在的替代或互补关系;造成非高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有5条,且与高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非对称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思民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作为两种基本的技术创新路径,各国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资源条件及创新要素的水平加以选择,对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的赶超型国家来说,能否顺利实现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化,还取决于各国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制度背景,这里所说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简冠群   贾腾飞  
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我国乳业在发展与改革方面面临空前压力,肩负着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使命。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全产业链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乳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基于此,文章选取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为案例,探究其在“双碳”背景下,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伊利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为其带来了明显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成效,传递出绿色技术创新对我国乳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对乳业日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君民  余江志  
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运用“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分别从物理(W)、事理(S)与人理(R)的角度,指出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当前绿色金融存在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绿色金融的系统性对策,为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宇  田杰鑫  陈珍珍  
创新性地使用碳中和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基于2004—2017年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传统GTFP核算框架对城市总额碳排放量造成了高估,忽略了城市通过植物碳汇的间接减排方式实现主动环境治理。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还是五大城市群分组,城市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对于西部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绿色技术进步是提升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考虑碳固量水平后,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宇  田杰鑫  陈珍珍  
创新性地使用碳中和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基于2004—2017年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传统GTFP核算框架对城市总额碳排放量造成了高估,忽略了城市通过植物碳汇的间接减排方式实现主动环境治理。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还是五大城市群分组,城市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对于西部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绿色技术进步是提升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考虑碳固量水平后,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