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82)
2023(13162)
2022(10767)
2021(9948)
2020(7914)
2019(17478)
2018(17139)
2017(33016)
2016(17105)
2015(18674)
2014(17758)
2013(16929)
2012(14769)
2011(12794)
2010(12128)
2009(10603)
2008(9027)
2007(7333)
2006(5718)
2005(4333)
作者
(41577)
(34788)
(34750)
(32912)
(21786)
(16533)
(15756)
(13553)
(13303)
(11845)
(11799)
(11629)
(10855)
(10483)
(10472)
(10443)
(10288)
(10137)
(9893)
(9861)
(8178)
(8164)
(7995)
(7967)
(7943)
(7703)
(7444)
(7382)
(6944)
(6824)
学科
(64243)
经济(64173)
管理(50144)
(44577)
(36188)
企业(36188)
方法(31520)
数学(28331)
数学方法(27932)
(19398)
(17192)
中国(16447)
业经(15429)
环境(14498)
农业(13233)
(12487)
贸易(12483)
(12141)
地方(11335)
(11043)
(10543)
财务(10503)
财务管理(10482)
(10220)
(10183)
(10177)
企业财务(9903)
理论(9825)
技术(9630)
(8855)
机构
学院(220385)
大学(214326)
(90102)
管理(89960)
经济(88534)
理学(79616)
理学院(78911)
管理学(77521)
管理学院(77122)
研究(63314)
中国(47053)
(41092)
(39607)
科学(37235)
财经(33084)
中心(31452)
业大(30786)
(30365)
(29297)
(29025)
经济学(28238)
(28090)
师范(27820)
(27360)
经济学院(25728)
研究所(25256)
财经大学(24951)
(24420)
商学(24406)
商学院(24160)
基金
项目(164273)
科学(132378)
研究(123664)
基金(121360)
(104233)
国家(103385)
科学基金(91698)
社会(81553)
社会科(77419)
社会科学(77402)
(65201)
基金项目(64546)
自然(58014)
教育(57790)
自然科(56726)
自然科学(56715)
自然科学基金(55622)
(53929)
编号(50903)
资助(47002)
成果(37494)
重点(36784)
(36175)
(35850)
(35768)
国家社会(34417)
课题(33370)
创新(33322)
人文(32215)
教育部(32176)
期刊
(90721)
经济(90721)
研究(55738)
中国(33514)
管理(31590)
(30074)
学报(28472)
科学(28168)
(26225)
大学(23332)
教育(22344)
学学(22313)
技术(20257)
农业(18575)
业经(18322)
经济研究(15836)
(15766)
金融(15766)
财经(14957)
(12913)
商业(11501)
问题(11341)
(9845)
科技(9741)
统计(9648)
理论(9622)
技术经济(9485)
财会(9347)
资源(9313)
(9277)
共检索到291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付卫华  
碳中和作为一项长远愿景将对我国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也符合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图。在碳中和背景下,实现美好生活发展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物质生活丰富,而是物质、精神和环境的全面提升和极大丰富。这为供给侧和消费侧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碳中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开展,将对全球产业发展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从消费端来看,以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为代表的新消费观念将深入影响产业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生产和消费端的碳排放。消费转型为推动碳中和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消费转型和升级为基础,带动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动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朱春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知识来源,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就是人民幸福。在当今中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科技创新的奋斗目标,构建更安全、
关键词: 战略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史云贵  刘晓燕  
探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切入点。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直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多样性与矛盾性等难题。当前,绿色治理应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一种可行路径。而达成绿色价值的重叠共识、构建绿色治理体系、完善绿色治理机制谱系、强化绿色治理质量测评是推动绿色治理真正运转起来,进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着力点。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臧旭恒  
<正>长期以来,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基本的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动力转型,使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孙豪等著《从消费增长到消费升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路径研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探索了消费从水平提高到结构升级再到美好生活实现的递进性发展。整体而言,该书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框架系统。该书主要包括消费增长、消费升级与美好生活三篇。消费增长部分有七章,围绕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开展了系列研究。
关键词: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乔巴生  
美好生活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坚定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因此,通过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厘清美好生活的价值内涵,同时,加强对现阶段制约民族地区协调统一发展所存在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明晰建设民族地区美好生活的理念,对于构建民族地区美好生活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松  
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实践最新成果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价值上追求“人民本位”,在过程上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在结果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契合。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又深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基础,二者之间形成有机互动。在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政治领导机制、制度供给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人民性”“全方位性”和“高品质性”,并通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拓宽民主的实践空间、提高民主体制的治理效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巫强   胡蕾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趋向高级化与多样化,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文章匹配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基准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发展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通过满足物质性需要、心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经济、生活与治理数字化通过提高收入、促进生活便利及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同时,新冠疫情弱化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中青年与男性的幸福感提升作用更强。文章结论为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裕国  
党的十九大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个宏伟的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方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这一全新的科学论断,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再凝炼、再发展。以实现人民
关键词: 满足程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泽璐   马会颖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品质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人民更加注重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共同满足,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还需要有更具体的措施,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本文从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路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海兵  
人民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的现实主线,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文章认为,从理论上看,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从实践上看,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石。只有紧紧守住这个现实基石,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富有时代性的把握,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伟  刘银轲  胡培奇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小农户因自身禀赋劣势面对新一轮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占有和应用程度的“知识分隔”时边缘化程度加深,造成的“数字鸿沟”更日益影响稳定脱贫成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小农户弥合其与“信息富有者”间的“纵向数字鸿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田野调查,提出了面向稳定脱贫的小农户分类模型,利用该模型选取多个案例,结合数字包容理论剖析和挖掘了信息赋能小农户实现数字包容背后的过程机理并探讨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赋能小农户、培育数字农民、建设数字乡村的途径。研究发现,信息赋能小农户的过程主要分为信息意识萌发、信息技能掌握、信息成效变现三个阶段。信息意识萌发阶段,应着力唤醒小农户信息使用意愿及主动性;信息技能掌握阶段,要开辟多种渠道增加获取信息使用技能的机会;信息成效变现阶段,要通过广泛参与发挥信息效能。三个阶段应采用不同策略进行信息赋能,才能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包容,促进稳定脱贫与共同富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海波  
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影响。人工智能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关键力量,能够提升人类的劳动本领,拓展人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但现实的人工智能发展却有可能偏离其本质,造成劳动者失业、冲击伦常关系、消解人的主体性和生存意义。并对两方面分析作出理性反思,包括对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可能性反思和消解人工智能威胁的必要性反思,提出引导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雨可  赵佳  邹红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居民消费需要实现了从"基本生活消费需要"向"美好生活消费需要"的快速跃迁,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消费需要的内涵是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重要前提。本文重点从消费经济视角阐释了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它是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中产生的获取各种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消费资料的意愿和消费的主观体验。围绕实现美好生活消费需要的要求、动力、方向,本文构建了美好生活消费需要的水平、品质、满意度三个维度,并进一步提出应从城乡发展、区域协调、收入分配、供需平衡、消费质量、消费效率、物质获得感、社会安全感、精神幸福感九个次级维度衡量美好生活消费需要满足程度,旨在为美好生活消费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仁仁  
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消费成为当前国内消费的重要转变趋势之一。本文采用SEN-G模型,评估选取的我国31个省份的美好生活消费质量情况。研究发现:首先,大多数省份美好生活消费质量得到提升,但提升幅度有限,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次,美好生活消费质量影响要素均衡性表现较优的省份多位于东部地区,而均衡性以及单项要素表现较差的多位于西部地区;最后,SEM-G模型在凸显评价对象间的发展关系方面具有优势,适用于美好生活消费质量评价。基于此,文章从做好美好生活消费顶层设计、推动消费结构向美好生活型消费升级、持续加强美好生活消费观宣传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美好生活消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一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指出,科学发展经历了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阶段,实际上也到了需要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生活科学阶段,这其中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生活科学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科学的发展理应给予高度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