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26)
2023(12661)
2022(10525)
2021(9259)
2020(7468)
2019(16524)
2018(16229)
2017(30037)
2016(16060)
2015(17765)
2014(17338)
2013(17261)
2012(16439)
2011(15176)
2010(15406)
2009(14426)
2008(13699)
2007(12359)
2006(11501)
2005(10839)
作者
(49188)
(40721)
(40677)
(38644)
(26192)
(19629)
(18224)
(15871)
(15755)
(14566)
(14201)
(13669)
(13352)
(13215)
(12933)
(12692)
(12175)
(11962)
(11900)
(11767)
(10450)
(10202)
(10029)
(9589)
(9446)
(9124)
(9117)
(9031)
(8367)
(8182)
学科
(87463)
经济(87394)
管理(42377)
(37037)
(28269)
企业(28269)
地方(25973)
中国(24848)
方法(24288)
(20465)
数学(20429)
数学方法(20229)
(19091)
业经(18755)
环境(16660)
地方经济(15997)
农业(14198)
(13906)
贸易(13892)
(13365)
(13355)
金融(13354)
(13332)
(13328)
(13301)
(12853)
银行(12819)
(12582)
(11593)
理论(10680)
机构
学院(235012)
大学(231551)
(104068)
经济(101962)
研究(93038)
管理(80992)
中国(70225)
理学(67634)
理学院(66774)
管理学(65557)
管理学院(65151)
科学(56916)
(51128)
(48767)
(44866)
研究所(43956)
(42725)
中心(40445)
(37869)
财经(34321)
业大(34271)
(34030)
农业(33276)
北京(33102)
(32797)
经济学(32618)
师范(32378)
(30943)
(30149)
(29077)
基金
项目(149465)
科学(116524)
研究(109073)
基金(105745)
(93775)
国家(92976)
科学基金(77631)
社会(69584)
社会科(65969)
社会科学(65956)
(60351)
基金项目(54478)
(50515)
教育(48711)
自然(48461)
自然科(47250)
自然科学(47237)
自然科学基金(46362)
资助(43297)
编号(43224)
(39711)
成果(35258)
重点(35058)
课题(32271)
发展(31788)
(31378)
(31271)
(30988)
创新(29081)
国家社会(28899)
期刊
(132260)
经济(132260)
研究(77076)
中国(54460)
(40768)
学报(38177)
科学(35885)
管理(33905)
(32668)
大学(28482)
农业(28113)
教育(27287)
学学(26930)
(25095)
金融(25095)
经济研究(22448)
业经(21493)
技术(21039)
财经(17459)
问题(16377)
(15342)
(14933)
(13452)
世界(12772)
国际(12665)
技术经济(12592)
商业(11667)
科技(10856)
资源(10843)
现代(10816)
共检索到383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振福   李杭蔚   齐芯莉  
全球性气候问题攸关世界经济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球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新的碳减排路径至关重要。全球性气候变暖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已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低温地区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经济发展最适宜区域正逐渐向高纬度地区转移。同时,低温地区特别是北极地区的碳减排潜力越发凸显,这一新形势也为碳中和目标实现和缓解气候变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阐释低温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聚焦北极航运、建筑能耗、全球能源与信息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等在北极地区具有碳减排潜力的产业,分析北极低温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挑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俊夫  
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下,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和整理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实践趋势,归纳出现阶段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面临着经济激励因素不足、关键技术缺失、政策有效性偏低及评估系统不完善等困难和挑战。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重要机遇:制度与政策支持、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认可、数字化技术赋能。基于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前沿及最佳实践,在结合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双碳背景下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与策略的框架模型,并提出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细化支持政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培育绿色循环文化;加强循环经济辅助设施建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天睿  孙成伍  张富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实现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产能调整和基础设施改善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我国东北重工业基地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时,要科学、理性地分析由此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以保持区域经济发展平衡。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兴军  孙雯  
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是全球共识,研究绿色经济与林业的关系可促进林业的稳定、高效发展,从而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文章阐述了绿色经济的概念,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林业及林业经济发展的概况,探讨了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及挑战,以及提出了应对的主要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林业发展与绿色经济密不可分,林业在绿色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要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锐  于宏源  
在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北极国家正在集体性地成为能源强国,围绕天然气、清洁能源和关键矿产资源3大重点,出台规模化、外向型开发政策,追求能源与产业的联动发展。北极能源开发呈现3种明显不同的趋势:以俄罗斯、挪威和格陵兰为代表的全球资源供应者、以北欧国家和美国阿拉斯加为代表的区域资源供应者和加拿大的资源自给路线。开发进程仍面临大国激烈博弈、环境保护诉求、有限政策支持、民间社会反对等阻碍。开发趋势有望提升区域国际地位,塑造全新能源合作网络,同时可能激发围绕地缘政治、矿产资源和国际规范的国际竞争。建议我国持续扩大在北极区域的能源合作规模和类型,关注新兴领域潜力,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治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侠  屠景芳  郭培清  孙凯  凌晓良  
近30年来,北极地区发生了快速增暖现象,北冰洋海冰正在加速融化。最新预测,北冰洋10年内将出现夏季无冰年,打通连接欧洲、北美东部和东亚地区的新的海上航运通道。本文计算了我国未来北极远洋航线的海运里程和成本,并分析了该航线对于我国国际贸易和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1)利用北极航线,中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相差不大,约比走巴拿马运河的传统航线节省2000~3500海里;到欧洲各港口的航程差别比较大,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比传统航线航程短25%~55%。(2)到2020年,如果北极航线完全打开,用北极航线替代传统航线,每年可节省533亿~1274亿美元的国际贸易海运成本。(3)北极航线将使拥有丰富能源资源储藏量的北极地区有可能成为我国海外资源采购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从而促进我国与北极国家的贸易。(4)北极航线的开通,将大大拉近欧、北美和东亚等大市场的距离,导致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路甬祥  
通过阐释加入WTO后中国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中国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思考支持未来中国经济腾飞和持续稳定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产业技术的系统集成问题,在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提升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一洪  
新常态下,受经济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国内城商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和盈利增速的放缓也成为常态,以往20%以上的高增长已难以为继。对此,国内城商行主动加快战略转型和改革创新驱动步伐,实施业务转型和发展模式再造,重点推进组织架构改革、精细化管理、综合化经营、资本补充机制创新以及零售业务转型,与此同时,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浪潮,积极布局直销银行及互联网金融,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高旭  韦有周  
数字人民币对于维护人民币发行权、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深入发展普惠金融、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以来,我国已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未来在国际货币体系重塑过程中,数字人民币需要克服复杂国际货币环境问题、技术问题、风险问题、法律及制度问题等多重挑战,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通过技术赋能、机制创新、法律与制度创新以及扩大开放合作等举措,提升自身竞争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沈玉芳  
长三角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之一,但国际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区域经济首当其冲,受到的冲击比较大、比较多,直面的问题也更为复杂、使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矛盾更加凸显。文章认为:1)就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拥有不少的机遇与优势,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大幅度增强区域经济抵御金融危机的抗冲击能力的根本所在;2)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加上发展模式的固有弊病和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加剧,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环境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存在不少的劣势和挑战;3)为进一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长三角地区必须按照国务院...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亚平  
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农村跨境电商不仅能够加速农产品全球贸易,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本文深入阐述了我国农村跨境电商发展的现状及其挑战,检验了影响我国农村跨境电商贸易量增长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跨境电商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流通成本高居不下、区域发展差异大以及品牌价值低等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农村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文章提出完善基础设施以降低流通成本、树立品牌意识以及加速数字技术融合等建议,以推动我国农村跨境电商的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曾海燕  孙曜  邓岳南  凌媛  廖四维  
湖南省衡阳市如今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高质量发展方面面临着核心技术、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才资金、数字转化、立法保障等挑战,不利于衡阳市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与实体经济和第三产业融合、加强资金投入与高级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爱兰  
本文在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形成较大压力,节能减排任重道远;我国在城市化率、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碳汇林业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应通过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颖  李晓格  温亚利  
【目的】核算我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和价值量,摸清我国森林资源家底,了解森林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预测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林业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3-2018年间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法核算我国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按照不同林种分类核算森林资源的碳储量和价值量。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和幂函数模型联合预测我国森林资源碳汇发展潜力,并通过构建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和碳储量的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下碳汇量的变化率。【结果】(1)40多年来中国森林资源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为73.56 m~3/hm~2,林木碳储量由1976年的51.96×108 t增加到2018年的87.90×10~8 t,年均增汇0.855 7×10~8 t/a,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包括林木、林地和林下植被)由125.06×10~8 t增加到214.39×10~8 t;其中,人工林碳储量增速明显,年均增加5.05%。(2)我国林木碳储量价值量由1976年的1 482.09×10~8元增加到2018年的8 823.85×10~8元,年均增加174.80×10~8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34%;其中,人工林碳储量价值年均增长8.24%。(3)GM(1,1)灰色模型预测2030年森林碳储量达到100.13×10~8 t,2018-2030年年均增汇1.59×10~8 t/a,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210.80×10~8 m~3;206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将达到180.32×10~8 t,2018-2060年年均增汇2.36×10~8 t/a。幂函数模型预测,203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达到108.00×10~8 t,2018~2030年平均年碳汇量为2.25×10~8 t/a,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227.38×10~8 m~3;206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达到212.27×10~8 t,2018-2060年年增汇3.12×10~8 t/a。(4)在近15年的森林碳储量平均基准上,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5%,森林碳储量将增加4.30%~6.86%;提高10%,森林碳储量将增加9.89%~12.47%;提高15%,森林碳储量将增加15.48%~18.09%;提高20%,森林碳储量将增加20.96%~21.07%。【结论】在不考虑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基于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变化,中国森林碳储量和价值量都是增加的。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可以实现2030、2060年碳达峰碳中和时中国林业的预期发展目标。如果目前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再提高,森林碳储量的变化率将逐步增加,碳汇潜力巨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静  
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绿色金融体系日渐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得以建立,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形成了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就国际合作而言,绿色金融认定及分类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在“双碳”背景下,现有绿色金融法律政策体系、产品创新体系等仍与“双碳”目标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同时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双碳”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应从法律政策体系、市场体系、风险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逐步予以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