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86)
2023(17713)
2022(15143)
2021(14058)
2020(11495)
2019(26320)
2018(26061)
2017(49297)
2016(26719)
2015(29840)
2014(29518)
2013(29240)
2012(27158)
2011(24800)
2010(24690)
2009(22558)
2008(21725)
2007(18759)
2006(16734)
2005(14971)
作者
(76718)
(63509)
(63292)
(59869)
(40584)
(30327)
(28722)
(24894)
(24233)
(22604)
(21698)
(21609)
(20041)
(19999)
(19606)
(19577)
(18881)
(18656)
(18163)
(18068)
(15724)
(15657)
(15187)
(14371)
(14246)
(14092)
(14073)
(14012)
(12798)
(12600)
学科
(114193)
经济(114077)
管理(73904)
(68112)
(54251)
企业(54251)
方法(46005)
数学(39881)
数学方法(39468)
中国(36321)
(30393)
地方(27774)
业经(24992)
(24690)
(24213)
(22127)
贸易(22111)
环境(21801)
(21426)
农业(20414)
(19506)
(18026)
银行(17979)
(17931)
(17405)
金融(17403)
(17383)
技术(17019)
理论(16975)
(16879)
机构
大学(376039)
学院(375136)
(155147)
经济(151876)
管理(145126)
研究(134667)
理学(124840)
理学院(123404)
管理学(121349)
管理学院(120688)
中国(100958)
科学(82548)
(82039)
(68109)
(67739)
研究所(61779)
(60749)
中心(59538)
业大(55035)
财经(54446)
(54127)
北京(52634)
(51720)
师范(51244)
(49631)
(49263)
农业(47411)
经济学(46993)
(44288)
经济学院(42263)
基金
项目(256176)
科学(201839)
研究(188380)
基金(185722)
(162032)
国家(160707)
科学基金(137537)
社会(119720)
社会科(113455)
社会科学(113427)
(98888)
基金项目(98300)
自然(88158)
自然科(86113)
自然科学(86093)
教育(85665)
自然科学基金(84508)
(83915)
资助(76159)
编号(76062)
成果(61620)
(58401)
重点(57713)
(56411)
课题(53135)
(53058)
创新(49629)
国家社会(49464)
科研(48526)
教育部(48371)
期刊
(173867)
经济(173867)
研究(115537)
中国(74652)
学报(58096)
(55943)
科学(55254)
管理(53609)
(48949)
大学(43837)
教育(43598)
学学(41075)
农业(39420)
(33714)
金融(33714)
技术(31736)
业经(28877)
经济研究(28698)
财经(25955)
问题(23589)
(22312)
(20987)
图书(20087)
(18375)
科技(18257)
技术经济(17838)
资源(17345)
世界(17213)
理论(17185)
现代(17046)
共检索到562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宇  田杰鑫  陈珍珍  
创新性地使用碳中和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基于2004—2017年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传统GTFP核算框架对城市总额碳排放量造成了高估,忽略了城市通过植物碳汇的间接减排方式实现主动环境治理。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还是五大城市群分组,城市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对于西部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绿色技术进步是提升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考虑碳固量水平后,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宇  田杰鑫  陈珍珍  
创新性地使用碳中和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基于2004—2017年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传统GTFP核算框架对城市总额碳排放量造成了高估,忽略了城市通过植物碳汇的间接减排方式实现主动环境治理。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还是五大城市群分组,城市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对于西部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绿色技术进步是提升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考虑碳固量水平后,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月娥  张晓民  
公共机构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户,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基本内涵及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公共机构将迎来低碳目标从定性到定量、低碳节点从模糊到具体、低碳约束从软性到刚性、低碳视线从浅层到深层、低碳范畴从个体到全局的新征程,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以更好地推进图书馆等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翠  李立民  
我国正处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企业大消耗、大排放的特点与碳中和的理念相违背,亟需采用合理举措转型升级。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物流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对物流企业碳减排效率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其作用的机制路径。结果显示,绿色金融发展与物流企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显著正向相关性,绿色金融能够缓解物流企业融资约束,提高资金流通效率,为物流企业碳减排和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要持续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推动绿色金融与物流企业碳减排的有效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宁杨  
碳中和碳达峰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高质量发展,赋能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质量五个维度27个细分指标构建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通过测算我国2013-2020年30个省域绿色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就绿色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绿色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在短期内会产生不利影响,抑制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但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却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同时,绿色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而言,绿色发展对高收入地区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升级都具有正向赋能作用,而对低收入地区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在短期内仍然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对消费升级依然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最后本文提出,政策部门对绿色发展考核不应“一刀切”,而是应该循序渐进,通过优先考核高收入地区,再稳步推进低收入地区考核,最终稳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薇薇  刘熙  李娜  
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全球经济脱碳化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导向。但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经济脱碳化带来的绿色通胀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企业碳排放成本、居民用电价格、金属矿产价格已呈现持续性上涨的态势。从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和国际、国内“双碳”政策的传导效应出发,剖析供给冲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视角下绿色通胀的形成路径与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乌克兰危机对绿色通胀现象的加剧效应,发现传统能源供需、新旧能源交替和金属矿产供需“三大错位”将推动绿色通胀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绿色通胀的短期压力。对此,国内应当从落实稳增长措施、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健全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薇薇  刘熙  李娜  
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全球经济脱碳化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导向。但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经济脱碳化带来的绿色通胀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企业碳排放成本、居民用电价格、金属矿产价格已呈现持续性上涨的态势。从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和国际、国内“双碳”政策的传导效应出发,剖析供给冲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视角下绿色通胀的形成路径与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乌克兰危机对绿色通胀现象的加剧效应,发现传统能源供需、新旧能源交替和金属矿产供需“三大错位”将推动绿色通胀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绿色通胀的短期压力。对此,国内应当从落实稳增长措施、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健全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张雪  
<正>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问题促使节能减排成为国际共识,而我国面对该问题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分别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城市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战场,其能源治理方式直接关系“双碳”目标的实现。在“双碳”背景下,城市亟待突破能源治理困境并实现绿色转型,这对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伟  
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问题的研究正在成为金融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和国际学术前沿。本文从绿色金融内涵、理论、作用、政策与发展现状等方面,全面回顾了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过程;从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必要性、激励机制、实现路径、产品创新,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系统梳理了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理论基础、作用机理、政策框架、制度体系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进一步开展深化性研究、开展完善性研究和开展创新性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悦  
<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城市作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战场,其在碳中和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由王海鲲等编著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一书,聚焦气候变化减缓与应对的关键因素——城市,明确了城市在碳中和背景下的突出地位,并系统介绍了低碳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经验为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提出了可行建议。
关键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岚  李冉  杨重  
数字技术进步与流通业绿色发展这二者的协调发展是推进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立足“碳中和”背景,从数字技术进步与流通业绿色发展的互动关系展开机理分析,并基于2011-2020年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技术进步与流通业绿色发展间的耦合协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数字技术进步与流通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耦合协调关系。这种耦合协调关系具有阶段性特征,整体随着数字技术进步与流通业绿色发展水平提高,呈现“轻度失调-勉强协调-良好协调”的变化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秋皓  杨高升  
文章基于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资源约束与生态破坏代价下的生产前沿,对绿色发展效率进行静态测算,进一步利用ML指数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动态趋势,并通过指数分解分析效率波动因素,最后运用Tobit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有30%进步空间;绿色发展效率随时间出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区域化差异显著,呈现东部>西部>东部的格局,且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由技术效率变化引发的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效应在逐渐减小,由技术进步变化引发的效应在逐渐增加;城镇化率与环境政策对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能源结构对绿色发展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曾丽萍  
本文通过构建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序走势和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呈良好上升趋势。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耦合关系,呈现出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较低的发展特征。且耦合协调度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邻接省域耦合协调度具有相互促进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加快实施商贸流通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同作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路铁军  宋晓刚  
“双碳”目标背景下,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俄两国资源优势互补、政治互信度高以及具有共同的2060碳中和目标,为两国加强能源合作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近年来中俄两国能源贸易稳定增长,合作领域与模式不断拓宽,能源合作项目扎实推进,但也存在清洁能源贸易占比低、基础设施滞后、国际政治势力干预、能源市场不稳定以及数字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的困境。为克服这些挑战,中俄两国应在不断增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合作、加强金融领域合作创新、提升数字能源管理水平,促进能源合作绿色多元发展,从而推进两国经济稳定发展并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运材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产业,包装产业必须坚持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走绿色包装之路。依据低碳经济理论,阐述了绿色包装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分别从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及消费者方面提出了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