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86)
2023(12910)
2022(10969)
2021(9785)
2020(8072)
2019(18819)
2018(18692)
2017(36059)
2016(19794)
2015(22513)
2014(22956)
2013(23049)
2012(21924)
2011(20202)
2010(20559)
2009(19099)
2008(19289)
2007(17737)
2006(15774)
2005(14739)
作者
(60036)
(50454)
(50426)
(47805)
(32017)
(24154)
(22994)
(19589)
(19068)
(18012)
(17302)
(17000)
(16180)
(16135)
(15901)
(15633)
(15249)
(15030)
(14663)
(14526)
(12842)
(12661)
(12245)
(11473)
(11431)
(11404)
(11401)
(11214)
(10240)
(10133)
学科
(90307)
经济(90190)
管理(61112)
(56380)
(44736)
企业(44736)
方法(33914)
数学(29488)
数学方法(29216)
中国(26493)
(25872)
(23572)
地方(23559)
(21253)
业经(20635)
(18273)
环境(18136)
农业(17106)
(16426)
(16419)
贸易(16407)
银行(16391)
(15997)
金融(15993)
(15841)
(15765)
(14002)
(13997)
(13732)
财务(13690)
机构
学院(295426)
大学(294974)
(125429)
经济(122679)
管理(109104)
研究(106472)
理学(91882)
理学院(90796)
管理学(89383)
管理学院(88817)
中国(81507)
(63735)
科学(63724)
(60805)
(55575)
(52533)
研究所(49729)
中心(48293)
(47693)
财经(46419)
业大(42984)
(41733)
农业(40919)
北京(40915)
(39534)
师范(39139)
经济学(38554)
(38001)
(37579)
经济学院(34681)
基金
项目(185934)
科学(145512)
研究(137955)
基金(132694)
(115015)
国家(114012)
科学基金(96645)
社会(87099)
社会科(82562)
社会科学(82538)
(74400)
基金项目(69821)
教育(62989)
(62122)
自然(60506)
自然科(58996)
自然科学(58979)
自然科学基金(57912)
编号(56595)
资助(54185)
成果(47119)
(45396)
重点(42546)
(41389)
课题(40302)
(38550)
(37747)
发展(36518)
创新(36239)
(35912)
期刊
(149635)
经济(149635)
研究(92270)
中国(65805)
(49750)
(48270)
学报(44996)
科学(41864)
管理(41218)
大学(34064)
教育(33696)
农业(33222)
(31998)
金融(31998)
学学(31916)
技术(26072)
业经(24996)
财经(23352)
经济研究(23111)
(20023)
问题(19675)
(17749)
(15524)
技术经济(15104)
理论(14391)
世界(14080)
(13999)
商业(13871)
现代(13719)
国际(13467)
共检索到466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清如  
碳定价是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日本碳定价机制不仅包括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及信用交易等国内定价机制,也包括两国间联合信用制度和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跨境机制。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日本对新型碳税的设计、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协调、信用交易市场的完善以及跨境机制的相应措施正在逐步探讨和实施中。日本碳定价机制的发展将对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和包括中日经济关系在内的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产生影响。参考日本碳定价机制,中国应加快探索设计碳税和碳市场的组合方案,调动企业参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积极性,优化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沈世铭  
碳中和目标之下,以环境规制为手段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成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尤其是推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流通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环境规制与流通产业绿色发展二者关系及作用机理展开深入研究。本文选取2014-2019年29个省市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对流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研究环境规制对流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受到环境法规约束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显著提升,且存在空间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流通产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效应;当前期环境规制具有抑制作用;滞后1期与2期环境规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滞后3期环境规制正向促进作用不显著。环境规制的影响作用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阈值范围内,环境规制发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反之则显著促进流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琦  范鑫坤  
党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提出的“双碳”目标,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物流业是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行业,随着物流规模不断扩大,“降碳”刻不容缓。本文计算了2013-2019年全国30个省域物流业碳排放量,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法探究我国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导致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的因素按影响程度依次为:能源消耗量、产业规模和货物周转量;第二,物流业基础设施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第三,物流业能源消耗量是促使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基于此,提出实现我国物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路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范彬彬  温婧  
2020年,我国正式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张雪  
<正>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问题促使节能减排成为国际共识,而我国面对该问题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分别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城市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战场,其能源治理方式直接关系“双碳”目标的实现。在“双碳”背景下,城市亟待突破能源治理困境并实现绿色转型,这对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帆  杨晴  
一、前言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着能源结构的变迁,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促进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环境受到了巨大冲击,碳减排日益成为全球新的共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大公约数。目前,我国是全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发达国家曾经历的高能源消耗发展阶段,面对既要发展、又要控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双重目标,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婵婵  邹雪  毛丽莉  
碳定价是国际公认的推动低碳发展、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经济手段。作为碳定价机制的两大支柱,碳交易和碳税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亚洲地区碳定价机制在实施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对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提供了有益经验。本文对部分亚洲国家碳交易和碳税实施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分析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碳定价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素素  
本文通过微观和宏观地区层面数据,测度绿色物流与零售业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是中部地区零售业经营效率增长率、绿色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相对较高;二是绿色物流有利于促进零售业发展,消费价格指数在控制变量中对零售业发展影响相对较大;三是从中介效应分析来看,绿色物流可以通过研发投入的提升对零售业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效果。最后,文章提出进一步推进绿色物流技术、推动零售业转型发展、发挥绿色物流对零售业发展促进作用等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春华  
金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在碳中和目标下,探索我国农村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问题,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符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多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积累了经验,开展有益探索。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绿色金融服务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农村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改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泗薪  陈佳旭  
2009—2019年我国物流业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总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天然气的碳排放量远远低于汽油和煤炭的碳排放量。而我国物流业的碳排放强度除了2013年、2015年略有上升,2009—2019年整体保持下降的趋势。最为关键的是,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呈现对数函数曲线规律,即物流业碳排放量先是随着产值的上升而增加,然后增加的速率有所变小,最终逐渐稳定,这说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逐渐协调适应,但碳排放量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还将持续上涨。目前我国物流业绿色化改造存在六大制约因素,应全方位提升物流竞争力,促进绿色化改造与发展;紧密契合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低碳物流网络;健全供应链管理,打造低碳物流信息云平台;培养具有低碳思维的高端物流人才,提高物流科技创新能力;推行“绿色智慧物流”,增强物流业韧性;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低碳物流生态系统。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曾鹏   文贤馗   谈竹奎   杨涛   唐瑀  
我国电力系统正朝着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为促进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电力系统内部个主体系统协调融合、协同发展。采用耗散理论和Brusselator模型,量化分析电力系统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演化协同关系,明晰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各主体的发展形态并给出了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建议,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亦文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农业碳减排潜力巨大,低碳化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当前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农户受教育水平不高,低碳意识不够,低碳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发展不足,低碳农业科技推动力不足以及农业经营体制的制约。加强对农民低碳农业知识宣传和教育,开展绿色低碳产业链建设,加强低碳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以及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四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推动农业低碳化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瑾华  陈强远  
中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绿色转型研究由"增长的极限"转向"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从转型过程与转型绩效视角界定绿色转型内涵,并探究主动转型和被动转型两种方式对绿色转型的影响。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大视角梳理了体制机制障碍、意识障碍、技术障碍、资源障碍四重挑战,并阐述了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四大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环境规制措施;加快建立多效环境制度与工具体系;加快建立绿色制造管理体系;持续推动形成绿色消费体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窦晓铭  庄贵阳  
中国主动提出2060年前碳中和的最新气候目标,亟待协调适配的政策组合以保障其实现。碳定价政策具有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引导绿色低碳气候友好型投融资、缓解低收入群体面临的公平性问题等积极意义。在碳中和目标下,碳定价政策以确保每个控排单位为其碳排放支付应有的价格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减排效应、经济效应和分配效应,刺激增量减排、维护社会公平,可在近中期巩固政令管控类政策效果。针对中国碳定价政策起步阶段价格机制不成熟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扩大碳定价政策覆盖范围,择机开征碳税、收紧配额总量、优化配额分配及碳金融、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等方面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张哲晰  
加快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农业力量不断引发各界的关注和思考。围绕"双碳"目标下如何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认为,要充分发挥"双碳"目标导向作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作用,针对当前耕地数量质量压力较大、要素减量增效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潜力仍需释放、生产经营方式需要转型、相关制度规范亟待健全等重点问题,在思路上,统筹考虑供给安全和减排效果、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在具体措施上,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推动要素减量增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低碳科技供给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强化部门区域协同、加速形成农业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举措,从要素、产业、制度层面综合发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