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43)
2023(19605)
2022(16808)
2021(15506)
2020(13007)
2019(30008)
2018(29705)
2017(57466)
2016(31059)
2015(34915)
2014(34922)
2013(34447)
2012(32202)
2011(28971)
2010(29112)
2009(26529)
2008(25924)
2007(22878)
2006(20459)
2005(18187)
作者
(90040)
(74671)
(74361)
(70607)
(47620)
(35688)
(33873)
(29272)
(28585)
(26739)
(25409)
(25257)
(23855)
(23731)
(23224)
(22979)
(22145)
(22053)
(21456)
(21399)
(18620)
(18378)
(18143)
(17144)
(16884)
(16755)
(16524)
(16513)
(15098)
(14837)
学科
(132441)
经济(132305)
管理(88115)
(83827)
(66111)
企业(66111)
方法(57775)
数学(50811)
数学方法(50163)
中国(38258)
(37292)
地方(32738)
(32312)
业经(29031)
(26909)
农业(25416)
(24451)
(24406)
贸易(24388)
(23597)
环境(22586)
(21304)
银行(21254)
(20555)
金融(20552)
(20374)
(19816)
技术(19660)
理论(19447)
(19295)
机构
大学(439596)
学院(438652)
(179008)
经济(175137)
管理(171812)
研究(150002)
理学(147748)
理学院(146106)
管理学(143442)
管理学院(142640)
中国(114109)
(94921)
科学(92070)
(84046)
(74881)
(71709)
中心(69015)
研究所(67771)
财经(66455)
(65621)
业大(65315)
北京(60429)
(60394)
(58565)
师范(58013)
农业(55605)
(55132)
经济学(53956)
(53432)
财经大学(49319)
基金
项目(296781)
科学(233115)
研究(216937)
基金(214219)
(186865)
国家(185316)
科学基金(159002)
社会(136294)
社会科(129221)
社会科学(129189)
(116494)
基金项目(113252)
自然(103398)
自然科(100956)
自然科学(100929)
教育(99655)
自然科学基金(99069)
(97961)
资助(89115)
编号(88871)
成果(71711)
重点(66714)
(66059)
(65192)
课题(61460)
(60980)
创新(57011)
科研(56719)
国家社会(55853)
教育部(55841)
期刊
(197999)
经济(197999)
研究(131997)
中国(87892)
学报(68047)
(64865)
管理(63921)
科学(62824)
(62526)
大学(52134)
教育(49287)
学学(48916)
农业(44779)
(42089)
金融(42089)
技术(39546)
业经(33420)
财经(31745)
经济研究(31650)
(27159)
问题(26622)
图书(23225)
(22986)
统计(21494)
理论(21440)
技术经济(21389)
(20665)
科技(20521)
资源(20331)
商业(19793)
共检索到6605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群  孙咏  刘基伟  
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发展是其内在要求。为此,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着眼现在未来作出“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是碳中和发展的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全国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的情况,并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采用综合评价系统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我国31个省(区、市)2001—2020年增碳、减碳发展状况以及协调程度,发现:第一,全国呈现增碳发展缓慢、减碳发展迅速的趋势。相比2001年的指数结果,2020年20个省(区、市)的增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11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4.00%;2020年29个省(区、市)的减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2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38.38%。第二,从省际耦合协调度结果来看,2020年绝大多数省(区、市)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得到了提高,超过2/3的省(区、市)达到勉强协调及以上水平,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从耦合协调度的关系特征来看,目前各省(区、市)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减碳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根据各省“中-中”“中-低”“高-低”等不同的增碳、减碳发展水平,勉强、初级、中级等不同的协调类型以及滞后特征,提出宣教、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铭雨   刘基伟   李群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选取2011—2021年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测算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指数。研究发现:全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指数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2021年分别达到0.840、0.809,较2011年分别上涨715.5%、235.7%。耦合协调度仅在2011年表现为轻度协调,2021年达到优质协调,说明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是“零和博弈”,必须协同推进、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各地区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存在异质性,失调成因存在显著差异,广东省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起到带头作用,黑龙江省等8个省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程度较高,产业转型压力较大。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表现出“辐射”效应,北京等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负相关,出现“虹吸”效应,这导致京津冀区域耦合协调度差距拉大。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出坚定绿色发展道路,强化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抢抓机会,转化“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攻关能源技术,助力重化工业地区加速能源体系转型的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群  刘基伟  
加强森林保护,保存现有森林资源,恢复森林生态,发展生态林业,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文章选定2011年至2018年中国31个省(区、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林业生态、林业保护和林业产出及效率三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分析林业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判别发展滞后关系。结果表明:(1)从全国整体来看,林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定在0.3上下,增速较低;林业保护系统综合评价指数7年间增长了0.08,增幅28.3%,提升最为明显;林业产出及效率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提升了0.06,在2013、2014年以及2017年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整体呈现曲折增长态势。(2)全国平均耦合协调度平均值由0.488上升到0.551,提升12.90%,全国从濒临失调迈入勉强协调。(3)从省际角度来看,湖南、辽宁、广东和陕西等4个省份各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高,均达到初步同步及以上;甘肃、北京等15个省份表现为轻度滞后;山西、河北等12个省份表现为一般滞后或严重滞后。针对31个省(区、市)林业三个系统发展水平、结构问题,提出加速生态林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打造科学完善的森林康养旅游等手段,以及加快科技型林业企业和林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对接机制的部署与落实等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恺  罗丹  
义务教育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和实现手段。本文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种分析方法,基于我国1998-2013年31个省(市)的经验数据,以平均教育年限(AEY)为衡量指标,对我国义务教育收敛性进行分析,并对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条件β收敛的检验。研究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总体存在σ收敛,并表现出明显的β绝对收敛特征;在控制人均GDP、各地区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校舍面积后,我国教育发展在2001-2007年表现出条件β收敛,说明人均GDP、各地区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校舍面积等动态变量均为影响我国义务教育收敛性的重要变量;东、中、西部三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法威  许恒周  王姝  
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入手,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出现了积极的改进,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σ收敛性检验则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并不大,且有收敛趋势。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思  李阿利  郭时印  
基于2017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截面数据,对其研究生教育和区域经济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和计算位次差。结果显示:从整体上来看,各地区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也相对较高;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域有18个,水平一般的有8个,较差的有5个;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研究生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由高至低按东—中—西分布。各地区要不断提升提高经济投入向人才培养水平转化的能力,以及人才资源向生产水平转化的能力,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顾振华  
我国建设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文化旅游业的融入和反哺,而节能减排则是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它们之间的影响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带着上述思考,文章首先阐明了文化旅游激发“亲环境行为”及产业结构转型这样两条影响机制;随后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利用2003年至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323个地级市的2182个县域面板数据,展开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激发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是文化旅游产生减排效应的直接机制,产业结构向文旅转型,高污染企业发展受限则是间接机制;(3)文化旅游在地级市样本和中西部地区样本中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文章既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又在旅游、生态、居民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关键联系,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磊  
基于中部六省构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质量型城镇化、信息化以及绿色化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变异系数法、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部六省"五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划分其协调发展所属类型,然后创新性地引入了市场化程度变量指标,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研究表明:1)2000—2015年中部六省"五化"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阶段性发展特征明显;2)中部六省"五化"耦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呈现出"中间强两边弱、南强于北"的格局;3)市场化程度对"五化"耦合协调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因此在提升"五化"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市场化水平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曾倩琳  孙秋碧  
物流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物流业与信息业关系具有动态性、复杂性。本文分别选取了代表物流业与信息业的八个衡量指标,基于2003—2012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的关联度和协调度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全国而言,两者的关联度处于较强关联以上水平,但耦合协调度不高;八大经济区信息业和物流业发展所受的约束因素有所区别;八大综合经济区信息业与物流业发展的协调度有时空变化差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韩坚  盛培宏  
全球极端气候频繁出现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的能耗居高不下而导致资源和环境恶化,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办法是积极倡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东部地区15个省(市)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引入不同的控制变量,分别进行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均有正的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对碳排放强度无显著影响,但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的影响;技术创新效率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均呈显著负的影响;基于此研究结果,本文...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晓梅  崔靓  
数字化时代物流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及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因交通运输排放二氧化碳给环境带来一定压力,如何有效协调三者平衡发展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2018年的数据,构建数字物流、区域经济、碳环境治理的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首先测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耦合协调度,其次对耦合协调度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再次以耦合协调度为被解释变量,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将人均可支配收入替换为人均GDP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各省耦合协调度集中在[0.2,0.9]之间,地区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且在空间上表现为一定的集聚性;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最大,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最小。因此,从提高各区域整体协调水平和减小各省协调水平差异来加强数字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及区域协同机制。具体地,运用大数据技术使其数据库与车辆联网数据库实现共享;进一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本省独有的数字物流发展模式;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地区要打破地域限制,带动全国各省数字物流、区域经济与碳环境治理的优质协调;地方政府应助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使用,并定期对其城市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以实现数字物流、区域经济与碳环境治理的优质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陈治国  陈俭  杜金华  
在比较分析我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物流成本的基础上,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可实证分析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物流业成本负担仍然较重,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效益较低;全国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同时,尽管较高的耦合度表明两者耦合关系与互动效应较好,且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所处的协调等级总体上呈现出由中度失调经过低度失调最终过渡到略微失调的向好变迁趋势,但全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仍未步入协调状态;分地区考察时发现,三个地区的物流业与地方国民经济耦合协调度所处的协调等级总体上呈现出中度、低度、略微失调三个阶段,但东部与中部地区较早地由中度失调转变为低度失调,且东部地区较早地由低度失调转变为略微失调,说明地区间物流业与地方国民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地区异质性;目前各地区物流业与地区国民经济仍为略微失调状态,东部地区的物流业对地方国民经济的边际促进效应存在下降趋势。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蒋梦诗  沈勤  
在“技能中国”建设背景下,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利用2008-2019年28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发展间的互动适配关系及时空演化趋势,研究发现:两者耦合协调程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先上涨后回落的变化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依次递减态势;高技能人才占比、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分别成为所属系统的显著因素;在超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上涨迹象不显著。实现两者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是:优化教育财政分配结构,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地位。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恒  赵茂  李璐  
本文利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等模型测度了2011—2019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经济发展及两者时空耦合协调状况。研究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长较快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区收敛性和空间集聚性;二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相对差距缩小,但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仍然较大;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能力持续增强,由轻度失调跨入优良协调发展阶段。因此,需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区数字化水平;提高金融普惠性服务能力,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加强省际合作,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强省"领头羊"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史亚荣  赵爱清  
能源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而金融是其重要助力。目前,能源商品的金融属性愈益突出,国际能源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各国的金融安全,而金融动荡也累及了能源稳定,如何实现能源稳定与金融安全的协调共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采用熵值法构建了我国能源稳定与金融安全的测度指标,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21年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二者轻度失调,2011—2019年二者耦合协调程度开始增强,2020年二者呈明显背离,2021年得到较大修复。总体而言,我国能源稳定与金融安全的耦合协调程度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健全新型能源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推动能源的人民币定价、推动能源金融市场建设并积极防范风险、制定“能源金融一体化”国际储备政策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