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44)
- 2023(7802)
- 2022(6692)
- 2021(5955)
- 2020(4559)
- 2019(10634)
- 2018(10449)
- 2017(20188)
- 2016(11253)
- 2015(12427)
- 2014(12258)
- 2013(12267)
- 2012(11887)
- 2011(10885)
- 2010(10687)
- 2009(9134)
- 2008(8783)
- 2007(7683)
- 2006(6969)
- 2005(6206)
- 学科
- 济(52877)
- 经济(52829)
- 管理(29190)
- 业(22672)
- 地方(18414)
- 方法(17677)
- 企(16062)
- 企业(16062)
- 数学(15698)
- 数学方法(15503)
- 学(15322)
- 农(15076)
- 环境(14686)
- 中国(11774)
- 农业(10422)
- 地方经济(9926)
- 业经(9918)
- 土地(9433)
- 财(9252)
- 资源(8352)
- 和(8190)
- 划(7914)
- 经济学(7890)
- 发(7307)
- 制(7289)
- 融(6439)
- 金融(6436)
- 生态(6386)
- 贸(6057)
- 贸易(6053)
- 机构
- 大学(158529)
- 学院(157973)
- 济(61594)
- 研究(60502)
- 经济(60194)
- 管理(57178)
- 理学(49086)
- 理学院(48288)
- 管理学(47276)
- 管理学院(46997)
- 中国(44360)
- 科学(40826)
- 京(35806)
- 农(32260)
- 所(31419)
- 研究所(29144)
- 中心(27899)
- 业大(26884)
- 财(26364)
- 农业(25452)
- 江(25252)
- 范(25009)
- 师范(24792)
- 院(22614)
- 北京(22091)
- 财经(21049)
- 州(20424)
- 师范大学(20394)
- 省(20012)
- 科学院(19399)
- 基金
- 项目(114586)
- 科学(90670)
- 基金(83100)
- 研究(81434)
- 家(74593)
- 国家(74032)
- 科学基金(62332)
- 社会(51608)
- 社会科(48856)
- 社会科学(48837)
- 省(46016)
- 基金项目(45520)
- 自然(41348)
- 自然科(40258)
- 自然科学(40247)
- 划(39906)
- 自然科学基金(39483)
- 教育(35466)
- 编号(31863)
- 资助(31818)
- 发(27364)
- 重点(27021)
- 成果(24805)
- 部(24462)
- 创(23349)
- 课题(23205)
- 计划(22679)
- 科研(22140)
- 创新(22093)
- 发展(21610)
共检索到236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冯薇 赵荣钦 谢志祥 丁明磊 肖连刚 孙锦 杨青林 刘天昊 尤增涛
研究目的: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土地利用管制和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实践指导。研究方法:碳收支核算、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黄河流域碳收支时空差异明显,碳汇量相对稳定,净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态势,这表明区域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加;(2)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中游碳排放效率明显高于上游与下游;(3)碳排放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包括4种集聚类型,其中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区面积呈扩张态势。研究结论:黄河流域碳收支状况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未来应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土地利用管制,推动流域协同减排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效率 碳中和 黄河流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安宁 牛陆 刘霈珈 李玉峰
从流域地理分异的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是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基础。基于构建的长时序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核算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解析各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整体表现出收敛态势,峰值大多出现在2012和2017年,2013年为低值聚集年;流域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异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各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正向显著空间自相关,形成上中游以鄂尔多斯、榆林和下游以潍坊、临沂为辐射面的高—高聚集地,以及上游环兰州、西宁的低—低聚集地。(3)不同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不尽相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城镇化率和土地利用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持续性的高影响;主导因素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城市群的提升策略各有差异。未来黄河流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应在考虑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分区分时施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佰发 苗长虹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Ⅰ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袁广达 叶树旺 吴佳敏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加大了其重要支持措施的碳补偿制度完善,碳补偿制度的实施自然也为碳补偿审计提供需求。尤以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地区,更应该重视碳补偿审计工作,以考核碳补偿效果,并作为环境治理有力政策工具。文章建构了碳补偿“三因素”审计模型,并通过对黄河流域九省(区)2011—2018年的碳补偿情况模拟实施审计全过程,重点对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和碳补偿额度进行核查,嵌入审计三阶段具体开展审计工作,厘清碳补偿活动中的补偿方受偿方,测算九省(区)2011—2018年的碳补偿和碳受偿额度。研究结果丰富了环境审计方法理论并对政府碳治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支持。
关键词:
碳中和 碳补偿 碳补偿审计 审计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谢宇
[目的]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承担着粮食和生态双重安全任务,探究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收敛规律,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方法]采用气候生产潜力、EBM-GWL模型、非参数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构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规律。[结果]研究期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现如下特征。(1)从整体上看,在时间上呈现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低水平集聚态势;(2)从区域差异看,各区域基尼系数变化呈现不同特征。四川、内蒙古、河南、山东分别呈现“波浪”、倒“V”、“折线”、字母“M”型;(3)从空间收敛规律看,整体和分区域都表现出显著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区域内的σ收敛趋势表现出明显正向空间依赖性,而绝对β收敛趋势则表现出明显负向空间依赖性。[结论]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可通过推进农用资源的高效利用、缩小区域发展的效率差异以及把握空间分布的收敛趋势,实现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薛建春 侯思杰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2011—2018年5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借助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地区间差异明显,黄河上游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高,中游次之,下游最低;从空间特征上看,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上呈现高(低)集聚态势,黄河“几”字内部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从影响因素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关系,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土地市场化和科技水平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则有显著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提出,黄河流域应该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各地方政府应引进人才,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土地利用技术的改善,从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世鑫 李二玲 赵金彩 胥亚男
研究目的:揭示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双碳”目标下把握区域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农业碳减排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黄河流域78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空间热点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20年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基本符合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变化规律;(2)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性明显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低值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中游及上游地区,高值区则位于下游地区的河南、山东两省;(3)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对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复种程度、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为正向驱动,且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区域之间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差异显著,且驱动因素亦不相同,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耕地利用策略和碳减排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平 沈颖双 苏畅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效率直接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61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和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值的时空异质性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范围内城市碳排放效率呈“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格局。(2)空间格局由“中心高,四周低”向“高值区集聚,低值区分散”转变。(3)人均GDP和政府干预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人均GDP的平方、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4)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加强政府监管、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平 沈颖双 苏畅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效率直接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61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和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值的时空异质性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范围内城市碳排放效率呈“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格局。(2)空间格局由“中心高,四周低”向“高值区集聚,低值区分散”转变。(3)人均GDP和政府干预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人均GDP的平方、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4)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加强政府监管、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文甫 樊淑云 潘荟交 毛欢 周介铭 赵景峰 杨存建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碳排放增加734.307×104t,增长率达10.478%。(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10a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812.454×104t,增长率达10.339%,碳排放量占碳排放量的96%以上;碳汇增加44.742×104t,占四川省碳汇的94%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就区域分析而言,成都平原区碳排...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四川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艳萍 刘畅
文章运用基于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统计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间演变和空间集聚状态。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处于小幅度下降趋势;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流域内各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差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水资源禀赋、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妮 姚聪莉 张畅
“双碳”目标下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是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减排固碳的发展要求下,以落实农业“双碳”目标为着力点,运用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检验方法,测度2006-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序演进、空间差异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形成了“下游领跑、中游追赶、上游落后”的空间格局;黄河流域内农业生态效率差异逐渐扩大,差异主要源自超变密度,区域内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上游、下游和中游;黄河流域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农业生态效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都存在显著的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种植业产值、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等因素对β条件收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建春 张安录
为了分析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演进与收敛特性。文章利用三阶段Super-SBM-SFA模型客观评估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值,分析基于区位邻接下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演化和收敛性,利用收敛性模型分析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离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0.465,下游>上游>中游,省会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且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呈现增长趋势,但不存在完全的经济规模等级递增效应;黄河流域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性;黄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满足σ收敛性与β收敛性,各城市之间具有"追赶效应"并趋于各自的稳态,中游平均收敛速度最高。研究得出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偏低,且纯技术效率值高于规模效率值,各城市要积极考虑资源环境的胁迫效应,加强互鉴与学习,充分发挥"追赶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建春 张安录
为了分析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演进与收敛特性。文章利用三阶段Super-SBM-SFA模型客观评估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值,分析基于区位邻接下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演化和收敛性,利用收敛性模型分析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离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0.465,下游>上游>中游,省会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且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呈现增长趋势,但不存在完全的经济规模等级递增效应;黄河流域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性;黄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满足σ收敛性与β收敛性,各城市之间具有"追赶效应"并趋于各自的稳态,中游平均收敛速度最高。研究得出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偏低,且纯技术效率值高于规模效率值,各城市要积极考虑资源环境的胁迫效应,加强互鉴与学习,充分发挥"追赶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艳敏 王迪
采用基尼系数客观赋权评价法与非期望SBM模型分别测算2011—2020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全要素能源效率,借助基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考察数字产业集聚、技术进步与环境规制三种路径在传导过程发挥的效果,并进行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中游表现的最为明显;(2)产业集聚、技术进步、环境规制是黄河流域全域的关键正向传导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在上、中、下游均为正向中介传导,环境规制在中游表现为负向传导、在下游为正向传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