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25)
2023(5912)
2022(4761)
2021(4531)
2020(3584)
2019(8487)
2018(8170)
2017(14925)
2016(8114)
2015(9438)
2014(9207)
2013(9599)
2012(8957)
2011(8414)
2010(8006)
2009(7098)
2008(6866)
2007(5876)
2006(5181)
2005(4830)
作者
(23133)
(19377)
(19124)
(18644)
(12513)
(9212)
(8636)
(7705)
(7595)
(6877)
(6662)
(6589)
(6487)
(6198)
(6178)
(6058)
(5862)
(5684)
(5565)
(5330)
(5013)
(4642)
(4619)
(4496)
(4395)
(4395)
(4137)
(4010)
(3981)
(3809)
学科
(39789)
经济(39759)
管理(23686)
(19436)
方法(18169)
数学(16543)
数学方法(16413)
(15544)
企业(15544)
中国(13759)
环境(11369)
(10171)
贸易(10161)
(10041)
(8532)
(8258)
(7439)
(7153)
业经(6850)
(6677)
(6566)
(6248)
关系(6098)
(5955)
银行(5947)
(5905)
资源(5899)
(5798)
(5513)
金融(5513)
机构
大学(122902)
学院(119264)
(61416)
经济(60665)
研究(48882)
管理(45166)
理学(39037)
理学院(38599)
中国(38195)
管理学(38021)
管理学院(37813)
科学(27190)
(26733)
(24753)
(24178)
研究所(22270)
经济学(20797)
中心(20716)
财经(20401)
(18975)
经济学院(18792)
(18018)
北京(17790)
(17423)
财经大学(15399)
(15250)
(15143)
科学院(15032)
师范(15004)
业大(14986)
基金
项目(82405)
科学(66695)
基金(63710)
研究(60442)
(56701)
国家(56368)
科学基金(47616)
社会(41144)
社会科(39281)
社会科学(39277)
基金项目(32282)
自然(29484)
自然科(28812)
自然科学(28806)
自然科学基金(28334)
(27739)
教育(27090)
资助(26807)
(25584)
编号(21055)
(20564)
中国(20162)
重点(19552)
国家社会(19025)
(18714)
教育部(17722)
(17228)
成果(17150)
创新(16332)
人文(16148)
期刊
(61385)
经济(61385)
研究(38825)
中国(24519)
科学(18424)
管理(17574)
学报(17515)
(17316)
(14496)
大学(13704)
学学(12823)
经济研究(11478)
教育(11254)
农业(10522)
财经(10497)
(10460)
金融(10460)
(9836)
技术(9629)
(9243)
世界(9020)
国际(8995)
问题(8552)
(7429)
统计(7126)
业经(6999)
技术经济(6753)
资源(6656)
(6086)
决策(5380)
共检索到180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林  郝新亚  沈春蕾  安冬  
通过海洋渔业固碳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其中的关键在于科学、精准、系统测算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本文剔除经典“可移出碳汇”模型中部分不具有碳汇功能的碳,把贝藻通过释放POC和DOC形成的碳汇纳入测算模型,基于2006—2020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贝藻养殖产量面板数据,评估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并基于LMDI分解方法解构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提升的贡献因素,预测不同情景下2030年中国海洋渔业的碳汇潜力。研究发现:(1)2020年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达302.63万t/年,区域差异显著;(2)包含不具有碳汇功能的碳会高估海洋渔业贝类碳汇24.24%,而不考虑贝藻通过释放POC和DOC形成的碳汇会低估海洋渔业碳汇50.70%;(3)在当前注重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下,到2030年海洋渔业碳汇能力为335.51万t/年~399.92万t/年,碳汇增长潜力有限。基于此,应推动中国海洋渔业碳汇的增长模式向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变,不断提高中国沿海省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持续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鹏   赵丽男   贾文静   王韵霖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海洋渔业的固碳增汇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并研究其空间效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尤为重要。论文根据2007—2021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贝藻养殖面板数据,利用“可移出碳汇”模型对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模型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空间上表现分布不均的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聚集程度具有不稳定性。(3)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解后得出海洋渔业养殖产量、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情况和渔业灾情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看,海洋渔业发展水平、养殖产量、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情况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间接效应为负。因此,应综合考虑海洋渔业碳汇能力的空间关联性,为今后海洋渔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鹏   赵丽男   贾文静   王韵霖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海洋渔业的固碳增汇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并研究其空间效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尤为重要。论文根据2007—2021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贝藻养殖面板数据,利用“可移出碳汇”模型对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模型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空间上表现分布不均的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聚集程度具有不稳定性。(3)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解后得出海洋渔业养殖产量、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情况和渔业灾情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看,海洋渔业发展水平、养殖产量、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情况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间接效应为负。因此,应综合考虑海洋渔业碳汇能力的空间关联性,为今后海洋渔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世荣   王晖   李海奎   余振   栾军伟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了我国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动态变化及潜力提升途径。根据中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测算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近5年平均年增长0.152 Pg C。200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约为229.7 Tg C yr~(-1),其中森林植被(指乔木林)碳储量增加约为150.6 Tg C yr~(-1),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汇量的65.6%。在过去70年里,中国森林已从碳源变为逐渐增强的碳汇。当现有森林面积保持不变的情景下,相比2000s-2010s时段,2030年后现有乔木林的生物量碳汇将有所下降;如果森林面积未来持续增加,2030年-2050年中国新增乔木林的碳汇量仍将呈增加趋势。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风险(极端干旱与热浪事件、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可能会削弱森林碳汇功能。为维持和提升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需要采取森林碳储与碳汇双增和森林碳汇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协同提升的策略,从保碳、增碳、扩碳和碳资源化利用的汇转移等四个途径对森林资源实施保护修复、精准绿化、科学经营与合理利用和多时空尺度的优化布局,同时重视森林土壤碳库增汇的长期效应。在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框架下,森林碳汇潜力提升未来研究的优先重点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适宜造林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经营增汇的技术,森林碳储、碳汇协同提升与木质产品库的碳汇转移与存续的时空配置优化模式,森林土壤固碳增汇机制以及潜力研究,准确评估我国森林碳汇对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及其时间表和路线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鹏  汪浩瀚  李加林  刘永超  张海涛  钟捷  龚虹波  
【目的】准确评估海洋渔业碳排放量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促进中国海洋渔业节能减排、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数据,以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综合测算海洋渔业碳排放量,以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揭示海洋渔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未来不同情景下海洋渔业碳排放变化趋势。【结果】研究表明:(1)2006—2020年中国海洋渔业年碳排放量波动下降65.35万t。碳源量趋于下降且以海洋捕捞占主导,碳汇量快速增长且以贝类养殖为主。碳排放和碳源高值区集中于浙江,碳汇高值区集中于山东和福建。碳源、碳汇和碳排放重心分别向西北、东北和西南方向移动。(2)碳汇、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的驱动效应降低海洋渔业碳排放总量,而产业规模和从业人口效应加剧海洋渔业碳排放量增长。(3)未来不同情景下海洋渔业碳排放量均表现为增长趋势,其中碳排放量呈现快速经济发展情景>现状利用发展情景>能源效率调整情景>碳汇提升发展情景>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论】研究表明中国未来海洋渔业碳减排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为推动中国海洋渔业节能减排和高质量发展,仍需加快调整与升级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加大海洋渔业科技投入和积极发展碳汇渔业、休闲渔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宁凌  廖泽芳  汪亮  
在分析海洋渔业出口现状的基础上,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海洋渔业及其典型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就提高我国海洋渔业出口竞争力提出如下建议:严格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单位产品经济价值、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产业内贸易和合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孙康  李丽丹  
我国海洋渔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是对传统海洋渔业的扬弃,也是新发展时期海洋渔业产业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基于海洋渔业转型的内涵,从五个维度构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指标体系,运用AHP和变异系数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法,测度2001-2014年中国海洋渔业转型成效,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及ARCGIS技术对结果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层面上,中国海洋渔业转型成效呈提升态势,地区差异依然存在但逐渐缩小;(2)分维度层面上,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中,海洋渔业转型度、可持续发展度、科技支持度均呈良好发展态势;渔民转产转业度呈反向变化趋势,表明海洋渔业转型对渔民转产转业存在"挤出效应"。中国海洋渔业要实现多方面、全方位的转型升级目标,可选择积极推动海洋牧场建设、继续引导渔业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路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郑鹏  王欣宇  董春雨  
研究中国海洋渔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2—2019年我国沿海九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计算海洋渔业绿色效率,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海洋渔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海洋渔业绿色效率表现出区域差异与时序变化特征,"高—低"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从回归结果看,固定资产投入、经济规模和环境重视程度对海洋渔业绿色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科技投入、人力投入和渔业灾害对海洋渔业绿色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作用于本地区,而且辐射和扩散到周边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褚晓琳  
预警原则作为一种新颖的环境资源管理手段,其对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的有效性已为一些国际协定和国外立法所确认。适用预警原则应满足以下条件:存在不确定危险;遵循成本收益分析原则、比例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并定期检查、适时调整。目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有必要在未来制定一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法》。而当务之急是尽快修订现行《渔业法》,将预警原则确定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应通过建立综合性海洋管理部门、大量搜集科学信息、拓展群众参与途径、以及根据各海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预警原则,促进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韩杨  
本文在回顾已有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1949年以来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长期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不同阶段采取的投入控制、产出控制、技术控制与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治理成效及成效有限的深层次原因。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治理对策:第一,在产出控制上,完善捕捞总量控制制度,建立主要渔业资源捕捞配额权益制度;第二,在投入控制上,对以海为生的传统生计渔民与商业渔业资源开发主体实行差别化赋权;第三,在投入监管上,建立从北到南海洋渔业资源环境修复与监管综合协调机制;第四,在产出区划上,根据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程度、禀赋条件、生态特征,对不同海域实行差别化治理;第五,在配套政策上,加强资源评估调查和统计监测,为健全海洋渔业资源产权制度提供科学支撑,完善生态有偿使用制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兴  周井娟  
文章拟用灰色关联方法,对改革开放30以来我国海洋渔业产量的结构变化作一分析,试图探索出海洋渔业产量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渔业的贡献,为我国制定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韩杨  Rita.Curtis  李应仁  马卓君  王亚楠  
为了解决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渔业过度捕捞问题,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台了包括《马格努森·史蒂文斯渔业养护和管理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海洋渔业管理法案,其中以总捕捞量控制为先决条件的捕捞份额制度最为核心。近年来,中国也面临着近海渔业资源衰竭、过度捕捞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美国海洋渔业捕捞配额制度的研究,深入探讨、分析美国渔业捕捞制度的实施背景、目标、内容、份额分配方式及制度实施效果,就此进一步结合中国海洋渔业管理中的"捕捞限额"管理探讨其对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韩杨  Rita.Curtis  李应仁  马卓君  王亚楠  
为了解决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渔业过度捕捞问题,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台了包括《马格努森·史蒂文斯渔业养护和管理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海洋渔业管理法案,其中以总捕捞量控制为先决条件的捕捞份额制度最为核心。近年来,中国也面临着近海渔业资源衰竭、过度捕捞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美国海洋渔业捕捞配额制度的研究,深入探讨、分析美国渔业捕捞制度的实施背景、目标、内容、份额分配方式及制度实施效果,就此进一步结合中国海洋渔业管理中的"捕捞限额"管理探讨其对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资源退化和海洋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对于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概念出发,以海洋资源分类为基础,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潜力和海洋环境生态损害造成损失,以较为合理的方法评估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是指海洋资源用于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具体计算时,应为海洋资源总价值扣除生态环境灾害造成损失后的价值。收益还原法是评估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的海洋资源潜力的评估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本文分别核算了海洋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康  季建文  李丽丹  张超  刘峻峰  付敏  
鉴于污染指标的不易测度,前人研究海洋渔业经济时极少从定量角度关注非期望产出。本文以海洋天然渔业水域污染所造成的负效应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SBM(Slacks Based Measure)模型,对2004—2015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渔业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和Tobit模型分析各省市区海洋渔业经济效率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时间序列视角,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率值持续低迷,说明近年来中国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规制尚未发挥预期的效果;(2)基于时空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