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79)
2023(8447)
2022(6546)
2021(6299)
2020(4693)
2019(10967)
2018(10510)
2017(18929)
2016(10420)
2015(11737)
2014(11495)
2013(11683)
2012(10877)
2011(10089)
2010(9634)
2009(8707)
2008(8281)
2007(7321)
2006(6423)
2005(5841)
作者
(30621)
(25692)
(25540)
(24789)
(16245)
(12335)
(11284)
(10214)
(9926)
(9191)
(8929)
(8704)
(8517)
(8296)
(8183)
(7978)
(7591)
(7484)
(7463)
(7177)
(6569)
(6334)
(6208)
(5957)
(5864)
(5657)
(5465)
(5303)
(5241)
(5186)
学科
(45849)
经济(45816)
管理(26267)
(21616)
方法(19221)
数学(17557)
数学方法(17397)
中国(16182)
(15995)
企业(15995)
环境(12586)
(12285)
(11417)
(11409)
贸易(11397)
(11244)
业经(9026)
(8477)
农业(8096)
(8040)
(7557)
(7449)
(7302)
银行(7274)
(7270)
(7101)
地方(7047)
(6777)
金融(6776)
关系(6621)
机构
大学(150569)
学院(149103)
(70024)
经济(69044)
研究(62404)
管理(52349)
中国(48654)
理学(44747)
理学院(44174)
管理学(43397)
管理学院(43130)
科学(37768)
(34350)
(32143)
研究所(29787)
(28742)
(26616)
中心(26478)
(24015)
经济学(23389)
财经(23367)
业大(22988)
北京(22981)
(21664)
经济学院(21148)
农业(20562)
(20328)
科学院(19876)
(19537)
师范(19338)
基金
项目(105255)
科学(82968)
基金(78316)
研究(75486)
(71373)
国家(70928)
科学基金(58334)
社会(49046)
社会科(46632)
社会科学(46625)
基金项目(39973)
(37393)
自然(36991)
自然科(36067)
自然科学(36060)
自然科学基金(35418)
(33776)
教育(33129)
资助(32626)
编号(27492)
重点(25193)
(24290)
(24130)
中国(23742)
国家社会(22087)
成果(21721)
(21298)
科研(20657)
课题(20479)
教育部(20227)
期刊
(73650)
经济(73650)
研究(46194)
中国(30451)
学报(26975)
科学(25876)
(23531)
大学(20446)
(19796)
学学(19474)
管理(19410)
农业(16464)
教育(14451)
(13860)
金融(13860)
经济研究(13327)
财经(11555)
技术(11424)
(10918)
业经(10913)
问题(10331)
(10306)
(10198)
国际(9907)
世界(9770)
资源(9407)
林业(9392)
统计(7642)
科技(7407)
技术经济(7167)
共检索到2263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世荣   王晖   李海奎   余振   栾军伟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了我国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动态变化及潜力提升途径。根据中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测算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近5年平均年增长0.152 Pg C。200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约为229.7 Tg C yr~(-1),其中森林植被(指乔木林)碳储量增加约为150.6 Tg C yr~(-1),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汇量的65.6%。在过去70年里,中国森林已从碳源变为逐渐增强的碳汇。当现有森林面积保持不变的情景下,相比2000s-2010s时段,2030年后现有乔木林的生物量碳汇将有所下降;如果森林面积未来持续增加,2030年-2050年中国新增乔木林的碳汇量仍将呈增加趋势。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风险(极端干旱与热浪事件、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可能会削弱森林碳汇功能。为维持和提升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需要采取森林碳储与碳汇双增和森林碳汇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协同提升的策略,从保碳、增碳、扩碳和碳资源化利用的汇转移等四个途径对森林资源实施保护修复、精准绿化、科学经营与合理利用和多时空尺度的优化布局,同时重视森林土壤碳库增汇的长期效应。在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框架下,森林碳汇潜力提升未来研究的优先重点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适宜造林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经营增汇的技术,森林碳储、碳汇协同提升与木质产品库的碳汇转移与存续的时空配置优化模式,森林土壤固碳增汇机制以及潜力研究,准确评估我国森林碳汇对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及其时间表和路线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林  郝新亚  沈春蕾  安冬  
通过海洋渔业固碳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其中的关键在于科学、精准、系统测算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本文剔除经典“可移出碳汇”模型中部分不具有碳汇功能的碳,把贝藻通过释放POC和DOC形成的碳汇纳入测算模型,基于2006—2020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贝藻养殖产量面板数据,评估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并基于LMDI分解方法解构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提升的贡献因素,预测不同情景下2030年中国海洋渔业的碳汇潜力。研究发现:(1)2020年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达302.63万t/年,区域差异显著;(2)包含不具有碳汇功能的碳会高估海洋渔业贝类碳汇24.24%,而不考虑贝藻通过释放POC和DOC形成的碳汇会低估海洋渔业碳汇50.70%;(3)在当前注重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下,到2030年海洋渔业碳汇能力为335.51万t/年~399.92万t/年,碳汇增长潜力有限。基于此,应推动中国海洋渔业碳汇的增长模式向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变,不断提高中国沿海省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持续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颖  李晓格  温亚利  
【目的】核算我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和价值量,摸清我国森林资源家底,了解森林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预测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林业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3-2018年间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法核算我国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按照不同林种分类核算森林资源的碳储量和价值量。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和幂函数模型联合预测我国森林资源碳汇发展潜力,并通过构建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和碳储量的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下碳汇量的变化率。【结果】(1)40多年来中国森林资源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为73.56 m~3/hm~2,林木碳储量由1976年的51.96×108 t增加到2018年的87.90×10~8 t,年均增汇0.855 7×10~8 t/a,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包括林木、林地和林下植被)由125.06×10~8 t增加到214.39×10~8 t;其中,人工林碳储量增速明显,年均增加5.05%。(2)我国林木碳储量价值量由1976年的1 482.09×10~8元增加到2018年的8 823.85×10~8元,年均增加174.80×10~8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34%;其中,人工林碳储量价值年均增长8.24%。(3)GM(1,1)灰色模型预测2030年森林碳储量达到100.13×10~8 t,2018-2030年年均增汇1.59×10~8 t/a,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210.80×10~8 m~3;206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将达到180.32×10~8 t,2018-2060年年均增汇2.36×10~8 t/a。幂函数模型预测,203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达到108.00×10~8 t,2018~2030年平均年碳汇量为2.25×10~8 t/a,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227.38×10~8 m~3;206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达到212.27×10~8 t,2018-2060年年增汇3.12×10~8 t/a。(4)在近15年的森林碳储量平均基准上,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5%,森林碳储量将增加4.30%~6.86%;提高10%,森林碳储量将增加9.89%~12.47%;提高15%,森林碳储量将增加15.48%~18.09%;提高20%,森林碳储量将增加20.96%~21.07%。【结论】在不考虑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基于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变化,中国森林碳储量和价值量都是增加的。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可以实现2030、2060年碳达峰碳中和时中国林业的预期发展目标。如果目前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再提高,森林碳储量的变化率将逐步增加,碳汇潜力巨大。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旭超  赵进  李顺龙  
基于森林蓄积量换算因子法与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龙江森工林区森林固碳量和碳汇潜力进行核算与预测。结果表明:天保工程的实施和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对森工林区的碳汇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截至2015年天保工程累计增汇2.85 TG(1 TG=1012G);到2020年,停伐政策支持下新增碳汇1.27 TG。龙江森工林区现有森林碳储量为986 TG,2030年碳储量将达到1 158 TG,碳汇潜力巨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英  张小全  刘云仙  
概述国内外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现状,分析中国森林生态交易市场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国际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发展迅速,而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起步较晚,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还处在建立和发展阶段,但具有较大的潜力,并且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是森林碳汇交易顺利进行的保证,森林发展空间大,森林固碳能力增长潜力大,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具有许多优势。建议增强公众意识,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规范管理,做好供应方权益保障,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中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侯振宏  张小全  肖文发  
利用总-净核算和净-净核算 2 种方式估算中国森林管理活动的碳汇量及其潜力。结果表明:基年为1990 年时,总 - 净核算方式下 2010,2020,2030,2040和2050年中国森林管理碳汇量分别为 58.7,57.8,58.4,62.7和 67.2 MtC·a-1,净-净核算方式下分别为 14. 9,17.5,20.1,26.0和31.7 MtC·a- 1;基年为 2000 年时,总-净核算方式下 2010,2020,2030,2040 和 2050 年中国森林管理碳汇量分别为 73.5,72.1,72.8,78.1 和 83.6 MtC·a- 1,净 -净核算方式下分别为 2.0,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樊登星  余新晓  岳永杰  牛丽丽  高志亮  马莉娅  
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北京市不同时段的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北京市森林碳储量由1988年的532万t增加到2003年的852万t,平均每年以4.00%的速率递增,这说明北京市森林起着碳汇作用。全市森林总碳储量中,阔叶林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其中,栎类、杨树占主导地位;全市森林碳储量中幼、中龄林所占比重大,而且不同森林类型及不同龄级的碳密度均呈减少趋势。因此,在实施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对现有森林的抚育和管理,将会使北京市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涂云燕  彭道黎  
以北京市延庆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和地学数据,分析其与地面碳储量的相关关系,探讨基于遥感和地学信息的森林碳储量遥感估测。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2004年SPOT-5遥感影像,选取B1、B2、B3、B4 4个单波段,IDVI、IRVI、INDVI 3种植被指数以及海拔、坡度共9个因子,对这9个因子进行降维,并提取主成分,建立基于主成分回归的森林碳储量估测方程。结果表明:模型复相关系数为0.892;用30个独立样本检验模型的可靠性与精度,相关系数为0.769,精度达到91.60%。该方程可用于森林地上部分碳储量估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宪钊  陆元昌  马履一  薛杨  
为了研究林场级森林林木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信息,以海南省岛东林场为例,采用系统(等距)抽样方式对该场林木资源进行抽样调查。选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制定的方法对不同龄组、不同类型森林的林木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林场森林林木碳储量大,达53.00万t,但单位面积上的碳汇能力低,仅为54.35 t/hm2;不同类型林分各个生长阶段(龄组)的单位面积碳储量不尽相同,其中木麻黄成熟林最高,为141.08 t/hm2。以上结果表明,当前短周期人工林皆伐作业模式下的森林林木生物量积累不足,造成岛东林场碳汇能力较低。当前经营方式不能满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的要求,需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新良  曹明奎  李克让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六次森林清查资料,结合森林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分树种、分龄组的生物量—蓄积拟合关系,估算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六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3.8488PgC、3.6960PgC、3.759PgC、4.1138PgC、4.6563PgC和5.5064PgC,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80年代以来,植被碳储量净增加1.8104PgC,平均每年以0.0823PgC的速率增加,这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一直起着明显的CO2汇的作用。从碳密度的变化看,7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增长了3.001Mgha-1,其中幼龄林与中龄林碳密度分别增长5.2871Mgha-1和0.6022 Mgha-1,而成熟林碳密度却降低了0.7581Mgha-1,可见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主要来自于人工林的贡献,而且随着幼龄林、中龄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增长,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空间差异显著,森林植被碳库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南地区,平均碳密度以西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为大,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这种空间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干扰强度密切相关。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郗婷婷  李顺龙  
森林所具有的碳汇功能决定了林业生产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分析“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问题及黑龙江省森林碳汇特殊性的基础之上,结合黑龙江省林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运用森林碳汇基本理论,提出了森林蓄积量扩展法,首次对黑龙江省森林碳汇容量和碳汇潜力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现有森林碳汇储量为17.38亿t,碳汇潜力巨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晋涛  易媛媛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的一项措施。本文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和产品市场替代三个维度,论证了森林碳汇的巨大潜力并给出具体的测算结果,并指出目前林业部门存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不足。要想实现森林碳汇的潜力,在集体林区,需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去除限制性的林业管理政策,调动林农和私人部门投资于林、改善林业经营的积极性;在国有林区,需要重启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并适时调整天然林禁伐政策,加速将部分退化的天然林改造为高产的人工林。由森林生产力改善而增加的木材供给,如果用于长期固碳的产品形式,例如建筑用材可以替代高碳建筑材料,有助于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扬  陈云明  渠美  
【目的】研究陕西省森林碳储量、生产力及固碳释氧经济价值的动态变化,为提高该省森林碳汇的管理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94、1999和2004年陕西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方程,估算不同时段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并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不同时段森林的生产力和固碳释氧经济价值。【结果】陕西省森林碳储量由1994年的15 140.64万t增加到2004年的16 639.32万t,年增长率为0.99%,特别在1999-2004年,年增长率为1.92%。而平均碳密度在1994、1999和2004年3次调查中依次减小,分别为30.74,29...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帅帅  孙贞昌  
文章以CO_2排放系数与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相结合,测算出西部森林碳汇碳抵消成效,结果表明西部森林碳汇碳抵消效果明显,为其换取了发展空间。因此要增加西部森林碳汇量。通过熵权法客观赋权,构建西部森林碳汇发展潜力评价模型,测算出西部12省份森林碳汇发展潜力评价指数,据此将12省份森林碳汇发展潜力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研究表明,西部森林碳汇发展潜力最大的省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一项新的评估报告显示,通过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森林监测能力,改善数据收集,可以释放森林储碳潜力。FAO向联合国"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方案"(UN-REDD方案)提供的技术支持,帮助各国显著改善了其国家森林监测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