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83)
2023(9183)
2022(6748)
2021(5912)
2020(4308)
2019(9706)
2018(9539)
2017(17931)
2016(10087)
2015(11392)
2014(11705)
2013(11349)
2012(10366)
2011(9247)
2010(9464)
2009(8552)
2008(8366)
2007(7547)
2006(7230)
2005(6952)
作者
(30571)
(25659)
(25145)
(24386)
(16132)
(12110)
(11329)
(9865)
(9833)
(8993)
(8775)
(8561)
(8057)
(8040)
(7923)
(7813)
(7531)
(7359)
(7346)
(7330)
(6345)
(6312)
(6235)
(5807)
(5709)
(5674)
(5619)
(5594)
(5095)
(5051)
学科
(43982)
经济(43930)
管理(29869)
(24128)
中国(18115)
(17554)
企业(17554)
(15273)
环境(13772)
地方(12691)
业经(11744)
(11369)
农业(10564)
方法(10537)
(10208)
(9139)
(9020)
数学(8410)
数学方法(8228)
发展(7788)
(7766)
(7681)
城市(7564)
(7515)
(6976)
银行(6955)
资源(6830)
理论(6675)
(6651)
(6406)
机构
学院(146430)
大学(144381)
(57001)
研究(56085)
经济(55399)
管理(50831)
中国(43349)
理学(42011)
理学院(41389)
管理学(40537)
管理学院(40278)
科学(36336)
(33314)
(29055)
(26985)
研究所(26058)
中心(25421)
(25165)
(24195)
(22471)
师范(22301)
北京(21517)
业大(21187)
(21039)
财经(20573)
(19660)
农业(19252)
(18523)
师范大学(17940)
(17834)
基金
项目(95963)
科学(76029)
研究(71381)
基金(68084)
(59997)
国家(59513)
科学基金(50532)
社会(45201)
社会科(42693)
社会科学(42679)
(38004)
基金项目(35824)
(32359)
自然(31635)
教育(31395)
自然科(30853)
自然科学(30849)
自然科学基金(30206)
编号(29512)
资助(25717)
成果(24009)
(23193)
重点(22662)
课题(21474)
(19672)
(19081)
发展(18846)
国家社会(18779)
(18550)
创新(17937)
期刊
(72418)
经济(72418)
研究(47646)
中国(33874)
(25103)
科学(22912)
学报(22692)
(20157)
管理(19112)
教育(19091)
大学(17039)
农业(16815)
学学(15833)
(15247)
金融(15247)
业经(12808)
技术(12096)
问题(11394)
经济研究(10492)
资源(9859)
财经(9710)
(8570)
(8347)
(8226)
现代(7703)
城市(7631)
图书(7451)
(7032)
(7011)
科技(6960)
共检索到235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明星  程嘉梵  周园  丁子津  马海涛  
碳中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目标,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碳中和目标实现是一个复杂系统科学问题,涉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多圈层耦合过程与作用机制,需要跨学科交叉、综合与协同研究。简要梳理碳中和提出的气候变化和温控目标缘起,归纳碳中和实现的碳源、碳汇的多元路径,强调从碳源的需求侧推动可持续城市化对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是成本低、潜力大、更直接有效的方案途径。提出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下碳中和与可持续城市化研究领域8个方面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碳中和—可持续城市化关联关系、中国及各地区碳中和实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城市区域尺度碳排放的精准核算、绿色生活方式与低碳社会、绿色生产方式与低碳经济、能源结构优化、风险与不确定性和碳中和长效机制的治理创新等,以及该领域当前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明星  赵荣钦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标志着中国正式确立了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简称“双碳战略”),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正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将贯穿整个发展新阶段,是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与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冀赛赛   路斌   韩琳  
我国公共机构约160万家,2019年碳排放量约为3.99亿吨,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实践主体。在对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识别了不同范围碳排放的用能设备和相关活动,梳理了公共机构进行碳排放核算的基本流程,提出了“取消直接排放、减少间接排放、开展碳抵消”的公共机构碳中和运行关键路径。针对不同范围碳排放的减排重点内容,系统探究了公共机构建筑、数据中心、政府采购、日常办公、旅差出行、资产管理、限塑减污等方面的碳减排路径以及运用碳抵消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实际,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公共机构实现碳中和运行提供思路和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冀赛赛   路斌   韩琳  
我国公共机构约160万家,2019年碳排放量约为3.99亿吨,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实践主体。在对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识别了不同范围碳排放的用能设备和相关活动,梳理了公共机构进行碳排放核算的基本流程,提出了“取消直接排放、减少间接排放、开展碳抵消”的公共机构碳中和运行关键路径。针对不同范围碳排放的减排重点内容,系统探究了公共机构建筑、数据中心、政府采购、日常办公、旅差出行、资产管理、限塑减污等方面的碳减排路径以及运用碳抵消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实际,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公共机构实现碳中和运行提供思路和方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良侃  陈明星  张晓平  程嘉梵  
人类世标志人类活动已经对地球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全球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伴随碳排放快速增加和下垫面改变,对地球表层影响加剧,地球宜居性遭受破坏。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建设宜居地球的关键举措。基于多源数据对全球大规模城市化的地理格局与演化过程进行多维度刻画,对碳排放与城市化关联进行初步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增长呈分化趋势,城市规模结构整体增长,规模增长的空间热点集中在东南亚以及非洲中东部等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口生活在大城市。(2)全球城镇用地显著增长,自1992年的36.4 km~2增长至2018年的79.3万km~2,增长率达126.0%。同期,亚洲增长占比45.4%,是全球城镇用地扩张的主要地区。(3)伴随快速城市化全球能源碳排放迅速增长,2018年碳排放量达到376.7亿t CO2,自1970年增长219.1亿t CO2,其中,结构上电力部门增长占比45.8%、地区上亚洲增长占比84.3%。城市化率、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关联呈分异特征,高城市化率、高收入国家间分异显著。呼吁建立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探究“碳中和—宜居地球—可持续城市化”的关联关系,认识可持续城市化对于碳中和目标的潜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绍军  史明宇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了"低碳城市"的内涵,认为低碳城市不仅是技术、管理、发展模式的更新,更是一种社会结构形态,即低碳城市的实现需要通过对城市社会系统的整合来使某个特定城市的社会结构形态适合低碳城市的发展。探讨了目前中国在建设"低碳城市"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即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与实现低碳城市的矛盾、低碳城市的炒作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偏重实践而忽视理性思考、信仰的缺失和物质主义的盛行、技术和管理的路径依赖以及二极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最后提出了低碳城市在中国实现的路径选择,重点在于通过整合城市社会系统中政府/权力、企业/市场、市民/社会、观念/文化的形态和关系来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爱生  
为满足国内激增的大学入学需求、平衡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肯尼亚的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农村地区扩张,即大学"下乡"。然而,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缺乏足够的资金以及受国内部族主义的负面影响,肯尼亚的大学"下乡"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相反,出现了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大学社会功能弱化、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和大学部族化等问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闫俊  
乡村振兴学院以培养培训乡村人才为宗旨,是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得到国家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的强力推动,成为众多高校的自觉行动。目前,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中存在支持力度不足、培训内容华而不实、培训模式普教化严重、校地战略合作不足和培训联盟发展缓慢等问题。为此,乡村振兴学院应在“实干、实用、实效”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采取健全组织体制、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加强校地战略合作和组建培训联盟等行动路径,大力提升乡村人才培养培训质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张鹏  
马克思经济学的共享发展思想缘于对贫苦农民民生困境的关切,正是由于对农民民生利益的关注,马克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最终创建了马克思经济学体系;马克思经济学揭示了共享发展的关键是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中打破劳动者的民生铁律;马克思经济学指明了共享发展的途径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经济学共享发展的愿景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是与共享发展背道而驰的,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共享发展实现的唯一途径,为此,必须坚定共产主义共享发展的理想信念,深入落实共享发展观。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张鹏  
马克思经济学的共享发展思想缘于对贫苦农民民生困境的关切,正是由于对农民民生利益的关注,马克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最终创建了马克思经济学体系;马克思经济学揭示了共享发展的关键是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中打破劳动者的民生铁律;马克思经济学指明了共享发展的途径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经济学共享发展的愿景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是与共享发展背道而驰的,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共享发展实现的唯一途径,为此,必须坚定共产主义共享发展的理想信念,深入落实共享发展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朝林  张晓明  王小丹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与建设环境互为影响。一方面,用2008年数据概括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现状特征,重点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化过程进一步加速;另一方面,综述了常见三角洲海平面上升研究,在未来20a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估计将达到220~380mm;在未来50a,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保守的估计将达到270~610mm。未来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必然对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造成影响,主要是:土地淹没面积大,洪涝灾害加剧,影响生产和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雪臣  王守荣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水循环、大气环境、人类健康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造成严重影响,加强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有利于完善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划,促进城市承载力的建设,改善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晓曦   苗领   王彦杰  
立足国家“双碳”目标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对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双碳”目标实现进行研究,揭示数据要素赋能生产方式低碳转型、数字技术赋能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新兴产业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消费理念赋能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等传导机制。剖析数字基础设施是高碳来源、碳数据管理平台和体系尚未完善、碳交易体系尚未完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产业绿色化有待提高等关键问题,并提出推进数字新基建节能降碳、合理利用数据资源、健全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及培育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路径。以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晓曦   苗领   王彦杰  
立足国家“双碳”目标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对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双碳”目标实现进行研究,揭示数据要素赋能生产方式低碳转型、数字技术赋能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新兴产业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消费理念赋能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等传导机制。剖析数字基础设施是高碳来源、碳数据管理平台和体系尚未完善、碳交易体系尚未完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产业绿色化有待提高等关键问题,并提出推进数字新基建节能降碳、合理利用数据资源、健全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及培育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路径。以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家华  
减缓气候变化可以在大的地理尺度上以工程技术手段来实施。地球工程包括所有能源生产和消费以外的、不涉及工业生产过程管理的,在较大的地球尺度或规模上,去除大气中的CO2或直接控制太阳辐射而降温的各种人为的工程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三大类:绿色生物技术手段、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和太阳光辐射额度控制管理技术。这一类地球工程手段有着一系列经济、技术、环境、伦理、安全和不确定性含义。本文就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地球工程作为减缓气候变化可能技术选择的几个关键问题开展了分析和讨论,涉及概念界定、技术特点、可能影响、治理构架等。作者认为,对于直接作用于碳的地球工程手段,如绿色生物技术手段和碳捕获与埋存技术,风险小、可操控;太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