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96)
2023(8263)
2022(6487)
2021(6170)
2020(4485)
2019(10506)
2018(10143)
2017(18568)
2016(10064)
2015(11495)
2014(10954)
2013(10842)
2012(10267)
2011(9341)
2010(9129)
2009(7938)
2008(7467)
2007(6143)
2006(5402)
2005(5101)
作者
(25607)
(21440)
(21252)
(20404)
(13705)
(10164)
(9625)
(8387)
(8219)
(7407)
(7376)
(7198)
(7000)
(6761)
(6733)
(6610)
(6409)
(6262)
(6225)
(5920)
(5420)
(5144)
(5072)
(4897)
(4871)
(4870)
(4619)
(4558)
(4386)
(4176)
学科
(42674)
经济(42628)
管理(24441)
(19761)
方法(16938)
中国(16043)
数学(15189)
数学方法(15103)
(14208)
企业(14208)
(12671)
贸易(12661)
(12514)
环境(11701)
(11601)
(8822)
金融(8821)
(8758)
业经(8479)
(7948)
(7877)
银行(7874)
(7711)
农业(7608)
(7448)
(7257)
关系(7139)
(6999)
(6844)
(6813)
机构
大学(136082)
学院(134962)
(67186)
经济(66260)
研究(53862)
管理(47259)
中国(43235)
理学(40060)
理学院(39616)
管理学(39240)
管理学院(38983)
(29319)
(28879)
科学(27811)
(25775)
中心(23504)
研究所(23483)
财经(23127)
经济学(23027)
(21530)
经济学院(20828)
(19778)
北京(19552)
(18023)
(17999)
(17915)
师范(17882)
财经大学(17540)
科学院(16119)
业大(15343)
基金
项目(90326)
科学(72016)
研究(71649)
基金(67000)
(58318)
国家(57895)
科学基金(48838)
社会(47554)
社会科(45251)
社会科学(45244)
基金项目(33880)
教育(33396)
(31496)
(27954)
编号(27545)
自然(27544)
资助(27289)
自然科(26889)
自然科学(26882)
自然科学基金(26433)
成果(23130)
(22239)
中国(22185)
国家社会(21527)
重点(21292)
(21052)
课题(20321)
教育部(19698)
(19322)
(18763)
期刊
(71250)
经济(71250)
研究(46314)
中国(29860)
(20026)
教育(19046)
管理(18060)
科学(17865)
学报(17411)
(17291)
(15055)
金融(15055)
大学(14433)
学学(13285)
国际(13167)
经济研究(13104)
(12910)
农业(12658)
技术(12105)
财经(11661)
世界(11016)
(10298)
问题(9913)
业经(9150)
(8100)
职业(6363)
(6256)
论坛(6256)
技术经济(5907)
(5901)
共检索到212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莹  黄颖利  
碳中和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进一步推动人类发展模式的变更,因此分析国际碳中和实践的有益经验,可为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借鉴。本文首先梳理碳中和定义,厘清国家层面碳中和的概念,并介绍全球碳中和进展及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现实困境。其次,选取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为样本,提炼了利用政策和制度化引领碳中和、聚焦能源转型推动碳中和、发展清洁技术助力碳中和,以及多主体嵌入参与机制促进碳中和的实践经验。最后,得出中国碳中和路径启示:立足国家战略部署,建立碳中和法律法规、碳中和制度标准和碳中和试点政策;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构建细化的能源体系,制定能源转型行业表和时间表;充分运用市场激励手段,以“碳市场+碳税”组合方式促进生产者低碳转型,以“自愿碳市场+碳中和认证”方式促进消费者低碳转型。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芳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下,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低碳转型的相关倡议和原则不断设立,这些框架、倡议及已有的银行实践主要立足发达国家发展现状,以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为主要目标。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银行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和提升绿色金融业务和能力。为更好支持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本文在分析银行低碳转型国际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探讨符合我国低碳发展实际的银行低碳转型路径,为推动我国银行机构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王灿  孙若水  张九天  
碳中和愿景是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雄心目标,也是推动中国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碳中和的实现需要深刻的技术体系和社会经济系统变革,主要涉及零碳电力系统、低碳甚至零碳终端用能技术和负排放技术。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也依赖于各个部门的路径选择,特别是碳排放量大且脱碳难度高的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部门。同时,碳中和目标将对中国的经济产业体系、资源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体系、整体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未来面向碳中和的政策体系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明确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识别真正气候友好的清洁技术创新,将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朱兆一  李沛  段云鹏  
以色列是已经实现碳达峰并明确碳中和目标的少数国家之一,也是坚定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实现零碳社会的典型代表。以色列依靠绿色发展道路解决了水源匮乏、植被缺失、荒漠化严重等问题,并通过制订长期且明确的发展战略,坚持制度创新和坚持全球化发展等方式实现了国家经济的绿色化改造,成为具有全球标杆价值的绿色强国。文章分析了以色列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并论述了清洁能源、精细农业、数字经济三个高成长产业的绿色实践,并分析借鉴以色列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对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有助于加速中国"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余璇  
在"丝路海运"平台辐射带动下,国内航运业务持续增长、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物流技术显著提升,促使中国国际物流转型得以低排放、高效率推进。但基建配置低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匮乏、航线运价整体偏高、港口经营环境不佳等问题日渐突出,成为"丝路海运"影响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的现实困厄。为此,立足于碳中和视阈,从新基建项目增加航运"新供给"、"放管服"政策盘活航运"新企业"、"5G+"港口运作落实航运"新技术"、"海上丝绸之路"物流核心区建构航运"新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丝路海运"推动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的创新路径。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贾明  杨倩  
企业是落实碳中和战略的实践主体,是我国履行"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承诺的关键环节,但相关企业持续参与碳中和的动力不足。因此,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管理和激励手段融入碳中和的全过程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从多学科视角对企业碳中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随后,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责任确认、责任履行、责任补偿、责任信息披露和责任履行效果五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企业碳中和责任的独特性及管理难点;最后,提出了构建企业碳中和战略的基本思想,瞄准决定各阶段成功的关键要素,解析企业碳中和的责任确认机制、减排激励机制、抵消管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效果反馈机制,以反映"确得准→减得足→抵得当→披得清→激得长"的企业碳中和战略路径。本文提出的企业碳中和战略将为企业参与碳中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推动企业持续参与碳中和,助推国家"30·60目标"的实现。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贾明  杨倩  
企业是落实碳中和战略的实践主体,是我国履行"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承诺的关键环节,但相关企业持续参与碳中和的动力不足。因此,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管理和激励手段融入碳中和的全过程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从多学科视角对企业碳中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随后,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责任确认、责任履行、责任补偿、责任信息披露和责任履行效果五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企业碳中和责任的独特性及管理难点;最后,提出了构建企业碳中和战略的基本思想,瞄准决定各阶段成功的关键要素,解析企业碳中和的责任确认机制、减排激励机制、抵消管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效果反馈机制,以反映"确得准→减得足→抵得当→披得清→激得长"的企业碳中和战略路径。本文提出的企业碳中和战略将为企业参与碳中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推动企业持续参与碳中和,助推国家"30·60目标"的实现。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贾明  向翼  刘慧  杨倩  邵婧  张莹  黄珍  
企业是落实碳中和战略的实践主体,是我国履行“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承诺的关键环节,但相关企业持续参与碳中和的动力不足。因此,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管理和激励手段融入碳中和的全过程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从多学科视角对企业碳中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随后,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责任确认、责任履行、责任补偿、责任信息披露和责任履行效果五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企业碳中和责任的独特性及管理难点;最后,提出了构建企业碳中和战略的基本思想,瞄准决定各阶段成功的关键要素,解析企业碳中和的责任确认机制、减排激励机制、抵消管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效果反馈机制,以反映“确得准→减得足→抵得当→披得清→激得长”的企业碳中和战略路径。本文提出的企业碳中和战略将为企业参与碳中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推动企业持续参与碳中和,助推国家“30–60”目标的实现。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贾明  向翼  刘慧  杨倩  邵婧  张莹  黄珍  
企业是落实碳中和战略的实践主体,是我国履行“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承诺的关键环节,但相关企业持续参与碳中和的动力不足。因此,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管理和激励手段融入碳中和的全过程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从多学科视角对企业碳中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随后,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责任确认、责任履行、责任补偿、责任信息披露和责任履行效果五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企业碳中和责任的独特性及管理难点;最后,提出了构建企业碳中和战略的基本思想,瞄准决定各阶段成功的关键要素,解析企业碳中和的责任确认机制、减排激励机制、抵消管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效果反馈机制,以反映“确得准→减得足→抵得当→披得清→激得长”的企业碳中和战略路径。本文提出的企业碳中和战略将为企业参与碳中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推动企业持续参与碳中和,助推国家“30–60”目标的实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勇  高岚  
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_2排放与人为CO_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侃  
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明确2060年碳中和的细节和实施路径对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碳中和目标应明确覆盖的温室气体,考虑碳减排和碳抵消两个层面,并确定碳抵消的方案。基于对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和两年更新报告的分析,结合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工作动态,提出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是碳中和的主要抓手,应重视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加强对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管控的统筹;大幅增加碳汇,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海洋蓝碳开发;重视规则制定,积极参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碳交易机制设计。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彭文生  
碳中和对未来中国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反推式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碳中和、碳达峰将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面临一个难以定价的新约束,影响整个经济发展格局,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对主流经济学思维提出了挑战。碳排放具有鲜明的外部性特征,技术进步、碳价格和社会治理是实现碳中和的三个路径。碳中和可能导致收入分配的重新整合,加大中国南北方的差距,导致整个经济结构变化,对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带来很大的挑战。碳排放的外部性是超时空的,需要通过国际合作与协调来应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侃  
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明确2060年碳中和的细节和实施路径对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碳中和目标应明确覆盖的温室气体,考虑碳减排和碳抵消两个层面,并确定碳抵消的方案。基于对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和两年更新报告的分析,结合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工作动态,提出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是碳中和的主要抓手,应重视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加强对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管控的统筹;大幅增加碳汇,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海洋蓝碳开发;重视规则制定,积极参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碳交易机制设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敏娟  石锐  姚柳杨  
实现农业碳中和既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应有之义,也是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内在要求。本文提出农业碳中和的低碳、零碳、负碳三种目标及内涵,构建了中国在2060年实现农业碳中和的路径图。预测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在2060年的基线情景下相对于2018年将增长64.91%,减排措施将有潜力减少74.18%的基线情景碳排放量,结合碳抵消措施将能够实现农业零碳目标。同时,中国农业碳排放在2016年已经达峰,在未来通过减排能力建设阶段、快速减排阶段、巩固完善阶段将能够实现农业碳中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中国农业碳中和的保障措施,并展望了中国农业碳中和的发展前景。
[期刊] 求索  [作者] 冯帅  
资金机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作为气候治理的积极行动者,欧盟面向碳中和的资金机制具有较强的体系性,先后设立了“NER 300”计划、创新基金、现代化基金、公正转型基金(JTF)、“LIFE”计划和社会气候基金(SCF)等多项资金安排。这些安排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为主要平台、以项目投资为核心方式、以技术创新为重要导向、以工具组合为关键支撑,在碳中和的内在驱动与经济转型的外部牵引之下,助力于维系欧盟的全球气候领导力。在立足于当前国情并适当借鉴欧盟方案的基础上,中国亦可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出发点,以政府、市场和社会为三大主体,以绿色财政和绿色金融为主要内容,在统筹绿色财政资金、丰富绿色金融工具、吸引绿色民间资本等方面构建中国式面向碳中和的资金机制,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