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59)
2023(9473)
2022(7604)
2021(6674)
2020(5113)
2019(11488)
2018(11185)
2017(21592)
2016(11651)
2015(13004)
2014(13058)
2013(12813)
2012(11607)
2011(10288)
2010(10260)
2009(9420)
2008(9030)
2007(8247)
2006(7350)
2005(6896)
作者
(31456)
(26690)
(26403)
(25393)
(16717)
(12581)
(11949)
(10167)
(10031)
(9413)
(9200)
(8947)
(8496)
(8468)
(8450)
(8374)
(7890)
(7659)
(7609)
(7523)
(6739)
(6495)
(6384)
(6000)
(5989)
(5963)
(5955)
(5885)
(5146)
(5145)
学科
(48568)
经济(48495)
管理(41239)
(32962)
(27315)
企业(27315)
方法(17052)
(15249)
数学(14975)
数学方法(14826)
(14261)
中国(13888)
环境(13686)
(13555)
地方(11721)
业经(11668)
(9949)
(9323)
(9189)
银行(9174)
农业(9091)
(9050)
(8923)
金融(8920)
(8781)
(8579)
财务(8557)
财务管理(8534)
体制(8410)
(8302)
机构
学院(162061)
大学(160214)
(70323)
经济(68895)
管理(60224)
研究(54386)
理学(51280)
理学院(50793)
管理学(49995)
管理学院(49700)
中国(42528)
(36625)
(32785)
科学(29808)
财经(27430)
(25776)
(25438)
中心(25118)
(24748)
(22827)
研究所(22780)
经济学(22512)
业大(21485)
(20514)
北京(20399)
经济学院(20258)
财经大学(20169)
(19676)
(19577)
师范(19461)
基金
项目(107609)
科学(85810)
研究(82416)
基金(78513)
(67288)
国家(66762)
科学基金(58023)
社会(54508)
社会科(51801)
社会科学(51793)
(43018)
基金项目(40976)
教育(38138)
(35282)
自然(34790)
自然科(33939)
自然科学(33933)
自然科学基金(33297)
编号(32357)
资助(30780)
(26945)
成果(26796)
重点(24830)
(24443)
(24229)
课题(23790)
(23221)
国家社会(23150)
创新(21903)
教育部(21375)
期刊
(81652)
经济(81652)
研究(50877)
中国(37572)
(30335)
管理(25368)
(22245)
学报(22227)
科学(20865)
教育(18714)
大学(18290)
学学(17355)
(16907)
金融(16907)
技术(15413)
农业(14690)
财经(14039)
经济研究(13147)
业经(12859)
(12148)
问题(10469)
(8434)
会计(7912)
科技(7651)
(7534)
财会(7415)
技术经济(7399)
现代(7259)
理论(7199)
国际(7135)
共检索到253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丹丹  
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然而,碳中和与稳增长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挑战的叠加,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即节能降碳减污与经济增长存在两难抉择。应当建立流动机制,推动减碳与发展平衡;建立供求机制,促进产业链协同减碳;建立长效机制,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建立开放机制,推动国际与国内低碳循环。就实现路径而言,应努力形成“供给侧—需求侧—市场—政府”四联并行的合力,协同推进国家政策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企业生产体系和家庭消费体系的多层次系统变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万攀兵  杨冕  王怡怡  
本文基于2001-2015年中国1246个县的面板数据,综合评估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在“降碳”与“增长”方面的协同效果。研究发现:CDM项目的引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其虽未降低区域整体碳排放水平,但显著抑制了当地高污染企业的碳排放,且对降低地区整体碳排放增速具有积极效果。机制分析显示,CDM项目的降碳效果取决于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综合作用。一方面,规模效应在贫困县的CDM项目中相对占优。相对于非贫困县而言,CDM项目显著增加了贫困县的碳排放,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替代效应在污染县的CDM项目中相对占优。相对于非污染县而言,CDM项目显著抑制了污染县的碳排放,但也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上述发现对中国市场型减排工具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严欣恬   李杨帆  
为实现向可持续、净零排放和韧性社会过渡,亟需探索新的蓝碳融资路径,构建更加丰富的蓝碳融资模式,吸引更多潜在的投资者。梳理国内外蓝碳增汇的融资实践发现,目前蓝碳融资存在收益高度依赖碳交易、融资路径单一、蓝碳项目协同效益融资潜力长期被忽视等问题,严重阻碍蓝碳增汇项目的发展。从蓝碳生态系统的协同效益出发,分析蓝碳项目在海岸防护、生物多样性、渔业栖息地、休闲娱乐方面的协同效益及国际上对蓝碳协同效益融资的前沿探索,提出将蓝碳协同效益纳入融资框架的新思路。建议开发“碳+协同效益”信用额的混合融资模式、结合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反哺蓝碳项目,以及建立基于协同效益的蓝碳融资机制网络来推动环境资源和效益的市场化,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徐枫  王帅斌  汪亚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政府+市场”耦合机制下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是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必然抉择。文章基于财政金融协同的内涵属性,进一步分析了财政金融政策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内在关联,并借助政策协同理论,分别从协同制度体系的完善和“主体—目标—内容”三维协同模型构建两个方面,探讨了财政金融协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逻辑前提与多维结构,架构起财政金融协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理论框架。路径选择方面,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加快构建“政府+市场”耦合机制下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体系,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形成财政金融协同的“共同纲领”;在中观层面关注区域协同,处理好碳中和推进过程中整体和局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微观层面优化财政金融政策工具组合,发挥好财税、政府补贴、绿色信贷等不同类别政策工具的优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静宇   黄晟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需要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碳中和校园是国内外密切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全生命周期理论及碳足迹核算理论,高校有必要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从产业链、价值链、生命周期链的广泛视角去看待和降低自身碳足迹。中国碳中和校园建设行动方兴未艾,但也面临评价体系不完善、核算方法不统一,“双碳”技术储备不足、人才供给短缺,碳排放管理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一系列挑战。研究认为,高校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分阶段的复杂的工程,亟需构建以政策驱动为助推、创新驱动为核心、机制驱动为引领、行为驱动为补充的多元协同驱动路径,以此降低高校的组织碳足迹和供应链碳足迹,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周一虹  张雪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对气候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为一种对受托责任进行经济监督的活动,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需要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全球气候治理需求。碳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分支对我国实现碳中和战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以碳审计为研究对象,耦合气候治理的复杂适应系统,系统深入考察碳审计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得出识别、匹配、评估反馈和预控四项具体作用机制,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实现路径,主要包括碳政策审计、碳经济责任审计、碳减排审计和碳汇审计。研究将以碳中和为共同目标的全球气候治理纳入审计理论框架中,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浮   张莞悦   华子宜   朱燕峰   马静   朱新华  
研究目的:阐释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的科学内涵与提升机制,系统评估增产—降污—固碳潜力,拓新多效协同的技术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是新时代耕地系统健康、永续利用的客观要求,增产为主导,降污—增汇共同发挥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同潜力;(2)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土壤碳汇形成中物质与能源转化,既是降污自净过程,也是土壤肥力提升过程;(3)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潜力巨大,分别可达1.40亿t/a、720.0万t/a和1.49亿t/a,但多效协同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满足适应性管理和永续利用准则;(4)未来应充分利用生产障碍消减技术、农艺管理革新技术和环境材料交互微生物强化技术,稳妥推进多效协同。研究结论: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既夯实自主粮食增产,又促进生态健康与固碳,有力推动耕地保护转型和技术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忠  金田林  刘峥延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近年来,居民生活领域碳排放增速已超过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分析发达国家碳达峰后生活领域变化特征,总结其碳中和的举措,控制生活领域碳排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应按照“坚持一个核心原则、把握两个实现阶段、统筹城乡两个方面和聚焦三大领域”的总体思路,通过“生活理念简约化、日常消费低碳化、能源产消一体化、终端设施电气化、城乡降碳协同化”,推进居民生活绿色低碳转型。建议从建立碳足迹核算、低碳积分转化、低碳行为正向激励和低碳金融保障等方面入手,建立四位一体的全民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运行机制,引导全社会实现“要我低碳”向“我要低碳”的转变。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祁毓   尹傲雪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和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税收政策在其中具有激励相容、成本有效、目标调整灵活等独特优势,税收政策的设计要突出“协同增效”、强化“源头治理”、把握“关键技术”、注重“机制创新”和体现“效率公平”,以更好发挥其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的作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秦  李慧凤  嗷静海  
基于校企协同的方式实现技术技能积累,有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助推技术创新、引进和改造的同步提高,最终满足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我国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存在的校企协同层次低、范围窄、职业院校参与程度不够、参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采用博弈分析法,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效益评价机制以及反馈提高机制四个维度设计基于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实现路径,有效促进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深层次展开,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姜国强  
我国经济发展正走向一个速度趋缓、结构趋优的"新常态",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需求结构依然处于失衡的状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加剧,消费难以快速增长,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因此新常态背景下必须增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进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宏观调控下一步主要是通过内外需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等方式促进经济的稳态平衡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绪彪  朱丽萍  
来自航空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挑战日益严峻。多年来,以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为代表的航空业界为应对这一挑战,提出了本行业的环境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四种关键战略。基于市场的措施是填补航空碳排放缺口的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第38届大会上,与会各国就建立全球单一基于市场措施解决航空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共识。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全球单一基于市场措施方案的实施来实现航空部门的环境目标。鉴于各国减排能力、技术水平、市场成熟度以及航空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考虑到目前三种基于市场措施方案各有优劣,建立全球单一基于市场措施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应实施抵消措施方案,中期有歧视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武林  雷原  
本文基于协同理论,通过构建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探索二者的协同关系。综合1981~2013年中国、印度、英国、美国、日本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国的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复合系统协同度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协同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英国、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就经济协同度来看,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但就碳协同度来看,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和碳减排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处于停滞状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梁大为  
文章试图在人力资本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碳税和CO2排放函数,研究碳税制度下的稳态经济增长路径与CO2排放量。通过改进后的内生增长模型计算得出碳税制度下的稳态经济增长率以及CO2排放量增长率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将经验参数值带入模型进行检验,得出的结果与理论模型分析一致:在碳税制度下,时间贴现率越小,资本产出弹性越小,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越快,物质商品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越小,越能提高稳态经济的增长速率,同时也能更加有力的遏制CO2排放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仇方道   刘继斌   陈然   张新林   谭俊涛  
【目的】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背景下,基于异速生长视角揭示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对于促进淮海经济区等典型省际边界区域工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构建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模型,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整合脱钩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省际边界区域工业增长与碳排放耦合作用关系时空异质性特征,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解释异速生长的协同机制。【结果】(1)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工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由弱脱钩演变为强负脱钩,处于脱钩状态的县域呈向徐州、连云港等中心城市外围集中之势。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性不断提高,极度及高度耦合协调类县域占比由18.64%提高到83.05%;(2)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指数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变化历程,持续处于碳排放弱扩张阶段;空间上,绝大多数县域工业相对增速高于碳排放,40%以上的县域异速生长类型呈向下演变趋势;(3)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固碳能力等因素对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关系变化呈正向促进作用且有增强之势。工业化水平、资源型产业占比、省际边界的影响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工业转型及省际边界功能演化是工业碳排放异速关系演化的主要动力。(4)工业增长的市场支配力与碳排放治理的政府主导力的错位、工业发展的外推力与内源力的失配引发了淮海经济区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的时空异质性,并催生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需求,区域协同发展与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结论】工业低碳化是推动工业增长与碳排放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而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时空协同演化与发展有利于助推省际边界区域工业低碳绿色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