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18)
- 2023(2794)
- 2022(2170)
- 2021(1939)
- 2020(1559)
- 2019(3272)
- 2018(3149)
- 2017(5800)
- 2016(3107)
- 2015(3285)
- 2014(3152)
- 2013(3088)
- 2012(2883)
- 2011(2647)
- 2010(2833)
- 2009(2842)
- 2008(3160)
- 2007(2941)
- 2006(2529)
- 2005(2276)
- 学科
- 济(13760)
- 经济(13750)
- 管理(13466)
- 业(8632)
- 环境(7768)
- 企(7762)
- 企业(7762)
- 生态(5572)
- 学(5177)
- 方法(4565)
- 划(4298)
- 和(3842)
- 资源(3786)
- 财(3503)
- 数学(3449)
- 农(3420)
- 数学方法(3416)
- 业经(3407)
- 中国(3145)
- 规划(2850)
- 环境规划(2805)
- 理论(2666)
- 务(2651)
- 财务(2651)
- 财务管理(2650)
- 地方(2645)
- 发(2639)
- 企业财务(2546)
- 农业(2381)
- 域(2251)
- 机构
- 学院(47775)
- 大学(46817)
- 济(18780)
- 经济(18393)
- 管理(17485)
- 研究(17045)
- 理学(15010)
- 理学院(14817)
- 管理学(14578)
- 管理学院(14495)
- 中国(12331)
- 科学(11233)
- 京(10406)
- 财(8495)
- 所(8390)
- 研究所(7751)
- 中心(7416)
- 业大(7235)
- 范(7215)
- 师范(7175)
- 农(7165)
- 江(7086)
- 财经(6899)
- 北京(6798)
- 院(6545)
- 经(6245)
- 经济学(5895)
- 师范大学(5798)
- 州(5632)
- 科学院(5341)
共检索到68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钱俊生
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确立生态价值观。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每一代人究竟应当怎样衡量自己创造的文明成就,又应当如何评价自己决策行为的功过得失,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价值,在于价值的取向与判断标准。我们反思过去的经济行为,必须确立这样的价值观,就是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自然 生态价值 和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毛中根 林哲
高速膨胀的消费需求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生态消费具有缓解生态危机的功能,必须积极提倡和大力开展生态消费,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生态消费 和谐相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牛月翰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新境界。本文就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及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论述,从中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生态价值观。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价值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国保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构建和谐人生价值观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高校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理解和谐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促使大学生构建和谐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
和谐 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莲香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统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韩鹤进
当下,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生态价值观教育也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原因,并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生态价值观教育存在的教育内容缺失、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环境贫乏等问题,提出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应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化生命价值意义生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意识形态吸引力等措施。
关键词:
和谐社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价值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中国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红贵 罗正茂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人类的生态灾难,危及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人类现代经济发展危机的一种综合反映,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危机。为此,我们必须反思人类自身生存危机的根源,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方式。以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大力推进发展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结构完整的、功能齐全、处于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红 宋兵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两者在核心理念、思想脉络和现代化路径等方面深度融合。从理论建构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恪守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原则,倡导系统全面的辩证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强调实践论精神,遵循唯物史观发展规律,激发全社会共筑和谐生态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路径上,要坚持理念引领、制度保障与行动落地相统一,通过构建全社会生态文明共识、完善法规政策与监管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季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和工业文明的反生态属性,以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为基础提炼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械论世界观的反生态属性,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后发国家在复制、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时面临着诸多的局限,也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陷阱。我们亟须探索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历史的反思之上,立足于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不断探索出来的科学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我国具有很好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和制度优势,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通道。要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技术、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全面革新。
关键词:
和谐共生 现代化 生态文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红 宋兵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两者在核心理念、思想脉络和现代化路径等方面深度融合。从理论建构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恪守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原则,倡导系统全面的辩证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强调实践论精神,遵循唯物史观发展规律,激发全社会共筑和谐生态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路径上,要坚持理念引领、制度保障与行动落地相统一,通过构建全社会生态文明共识、完善法规政策与监管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季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和工业文明的反生态属性,以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为基础提炼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械论世界观的反生态属性,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后发国家在复制、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时面临着诸多的局限,也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陷阱。我们亟须探索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历史的反思之上,立足于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不断探索出来的科学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我国具有很好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和制度优势,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通道。要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技术、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全面革新。
关键词:
和谐共生 现代化 生态文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韦继辉 李彦龙
人与自然的对抗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人类征服、改造甚至掠夺自然;自然又加倍报复人类;人类与动物争夺生存环境;人类与动物相互伤害。要实现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以及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等等。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对抗 和谐 重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颜新长 侯沛
社会和谐是一个多层次的总体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基础和前提。自然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重建人与自然平衡,走向和谐发展之路,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社会制度为保证。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社会 发展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新元 熊跃辉 曹立平 张胜
在剖析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和谐的破坏作用,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阐明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 和谐社会 物质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