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22)
- 2023(16711)
- 2022(13951)
- 2021(12961)
- 2020(11029)
- 2019(24520)
- 2018(24339)
- 2017(46727)
- 2016(25042)
- 2015(27789)
- 2014(26871)
- 2013(26440)
- 2012(23662)
- 2011(21099)
- 2010(21231)
- 2009(19987)
- 2008(19562)
- 2007(17386)
- 2006(15307)
- 2005(13470)
- 学科
- 济(103555)
- 经济(103422)
- 业(101933)
- 企(83874)
- 企业(83874)
- 管理(83699)
- 农(48575)
- 方法(46682)
- 数学(37835)
- 数学方法(37311)
- 业经(33393)
- 农业(32304)
- 财(32100)
- 中国(25076)
- 务(22719)
- 财务(22672)
- 财务管理(22637)
- 制(22467)
- 企业财务(21450)
- 技术(20129)
- 贸(18487)
- 贸易(18476)
- 策(18287)
- 易(17990)
- 地方(17937)
- 理论(17889)
- 学(17308)
- 和(17302)
- 划(17294)
- 体(16564)
- 机构
- 学院(352937)
- 大学(343861)
- 济(146599)
- 管理(144691)
- 经济(143846)
- 理学(125222)
- 理学院(124054)
- 管理学(122083)
- 管理学院(121430)
- 研究(107899)
- 中国(86422)
- 京(70040)
- 农(68293)
- 财(67487)
- 科学(64968)
- 江(54684)
- 业大(54398)
- 财经(53864)
- 中心(52669)
- 所(52570)
- 农业(52411)
- 经(48968)
- 研究所(47498)
- 经济学(43551)
- 范(43210)
- 州(42845)
- 师范(42807)
- 北京(42199)
- 经济管理(40007)
- 财经大学(39520)
- 基金
- 项目(238488)
- 科学(191287)
- 研究(176643)
- 基金(176166)
- 家(152104)
- 国家(150704)
- 科学基金(132524)
- 社会(115358)
- 社会科(109151)
- 社会科学(109124)
- 省(94944)
- 基金项目(93448)
- 自然(85330)
- 自然科(83468)
- 自然科学(83449)
- 自然科学基金(81987)
- 教育(80653)
- 划(77558)
- 编号(72177)
- 资助(70309)
- 成果(55933)
- 部(52862)
- 重点(52769)
- 创(52332)
- 发(51490)
- 创新(48302)
- 国家社会(47960)
- 课题(47827)
- 业(46945)
- 制(45875)
- 期刊
- 济(166099)
- 经济(166099)
- 研究(96564)
- 农(68123)
- 中国(64816)
- 管理(54961)
- 财(54855)
- 科学(49664)
- 学报(49339)
- 农业(46070)
- 大学(39232)
- 学学(37445)
- 业经(34271)
- 融(33403)
- 金融(33403)
- 技术(32538)
- 教育(31130)
- 财经(26024)
- 业(24661)
- 经济研究(24324)
- 经(22436)
- 问题(22279)
- 技术经济(19024)
- 版(17973)
- 世界(16951)
- 现代(16807)
- 商业(16768)
- 财会(16524)
- 统计(15919)
- 科技(15777)
共检索到516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庄健 谢琳
同样的制度安排并不一定导致同样的行为结果。由农地确权所表达的产权明晰及其稳定性,并不必然导致农户一致性的行为响应。笔者认为,在农地确权之后,农户的农地调整经历及产权不稳定的记忆或许是其农业生产绩效存在差异的重要诱因。本文构建了“农地调整经历—劳动力非农转移—农业生产绩效”的分析框架,并使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在农地确权之后,农户所经历的农地调整程度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即与农地无调整和大调整相比,经历农地小调整的农户是农业生产绩效最高的经营主体。其次,机制分析表明,对比农地无调整和大调整,经历农地小调整的农户主要通过减少劳动力非农转移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绩效。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新生代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城郊区位弱化了农户的农地小调整经历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笔者强调,制度是重要的,人的记忆或经历也同样重要。农村土地“还权赋能”固然重要,但缺乏相应机制的有效匹配可能是造成农业生产绩效损失的重要原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庄健 谢琳
一、问题的提出制度变迁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政策制定者以法律或命令等形式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性变迁;二是个人或团体受到潜在的利益驱使,通过自发组织和倡导等形式自下而上形成的诱致性变迁~([72])。制度实施及其绩效与人们的制度信念紧密关联,而这种信念的形成往往受到行为主体历史经验的影响。所以,制度安排不能忽略历史的作用~([73])。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基于小概率事件的记忆与信息处理,在人们面对现实环境进行决策时仍然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74])。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虹韦 钟涨宝
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需主体出现双重分化,形成了分散需求—分散供给、规模需求—规模供给、分散需求—规模供给以及规模需求—分散供给四种供需关系。其中,后两种供需关系均存在"供非所求"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小农户难以与规模服务主体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分散的个体农机手也无法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服务交易的本质是嵌入社会关系中的合约关系,而服务供需双方合约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非同构性是当前服务供需关系失衡的根源。因此,要改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供需矛盾,应着力平衡服务供需双方的社会关系与合约关系。对于"小农户—规模服务主体"的供需矛盾,应当继续鼓励分散的小农户通过自主联合、村集体整合、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提高组织化水平,推动小农户与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有效衔接;而对于"规模经营主体—个体农机手"的供需矛盾,则需鼓励分散的个体农机手通过自我组织、带机入社等途径提高组织化程度,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专业化服务主体,满足规模农户的服务需求。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宗耀 陈品 纪月清
增强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就业的关键,在农地确权全面推广时期农户举家迁移增速却开始放缓。理论上对此的解释可能为:确权作为土地产权界定与确认的过程,其推广实施本身蕴含“不稳定因素”并阶段性降低农户的稳定性预期,当即将实施确权的预期会显著降低地权稳定性,且政策落地带来的稳定性提升非常有限时,就可能造成确权全面推广时期总体地权稳定性的阶段性下降和迁移的放缓。本文利用江苏省771家农户两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即将实施确权的预期会显著抑制农村家庭特别是有老年人的家庭迁移;确权政策落地对农户举家迁移的影响总体并不显著,仅对经历过土地调整的有老年人家庭的迁移有促进作用。上述结果意味着,一方面,需要关注和治理产权再界定时间节点出现的短暂却显著的地权稳定预期下降,特别是即将到来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与延包;另一方面,需要在地权稳定之外找原因、出政策,有效促进农户举家迁移和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庞辉
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是考察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辽宁省农户调查,利用DEA-Tobit两步法,对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多数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农户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效率较高,农户经营农地最优规模效率的最优规模出现在5-15亩之间,占规模最优总户数的74.65%;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纯技术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农户经营农地的最优纯技术效率的最优规模出现在5亩以下,占规模最优总户数的72.73%;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综合效率还处于初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长宁 王树进
基于陕南3市5县8镇29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户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农户是否参与农技培训,政府是否实行技术与资金扶持政策以及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对农户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农户的非农就业程度对其则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生态农业并实现退耕还林背景下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地区农村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结构和水平,为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和多元化技能水平提供支撑,同时要普及和提高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引导其他...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农业 采用行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文声 秦明 王志刚
农地确权颁证对农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作用尚无定论。对此,本文先是构建了农地确权颁证影响农户农业投资行为的理论框架,进而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29省的大样本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颁证主要通过提高地权安全性、地权可交易性以及信贷可得性三种方式,促进了农户农业投资。家庭和村庄特征会显著影响农户获得农地确权颁证的可能性。农地确权颁证对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生产时间以及农业经营投入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其估计结果较稳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米运生 廖祥乐 吴怡
农地产权变得日益强化而完整,农地流转也正在常态化;农地流转既标志着农户要素配置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影响着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的优化也可能产生金融影响:既提升农户信贷可得性,也改变其融资渠道。利用广东、江西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于农业的转型升级及其对于农户融资渠道选择等金融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从几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营格局从细碎化转变为规模化;生产目的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生产,种植品种从以消费为主的大宗农产品升级为利润导向的经济作物。此外,农地流转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加快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进而从改善供给与增加需求方面提升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并促使农户在选择融资渠道时更偏向于正规金融机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彩华 党红敏 余劲
基于粮食主产区4省12县96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研究农户非农就业的代际分工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并分析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在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行为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出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转入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代际差异来看,父代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边际影响大于子代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边际影响。(2)在考虑生产服务外包的影响以后,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出的促进作用下降,而对农地转入的抑制作用也有所缓解,这说明生产服务外包在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如果不考虑生产服务外包的影响,现有研究高估了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驱动效应。因此,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不能只单纯依靠劳动力市场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市场优势,将小农户卷入农业分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江一 仇童伟
利用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农地确权与农业生产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农地确权降低了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概率,并显著提高了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畜牧业的概率。影响渠道分析表明,农地确权通过强化地权保护强度,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发生调整。此外,在平原地区,农地确权会促使农户出租农地,减少农地租入以及参与非农就业,进而退出农业生产;在非平原地区,农地确权并未影响农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但促进了农户从种植粮食作物向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畜牧业的转移。本文为理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农业生产结构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虎 罗剑朝
本文利用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地区3 459户样本农户数据,运用多项Logit模型,实证研究农户受供给型、需求型信贷配给的倾向及影响因素,并计算不同类型信贷配给的相对风险比(RRR)。研究发现:(1)随着农地抵押贷款试点推广,在剔除了缺乏有效信贷需求的农户后,有35. 24%的农户受到不同程度信贷配给,其中受到供给型和需求型信贷配给的农户分别占18. 17%和17. 07%。(2)影响农户信贷配给类型的因素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性。户主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营类型、耕地面积、家庭储蓄、是否购买保险、贷款偿还经历和金融机构数目是影响农户需求型信贷配给的主要因素;影响农户供给型信贷配给的主要因素有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营类型、家庭收入、家庭储蓄、是否购买保险和贷款偿还经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玉成 王宁柯 张瑞
农地确权政策和农地流转对农户兼业有其内在影响机制,本文探究农户兼业化程度的提升路径,为克服中国农业规模发展局限性、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政策依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构建单期影响农户兼业的最优化数理模型,借助华中三省897个农户微观数据,运用IV-Probit模型、PSM模型探究农地确权对农户兼业选择及兼业化程度的影响,检验农地流转在农地确权对兼业化程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机制,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晰的农地产权使农户更有可能选择兼业,同时显著提升农户兼业化程度;农地流转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1.67%,且主要来源于农地转出;农地确权对小规模农户、农地细碎化程度高及农资投入低等农户的兼业化程度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进一步发现在兼业类型上农户可能选择务工而非自种或自营;在兼业地区上农户可能选择本县外的区域。因此,要切实做到“确权到户、确权到位、精准确权”,通过结合农地流转更好发挥确权对农户兼业的提升效果,以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启宇 张文秀
本文以成都市和重庆市农村地区农户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农户农地转入意愿和转出意愿的因素不尽相同:农地流转价格、有无农地流转中介、有无政府补助购买社会保险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农户农地转入意愿影响显著;家庭收入及构成、农地流转价格、有无农地流转中介和有无政府补助购买社会保险等对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影响显著。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天宇 李楠
本文以土地可以在市场中自由流动的民国时期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前沿分析等计量方法,在历史视角下系统性地考察了农户经营农场规模、租佃制度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场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但与人均产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在进一步对效率进行考察时发现,农场面积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与技术效率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此外,分成合约佃农的生产效率普遍低于自耕农和定额合约佃农。本文的结果不仅丰富了农业经济史相关研究,也为当前在土地流转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鼓励适度规模化生产的政策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
农场规模 土地租佃 生产率 技术效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林文声 王志刚 王美阳
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将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细分为农业投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分工和经营权信贷抵押4个方面,进而构建"农地确权—要素配置—农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混合截面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确权在总体上提高了农户农业生产效率。(2)对于没有发生农地调整、农业机械化条件较好的村庄,农地确权能够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相反,对于拥有较多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户,农地确权对其农业生产效率并不产生影响。(3)农地确权一方面通过促进农户加大农业短期投入、增加旱地转入和提高家庭务农人数占比提升其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农户水田或水浇地转入导致其农业生产效率损失。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 农业生产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