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46)
- 2023(8138)
- 2022(6788)
- 2021(6052)
- 2020(4823)
- 2019(10706)
- 2018(10474)
- 2017(19252)
- 2016(10729)
- 2015(11975)
- 2014(11937)
- 2013(11917)
- 2012(11806)
- 2011(10945)
- 2010(11207)
- 2009(10489)
- 2008(10487)
- 2007(9697)
- 2006(8807)
- 2005(8313)
- 学科
- 济(51924)
- 经济(51868)
- 业(27428)
- 管理(27413)
- 企(19927)
- 企业(19927)
- 中国(18030)
- 地方(17900)
- 农(15524)
- 方法(15081)
- 业经(12604)
- 数学(12526)
- 数学方法(12313)
- 学(10927)
- 农业(10768)
- 地方经济(10275)
- 发(9975)
- 融(9863)
- 金融(9862)
- 银(9674)
- 银行(9654)
- 行(9455)
- 财(9453)
- 贸(9393)
- 贸易(9382)
- 制(9161)
- 易(8987)
- 环境(8826)
- 技术(8175)
- 发展(7493)
- 机构
- 学院(161224)
- 大学(158909)
- 济(65057)
- 研究(63705)
- 经济(63597)
- 管理(54276)
- 中国(47784)
- 理学(45265)
- 理学院(44617)
- 管理学(43628)
- 管理学院(43338)
- 科学(40845)
- 京(35879)
- 农(34980)
- 所(34968)
- 研究所(31523)
- 财(29975)
- 中心(28390)
- 农业(27786)
- 江(27207)
- 业大(26203)
- 范(23235)
- 师范(22944)
- 北京(22916)
- 财经(22799)
- 省(22497)
- 院(22357)
- 州(21897)
- 经(20548)
- 科学院(20260)
- 基金
- 项目(102048)
- 科学(78982)
- 研究(72378)
- 基金(71526)
- 家(64161)
- 国家(63577)
- 科学基金(52789)
- 社会(45411)
- 社会科(43049)
- 社会科学(43042)
- 省(41883)
- 基金项目(36976)
- 划(35003)
- 自然(33540)
- 自然科(32800)
- 自然科学(32791)
- 教育(32552)
- 自然科学基金(32186)
- 资助(29670)
- 编号(28698)
- 发(28431)
- 成果(23901)
- 重点(23621)
- 发展(22513)
- 展(22103)
- 课题(21520)
- 部(21359)
- 创(20990)
- 创新(19711)
- 计划(19572)
共检索到265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胜 陈亚华 王桂萍 沈振国
采用种子萌发试验,研究了CuCl2胁迫下外源无机硫对水稻(Oryza sativaL.)种子萌发过程中铜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幼根和幼芽的伸长生长、叶绿体色素含量及发芽率均随介质中铜离子浓度增加而降低。10μmol.L-1Cu2+处理显著抑制萌发种子的α-淀粉酶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在铜胁迫下,加入10 mmol.L-1SO42-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促进幼根和幼芽的伸长生长,增加幼芽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α-淀粉酶及CAT、POD的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
关键词:
铜毒害 硫 种子萌发 水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艳芳 何俊瑜 黄天兴 罗辛灵
重金属Cd作为毒性较高的环境毒物,不仅危害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水杨酸(Salicylic ac id,SA)作为一类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诱导植物抗性方面起重要调节作用。以莴苣笋王一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SA处理对Cd胁迫下莴苣种子萌发的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Cd胁迫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受到影响,表现为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长明显降低。Cd胁迫还可引起氧化胁迫产生,并造成膜脂过氧化伤害。不同浓度SA对Cd胁迫下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缓解作用不同,表现为低促高抑效应,以0.1mmol/L的SA效果最好。SA处理能缓解Cd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伤害与...
关键词:
镉 水杨酸 莴苣 萌发 抗氧化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国强 何俊瑜 任艳芳 杨良静 王阳阳 丁杰
以水稻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浓度硝酸镨(Pr3+)对镉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效应及其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镨处理能够促进镉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状况,增加幼苗根质量和芽质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并且降低了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从而缓解了镉的毒害效应,其中以40 mg/L镨处理效果最好。但随着镨浓度的增大,镨对镉胁迫的缓解效应逐渐减弱,当镨浓度达到200 mg/L时,加剧了镉对水稻幼苗的毒害,表现为协同效应。
关键词:
硝酸镨 镉 水稻 萌发 抗氧化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仁 沈文飚 江玲 刘裕强 万建民
水稻种子中有3种脂氧合酶(LOX)同工酶,分别为LOX-1、LOX-2、LOX-3。以本实验室筛选到的LOX-3缺失突变体北陆PL2和正常的水稻品种Koshihikari为材料,研究种子成熟及萌发过程中LOX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2个水稻品种在种子成熟中LOX活性变化规律不一致,Koshihikari开花后10~25 d活性升高,以后趋于下降,而北陆PL2花后种子LOX活性基本没有变化;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两品种LOX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萌发初期活性迅速升高,浸水萌发后2 d达到峰值,以后开始下降。同工酶分析、半定量RT-PCR结果都显示,在水稻成熟过程中,种子中LOX-3活性和表达水平都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敏 廖柏寒 张永 罗承辉 欧阳彬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Cd污染土壤中施用CaCO3对黄豆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即CaCO3对黄豆生长过程中Cd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在Cd污染土壤中,适量施用CaCO3可以显著增加黄豆植株高度、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片SOD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说明CaCO3能有效缓解Cd对黄豆的毒害.以黄豆豆荚鲜重为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未受Cd污染的土壤中,CaCO3的建议施用量为0.5 g/kg;Cd污染水平为5 mg/kg的土壤中,CaCO3的建议施用量为2 g/kg.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艾林 李召虎 李建民 田晓莉 王保民 翟志席 段留生
以旱稻297和水稻越富种子为材料,用冠菌素浸种处理,研究冠菌素对旱稻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芽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冠菌素对旱稻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芽生长具有双重性效应,低浓度的冠菌素(10-8mol/L)可促进旱稻种子萌发和初生根及芽的生长,提高幼芽含水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高浓度的冠菌素(≥10-5mol/L)则明显抑制二者种子的萌发及幼芽的生长,旱稻和水稻对一定浓度冠菌素处理的反应效果有差异;冠菌素促进或抑制种子萌发可能与α-淀粉酶活性有关。
关键词:
冠菌素 旱稻 水稻 种子萌发 生理效应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敏 何勇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成功整齐发芽是作物生长发育、高产稳产的第1步。活性氧(ROS)是一类多功能化合物,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介绍了ROS的种类、产生部位以及对种子萌发的“氧化窗口”效应,总结了ROS调控种子萌发的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ROS调控种子萌发的研究集中于:(1)当条件合适时,ROS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启动赤霉素(GA)等信号转导途径、抑制脱落酸(ABA)途径,调控细胞膨大,促进种子萌发;(2)当面临不利环境时,ROS的过量积累会对生物大分子造成氧化损伤,诱导ABA途径,抑制种子萌发。ROS通过生物分子氧化、种皮弱化和胚乳衰退解除种子休眠。今后,需进一步探索对种子萌发起到积极作用的“氧化窗口”范围,同时结合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筛选种子萌发中调控ROS含量相关基因,更好地了解ROS促进种子萌发的机制。图3表1参94
关键词:
种子萌发 活性氧 代谢 激素 综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梅 王湘平
以津研四号黄瓜为材料,研究0.5、1.5、2.5、4.0 mmol/L Pb(NO3)2和0.5、1.0、1.5、2.0 mmol/L CdCl2处理对其种子萌发期间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去离子水处理)相比,随着Pb、Cd浓度的增高,黄瓜胚根及胚芽生长受到的抑制显著加大;同一浓度的Pb、Cd处理,胚根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较胚芽更为明显;Pb、Cd胁迫7 d后,黄瓜幼苗平均长度、平均鲜重及子叶中叶绿素含量随Pb、Cd浓度的增大而明显降低;透射电镜观察表明,Pb、Cd处理4 d后,幼苗根尖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异常明显,主要表现为细胞间隙增大、核染色质外溢、线粒体数量和脊突明显减少直至消失,细胞内...
关键词:
黄瓜种子 铅 镉 毒害 超微结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党根友 冯佰利 高小丽 高金锋 高冬丽 柴岩
以4个具有明显差异的芸豆品种为材料,采用SDS-PAGE方法研究芸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水溶、盐溶和总蛋白组分变化及种子胚和子叶变化过程中蛋白组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芸豆种子的子叶、胚含有丰富的蛋白亚基,其中,同一品种子叶和胚贮藏蛋白亚基差异明显,子叶、胚的水溶蛋白、盐溶蛋白和总蛋白相差不大、条带丰富;不同品种之间条带存在差异;在发芽过程中,高分子量蛋白亚基的降解速度快于低分子量蛋白亚基,子叶亚基的降解速度明显慢于胚的亚基降解速度;不同品种间子叶、胚条带差异明显,种子活力高的品种(Y05,Y06)降解速度快于种子活力低的品种(Y09,Y1+1),而蛋白含量高的品种(Y1+1,Y05)与蛋白含量低的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锋利 江玲 王松凤 马文良 万建民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250 mg.L-1Fe2+胁迫下,不同K+水平对粳稻Asom inori(耐亚铁毒基因型)和籼稻IR24(亚铁毒敏感基因型)以及以IR24为背景的Asom inori与IR24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L ine22(亚铁毒敏感基因型)的株高、根长、地上部鲜重、根鲜重、叶片棕色化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培养液相比,高Fe2+胁迫抑制了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水稻叶片出现了棕色化斑点。随着外源供K+水平的提高,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受Fe2+胁迫抑制程度减弱,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棕色化指数有所下降。K+对Fe2+敏感品系IR24和L in...
关键词:
水稻 Fe2+ 胁迫 K+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瑜霞 石开明 林健 崔令军
【目的】研究低温(4℃)保存和自然保存两种处理后,桢楠种子在恒温(25℃)和变温(15℃/25℃)条件的萌发过程中,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动态变化,以及内源激素与种子萌发率的关系,为阐明桢楠种子的萌发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繁育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桢楠种子的内源激素含量及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1)自然保存的种子在恒温(25℃)条件下发芽率不足30%,最高为27.3%,在变温(15℃/25℃)条件下的发芽率不足40%,最高为37.0%,而经过低温(4℃)处理的种子在变温(15℃/25℃)条件下的发芽率最高可达66.0%;2)经过低温(4℃)处理后的种子在变温(15℃/25℃)条件下的内源激素含量GA3为417.17 ng·g~(-1),IAA为211.67 ng·g~(-1),ZR为47.69 ng·g~(-1),均高于恒温(25℃)下的GA3、IAA、ZR含量,GA3和ZR含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ABA和IAA含量则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3)在变温(15℃/25℃)条件下内源激素GA3/ABA、ZR/ABA、(GA3+IAA+ZR)/ABA比值均比恒温(25℃)条件下高;4)在恒温(25℃)条件和变温(15℃/25℃)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与GA3/ABA、IAA/ABA、ZR/ABA及(GA3+IAA+ZR)/ABA的比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低温(4℃)可以解除桢楠种子的休眠,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在变温(15℃/25℃)条件能够打破种子内源激素间的平衡,增加促进种子萌发的内源激素含量,降低抑制种子萌发的内源激素含量,进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关键词:
桢楠 种子 发芽率 内源激素 温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双阳 何钟佩 段留生
以转 Bt 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号与其背景材料中棉所16号为材料研究了种子萌发过程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转 Bt 基因抗虫棉种子萌发时吸水速率慢,浸种外渗物质高,种子活力低,脂肪降解利用较慢,表现在发芽率和成苗率低、幼苗生长缓慢等。同时种子萌发过程中,转 Bt 基因抗虫棉种子和幼苗中内源激素含量及比例与常规棉差异很大,脱落酸(ABA)含量较高,赤霉素(GAs)含量较低,GAs/ABA 低,可能与种子萌发不良有关;生长素(IAA)含量降低,细胞分类索(CTKs)含量提高和 IAA/CTKs 的降低可能是抗虫棉苗期生长势弱的重要原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何龙飞 王爱勤
研究了在铝胁迫的条件下 ,加入外源有机酸对小麦铝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 ,加入外源柠檬酸和苹果酸均能够明显减轻铝对小麦生长的抑制效应 ,减少对铝的吸收 ,促进对钙的吸收 ,柠檬酸的作用更为明显。
关键词:
有机酸 铝毒害 缓解作用 小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玉梅 杜秋红 于洪久 郭炜 王根林 阎秀峰 魏丹
采用碱溶酸析技术将稻壳灰中非晶态分子硅转化为易溶态硅酸盐,通过水稻萌发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硅预处理对种子活力、根系吸收能力及幼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壳灰提取硅与常规硅肥对种子萌发影响表现趋势一致。一定硅浓度范围内,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随硅浓度增加而增加,达一定值后,随硅浓度增加而降低;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与总吸收面积以处理B硅含量8%,稀释300倍最高,其次是稀释400倍,以处理D硅含量16%,稀释100倍最低;常规硅肥处理对水稻叶绿素影响略低于与同一硅浓度稻壳灰提取硅处理,但差异不明显。稻壳灰提取硅含量在8%,稀释300~400倍浸种,具有明显的促进种子萌发作用。
关键词:
稻壳灰 硅 水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雪梅 俞炳杲
以水稻盐粳187种子为材料,初步研究腐胺(Put)在GA3促进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种子吸水后48h内源GA1+3、Put含量和α-淀粉酶活力增强密切相关。外源GA3(0.14mmol/L)在促进种子大量萌发和α-淀粉酶合成之前(18h)首先诱导Put合成高峰。使用无胚半种子的进一步实验证明,外源GA3可诱导内源Put含量增加,外源Put可增强α-淀粉酶活力。Put可能直接参与GA3调控种子萌发的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