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99)
2023(6050)
2022(5005)
2021(4558)
2020(3735)
2019(8218)
2018(7755)
2017(14727)
2016(8063)
2015(8641)
2014(8274)
2013(8154)
2012(7428)
2011(6760)
2010(6492)
2009(5997)
2008(5912)
2007(5178)
2006(4520)
2005(3967)
作者
(26872)
(22337)
(22280)
(20860)
(14090)
(10989)
(9933)
(8717)
(8650)
(7925)
(7818)
(7439)
(7275)
(7165)
(7064)
(6915)
(6811)
(6664)
(6627)
(6281)
(5730)
(5587)
(5269)
(5159)
(5000)
(4979)
(4946)
(4922)
(4634)
(4521)
学科
(26924)
经济(26892)
管理(21312)
(20591)
(15727)
(15689)
企业(15689)
银行(15580)
(14354)
方法(13874)
数学(12744)
数学方法(12683)
(12622)
业务(8744)
(8624)
制度(8617)
(8613)
金融(8612)
(8217)
(8119)
银行制(7654)
(7462)
(7190)
贸易(7186)
中国(7164)
(7037)
业经(6155)
农业(5793)
环境(5714)
技术(5314)
机构
大学(114233)
学院(113061)
(44771)
经济(43962)
管理(41654)
研究(40336)
理学(36493)
理学院(36057)
中国(36025)
管理学(35400)
管理学院(35234)
(33652)
科学(28443)
农业(27214)
业大(25193)
(23862)
(21905)
研究所(20634)
(19618)
中心(19312)
(17570)
农业大学(17393)
银行(16794)
财经(16448)
(16419)
(15565)
(15176)
(14931)
北京(14386)
经济学(14293)
基金
项目(84860)
科学(65004)
基金(63232)
(59270)
国家(58802)
研究(51087)
科学基金(48843)
自然(35158)
基金项目(34344)
自然科(34284)
自然科学(34266)
社会(33746)
自然科学基金(33703)
(32949)
社会科(32142)
社会科学(32133)
(28455)
资助(25183)
教育(22418)
重点(19430)
计划(19077)
(17963)
(17789)
科技(17555)
编号(17519)
(17369)
科研(17340)
创新(16930)
(16474)
(14883)
期刊
(40913)
经济(40913)
学报(30119)
研究(29536)
(29493)
(23848)
金融(23848)
科学(23564)
大学(21157)
学学(20857)
中国(19078)
农业(17970)
(14051)
管理(12544)
(9895)
业大(9332)
财经(8243)
农业大学(7763)
(7594)
经济研究(7369)
业经(7214)
(6889)
科技(6880)
林业(6585)
问题(5979)
技术(5649)
自然(5551)
理论(5506)
国际(5462)
资源(5419)
共检索到161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长征  艾辛  熊先军  宋勇  
为探讨硝酸银在黄瓜中的诱雄机理,以2片真叶期的雌性系和雌雄同株系为试材,测定了硝酸银处理后不同时间茎尖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果发现:硝酸银处理后,黄瓜植株茎尖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则先受到硝酸银的抑制,然后升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长征  艾辛  匡逢春  
为探讨黄瓜植株性别表现与保护酶活性的关系 ,以雌性系和雌雄同株系黄瓜为试材 ,测定二片真叶期植株茎尖和真叶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结果发现 :黄瓜植株茎尖中保护酶活性与性型关系密切 ,过氧化物酶活性在雌性系中较高 ,而在雌雄同株系中则较低 .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在雌性系中较低 ,在雌雄同株系中较高 ;真叶中保护酶类活性性型间不表现出差异或者差异不显著 .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玉辉  刘显军  杨柳  陆赢  官春云  刘忠松  
为建立芥菜型油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以芥菜型油菜品种‘四川黄籽’的下胚轴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对愈伤诱导、芽分化及生根培养3个阶段的激素、硝酸银及其配比进行优化处理。结果表明:用含1.0 mg/L 2,4?D的预培养基诱导愈伤,愈伤再生率达到100%;用含3.0 mg/L 6-BA+5.0 mg/L AgNO3的分化培养基诱导芽再生,芽再生率达28.33%,平均芽丛数为1.73个;在含2.5 mg/L IBA+0.05mg/L NAA生根培养基中,不定芽生长11 d后开始生根,生根率达到100%;经PCR检测抗卡拉霉素转化苗,阳性率达到23.80%,且GUS染色呈阳性,说明建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岳东霞  张要武  庄勇  郭俊焕  崔汝玉  
采用浸种和喷雾两种处理方法研究了酵母胞壁多糖对黄瓜植株体内防御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和喷雾处理均能提高黄瓜植株体内PAL和PPO活性,有效期达一个月之久,并且酵母胞壁多糖对PAL活性的诱导效应具有可传导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胜利  陈青云  陈小青  高疆生  
 研究了以香草酸、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为代表的酚酸类物质对嫁接哈密瓜植株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酚酸类物质对嫁接哈密瓜植株生长和产量的抑制作用不显著,而对自根哈密瓜植株的生长和产量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明显增强,香草酸比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3种酚酸类物质对嫁接哈密瓜根系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均呈上升趋势,并保持较高水平,而对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显著低于各个处理。另外,高浓度酚酸类物质可使对照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红梅  余纪柱  金海军  
研究了偏低温弱光条件对5个黄瓜品种苗期植株下胚轴、真叶数、叶长叶宽、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偏低温弱光造成黄瓜下胚轴、真叶数以及叶长叶宽的生长量减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光化学效率降低。不同品种受低温弱光逆境影响的部位和程度不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艾辛  何长征  彭振春  祝莉莉  时振英  何光存  
研究了硝酸银对雌性黄瓜产生两性花的诱导效应 ,对其在育种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当硝酸银质量浓度高于 1 0 0 mg/L时 ,两性花和雄花的数量没有明显差异 ,诱导雌性株产生两性花的适宜质量浓度为2 0 0~ 2 5 0 m g/L ;在 3~ 4叶期处理黄瓜植株能在较低节位有效地诱导两性花 ,利于留种 ;硝酸银诱导的两性花及其果实皆明显小于单雌花及其果实 .两性花隔离后不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的座果率为 6 7% ,其中有 6 0 %的果实有发育正常的种子 ;选择雄蕊将柱头基本包裹的两性花自由授粉 ,种子的纯度可达 86 .4% .利用两性花控制或自由授粉可以简化黄瓜雌性系选育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甘专  刘伟  马孟增  潘学军  
为了建立毛葡萄茎尖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给野生毛葡萄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和无毒苗木培育提供参考,以花溪-4和农院-11毛葡萄组培苗的茎尖为材料,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配比对毛葡萄茎尖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葡萄茎尖离体培养与增殖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MS+BA 1.5 mg/L+IBA 0.02 mg/L,离体培养成活率达93.8%以上,增殖率和增殖系数分别为88.6%和5.8;茎尖生根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IBA 0.05~0.15 mg/L+IAA 0.2 mg/L,生根成苗率为100%,建立了毛葡萄茎尖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技术体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浦艳吉  李国怀  姚延兴  张陆阳  梁晓梅  
以欧洲李(Prunus domesticacv.‘Tardicots’)和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试管苗为材料,建立了茎尖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欧洲李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6-BA 0.5 mg/L+IBA 0.05 mg/L,0.1~0.2 mm的茎尖培养成苗率为64.16%,0.35~0.45 mm的茎尖培养成苗率为85.5%;樱桃李最适宜的培养基为LP+6-BA 0.5 mg/L+IBA 0.05 mg/L,0.1~0.2 mm的茎尖培养成苗率为64.53%,0.35~0.45 mm的茎尖培养成苗率为84.7%。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李和平  廖玉才  瞿波  
为了筛选不受季节限制的小麦遗传转化受体,研究了3个小麦栽培品种在3种萌发培养基、4种诱导培养基、3种不同诱导时间和3种生根培养基下从茎尖直接诱导丛生芽的最佳条件和方法。结果表明,MB5基本培养基不添加任何激素最适于小麦成熟胚萌发;而在MB5培养基中添加1.0 mg/L TDZ和0.5 mg/L IBA,小麦茎尖丛生芽诱导率最高;单个茎尖形成丛生芽的数目,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加,诱导时间以不超过30 d为宜;品种间的丛生芽诱导率及丛生芽形成数目没有差异;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基本培养基添加1.0 mg/LIBA。由丛生芽诱导再生发育形成的植株开花结实正常。这些研究结果为建立基于小麦丛生芽的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世丽  贾秀领  张凤路  马瑞昆  孟祥法  李爱华  
试验于2006-2007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水氮互作对2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石新733和石麦15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植株吸氮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前石新733 NR活性随施N量增加而增高,石麦15施N量在180~240 kg/hm2,NR活性最高,施N量过高过低NR活性均下降。花后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施氮过少或过高都会降低NR活性,花后土壤含水量较低时,NR活性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适量施氮肥能够提高小麦植株吸氮量。开花期灌水显著提高了花后旗叶NR活性和籽粒产量,但显著降低了籽粒的全氮含量,开花期灌水对植株总吸氮量影响较小。在本试验条件下,公顷施氮量石新733以2水条件下180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傅翠娜  肖远辉  曾继吾  彭抒昂  易干军  
以菠萝为试材,建立试管无性系,进行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约2.0~3.0 cm的菠萝茎尖于含有0.5 mol/L蔗糖的培养基上预培养1~2 d,剥取含1~2片叶原基(1.0~2.5 mm长)的茎尖,室温(25℃)下用LS装载液预处理50min,再用PVS2溶液于0℃下处理40 min,换入新鲜的PVS2溶液后迅速投入液氮,保存24 h后在40℃水浴中迅速化冻90 s,用1.2 mol/L的蔗糖培养液洗涤2次,每次10 min,然后转入含0.3 mol/L蔗糖的MS培养基上,暗培养48 h后转入含BA 0.5 mg/L的MS培养基上,暗培养1周后转移到正常光下,4个菠萝品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钱春桃  陈劲枫  罗向东  
通过对黄瓜种间杂交后代BC1F4群体进行农艺学和细胞学分析,鉴定筛选出抗枯萎病异源易位植株AT 04。农艺学观察表明,其具有小叶、短果、棕色瘤刺、多分枝的特点,形态上偏向原始亲本野生种Cucum is hystrixChakr.,育性与栽培黄瓜相近。细胞学研究发现,AT 04在有丝分裂的中后期至少有1对染色体的姊妹染色单体分离明显滞后。在减数分裂终变期,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有0.2个四价体、0.05个六价体和0.05个八价体,约30%的花粉母细胞中存在拉十字的染色体。在中期Ⅰ,7个二价体出现分组分布现象,主要以3+2+2形式存在,表明其至少经历了4次染色体易位。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鉴定均表明,易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迎旭  孙晔  李玉花  孙国祥  汪小旵  
[目的]针对黄瓜植株极易染病且部分病害症状相似的问题,研究了利用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对黄瓜植株不同病害区分及早期病害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采集全植株冠层图像,以褐斑病和炭疽病胁迫下的黄瓜植株作为试验材料,分析植株生理状态,建立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病害分类和病情诊断模型。首先,通过图像的分割得到病斑区域。随后,采集植株含氮量、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参数,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最后,基于叶绿素荧光强度和动力学参数对黄瓜褐斑病和炭疽病进行分类和早期监测,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对不同程度病害植株进行分类。[结果]与对照植株相比,染病植株叶绿素含量及含氮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II))降低,非光化学淬灭(NPQ)、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上升。对于植株的病害与病情分类,利用XGBoost算法进行分类的结果整体较好。对于2种病害单独分类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对于2种病害同时分类准确率达到85%以上,对于病情和病害种类同时监测的准确率接近80%。[结论]利用本研究所设计的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监测黄瓜病情和区分其病害种类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小凤  黄玉辉  冯诚诚  黄熊娟  梁家作  琚茜茜  刘杏连  黄如葵  
【目的】明确苦瓜全雌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诱雄效应,为高效繁育苦瓜全雌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苦瓜全雌材料MC39-4-5为母本,分别与弱雌材料MC6-1-12、中等雌性材料MC6、强雌材料MC39和超强雌材料MC9进行杂交,调查其F_(1)、F_(2)、BCP_(1)和BCP_(2)等世代的花型分化情况,以卡平方(X~(2))进行遗传规律分析;硝酸银(AgNO_(3))处理后,从花型分化方面比较雌雄同株和全雌株的诱雄效果,并进行两性花花粉和柱头育性检验;进一步从节间长度、茎粗、两性花分化用时和数量上比较全雌系在4叶1心期和成株期的诱雄效应。【结果】MC39-4-5分别与MC6-1-12、MC6、MC9和MC39进行杂交,其F_(2)和BCP_(1)代分离的X~(2)均符合3︰1和1︰1孟德尔遗传规律。与AgNO_(3)诱雄前相比,诱雄后MC6、MC9和MC39的雄花分化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诱雄后MC6无两性花分化,MC9和MC39有少量两性花分化,分别为每枝2.3和0.3朵,而MC39-4-5仅分化两性花。两性花花粉具有育性,柱头无育性。在4叶1心期,诱雄处理和对照(CK)的节间长度分别为9.92和7.85 cm,茎粗分别为0.36和0.26 cm,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