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64)
2023(14119)
2022(12271)
2021(11800)
2020(9833)
2019(23014)
2018(22776)
2017(43302)
2016(23737)
2015(27056)
2014(27144)
2013(26658)
2012(24624)
2011(22239)
2010(21992)
2009(20199)
2008(19670)
2007(16919)
2006(14768)
2005(13022)
作者
(68883)
(57331)
(56802)
(54043)
(36605)
(27532)
(25827)
(22720)
(21863)
(20320)
(19603)
(19500)
(18213)
(18194)
(17785)
(17683)
(17034)
(16986)
(16296)
(16200)
(14338)
(14246)
(13745)
(13034)
(12736)
(12694)
(12626)
(12576)
(11574)
(11449)
学科
(94275)
经济(94153)
管理(63769)
(60234)
(49548)
企业(49548)
方法(43712)
数学(38247)
数学方法(37798)
中国(27435)
(24871)
(22220)
(21802)
业经(19323)
(18479)
贸易(18470)
(18019)
地方(17770)
(17714)
农业(16109)
(15403)
理论(15381)
环境(14597)
(14580)
银行(14528)
技术(14516)
(14351)
金融(14343)
(13937)
(13256)
机构
大学(337837)
学院(332540)
(135056)
经济(132272)
管理(130357)
研究(119497)
理学(112772)
理学院(111464)
管理学(109546)
管理学院(108964)
中国(88396)
科学(74570)
(73725)
(60805)
(59883)
(56220)
研究所(55975)
中心(52852)
业大(50996)
财经(48372)
北京(47186)
(46718)
(44983)
师范(44509)
农业(44313)
(44227)
(43503)
经济学(40631)
(37654)
经济学院(36593)
基金
项目(231732)
科学(181153)
研究(168504)
基金(167948)
(148490)
国家(147048)
科学基金(124193)
社会(105323)
社会科(99675)
社会科学(99646)
基金项目(88545)
(88239)
自然(80704)
自然科(78814)
自然科学(78788)
自然科学基金(77342)
教育(76941)
(75812)
资助(70263)
编号(67689)
成果(55970)
重点(52084)
(51850)
(49140)
(47605)
课题(47415)
创新(44504)
科研(44389)
教育部(43995)
国家社会(43604)
期刊
(144228)
经济(144228)
研究(99871)
中国(64715)
学报(56573)
科学(51510)
(50708)
管理(47097)
(43520)
大学(42174)
学学(39454)
教育(39188)
农业(35817)
技术(28168)
(25904)
金融(25904)
经济研究(23687)
财经(23012)
业经(21744)
(19725)
(19674)
问题(18697)
图书(18266)
科技(16726)
理论(16148)
技术经济(15859)
(15764)
(15706)
世界(15554)
资源(14913)
共检索到488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沙德春  
硅谷指数是一种反映硅谷地区发展状况,分析硅谷经济成长与社区发展情况,突出挑战,从而为领导层和决策者提供分析基础的年度报告。本文基于对硅谷指数与中国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设计理念、指标内容、体系结构、制定主体以及指标功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硅谷指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灵活应变"的结构体系、"社会组织"为主的制定主体等对中国国家高新区评级指标体系建构乃至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启发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晓梅  胡珑瑛  
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新区创新体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然后在阐明高新区创新体系的创新绩效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高新区创新体系的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按照这一原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为高新区创新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量化的参考框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伟国  陈艺春  
我国高新区发展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为打破“一次创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政府的管理与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本文在对高新区阶段发展规律与我国发展现状全面理解与判断的基础上,根据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定位,设计了衡量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力的“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解佳龙  
我国创建的高新区总量位居世界前列,而70%左右的高新区创新体系亟待完善。本文构建了"状态-过程"测评体系、成熟度指标框架及其评价模型、两阶段效率测度模型,并选取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实证评价,分析其转型发展基础的二象表现,结合聚类阐释了各类高新区的典型特征。其中,中关村和深圳高新区在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均拥有优越的转型条件,在我国高新区转型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卫红  
美国硅谷在产生发展背景、智力资源与创新效率、投融资体制、管理模式、服务体系、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竞争优势与经验。硅谷的成功主要在于密集的大学与高技术人才、健全的风险投资与服务体系、强大的中小企业衍生能力、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等。广东高新区的差距在于,创新资源短缺、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管理模式不完善、孵化功能与社会科技服务体系不发达、创新文化氛围不浓等,广东高新区应采取对策,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卫红  魏巍  
本文针对广东高新区与美国硅谷在发展背景、创新能力、投融资体制、企业制度、服务体系、创新文化等六方面的发展与管理模式进行比较,总结出硅谷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密集的大学与高技术人才、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强大的小企业衍生能力、创新的个性文化环境等。广东高新区与硅谷的差距在于,创新资源短缺、风险投资机制不全、企业制度与管理模式不善、创新文化氛围不浓等,对广东高新区的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顾  
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建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战略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国家高新区是发展众创空间的核心载体,在众创空间发展背景下,其应打通创新资源流通渠道和突破制度壁垒,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对接;加快创新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构建以完备产业链为基础的创新链条,形成国家高新区持续优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松兰  
基于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背景,本文评介了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评价指标,同时对评价体系和具体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其可借鉴之处和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伟奇  王兴平  
以南京市国家级高新区为例,通过建立一套空间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高新区和城市空间效益的现状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家级高新区对城市的贡献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高新区拉动城市空间效益的对策,为正确评价国家级高新区的历史功绩以及对城市的贡献作用和现实价值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盖文启  王缉慈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朱小平  叶友  傅黎瑛  
本文探讨了中国现阶段的审计绩效衡量指标体系,介绍了美国审计的绩效衡量指标。在比较研究中美审计绩效指标方面的主要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与目前中国国家审计绩效指标体系相衔接的"成本效益比"综合指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欧光军  孙骞  
目前我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的投入产出绩效,忽视了高新区系统内生的结构与协同关系。本文从协同视角出发,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高新区协同创新体系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用AMOS软件对56个国家级高新区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发现知识主体、政府和企业三大主体系统对高新区产出协同关系较弱,而且知识系统与产出系统没有正向影响关系。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对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左伟  
创新驱动是高新区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合作联动创新网络体系。面对现实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合与优化创新资源能力不足等困境,高新区应进一步完善创新资源流通渠道和制度安排,推进创新资源互补与高效对接;建立健全高新区创新网络合作联动一体化机制;构建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创新链条,通过技术需求和服务需求对接增强创新网络的有效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于喆  张义梁  
笔者根据“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初步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经测算得出1996年、2001年和2004年我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在百分制下的得分分别为24.72分、39.36分和41.18分,而2003年日本和美国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得分分别为57.12分和80.25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