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12)
- 2023(6302)
- 2022(5345)
- 2021(5028)
- 2020(4357)
- 2019(9443)
- 2018(9595)
- 2017(18585)
- 2016(10313)
- 2015(11380)
- 2014(11249)
- 2013(11169)
- 2012(10581)
- 2011(9776)
- 2010(10088)
- 2009(9596)
- 2008(9685)
- 2007(8971)
- 2006(8254)
- 2005(7407)
- 学科
- 农(44381)
- 济(42059)
- 经济(42012)
- 业(38273)
- 农业(29421)
- 管理(24378)
- 企(15384)
- 企业(15384)
- 方法(15157)
- 业经(13644)
- 数学(13444)
- 数学方法(13272)
- 中国(12478)
- 环境(11016)
- 制(10970)
- 险(10922)
- 保险(10829)
- 农业经济(9784)
- 学(9490)
- 银(9419)
- 银行(9396)
- 发(9084)
- 行(8989)
- 村(8944)
- 农村(8935)
- 财(8840)
- 地方(8420)
- 策(8293)
- 融(8017)
- 金融(8016)
- 机构
- 学院(153459)
- 大学(148984)
- 济(63449)
- 经济(62219)
- 管理(57798)
- 研究(53068)
- 农(52238)
- 理学(49713)
- 理学院(49214)
- 管理学(48135)
- 管理学院(47896)
- 中国(45801)
- 农业(40034)
- 科学(34602)
- 业大(32035)
- 京(31202)
- 财(28257)
- 所(28201)
- 中心(25963)
- 研究所(25750)
- 江(24583)
- 农业大学(24315)
- 财经(22223)
- 经(20289)
- 业(20059)
- 经济管理(19119)
- 省(19087)
- 范(18984)
- 北京(18941)
- 州(18815)
- 基金
- 项目(102366)
- 科学(79866)
- 基金(74655)
- 研究(73817)
- 家(65959)
- 国家(65282)
- 科学基金(55044)
- 社会(47503)
- 社会科(44432)
- 社会科学(44416)
- 省(41217)
- 基金项目(39883)
- 自然(35633)
- 自然科(34741)
- 自然科学(34729)
- 自然科学基金(34089)
- 划(33427)
- 教育(31278)
- 编号(30600)
- 资助(30249)
- 农(30052)
- 成果(24173)
- 部(22936)
- 重点(22802)
- 发(22665)
- 创(20495)
- 业(20474)
- 课题(19990)
- 科研(19810)
- 国家社会(19780)
共检索到2320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彬 闫湘 李秀英 涂成
硅氧烷类助剂(或有机硅助剂)系硅油类有机硅产品,其结构是以硅氧键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因其具有超强渗透和扩散性能而被广泛用于日化和工业产品等助剂,并作为农用助剂在农业上得到推广使用。当前,我国有机硅制品产销量约200万t,生产和消费量均占世界50%以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消费和原材料净出口国,聚硅氧烷产能占比已经达到全球60%以上。随着硅氧烷类助剂的广泛应用所导致的硅氧烷环境残留(尤其在水体、污泥/土壤等环境样本中、水生食物链以及人体组织中均被检出)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暴露,硅氧烷类助剂农用的环境安全性(包括生态毒性及其环境安全风险)也引起诸多关注。近年来,挥发性环甲基环硅氧烷(如D4(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5(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和D6(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等)因其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及潜在毒性等特性而被欧盟等国家认定为新兴有机污染物或被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本文通过对1991年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硅氧烷类助剂(包括农用助剂)应用的环境残留及其生态环境安全风险相关文献检索调研,从两个方面综述分析硅氧烷类助剂的环境残留去向及其农用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主要包括:(1)硅氧烷的环境残留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包括污水处理过程中硅氧烷残留及去向,水体中硅氧烷残留及水生食物链污染风险,污泥中硅氧烷残留及土壤生态污染风险,以及食品中硅氧烷残留及人体健康风险等);(2)硅氧烷类助剂农用现状及环境安全风险(包括硅氧烷类助剂农用后残留及其毒性风险,以及硅氧烷类助剂农用的安全性管理问题)。本文并就国内外对环硅氧烷类产品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硅氧烷类助剂农用,由于助剂成分多被视为“生物惰性”,通常硅氧烷类助剂农用无需毒理检测和环境监管等风险评估;此外,助剂成分往往被声称为“商业机密”而受到保护,其成分一般不会在产品标签上标明。目前,我国对硅氧烷类助剂作为农用助剂(如叶面肥添加剂等)添加使用尚无监管要求,农用助剂添加缺乏安全使用规范,存在环境安全风险。本文针对硅氧烷类农用助剂添加过量可能增加其在土壤-作物-水体中残留及其生态毒性风险,以及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等问题,建议有关管理和研究单位进一步重视硅氧烷类助剂使用过程中的残留和去向的监测,尤其加强硅氧烷类农用助剂残留对水体、土壤、动植物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工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彬 闫湘 李秀英 冀宏杰
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是化学工业中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物之一。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发展磷复肥产业,但生产中排放的磷石膏废渣堆积量不断增加。为解决大量磷石膏堆存造成的环境问题,目前,磷石膏被再次利用作建筑材料,如用于生产水泥缓凝剂和制作石膏建材,以及用于充填矿坑和筑路等。自20世纪90年代也有研究尝试利用磷石膏替代天然石膏改良盐碱化土壤。然而,磷矿石中多种有害元素在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残留或富集在磷石膏中,导致磷石膏中重金属、氟化物(F)及放射性元素镭(226Ra)等污染元素含量较高,且存在不同程度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如磷石膏中重金属Cr、As、Cd和Hg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比率为20%—67%;且检出Hg、Cd、Pb、Ni、Cr和Be浸出浓度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IV—V类水质标准。磷石膏中氟含量已超出中国地氟病发生区土壤全氟和水溶氟临界值的比率分别为89%和100%;且检出其浸出浓度远超出地下水V类水质标准,部分已超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浸出限量。按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GB 15618—2018),估算了磷石膏在不同施用量条件下带入土壤的污染物元素累积量超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所需要的年限,表明短期内即可能导致土壤中污染元素累积量超标,如在年投入量为22.5 t·hm~(-2)条件下(如污染元素淋溶量忽略不计),对污染元素Cd、Hg、F和226Ra而言,无污染土壤变为污染土壤的年限分别约为1、5、4和25年。已有田间试验显示,磷石膏农用可导致部分农产品中有害元素(如F、As、Cd、Hg、Pb和Zn等)超标。2017年国家出台的《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34330—2017)明确规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包括在无机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磷石膏等属于固体废物;且以土壤改良、地块改造、地块修复和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直接施用于土地的固体废物,仍然作为固体废物管理。为保证土壤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建议未经无害化处理、有害元素超标的、存在环境安全风险的工业固废磷石膏不得以土地处置方式为由直接施用于农田土壤,以免污染物进入食物链而危害人类健康。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太平 聂文静 蔡怡静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既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别农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风险的基础依据。以最新颁布实施的GB 2763-201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国家标准为研究对象,利用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最大残留限量(MRLs)和每日理论摄入量(TDI)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322种农药2293项残留限量指标的TDI值,并与实际调查的消费者每日实际摄入量(RDI)进行比较,发现有164项限量指标的食品存在不同比例消费者的RDI超过TDI,占2293项总指标的7.15%。结果表明,新国家标准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尽快做好新国标的修订与风险评估工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太平
本文利用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日允许摄入量(ADI)与被测食品每日最大理论摄入量(TDI)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以《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05)为例计算了126种农药439个残留指标的TDI值,并与消费者每日实际摄入量(RDI)进行了比较,发现35个残留指标的食品有不同比例消费者的RDI超过TDI,占GB 2763—2005中478个指标的7.3%,表明我国现行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建议政府尽快修订该标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乔璐 陈璐 徐锦华 宋金龙 孙慧武 穆迎春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属于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可通过抑制几丁质合成使昆虫变态受阻,导致死亡。在实际应用中,部分苯甲酰脲类杀虫剂会残留于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对水生生物造成慢性毒害,最终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当累积到一定浓度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目前,中国尚未制定该类杀虫剂在水产品中的限量标准,且缺乏其在中国水产养殖中的相关研究。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居民消费健康,避免因除虫脲等苯甲酰脲类杀虫剂超标导致水产品出口受阻产生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残留风险及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阐明了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理化性质、环境降解情况、毒性风险水平及残留限量标准,并介绍了该类杀虫剂在水产养殖中的相关研究,为中国水产品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聂继云 李志霞 刘传德 方金豹 王成 郭永泽 雷绍荣 李海飞 徐国锋 闫震
【目的】开展苹果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研究,为苹果消费、农药残留监管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自主产区的200个苹果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分别用%ADI和%ARfD进行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用ADI值、大份餐和体重计算最大残留限量估计值(eMRL),借鉴英国兽药残留委员会兽药残留风险排序矩阵进行农药和样品风险排序。【结果】⑴检测的102种农药中26种农药检出残留,检测的200个样品中189个样品检出农药残留,仅有1个样品农药残留超标(超标农药为氧乐果);⑵检出残留的26种农药,其慢性膳食摄入风险(用%ADI表示)在0.00%—1.07...
关键词:
苹果 农药 残留 风险评估 最大残留限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柴勇 杨俊英 李燕 刘吉振 康月琼 熊英
对重庆市的蔬菜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7大类蔬菜中的13种农药残留进行抽样监测。结果表明,重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是豆类>甘蓝类>茄果类>白菜类>绿叶菜类>瓜类>根菜类,市场>基地,外地>本地;除了3月份的氧化乐果对蔬菜安全影响的风险超过了可以接受的限度外,其余月份各种农药残留的安全指数都小于1,对蔬菜安全影响的风险和蔬菜安全状态为可以接受;蔬菜中的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拌磷、氧化乐果和百菌清残留的R(风险系数)>1.5,处于高、中度风险状态,其余农药皆处于低度风险状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财颖 杨丽华 吴君兰 卿朝霞 魏维科 龚道新
于2018年在湖南长沙、湖南张家界、浙江兰溪等12地开展除虫脲的最终残留试验,并在其中湖南长沙、江西高安、广西南宁、福建漳州等4地进行除虫脲的残留消解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并进行除虫脲的膳食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柑橘样品先采用乙腈超声提取,再经PSA和无水硫酸镁净化,最后用HPLC–MS/MS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除虫脲的添加水平为0.01、0.10、1.00、5.00 mg/kg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102%和76%~9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11%和8%~9%;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性缓慢下降,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0~18.0 d和9.6~34.0 d;质量分数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在柑橘上以125 mg/kg(制剂用量为2000倍液)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于末次施药后35 d采样测定,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1~0.55 mg/kg和<0.01~0.93 mg/kg,除虫脲在柑橘中的残留量均小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1 mg/kg);膳食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普通人群中除虫脲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651 2 mg(柑橘全果)、0.644 4 mg(柑橘果肉),风险商为51.7%(柑橘全果)、51.1%(柑橘果肉),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财颖 杨丽华 吴君兰 卿朝霞 魏维科 龚道新
于2018年在湖南长沙、湖南张家界、浙江兰溪等12地开展除虫脲的最终残留试验,并在其中湖南长沙、江西高安、广西南宁、福建漳州等4地进行除虫脲的残留消解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并进行除虫脲的膳食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柑橘样品先采用乙腈超声提取,再经PSA和无水硫酸镁净化,最后用HPLC–MS/MS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除虫脲的添加水平为0.01、0.10、1.00、5.00 mg/kg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102%和76%~9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11%和8%~9%;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性缓慢下降,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0~18.0 d和9.6~34.0 d;质量分数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在柑橘上以125 mg/kg(制剂用量为2000倍液)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于末次施药后35 d采样测定,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1~0.55 mg/kg和<0.01~0.93 mg/kg,除虫脲在柑橘中的残留量均小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1 mg/kg);膳食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普通人群中除虫脲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651 2 mg(柑橘全果)、0.644 4 mg(柑橘果肉),风险商为51.7%(柑橘全果)、51.1%(柑橘果肉),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程新胜
烟草是美国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经济重要性在美国农业上排名第九。在烟草生产中,单位面积上农药使用较多,名列第六,在马铃薯、番茄、柑橘、葡萄和苹果之后。美国有个16州种植烟草,但主要还是集中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运儒 陈永森 杜国冬 邓有展 李乾坤 农耀京 马婧 吴静娜
【目的】明确目前广东和广西地区主要西番莲产区的农药残留水平,为农药残留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在两广地区采取的63个西番莲样品运用现有的检测标准方法进行105种农药残留分析检测,分别用%ADI和%ARf D进行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通过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有农药检出的样品数有38个,共检出18种农药残留。慢性摄入风险在0.0001%0.0683%,平均值为0.0110%;急性摄入风险在0.010%8.620%,平均值为1.000%。【结论】西番莲农药残留检出率相对较
关键词:
西番莲 农药 残留水平 风险评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鲲 李浩然 施建中 阮记明 章海鑫 王会聪 杨先乐
为探讨应用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溯源分析水产动物组织药物残留风险的可行性,本研究在幂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假设检验法和可信区间法对环丙沙星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Linn)血浆、肠道、肌肉和肝等组织中是否存在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进行了判定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20~80 mg kg-1的剂量范围内,环丙沙星在尼罗罗非鱼肠道、血浆和肌肉组织中不呈现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而在肝组织中呈现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对于肝组织,曲线下面积(AUC)-剂量(D)数据拟合结果理想,幂函数方程为AUC=0.162D1.409,相关系数为0.901。实验结果提示尼罗罗非鱼肝组织可作为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桂仙 赖爱萍 袁玉伟 张志恒 赵首萍 朱加虹 王强
【目的】明确不同食物源中的二氧化硫残留累积暴露风险,为硫磺或亚硫酸盐类(以二氧化硫残留计)在水果、蔬菜等产品中的使用及其二氧化硫残留限量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生产及流通环节的各类食品(包括农产品),共计3 299个样品,参照GB/T 5009.34—2003《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方法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结合文献资料中淀粉、酒类、食用菌及藻类罐头等408个样品的二氧化硫残留数据,基于残留均值、人均消费量及体重数据,采用点评估方法评估中国不同人群的二氧化硫累积性膳食暴露风险。【结果】在27种食
关键词:
二氧化硫 残留 累积性 膳食暴露 风险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彬 闫湘 李秀英 蔡典雄 雷梅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利用燃煤烟气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燃煤烟气脱硫石膏是来自于电厂的脱硫废渣,是对含硫燃料(主要是煤)燃烧后产生的烟气进行脱硫净化处理而得到的工业副产物。随着中国燃煤电厂除尘、脱硫和脱硝等烟气污染控制系统的安装,在解决燃煤燃烧过程中SO2等废气减排的同时,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脱硫石膏等脱硫副产物。燃煤烟气脱硫石膏资源化利用为燃煤电厂解决越来越多的脱硫残渣处置问题而受到关注。由于燃煤烟气脱硫石膏性质和天然石膏相似,因此有研究利用燃煤烟气脱硫石膏代替天然石膏进行盐碱地改良。然而,当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