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77)
- 2023(11428)
- 2022(9618)
- 2021(8839)
- 2020(7028)
- 2019(16065)
- 2018(15571)
- 2017(29330)
- 2016(15698)
- 2015(17676)
- 2014(17480)
- 2013(17404)
- 2012(16836)
- 2011(15779)
- 2010(15883)
- 2009(14554)
- 2008(14590)
- 2007(13138)
- 2006(12071)
- 2005(11338)
- 学科
- 济(80631)
- 经济(80565)
- 管理(42440)
- 业(41572)
- 企(32086)
- 企业(32086)
- 中国(27753)
- 方法(27147)
- 数学(23415)
- 地方(23383)
- 数学方法(23244)
- 农(21034)
- 业经(17592)
- 贸(16590)
- 贸易(16574)
- 易(16083)
- 财(14652)
- 制(14419)
- 农业(14266)
- 银(14066)
- 银行(14055)
- 融(14001)
- 金融(13999)
- 学(13828)
- 行(13771)
- 地方经济(13656)
- 发(13438)
- 环境(13005)
- 技术(11357)
- 和(11242)
- 机构
- 大学(234784)
- 学院(234292)
- 济(107973)
- 经济(106068)
- 研究(90679)
- 管理(84540)
- 理学(70988)
- 中国(70569)
- 理学院(70063)
- 管理学(69179)
- 管理学院(68703)
- 京(51738)
- 科学(51468)
- 财(47736)
- 所(45902)
- 研究所(41436)
- 中心(39124)
- 财经(37519)
- 江(35493)
- 农(34822)
- 范(34688)
- 经济学(34630)
- 师范(34429)
- 经(34070)
- 北京(33918)
- 院(32344)
- 经济学院(30988)
- 州(28741)
- 业大(28353)
- 师范大学(27893)
- 基金
- 项目(147260)
- 科学(118190)
- 研究(112089)
- 基金(107984)
- 家(93531)
- 国家(92769)
- 科学基金(78967)
- 社会(74805)
- 社会科(71173)
- 社会科学(71158)
- 基金项目(55520)
- 省(55377)
- 教育(50498)
- 划(47694)
- 自然(46704)
- 自然科(45622)
- 自然科学(45613)
- 自然科学基金(44831)
- 资助(44146)
- 编号(44083)
- 发(38459)
- 成果(37062)
- 重点(34229)
- 部(33892)
- 课题(32271)
- 发展(32046)
- 国家社会(32033)
- 展(31512)
- 创(30611)
- 中国(29924)
- 期刊
- 济(128543)
- 经济(128543)
- 研究(80734)
- 中国(52836)
- 财(34636)
- 管理(34496)
- 农(33624)
- 科学(33327)
- 学报(32716)
- 教育(29291)
- 融(26439)
- 金融(26439)
- 大学(25356)
- 农业(23470)
- 学学(23425)
- 经济研究(21737)
- 业经(20488)
- 财经(20351)
- 技术(19891)
- 经(17794)
- 问题(17139)
- 贸(16076)
- 国际(14628)
- 世界(14425)
- 业(13226)
- 技术经济(12134)
- 坛(11508)
- 论坛(11508)
- 资源(11505)
- 图书(11498)
共检索到377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陆铭 向宽虎
大国发展始终面临着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的双重目标。近十多年来,中国面临巨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区域间依旧存在的劳动力流动障碍,建设用地配置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鼓励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其结果是整体经济效率增速放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恶化。这不仅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还孕育着很大的债务风险。在经济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要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平衡,有两个选择:一是在劳动力流动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转移资源的"动钱"方式来实现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平衡;二是消除各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动人"和"动钱"相结合,同时实现经济集聚和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平衡。文章的政策含义是,通过增强劳动力的...
关键词:
区域平衡 经济集聚 配置效率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新才
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用一句话"居一隅而雄天下"来评价《改革》,非常贴切,尤其是在中国改革遇到这么多问题的今天,把这个刊物办成在国内这样有影响力的,而且它本身又地处欠发达的西部,在国内能够与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一些刊物来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很不容易。说到《改革》的定位,《改革》是这么多年特别是近几年办出自己的特色,就是一个经济学的而且是一个应用经济学的刊物,不面面俱到,特色鲜明。就像下面要谈的区域经济问题,更多的是要靠应用经济学来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彻底摒弃了计划经济时期高度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经历了非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凌
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论博士生:李凌导师;潘懋元厦门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1994年6月论文从发展战略研究,高教宏观发展以及战略决策理论三个方面对这一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反映了以下研究成果:实际调研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和...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高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系统提出和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标志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了第三次转向,即从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次战略转向是建国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新战略具有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战略目标,以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等新的内涵。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雷达 于春海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席鸿建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选择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以及实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提出实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六大关键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均衡发展战略 政策措施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范剑勇 高人元 张雁
本文从空间效率角度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我们首先给出了空间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区域协调发展须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出发,应用贸易引力模型与1997年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分析了表征各地区空间效率大小的指标——真实市场潜能。本文发现,中国区域的真实市场潜能按从高到低顺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东部沿海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第二层次为京津地区与北部沿海地区,第三层次是中部地区,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居于第四层次。同时,从真实市场潜能构成来看,所有地区的真实市场潜能主要是由本地区内部需求引致的,而其他地区需求与国外需求引致的真实市场潜能较弱;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较快发展产生的...
关键词:
空间效率 区域协调发展 市场真实潜能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罗重谱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引领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区域布局奠定区域协调发展基础。八大城市群、11个自贸试验区和18个国家级新区构成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点,服务于"三大战略"和"四个板块"区域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难题,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郭丽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格局的形成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时就已经奠定了区域分化的基础。建国后,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先后采取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中央政府在处理区域公平与效率关系时,先后选择了"公平优先"、"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目标原则。每一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都是中央政府根据当时的主要任务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进行选择的结果。不同的选择对区域之间关系框架和国家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把多勋
本文回顾与反思了我国近年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进程,并对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进行了客观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框架,定义、界定,廓清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体系、概念和范畴,探讨了进行研究的可能范式,认为这一研究对丰富和完善我国旅游经济和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研究,推动我国旅游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区域 旅游产业 发展战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密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非平衡发展战略取向符合群体福利实现在时间上的先后性和地域上的非均质性。但是,根据非平衡战略主旨设计的非平衡发展战略模型显示:对称补偿型非平衡发展战略能够实现不同阶段社会福利的增加;而非对称补偿型非平衡战略由于补偿环节和转化环节存在内在困境将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因此,由非协调发展向协调发展的路径优化方向是实施以对称补偿和高效财富转化机制为基础的平衡发展战略。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非协调 非平衡发展战略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强
由何帆与张斌主编的《寻找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一书2006年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的第二期研究课题“中国和全球经济:中期问题和对策”的综合报告和分报告。综合报告总结和概括了中方和外方专家的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分报告就中国经济的内外部失衡、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中国的能源问题以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等四大问题展开了学术争鸣。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璐 李郁芳
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入手,通过澄清两种常见的误解,明确了可持续发展要求平衡的三种关系,并通过对私人部门的外部性分析和对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技术变革的分析,表明若要推行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仅依靠贫困国家或地区的私人部门的努力是难以达到的,可以借助的外力有政府的力量和国外的力量。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相关利益人 平衡发展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