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8)
- 2023(9765)
- 2022(8137)
- 2021(7421)
- 2020(5848)
- 2019(13389)
- 2018(13167)
- 2017(24602)
- 2016(12814)
- 2015(14654)
- 2014(14564)
- 2013(14765)
- 2012(14497)
- 2011(13757)
- 2010(13812)
- 2009(12849)
- 2008(12545)
- 2007(11058)
- 2006(10372)
- 2005(9916)
- 学科
- 济(84791)
- 经济(84725)
- 管理(31028)
- 业(29009)
- 中国(26030)
- 方法(24759)
- 地方(24142)
- 数学(22119)
- 数学方法(22043)
- 企(20045)
- 企业(20045)
- 农(18513)
- 业经(16028)
- 地方经济(15498)
- 贸(15125)
- 贸易(15111)
- 易(14611)
- 学(13297)
- 发(12941)
- 融(12895)
- 金融(12895)
- 农业(12739)
- 银(12463)
- 银行(12455)
- 行(12309)
- 制(12269)
- 环境(12014)
- 财(11334)
- 发展(9620)
- 展(9595)
- 机构
- 大学(197691)
- 学院(197321)
- 济(103044)
- 经济(101428)
- 研究(82025)
- 管理(68956)
- 中国(64106)
- 理学(57378)
- 理学院(56638)
- 管理学(56044)
- 管理学院(55657)
- 科学(44333)
- 京(43741)
- 财(43460)
- 所(41780)
- 研究所(37460)
- 中心(34785)
- 经济学(34466)
- 财经(33880)
- 经(30902)
- 经济学院(30754)
- 农(29539)
- 江(29371)
- 北京(29353)
- 院(28956)
- 范(27127)
- 师范(26921)
- 科学院(25573)
- 财经大学(24959)
- 州(23428)
- 基金
- 项目(120383)
- 科学(95943)
- 研究(91591)
- 基金(88676)
- 家(76711)
- 国家(76100)
- 科学基金(64181)
- 社会(62840)
- 社会科(59832)
- 社会科学(59823)
- 基金项目(45192)
- 省(44061)
- 教育(40114)
- 划(37498)
- 资助(36919)
- 自然(36394)
- 自然科(35526)
- 自然科学(35517)
- 自然科学基金(34910)
- 编号(34613)
- 发(33451)
- 成果(29027)
- 发展(28275)
- 部(28161)
- 展(27834)
- 重点(27737)
- 国家社会(27735)
- 中国(26496)
- 课题(25586)
- 教育部(24571)
- 期刊
- 济(126578)
- 经济(126578)
- 研究(72091)
- 中国(45596)
- 财(30405)
- 农(29097)
- 管理(28822)
- 科学(26862)
- 学报(25776)
- 融(23799)
- 金融(23799)
- 经济研究(22349)
- 大学(20333)
- 农业(20313)
- 教育(19686)
- 学学(19037)
- 财经(18380)
- 业经(18102)
- 技术(17290)
- 问题(16642)
- 经(16197)
- 贸(15324)
- 世界(14876)
- 国际(14347)
- 技术经济(11893)
- 业(11343)
- 经济问题(10503)
- 统计(9964)
- 经济管理(9504)
- 商业(9296)
共检索到329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罗力
中国的几大发展瓶颈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但中国在这种条件下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大的发展成就,这就是所谓“中国经济发展之谜”。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最根本和最直接的推动力就是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引进外资方面取得了其他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的成功,其最大的贡献是解决了中国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还有两个重要的“溢出”效应。其一是它间接为解决中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二是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了中国的市场潜力。大量国际资本涌入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自主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大量改善、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等等好处,大大缓解中国内在的发展瓶颈和矛...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外商直接投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珩 程名望 罗剑朝 李礼连
本文将农信社改制视作一个准自然实验,利用渐进性DID方法探讨了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信社改制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但先改为农合行再改为农商行的改革路径和县域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竞争会弱化这一促进作用。异质效应分析发现,市场潜能和非农产业比重越高,农信社改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虽然农信社改制没有显著加剧县域资金外流,但资金外流会弱化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农信社改制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要大于第一产业,但改制后,农信社加强了对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本文为深化农信社改革、平衡激励机制和社会责任、完善县域要素市场、建立合作机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农信社 县域经济 渐进性DID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秀云 从振楠 刘岳虎
利用我国276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所得结果均验证了这一结论的可信性;数字经济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要素供给的直接效应、就业岗位创造和技术创新驱动的间接效应,且这一因果关系在东部与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服务业结构水平较高的城市表现更为突出;人力资本高级化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数字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高级化对服务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正向叠加效应。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铠豪 刘渝琳
本文在个体储蓄模型和企业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拓展了索洛模型,基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教育结构、收入结构和职业结构七个视角,通过1990~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老年抚养比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拐点将出现在2034年前后。研究发现:人口性别比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效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初见端倪的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高中学历人口所占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不显著,而专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刚 许跃辉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既不符合"华盛顿共识"标准,也无法使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被称为"中国增长之谜"。这里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市场、制度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内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准中性政府的概念,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增长之谜。准中性政府是一个在短期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有偏向的政策,但是利益集团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导致政府无法在长期内偏向某一固定集团。也就是说,准中性政府具有短期内有偏、长期内无偏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准中性政府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强大
关键词:
准中性政府 制度变迁 包容性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万铭 李海明
本文归纳了经济转型时期的特征事实 ,对现有各种解释这些特征事实的文献作了系统评述。这些解释基本上被归结为三类 :来自新古典主义、渐进主义和政策或战略论者 ,它们注意改革以来的已有成就和导致改革独特路径的具体因素 ,因而对改革作了片面的理解。基于制度主义的思路 ,相应地提出了一个理解改革的制度主义框架 ,它或许可以保持理解各类及不同时期经济转型的逻辑一致性和完整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简新华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成就巨大的原因,除了经济全球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拥有大国优势、"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改革红利"、"开放红利"、"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中国人勤劳好学重教育、华侨众多爱国等多种因素之外,根本原因是坚持和改进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之所以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是因为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闭关锁国、僵化封闭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由于实行了经济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开放化,近期之所以存在经济下行、经济结构不优、贫富差距较大、‘三农’问题突出、腐败现象严重等缺陷,则是因为经济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开放化还不彻底"的观点,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错误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方红生
通过对两大假说的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与生产能力过剩说相比总需求不足说更可信,主要理由:第一,在现有的估计技术条件下,我们并没有发现通货紧缩发生之前存在潜在产出增长率突变的证据,因此,生产能力过剩说就被证伪,总需求不足说被证实。第二,生产能力过剩说并没有区分信贷紧缩和萎缩,而且模糊掉通货紧缩发生的时间概念。实际上,根据总需求不足说的分析,在通货紧缩发生之前,的确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既存在信贷紧缩,也存在信贷萎缩。除此之外,生产能力过剩说在证明生产能力存在过剩方面也问题明显。第三,在破解"缩长"之谜的机制上,总需求不足说明确把握时间概念,将事实与说理融为一体,而生产能力过剩说没有做到这点,而且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舫舸
一、引言2014年11月1—2日,受国家社科基金委托,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7家期刊联合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7家期刊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武汉大学《经济评论》、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首都经贸大学《人口与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茂兴
主持人语: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以国内改革形成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体制优势,又以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开放中的瓶颈及障碍的姿态来加快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在与世界的互动交流中,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建立和完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 全球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L·R·克莱因 周明武
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已进行了16年,现正朝着其所确立的2000年发展目标行进。然而,对能否实现这些目标,既有怀疑者,也有反对和批评者。确实,在没有取得真正的丰硕成果之前,来评判其发展过程是否取得成功还为时过早。阿根廷的发展似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刚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源型技术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在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也造成了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在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以新知识创造及其商业化为导向的创新型创业活动及其组织和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性变革及可持续发展新的动力来源和实现机制。对新的动力来源和实现机制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制定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与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相适应,组织变革的重心是从生产网络向创新网络的演化,制度变革的重心则是从优化投资环境向构建创新创业环境的转变。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永平 余珮
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资本应该大量从富国流向穷国,而这与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向富国的事实严重不符,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富国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这就是著名的"卢卡斯之谜"。本文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就全国而言人力资本存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负相关,但是在区域层次上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正相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在中国各区域之间"卢卡斯之谜"的存在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钱津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与经济升级转型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理论界必须进一步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且还应对常态社会与常态经济、虚拟经济、虚拟性货币、宏观调控、经济学最基础范畴等基础研究给予创新,对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的区别、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的不同、新型工业化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进行应用理论的研究。同时,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经济理论的研究还要肩负起监督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武少俊
一、何为悖论? 在逻辑学上,悖论的含义是:一个命题B,如果承认B,可推得非B;反之,如果承认非B,又可推得B。则命题B称为一个悖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速度问题就是这样一个悖论。强调速度的重要性,追求高速度,往往导致非速度(即调整,整顿),这时往往对速度战略大加批判;但调整整顿,又必然引至强调速度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在我国几十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出现。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强调高速度,"超英赶美",结果导致1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速度降到最低;1978年的"三年大见成效","洋跃进",导致1979年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1985-1988年的"改革攻坚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