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67)
2023(13024)
2022(10524)
2021(9854)
2020(7908)
2019(17899)
2018(17434)
2017(32280)
2016(17212)
2015(19050)
2014(18573)
2013(18212)
2012(16885)
2011(15436)
2010(15179)
2009(14372)
2008(14043)
2007(12670)
2006(11274)
2005(10367)
作者
(48139)
(40533)
(40101)
(38263)
(25731)
(19188)
(18018)
(15507)
(15497)
(14355)
(13981)
(13531)
(13071)
(13029)
(12862)
(12510)
(12187)
(11758)
(11604)
(11438)
(10079)
(9822)
(9693)
(9237)
(9151)
(9105)
(9046)
(8823)
(8086)
(8053)
学科
(67989)
经济(67885)
管理(56972)
(52909)
(45190)
企业(45190)
方法(26043)
中国(24081)
数学(22335)
数学方法(22148)
(19657)
(19105)
(18623)
业经(17517)
技术(17494)
(14802)
贸易(14790)
(14547)
(13708)
银行(13682)
(13219)
(13201)
(12819)
技术管理(12721)
(12511)
金融(12508)
农业(12069)
环境(11358)
(11280)
体制(11025)
机构
大学(245011)
学院(242724)
(108777)
经济(106871)
管理(91094)
研究(89899)
理学(77835)
理学院(76982)
管理学(75984)
管理学院(75507)
中国(70125)
(52380)
(51558)
科学(50789)
(44456)
研究所(40122)
财经(40026)
中心(39756)
(37957)
(36619)
(36513)
经济学(35040)
北京(33590)
(32951)
业大(32646)
经济学院(31340)
(30120)
财经大学(29980)
师范(29762)
农业(29686)
基金
项目(162540)
科学(130586)
研究(121257)
基金(120513)
(106099)
国家(105240)
科学基金(90050)
社会(80690)
社会科(76634)
社会科学(76617)
基金项目(62300)
(61366)
自然(55614)
教育(55503)
自然科(54382)
自然科学(54363)
自然科学基金(53495)
(52930)
资助(47997)
编号(45960)
(39865)
成果(38638)
重点(37694)
(37675)
创新(36471)
(35931)
(35881)
国家社会(35113)
课题(33775)
教育部(32841)
期刊
(121898)
经济(121898)
研究(79301)
中国(56864)
(40041)
管理(39367)
学报(37082)
科学(36430)
(35820)
大学(29225)
教育(29061)
学学(27369)
(25275)
金融(25275)
农业(24258)
财经(21042)
经济研究(20820)
技术(20789)
(18321)
业经(17976)
问题(15592)
(15072)
(14002)
世界(13706)
国际(13409)
科技(13304)
技术经济(12316)
(11027)
(10716)
论坛(10716)
共检索到380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人淮  
近年来,"中国制造"固有的成本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中国企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是国内产业走出困境、实现二次创业并再创"中国奇迹"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面临诸多难题。破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难题,需要构建企业创新文化、强化市场机制功能和优化政府制度安排。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洪林  刘德仿  陈海军  
在分析《中国制造2025》给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以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基础上,论述了多种社会信息对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影响特征,从"培养什么人"应由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决定、"如何培养人"应有更加明确具体的操作性举措两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观念与路径抉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建明  夏晓军  
温州制造业集群在升级过程中,深受原有增长方式惯性的负面影响,面临着人才支撑乏力、资本外溢、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国际标准意识欠缺等障碍。针对温州制造业集群的具体情况,应该区别选择基于技术能力或基于技术和市场双重组合的升级路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曲如晓  颜莹  
尽管创意产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产业,但却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成为世界很多发达国家极力推崇和发展的产业部门。本文在分析过去"中国制造"给我国经济带来诸多问题和困境的基础上,引入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内涵,进而提出发展创意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邵安菊  
历经三十多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制造存在"大而不强"问题。面对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快速赶超的挑战,重塑中国制造形象,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已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由之路。重塑中国制造形象,使"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应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制造生态环境;培育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外部氛围;重塑"工匠精神",打造追求完美的企业文化;勇于创新转型,潜心打造优质产品;全面接轨国际产品质量标准;打造自主品牌,成为新价值链的创建者与掌控者;提升国人对自主品牌的信心,营造以用国货为荣的舆论氛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迟福林  
2020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最后"窗口期"。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转型与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全面增强。准确研判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关键是要谋划、把握好2020年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升级,力求取得决定性成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巴世光  郭湘君  
面向"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将产生巨大变化,以智慧、智能、绿色、节能、增效为主题的产业转型与提升将成为业态发展的总趋势。按照产业→职业→企业→专业的逻辑线路,应在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机电类专业进行整体改造和提升,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培养规格建立和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产学对接和校企合作下,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中,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玲  
成功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面板数据计量分析,发现当前我国落后的生产者服务业对"中国制造"效率的提升并未表现出正向影响效应。同时,"中国制造"的效率还受到我国经济开放度、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素质以及环保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最后提出我们应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政策建议,同时强调我们要正视服务业的作用,明确服务型制造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制造业上。因为"中国制造"的进步才是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的基石。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任宏达  
近年来,以客户权益保护为目标的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开始强调其民事救济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的审判指导意见,但仍有三方面难题亟待进一步探究。一是在处理适当匹配与告知说明的关系问题上,宜以分别审视二者为主,寻求更为妥善的救济方式。二是在主体概念的边界范围问题上,不应局限于金融消费者的外在形象,而应依法综合判断。三是在民事责任路径的抉择问题上,一般侵权所提供的救济较为恰当。面对上述难题,司法实践在解题方法上应紧握“于法有据”这一“利剑”,从代表性案例中汲取经验,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向未来,适当性义务的完善应以《金融稳定法》的制定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建立为契机,强化立法、司法与监管之间的协同共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吕江   张可  
“一带一路”倡议已走过十余个年头。这期间,尽管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诸多重大而深远的事件和变化,但共建“一带一路”却始终如一地向前迈进,成为国际合作中的时代典范。“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个项目合作的具体实践过程,更是一个制度合作的不断建构过程。其既承载了历史所赋予的文化传统,又彰显了时代所蕴含的制度生命力。而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缩影,能源合作极好地反映了这种制度建构的过程和优势。无论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的建立,还是能源治理观的变革,都充分凸显了这一点。未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应着眼于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通过创新性地运用涉外法治,保障“一带一路”更高质量地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厚望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企业参与办学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产业发展等问题。文章结合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提出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联合体;优化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推行实践教学星级评价,培养职业技能与素养高度融合的人才等路径,以促进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祥  
德国"工业4.0"是将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引入到传统生产制造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其核心是"智能工厂"以及"智能生产",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信息物理平台将传统制造业中的设计、生产、运营等进行高效整合与管理。"工业4.0"的核心要素是信息科技的平台延伸、信息渠道和物料供应的拓展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管理三个方面。德国"工业4.0"的成功可以为国内相关产业的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加强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智能技术层面的创新,拓宽传统制造业市场渠道和范围,在人才、资源以及市场等方面的政策推动下,推动国内制造业的顺利升级与转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毛其淋  杨晓冬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深层次难题,本文以中国2002年外资管制放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系统研究外资开放政策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外资开放有效提升了同行业内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生产效率、出口扩张和对外直接投资是外资开放影响内资企业产能利用率的重要渠道。外资开放对民营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吸收能力强的企业以及沿海地区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应更大,并且地区制度环境增强了外资开放的产能利用率提升效应。此外,内资企业除了获得行业内外资进入的水平溢出效应之外,还分别从上游和下游行业的外资进入中获得正向的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效应,进而显著提升了自身的产能利用率。最后,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外资开放政策对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发现外资开放通过资源再配置渠道显著促进了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的增长,进一步检验显示,外资开放一方面促进了市场份额从落后产能企业向相对优势产能企业的再配置,另一方面促进了落后产能企业的淘汰,进而提高了资源再配置效率并促进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本文从外资开放政策视角探究了产能过剩问题,对新常态下破解产能过剩困境、实现“去产能”政策目标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金朝晖  
本文以分析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现状为切入点,认为终身学习理念、网络信息技术与社会人才供求是影响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因素,从而探究出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路径。即坚持以人为本,彰显教育核心力;重视资源内部整合,实现教育公平;树立教育型理念,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弘  乔雪  徐嫄  
过去三十年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总量增长,经济结构特别是就业的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和转型。本文运用1998—2007年工业企业的微观就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就业创造与就业消失的规模、特征和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1)1998年到2007年间,中国的制造业同时经历了大规模的就业创造与就业消失,平均就业净增长为正,且在2002年以后达到3%—7%的净增长。(2)就业创造和消失在不同行业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消费品行业是创造就业最多的行业,而传统制造业的就业消失最多。(3)私营企业就业创造率高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就业消失率最高;企业越年轻,其就业创造率(消失率)就越高(低),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