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51)
- 2023(8587)
- 2022(7297)
- 2021(6802)
- 2020(5979)
- 2019(13364)
- 2018(13307)
- 2017(26703)
- 2016(14401)
- 2015(16093)
- 2014(15904)
- 2013(15562)
- 2012(14086)
- 2011(12775)
- 2010(12818)
- 2009(12284)
- 2008(11958)
- 2007(10685)
- 2006(9550)
- 2005(8197)
- 学科
- 济(61929)
- 经济(61755)
- 管理(39169)
- 业(38792)
- 方法(33030)
- 企(30162)
- 企业(30162)
- 数学(29094)
- 数学方法(28731)
- 中国(20560)
- 农(17998)
- 财(15418)
- 业经(12958)
- 制(12205)
- 贸(12133)
- 贸易(12128)
- 易(11865)
- 农业(11573)
- 学(11471)
- 银(10134)
- 银行(10101)
- 地方(9706)
- 行(9689)
- 和(9307)
- 环境(8916)
- 理论(8916)
- 融(8738)
- 金融(8736)
- 技术(8471)
- 务(8072)
- 机构
- 大学(213080)
- 学院(211230)
- 济(89881)
- 经济(88256)
- 管理(82434)
- 理学(72539)
- 理学院(71717)
- 研究(70704)
- 管理学(70271)
- 管理学院(69885)
- 中国(52708)
- 京(43968)
- 科学(43767)
- 财(41660)
- 农(39554)
- 所(36466)
- 业大(34379)
- 财经(33899)
- 研究所(33217)
- 中心(31477)
- 农业(31370)
- 经(30787)
- 江(29381)
- 经济学(28359)
- 北京(27606)
- 范(26029)
- 经济学院(25836)
- 师范(25675)
- 财经大学(25310)
- 院(24470)
- 基金
- 项目(143570)
- 科学(113346)
- 基金(107020)
- 研究(98626)
- 家(95266)
- 国家(94468)
- 科学基金(80235)
- 社会(67304)
- 社会科(62835)
- 社会科学(62815)
- 基金项目(56833)
- 省(55071)
- 自然(52855)
- 自然科(51716)
- 自然科学(51700)
- 自然科学基金(50798)
- 划(47312)
- 教育(45332)
- 资助(44013)
- 编号(38196)
- 部(32201)
- 重点(31990)
- 发(29962)
- 成果(29905)
- 创(29476)
- 科研(28123)
- 国家社会(28028)
- 创新(27557)
- 教育部(27521)
- 计划(27235)
共检索到299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明宝 杨云彦 辛自强
利用2005年、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2005年、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信任产生“U型”影响,曲线最低点处流动人口比重在29%左右。存在这一动态关系的原因是,流动人口比重的提升起初降低了城镇居民对陌生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对制度保障的感知水平,从而降低了社会信任,但在流动人口比重达到临界值后,流动人口比重的提高增强了城镇居民对陌生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对制度保障的感知,从而提高了社会信任。本文揭示了社会转型中人口流动对社会信任的破坏与重建作用,有助于为理解和改善我国的社会信任状况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赵海涛
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可以通过职业隔离影响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工资差异。本文利用CHIPS数据,采用Brown分解,考察了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工资差异的情况。结果发现: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存在职业隔离,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是存在的,但歧视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在总差异中所占比重仅为11.22%,流动人口和城镇居民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的特征差异造成的;随时间变化,歧视性部分在工资差异中所占比重是明显下降的;在不同地域的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的工资差异中,歧视性部分在总差异中的比重在东部城市最小、中部城市最高。提高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素质应该是当前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点。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城镇居民 职业隔离 工资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邓曲恒
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2002年城镇住户和暂住户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差异进行了分解。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60%应归结于歧视。而进一步的Quantile分解结果显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中,歧视是造成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对处于收入的条件分布最高端的10%的人群而言,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特征效应所致。
关键词:
城镇居民 流动人口 收入差距分解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军岭
基于2010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0)研究了房价对城镇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2SLS估计结果表明,房价对城镇居民的社会信任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于拥有住房产权的居民来说,高房价会显著降低其对亲戚朋友的信任,但是对其他方面的信任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于没有住房产权的居民来说,高房价会显著降低其各方面的社会信任水平,包括对家人、亲戚朋友、领导干部以及政府的信任。同时还发现,对于不受房价影响的农村居民来说,高房价不影响其社会信任水平。
关键词:
房价 住房产权条件 社会信任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军岭
基于2010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0)研究了房价对城镇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2SLS估计结果表明,房价对城镇居民的社会信任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于拥有住房产权的居民来说,高房价会显著降低其对亲戚朋友的信任,但是对其他方面的信任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于没有住房产权的居民来说,高房价会显著降低其各方面的社会信任水平,包括对家人、亲戚朋友、领导干部以及政府的信任。同时还发现,对于不受房价影响的农村居民来说,高房价不影响其社会信任水平。
关键词:
房价 住房产权条件 社会信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江澜 王洁 薛海娇 李华
文章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社会融入现状评价和预期两大视角,具体包括现住城镇喜欢程度、关注程度、接纳程度、平等程度、幸福程度和意愿融入程度、户口迁入预期和长期居住预期等8个方面,构建能够反映流动人口城镇社会融入状况的信心指数。并将该指数用于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分别从总体状况以及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类型等角度,解析流动人口城镇社会融入信心水平。该指数的构建及应用能够为政府及相关行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能够根据社会融入现状指数和预期指数提前预判流动人口未来的流动方向、社会融入趋势和程度等,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城市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蒋耒文,庞丽华,张志明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乡城人口迁移和贫民窟扩张现象。尽管我国正快速城市化,城镇贫民窟现象并不普遍。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城镇地区流动和迁移人口的住房状况并不比非流迁人口差;在某些房屋设施方面,流动人口甚至要好于城镇当地居民。本文运用2000年0.095%抽样数据研究中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流动人口在城镇如何居住?(2)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居住方式是否不同?(3)为什么部分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优于城镇当地居民?
关键词:
流动人口 中国 城镇 住房 逻辑斯蒂回归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英
20 0 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90年代是我国城镇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本文利用 1 999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 ,分析和探讨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及人口特征 ,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璐宁
流动人口从农村走进城市,选择合适的就业渠道实现体面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镇化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对2007年CHIPS数据的分析,发现拥有不同的个人特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流动人口对不同就业渠道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影响。事实证明,就业渠道不仅是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其自身也存在内生性问题。积极畅通流动人口就业渠道,消除就业障碍,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
就业渠道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关系网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闻贞,王辰
一、小城镇中的“摆动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 一般普查和统计的镇人口仅仅是指居住在镇上的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而实际上在小城镇居住和工作的还有其他人口,其中一种是亦工亦农人口。这里的“工”是指广义的,包括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文化教育等非农业部门。这部分人口是兼业劳动者,大多数家住农村,劳作在镇,其户口在农村,而工资收入大部分来自在小城镇的工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尤济红 梁浚强
新型城镇化注重“人的城镇化”,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发展是其关键任务之一,但鲜有文献从流动人口的视角来考察新型城镇化效应。通过合并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城市规模呈现差异化,中小规模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获得显著提升,平均效应为3.9%,而试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则无显著差异。机制检验表明,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效应分别从劳动力需求端的地方产业扶持,以及劳动力供给端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利于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在异质性方面,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效应在东西部城市群内的小城市效果更明显,高学历和以雇员身份从事第二产业的流动人口收入提升相对更多。此外,新型城镇化的收入提升效应并非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劳动力自选择的结果,因此,其作用是实质性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流动人口 城市规模 产业扶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又红 李旭红
利用2016、2017年流动人口数据,从流动人口个人"农转非"承包地成本和劳动力市场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农业户籍相较于非农户籍的成本及收益,并讨论了户籍农转非的预期净收益。研究表明,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表现更差,但农业户籍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有着更多的承包地,地级市层面的承包地转租收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如果将农业户籍与非农户籍之间的工资差异看作户籍转换的收益、将失去的承包地看作户籍转换的成本,户籍转换的流动人口个体预期将获得每年3200元的净收益。加快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有助于户籍转换个体预期收入的增加,还有助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户籍转换 户籍转换收益 城镇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保玲 代梦阳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城镇居民对社会责任消费的概念、影响因素、信息获取途径及购买意向的认知状况。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城镇居民社会责任消费意识已开始觉醒,存在明显的社会责任购买"意向—行为"差距难题,个人感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破解差距难题的钥匙,并且城镇居民社会责任消费认知在人口统计特征上存在差异。
关键词:
城镇居民 社会责任消费 社会责任消费认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保玲 代梦阳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城镇居民对社会责任消费的概念、影响因素、信息获取途径及购买意向的认知状况。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城镇居民社会责任消费意识已开始觉醒,存在明显的社会责任购买"意向—行为"差距难题,个人感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破解差距难题的钥匙,并且城镇居民社会责任消费认知在人口统计特征上存在差异。
关键词:
城镇居民 社会责任消费 社会责任消费认知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向晶
本文通过我国31个省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分析了人口结构调整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总抚养系数的提高会增加人们基本生活支出;(2)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虽然未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表现为娱乐文化和教育等支出的提高,但是因老龄化引起的社会总负担系数的提高很可能对该部分的消费产生挤压;(3)家庭耐用品、交通通信和娱乐文化教育的收入弹性大于1,未来消费结构优化的重点也应当增加其贡献,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