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64)
- 2023(11762)
- 2022(10269)
- 2021(9769)
- 2020(8171)
- 2019(18538)
- 2018(18545)
- 2017(35434)
- 2016(19192)
- 2015(21504)
- 2014(20875)
- 2013(20441)
- 2012(18548)
- 2011(16585)
- 2010(16588)
- 2009(14923)
- 2008(14244)
- 2007(12350)
- 2006(10581)
- 2005(8917)
- 学科
- 济(69889)
- 经济(69817)
- 管理(58983)
- 业(56421)
- 企(49093)
- 企业(49093)
- 方法(32982)
- 数学(28085)
- 数学方法(27691)
- 中国(19035)
- 技术(18569)
- 农(18376)
- 财(17516)
- 业经(17126)
- 学(15666)
- 地方(14771)
- 理论(13690)
- 制(13687)
- 技术管理(12947)
- 农业(12260)
- 和(12104)
- 贸(12047)
- 贸易(12038)
- 易(11664)
- 务(11353)
- 教育(11345)
- 财务(11282)
- 财务管理(11263)
- 环境(11208)
- 划(10895)
- 机构
- 大学(261510)
- 学院(260208)
- 管理(108948)
- 济(98793)
- 经济(96378)
- 理学(95126)
- 理学院(94110)
- 管理学(92546)
- 管理学院(92075)
- 研究(83300)
- 中国(59917)
- 京(55513)
- 科学(52879)
- 财(43889)
- 所(40531)
- 业大(39089)
- 农(38465)
- 中心(37783)
- 江(37175)
- 研究所(37121)
- 财经(35547)
- 北京(34995)
- 范(34801)
- 师范(34511)
- 经(32359)
- 院(30793)
- 州(30785)
- 农业(29929)
- 技术(28515)
- 经济学(28163)
- 基金
- 项目(185176)
- 科学(146201)
- 研究(137315)
- 基金(133248)
- 家(115411)
- 国家(114402)
- 科学基金(99447)
- 社会(85170)
- 社会科(80635)
- 社会科学(80613)
- 省(74091)
- 基金项目(71664)
- 自然(65163)
- 自然科(63666)
- 自然科学(63652)
- 教育(63204)
- 自然科学基金(62530)
- 划(61630)
- 编号(56410)
- 资助(53639)
- 成果(45224)
- 创(42909)
- 重点(40860)
- 部(39911)
- 创新(39190)
- 发(39159)
- 课题(38873)
- 项目编号(35395)
- 科研(34955)
- 大学(34691)
- 期刊
- 济(106865)
- 经济(106865)
- 研究(75574)
- 中国(51413)
- 管理(40923)
- 学报(39897)
- 科学(37421)
- 教育(34367)
- 农(34332)
- 财(31921)
- 大学(30434)
- 学学(28340)
- 农业(24480)
- 技术(24180)
- 融(19202)
- 金融(19202)
- 业经(18087)
- 经济研究(16492)
- 财经(16200)
- 科技(15663)
- 图书(15427)
- 经(13686)
- 技术经济(13250)
- 理论(13201)
- 问题(12941)
- 业(12827)
- 实践(12347)
- 践(12347)
- 现代(11800)
- 版(11370)
共检索到370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永斌 严继昌
对研究生德育内容的优化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而带来的新内容,比如法制观念、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则是对传统德育内容中应该坚持和发扬的部分赋予时代的新内涵,如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等,从而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婚恋价值观教育、科学素质养成教育的相对稳定的德育内容体系。
关键词:
研究生 德育内容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丁媛
研究生德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笔者分析了研究生德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 德育 重要性 紧迫性 实效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唐玲 蒋舜浩
研究生德育内容要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发挥研究生德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此,需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德育内容赋予时代性内涵。
关键词:
研究生 德育内容 继承与创新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唐玲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学校德育具有新的内涵。当前研究生德育内容存在着超越现实、忽视道德品质教育,以及忽视个体发展需要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内容应该以世界意识教育为新的视点,加强民族意识、主体性道德意识、未来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唐杰 黄晟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和研究生群体结构变化,近年来研究生中理想信念、责任感、诚信、心理等问题有所增加。在此情况下,清华大学进行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和探索,德育工作以党建为龙头,与就业引导、学风学术建设、导师教书育人、文体素质培养相结合,推动了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思想状况 德育 全面素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施昌海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研究生德育工作应当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为培养品学兼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洪冠新 赵平
创新研究生德育工作机制对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作者从转变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评价观念、育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创新研究生德育工作机制。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德育 创新 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迪冲
从分析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出发,探讨了研究生思想道德存在的"知行不一"现象及其可能原因,最后提出了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建议措施。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唐德先
针对研究生德育功效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研究生德育目标的内在要求。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须坚持系统化原则,明确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创新系统中的地位。
关键词:
研究生德育功效 制约因素 创新途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何振雄
论述了新形势下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提出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应用型与研究复合型,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地制订培养方案。据此介绍了天津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具体做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向红
认为研究生研究资助不仅包括当前学校提供的助研补助和导师提供的生活补贴,还有更广泛的外延;其本质是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所应得的工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了创新与优化我国研究生研究资助体系的若干策略:改革研究生培养体制,理顺研究资助体系;拓宽研究资助的渠道,明确规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中研究资助的费用,加大研究资助力度;完善研究资助制度,保障研究资助顺利实施。
关键词:
研究生 研究资助体系 创新与优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林学军
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德育。作者通过对当前研究生道德状况的分析 ,找出了研究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师范院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意义、内容及方法河南大学研究生处近年来,作为一所肩负着培养高校师资任务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系列法规、文件的过程中,努力端正对新形势下坚持做好研究生德育...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文丽 曲伟 蹇文馨
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给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德育内容对不同道德资源的继承、吸收和创新,成为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日本德育工作中的某些经验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新时期的德育必须在坚持"三个面向"的基础上,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的现代化。
关键词:
德育现代化 继承 创新 传统文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迪 王帆 兰杰
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内容与形式、连续性与针对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导致其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和提升。双向在线学习是对异步在线学习和同步在线学习的融合定义,能够为实现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同质等效"培养提供实践路径,在兼顾非全日制群体特征基础上实现针对性教学、提升碎片化时间利用、强化学习的连续性、持续性引导反馈等。本研究从双向在线学习理念出发,构建新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具体课程中实践探索,分析发现该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突破工学矛盾、增进师生合作关系等作用。最后,文章基于实践分析结果从教与学两方面提出四点优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