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61)
2023(10645)
2022(9540)
2021(9242)
2020(7847)
2019(18367)
2018(18493)
2017(34853)
2016(19681)
2015(22622)
2014(22638)
2013(21808)
2012(19818)
2011(17840)
2010(17753)
2009(16035)
2008(15369)
2007(13382)
2006(11450)
2005(9772)
作者
(54560)
(45067)
(45064)
(42707)
(28797)
(21613)
(20480)
(17952)
(17264)
(16236)
(15592)
(14949)
(14194)
(14176)
(13859)
(13796)
(13672)
(13475)
(12786)
(12779)
(11245)
(11080)
(10955)
(10251)
(10172)
(10076)
(10076)
(9974)
(9091)
(9033)
学科
(72308)
经济(72230)
管理(53743)
(48747)
(41774)
企业(41774)
方法(38346)
数学(33695)
数学方法(33143)
中国(19075)
(17469)
(16751)
(16400)
业经(15161)
理论(14992)
地方(14015)
教育(13575)
(12414)
农业(11639)
技术(11531)
(11521)
贸易(11516)
环境(11357)
(11153)
(10866)
(10809)
财务(10799)
财务管理(10778)
(10236)
企业财务(10189)
机构
大学(271211)
学院(266143)
管理(107566)
(96114)
理学(94577)
经济(93786)
理学院(93471)
管理学(91344)
管理学院(90872)
研究(84590)
中国(58866)
(57708)
科学(55674)
(42248)
(41637)
业大(41345)
(40468)
(39666)
师范(39361)
研究所(38423)
中心(38060)
(37211)
北京(36547)
财经(34887)
(31756)
农业(31703)
师范大学(31640)
(31129)
(30936)
技术(29913)
基金
项目(189247)
科学(148663)
研究(139839)
基金(134810)
(116510)
国家(115489)
科学基金(99770)
社会(84513)
社会科(79975)
社会科学(79951)
(75831)
基金项目(71897)
教育(67796)
自然(66316)
自然科(64795)
自然科学(64785)
(64123)
自然科学基金(63534)
编号(58822)
资助(56549)
成果(48672)
重点(42202)
(41438)
课题(41354)
(39335)
(39175)
大学(37145)
项目编号(36663)
创新(36350)
科研(36190)
期刊
(98673)
经济(98673)
研究(78048)
中国(50711)
教育(45738)
学报(43302)
科学(38684)
管理(37891)
(36108)
大学(33475)
(30364)
学学(29996)
农业(25958)
技术(24637)
图书(17398)
(16712)
金融(16712)
业经(16487)
财经(15697)
经济研究(15437)
科技(13935)
(13216)
理论(13209)
(13129)
技术经济(12691)
问题(12649)
实践(12449)
(12449)
情报(12364)
统计(12142)
共检索到3749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韩双淼  谢静  
新管理主义于学术职业缓慢渗透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注重绩效、竞争和控制的新秩序,以专业身份和学术认同为核心的专业主义日渐式微,导致青年教师学术身份的构建过程常囿于新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的矛盾张力。两个核心要素影响该过程:个人内在观念与组织外部期待间的匹配度、学术身份构建的动力源。基于此,将青年教师的学术身份构建过程划分为独立自决、面从心非、互利共生和守正引领四种类型。对一所研究型大学进行案例研究,采取质性主义取向下的半结构访谈方法,深入考察不同类型学术身份构建过程中青年教师差异化的价值取向、资源、心理过程、个体与外部关系及制度感知。研究发现,学术身份的构建过程不仅需要高校学术职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学术共同体自主性增强,同时需要发挥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能动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增鎏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才需求度不断上升,高等院校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毕业生。高校要想取得长久发展,单单依靠表层建筑或者扩大规模是远远不够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做支撑才是重要保障。教师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注重大学青年教师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极其重视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其在很多方面可为我国大学在教师发展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基于此,现开展对美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理念、经验及启示探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樊小杰  吴庆宪  
教师制度"四重"与"四轻"的困境以及由于教学文化缺失而造成的文化冲突,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对教学能力的概念和教师制度、教学文化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在建构"教学力"概念、重构教学力培育机制和重塑教师教学学术自信意识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制度的创新和教学文化的重构。这是提升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鸿  
导师制是美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学术文化的视角对导师制的实践进行分析,得出其有效性源自于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1)基于学术共同体理念所培育的合作文化,在青年教师和资深教师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信任、共享的同事关系;(2)囿于学术声誉的终身制设计,既吸引青年教师主动寻求指导者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又为资深教师提供职业安全保护,以激发其履行选拔和培养青年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秉承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观所营造的支持氛围,为实施导师制提供了情感、信息和手段等方面的保障。美国研究型大学有效导师制的经验对于我国大学青年教师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涛利  谢心怡  蒋凯  
在我国高校推行预聘长聘制的改革过程中,提高高校预聘制青年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对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内K大学、H大学两所研究型大学为案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预聘制青年教师在院系、学校和学术共同体三个层面的组织认同水平和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跨校比较分析。受院校声誉、院校结构、院校类型与院校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预聘制青年教师在与院校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调整不同层面的认同水平,并表现出一定的院校差异。培养和增强高校预聘制青年教师的组织认同应注重不同层级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构建以院系为主体、与院校特点相适应的青年教师发展体系,以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整体素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心怡  郭二榕  张辉  
以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案例,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预聘期青年教师的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进行研究。探讨该问题有助于"预聘-长聘"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及一流大学的建设。预聘期青年教师承担着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及服务管理工作,但"预聘-长聘"制强化了对科研工作的考核。在此情况下,他们更为投入科研工作,更认同自己作为学术共同体一员的身份,对院校较少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但是,他们对不同工作的投入也受到制度中改变较慢的规范性要素与文化-认知性要素的影响,并不会骤然随改变较快的规制性要素而改变,这使其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呈现出复杂的面貌。研究据此提出调整单维教师评价、落实培养支持制度等"预聘-长聘"制优化策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顾剑秀  韩霜  罗英姿  
基于1 013份研究型大学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调查数据,结合现有关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及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分析了个人特征、组织环境对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路径,并探索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个人特征中的性别、身份特征、国际留学经历以及工作投入,组织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包括高校层级和类型、学缘关系)、中观环境(包括组织支持、学术评价制度)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具有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讨论了身份认同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增益,非科研投入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损耗,以及"第一学历歧视"是否合理等问题。上述发现验证了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在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影响机制研究中的适切性,并证实了良好的组织环境对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积极作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薇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复杂,在功能上正相关,在时间上负相关。学术职业稳定性较强,自由度与成就感较高,学术生涯是一种可以稳步递进的人生。大学教师的学术之道有如长跑,速度与耐力都很重要。理工科大学教师一般在壮年以后才做出重大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影响大学教师学术产出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学术信念与志向、勤奋与拼搏精神、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外在因素主要有毕业与工作的院校及其地理位置、学科领域、学术权力、考核与奖励机制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亚婷  
立足我国各高校聘任制改革的实践背景,从共同体视域下的学术身份建构视角出发,采用意义-阐释取向的质性研究方法,重点回答不同大学教师群体如何感知与应对改革,以及如何在变革情境中建构起关于何为一名大学教师的"主观现实"。研究发现,大多数受访教师在改革环境里建构而成的"适应者"身份,其中包括"单向度"的适应者、"符号性"的适应者和"价值分裂"的适应者三种类型。可以明显看到,大多数受访教师都在改革过程中选择以外界改革所倡导的权威标准来框定自身的学术工作实践,聘任契约所规定的聘任条件、岗位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等规则不可避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柏杨  
高校教师培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条件。将过程理论运用在高校教师培养中,增强了教师培养的横向视角,确定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从高校教师培养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着力从纵向研究计划、横向研究内容、宏观研究体系三个方面,探索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研究对策。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殷朝晖  李瑞君  
学术创业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开展较早且成功率较高,其学术创业成功的经验体现在政府出台多样化的学术创业政策和计划,大学提供系统的学术创业支持,学术创业的教师有着明确的角色定位等方面。我国应不断完善学术创业的相关政策,提高学术创业平台的服务能力,改革研究型大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以更好地推动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充分发挥和深化研究型大学及其教师的社会服务职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阎光才  
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研究间的关系问题,与教师聘任过程中人们对学术标准的理解与价值取向存在高度关联。通俗而言,究竟是从学者中培养教师,还是从教师中选拔学者,两种不同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组织以及人的行为,由此也带来了众多的困惑。基于学术生命周期的理论,由学者而成为教师即塑造学者型教师,应是研究型大学兼顾利益与价值的理性选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耿益群  
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创新的重要源泉,而大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性的教师学术生态。美国研究型大学注重营造良性教师学术生态,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营造既体现充分的学术自由,也具有浓郁的竞争氛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枝兵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研究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问题,作者既从大量的理论和综述中探讨了青年教师的各种能力问题,也结合了国内外的大量案例,深入青年教师发展中的具体方面来考虑,深入浅出,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极具指导和借鉴意义。首先,根据高校管理部门的调查报告,作者指出了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例如一些青年教师没有接受过教学能力方面的正式培养,这些教师在硕士或者博士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许安国  叶龙  郭名  
将胜任素质理论引入研究型大学教师管理工作,探索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当前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该模型包括基础素质、教学能力、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维度,并对胜任素质模型在研究型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