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87)
- 2023(15623)
- 2022(13284)
- 2021(12724)
- 2020(10587)
- 2019(24702)
- 2018(24692)
- 2017(45584)
- 2016(25773)
- 2015(29216)
- 2014(29665)
- 2013(28608)
- 2012(26507)
- 2011(24059)
- 2010(24205)
- 2009(21961)
- 2008(21739)
- 2007(19501)
- 2006(17395)
- 2005(15342)
- 学科
- 济(93581)
- 经济(93462)
- 管理(66338)
- 业(59061)
- 企(50695)
- 企业(50695)
- 方法(40702)
- 数学(33051)
- 数学方法(32534)
- 中国(30547)
- 学(28146)
- 教育(25453)
- 农(24707)
- 理论(23186)
- 财(23084)
- 业经(21534)
- 地方(19733)
- 制(18146)
- 和(16972)
- 农业(16070)
- 贸(15929)
- 贸易(15920)
- 易(15409)
- 技术(14837)
- 银(14322)
- 融(14296)
- 金融(14288)
- 银行(14255)
- 环境(13691)
- 行(13654)
- 机构
- 大学(362986)
- 学院(355174)
- 管理(130564)
- 济(128430)
- 研究(126773)
- 经济(125114)
- 理学(111934)
- 理学院(110491)
- 管理学(108182)
- 管理学院(107515)
- 中国(88709)
- 科学(80864)
- 京(80762)
- 所(65177)
- 财(60836)
- 农(60499)
- 研究所(59499)
- 范(57024)
- 师范(56432)
- 中心(55685)
- 江(54895)
- 业大(54455)
- 北京(52011)
- 财经(47688)
- 农业(47638)
- 院(46123)
- 师范大学(45918)
- 州(44253)
- 教育(44018)
- 技术(43580)
- 基金
- 项目(238649)
- 科学(185762)
- 研究(178146)
- 基金(167393)
- 家(147009)
- 国家(145650)
- 科学基金(122262)
- 社会(106694)
- 社会科(100384)
- 社会科学(100355)
- 省(95017)
- 教育(87771)
- 基金项目(87501)
- 划(81932)
- 自然(79540)
- 自然科(77595)
- 自然科学(77571)
- 自然科学基金(76126)
- 编号(75084)
- 资助(69336)
- 成果(65093)
- 课题(55318)
- 重点(55066)
- 部(52898)
- 发(51424)
- 创(49304)
- 项目编号(46283)
- 创新(45652)
- 科研(45397)
- 教育部(45116)
- 期刊
- 济(146341)
- 经济(146341)
- 研究(113434)
- 中国(81420)
- 教育(72636)
- 学报(62925)
- 农(54712)
- 科学(54633)
- 管理(49251)
- 大学(47540)
- 财(45735)
- 学学(42861)
- 农业(37873)
- 技术(33934)
- 融(26818)
- 金融(26818)
- 图书(23923)
- 财经(23264)
- 经济研究(22891)
- 业经(22873)
- 经(19966)
- 业(19897)
- 问题(18570)
- 职业(18283)
- 版(17709)
- 科技(16926)
- 书馆(16744)
- 图书馆(16744)
- 坛(16502)
- 论坛(16502)
共检索到543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长纯 宁虹 丁邦平
中外哲学是比较教育方法论建设的理论资源。在进行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的时候 ,应该展开跨文化的哲学对话。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对主体意识的重视、对知行关系的论述 ,特别是对“行”的重视 ,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作为现代解释学支派的接受理论可以给包括比较教育在内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论带来充满活力和前途的思考空间。研究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知行合一”应成为 2 1世纪比较教育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善侃
文化自觉的根基在于哲学主体性。民众的文化自觉,就是民众对某种哲学精神的自觉,即哲学主体性的高扬。为文化自觉提供理论支撑,是哲学本性所使然。从社会历史看,文化自觉和哲学主体性的提升都以人类主体性的不断高扬为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文化自觉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全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哲学主体性 文化创造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崴
主体性教育理论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呼唤、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其发展经历了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 ,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 ,在 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 ,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时代的哲学 ,是本体的、价值的和实践的 ,促进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关键词:
主体性教育理论 反思 哲学思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长纯
本文强调当今的"和谐教育"是在新世纪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具体背景下提出的。作者将"理想国—理想教育—理想人"三者相互承载的关系作为讨论和谐教育的基点;从跨文化的对话提出,和谐哲学思想对于实现教育和谐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实中五对矛盾关系,进一步印证了和谐教育需要和谐哲学的论断。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教育 跨文化对话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妍璐
跨文化性是儿童哲学的本质属性,乃在于儿童哲学时常要求我们在儿童与成人之间进行视域的叠加而非视阈的消融。对不可协调的差别进行保持是跨文化哲学的基本主张,理解跨文化性是成人与儿童之间达成意义共创的必要条件。儿童哲学对童年与文明的冲突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行动,旨在以文化间的视角构建儿童与成人持续共享的可能性框架,协助教育者跨出对成人文化的固执与盲信,跨入对儿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终使得一个互相成全、彼此关照的教育世界得以复归。
关键词:
儿童哲学 跨文化 儿童文化 成人文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亚男
通识教育与知行合一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共识。本文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基础前提,通过总结近年来教学实践的经验,探讨通识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知行合一教学摸式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通识教育 知行合一 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韩正彪 景璟 马婧
在分析情报学的研究人员、机构类型、哲学基础和哲学假设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由元理论、范式理论、方法论和主题理论4个层次组成的情报学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坚持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功能整合;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理论指导实践,却也扎根于实践;高层事物与低层事物相统一的4条基本路线。研究结果表明:情报学的众多方面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以相互影响的方式存在。
关键词:
情报学 哲学假设 元理论 范式理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夏剑
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所确立的“身体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颠覆了奠基于笛卡尔意识哲学的“意识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由此,深受后者影响的现代主体教育理论必然需要基于新的主体哲学视域进行重新审视。基于“意识主体”概念的现代主体教育虽然对于解决特殊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目中无人”的困境发挥了极大的理论效力,然而,由于它主要从作为“意识主体”的人出发来建构主体教育的基本思路,人的身体主体性是被忽视的。由此导致无论是在主体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中,身体相关因素的教育意义无法得到关注和发挥,身体相关的教育实践一直处在边缘化地位,人的完整性被割裂。因此,基于身体哲学视域,从身体主体理论出发,更新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和“人”的概念,确立人是“身体主体”;基于身体主体重新发现和确立身体的教育意义;将主体教育的目的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以取代“独立的人”的发展,或许是当前解决主体教育理论发展困境的可能出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林
主体教育实验是表征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词汇。本文以科学哲学的眼光,初步廓清了教育学中主体概念的演进历史。从科学的方法论上为主体教育的实践性研究的合法性张目,将主体教育实验作为教育科学研究史案例来分析。通过分析可知,主体教育植根于中国教育学者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追寻中。在提出、建构主体性发展等概念上,在培育出颇具规模的研究共同体系的意义上,主体教育实验是中国主体教育的奠基性研究案例。由于经验性研究方法的加持,实践形态的主体教育模型初露端倪。学生的对象性活动是主体教育模型的重要理论特征,以此特征为标识,主体教育模型能够区别于传统的间接知识传播模型。
关键词:
主体教育 教育研究 科学哲学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进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扭转德育实效性不断弱化的趋势,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应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重塑合理的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理念,建立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导向,完善德育内容,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知行合一的途径研究,实现德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田晓伟 刘晨露 娄海欣
跨主体性主张以互为主体去替换他者,呼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理想主体关系,其概念和理论的起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解释和实践指引。数字媒介时代的主体性危机与主体间性鸿沟,凸显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跨主体性意义。依循跨主体性理论发现,教育中存在形成跨主体性思维与行为的关键性条件。以教育创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借助现有知识、情感、语言、技术聚点的支持,增强跨主体交往的逻辑承载力、共同体价值信念的内在驱动力、民族交流中的文化聚合力以及突破地缘限制的关系创生力。在优化重构聚点载体的过程中,凝聚理性共识、激发情感共鸣、凸显语言功效、发挥技术赋能,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马浩
知行合一乃是一种广受推崇和倡导的理想境界。但对其具体的解读与践行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于国际主流管理学研究社区知识与学习的相关文献的启发,本文对知行合一在现象与实质两个维度上进行了定义,论证了知行合一作为一种悖论所充满的矛盾与张力,并提出了对知行合一进行进一步学术研究所必须聚焦的一系列相关问题。鉴于人的有限理性在学习、思考、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真实表现,本文认为知行合一通常既不可能亦无必要。在学徒时认真学习并构建持续学习能力,在出师后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增进学习能力并在行动中进行思考与即兴发挥,此乃各类管理决策者所应表现的常态。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冯茁 曲铁华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对话 教育对话 哲学解释学 理解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茁 陈瑞武
作为理论主体的研究者与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在交往关系上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哲学解释学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有效对话的达成,需要理论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自觉,只有二者通过对话达成身份的相互转换,形成一种教育共同体,才能实现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
教育理论主体 教育实践主体 对话 解释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