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63)
- 2023(21128)
- 2022(17895)
- 2021(16663)
- 2020(13884)
- 2019(31429)
- 2018(31045)
- 2017(59512)
- 2016(32698)
- 2015(36019)
- 2014(35550)
- 2013(35282)
- 2012(32693)
- 2011(29541)
- 2010(29807)
- 2009(27532)
- 2008(27416)
- 2007(24559)
- 2006(21898)
- 2005(19766)
- 学科
- 济(133511)
- 经济(133368)
- 业(109868)
- 管理(103184)
- 企(96154)
- 企业(96154)
- 方法(54715)
- 数学(44072)
- 数学方法(43543)
- 农(39965)
- 财(38556)
- 业经(37822)
- 中国(37721)
- 地方(29555)
- 农业(27597)
- 学(27459)
- 制(27307)
- 务(26339)
- 财务(26263)
- 财务管理(26228)
- 技术(25164)
- 企业财务(24916)
- 贸(24598)
- 贸易(24579)
- 易(23848)
- 理论(23810)
- 和(22708)
- 银(22311)
- 银行(22234)
- 策(22098)
- 机构
- 学院(462255)
- 大学(459195)
- 济(186205)
- 经济(182207)
- 管理(180785)
- 研究(159912)
- 理学(154600)
- 理学院(152856)
- 管理学(150344)
- 管理学院(149495)
- 中国(121677)
- 科学(99618)
- 京(99175)
- 财(87554)
- 农(84641)
- 所(82075)
- 研究所(74381)
- 中心(71931)
- 业大(71850)
- 江(71448)
- 财经(68498)
- 农业(66451)
- 北京(62926)
- 经(62303)
- 范(59786)
- 师范(59108)
- 院(57871)
- 州(57255)
- 经济学(54878)
- 财经大学(50548)
- 基金
- 项目(307483)
- 科学(241232)
- 研究(222299)
- 基金(221483)
- 家(194937)
- 国家(193176)
- 科学基金(165018)
- 社会(139718)
- 社会科(132383)
- 社会科学(132351)
- 省(121988)
- 基金项目(116804)
- 自然(108342)
- 自然科(105848)
- 自然科学(105819)
- 自然科学基金(103952)
- 划(102268)
- 教育(101374)
- 资助(91108)
- 编号(89818)
- 成果(72829)
- 重点(69178)
- 发(68401)
- 部(66639)
- 创(66630)
- 课题(62874)
- 创新(61713)
- 科研(58526)
- 国家社会(57006)
- 业(56976)
- 期刊
- 济(213428)
- 经济(213428)
- 研究(137979)
- 中国(95841)
- 农(78062)
- 学报(76533)
- 管理(71841)
- 科学(69585)
- 财(69141)
- 大学(57304)
- 学学(54233)
- 农业(53283)
- 教育(52698)
- 融(45539)
- 金融(45539)
- 技术(40547)
- 业经(36908)
- 财经(33919)
- 经济研究(33504)
- 业(30149)
- 经(29197)
- 问题(27459)
- 技术经济(23813)
- 科技(23461)
- 版(22273)
- 现代(21783)
- 图书(21756)
- 商业(21350)
- 贸(21245)
- 理论(20606)
共检索到702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梁双陆 白云翠
随着扣除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扣除比例的不断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以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考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异质性创新的激励效应,以及技术吸收能力和政府创新偏好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企业异质性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渐进式创新的促进作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异质性创新的激励效果因行业性质、人力资本结构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技术吸收能力和政府创新偏好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二者正向调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但是调节作用会因企业创新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激励政策的效果会因作用时点的不同而产生异质性。因此,拓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和提高加计扣除比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技术性创新激励政策,提升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完善财政科技支出体系,以及多种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搭配使用,是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闻一 吴海波 崔果 李栗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国家鼓励企业研发创新的重要利器。文章以2013—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扩大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扩大的政策总体上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促进作用。民营企业、市场化进程高的地区的企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敏感度更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更明显。该结论对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提高企业政策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健 刘晓彤 宋尚彬
本文利用2008—2017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测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效应,从企业异质性视角考察了效应的差异性,并进行了渠道检验。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实现;该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作用会因盈利能力、融资约束、要素密集度以及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化表现,具体而言,该政策对盈利能力较弱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提升效应更明显,融资约束会对政策产生抑制效应,对处于制度环境较好地区企业的提升效应较弱。本文的研究为科学判断税收政策总体效应与差异性效应、深入认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泉提供了较好的现实依据,以期有助于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蒋枫 刘景荣 孔祥军
研究开发(以下简称"研发")税收优惠对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有效作用已经取得共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更加紧迫,更加需要一个对企业研发能够真正有效激励的税收优惠政策。本文结合中国现行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体系及广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一、现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朱文莉 陈夏
本文对我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二十年的演进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划分出政策演进的三大阶段,分析挖掘各阶段的变化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政策调整优化的具体方向。
关键词:
研发费用 加计扣除政策 演进阶段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朱文莉 陈夏
本文对我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二十年的演进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划分出政策演进的三大阶段,分析挖掘各阶段的变化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政策调整优化的具体方向。
关键词:
研发费用 加计扣除政策 演进阶段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凯 吴松彬
基于2012-2015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数据,筛选仅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微观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研发加计扣除对研发投入的异质性激励效应。结果表明:加计扣除政策能够刺激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从地区看,加计扣除政策激励效应具有地域差异;从经济属性看,加计扣除政策对外资、民营企业研发激励效应较强;从行业看,加计扣除政策对科学技术行业激励效应最大。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海峰 葛立宇 苏晓琛
人力资本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税收创新激励政策能否以及如何推动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以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值得重点关注。基于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改革作为税收创新激励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该政策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能显著促进高学历员工以及研发人员占比,进而推动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并通过激励企业增加先进物质资本投入、技术创新以及“资本-技术互补”效应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此外,对于规模小、非国有、资本密集度高的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政策激励的效果更加显著。本研究为有效制定和完善税收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靳卫东 任西振 何丽
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了对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费用的适用范围,但其创新激励效应仍然缺少充分论证。为此,文章采用准自然实验和干预效应模型等方法,从创新链视角考察了此次改革的创新激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扩大加计扣除政策适用范围促进了企业创新,提高了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收益。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增加可加计扣除的研发活动和研发费用,能够直接降低企业融资压力、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是激励企业开展有效创新活动的重要举措;相反,扩大适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范围,会纳入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较低的企业,不利于激励企业创新。因此,提高对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比例,增加对技术创新关联活动的加计扣除,以及构建财税优惠政策体系,是强化加计扣除政策创新激励效应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加计扣除 政策适用范围 有效创新 创新链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源 王阳 罗浩泉 陈斐然
民营企业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主要受益群体。文章实证检验了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改革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升政策强度对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数量和创新产出质量均有显著的激励效果。这些效果存在行业、规模、技术类型、生命周期等方面的异质性:在创新投入方面,对非制造业民营企业、非大型民营企业、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成熟期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激励效果更大;在创新产出方面,对非制造业民营企业、非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出激励效果更大。针对激励效应及异质性分析结果,文章建议,将2021年政策的扣除比例适用范围扩大到负面清单之外的全部企业;在适当的时机,可继续提高扣除比例,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以促进民营企业释放更大的创新动能;强化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导向性,针对不同类型研发项目费用设置不同扣除比例。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芸 邓钊 张妍莹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绿色创新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16—2021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重点考察环境规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且随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力度的增大,倒“U”型曲线表现出拐点右移和下降倾斜度减小的变化,说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能显著增强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削弱其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和产权性质会影响这两种政策对绿色创新的协同作用,研究结论为完善环境政策与财税政策、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新 汤恒运 陶东杰 孙小军
本文以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变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7年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考察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将因变量改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值与研发人员数量的对数进行回归,结果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同样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在企业异质性分析中,本文分别就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及不同名义税率与实际税负的企业进行了回归,结果显示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作用效果会产生差异。本文建议注重政策适用的靶向性,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同时协调不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开放政策适用范围。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军
企业所得税是税收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作为激励创新企业所得税政策体系中的核心优惠政策,在推动"双创"、引领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典型分析,意图"以小见大",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沿革史,反映激励创新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导向与趋势。
关键词:
研发费用 创新 企业所得税 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羽堃
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政策效应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证实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抑制作用。通过中介效应检验机制证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税负水平以及增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这三条路径来抑制企业金融化。从中介效应的影响程度来看,融资约束缓解的影响最大,企业税负水平降低次之,经营活动现金流增加的影响最小。从异质性分析的角度来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成立时间较长或研发投入强度较大的企业中比较突出。相关成果丰富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影响的研究内容,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贺亚楠 靳羽欣 薛海燕
作为普适性创新导向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激励效果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之一。聚焦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到75%这一政策调整,综合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的视角,以2016—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研究政策调整对企业R&D操纵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持续享受政策的企业,此次政策调整导致其虚增R&D支出进行向上R&D操纵的“寻扶持”行为更为严重(集约边际)。机制检验表明,加计扣除政策调整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实际享受优惠幅度、放松企业申请监管环境而刺激其R&D操纵。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政策调整前异常性R&D支出持续为正的企业来说,扣除比例提高后其R&D操纵程度更为明显。此外,此次优惠幅度提高吸引了部分企业开始申报,首次享受政策的企业也表现出类似的“寻扶持”行为(广延边际)。结论有助于思辨性评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效果,启示相关部门引导企业注重R&D成本管理,使政策发挥最大效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