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58)
- 2023(14402)
- 2022(12098)
- 2021(11202)
- 2020(9002)
- 2019(20110)
- 2018(19383)
- 2017(36704)
- 2016(19613)
- 2015(21525)
- 2014(21171)
- 2013(20645)
- 2012(19450)
- 2011(17680)
- 2010(18401)
- 2009(17144)
- 2008(16324)
- 2007(14920)
- 2006(13521)
- 2005(12594)
- 学科
- 济(79342)
- 经济(79267)
- 业(63471)
- 管理(60382)
- 企(52113)
- 企业(52113)
- 中国(31871)
- 融(27961)
- 金融(27961)
- 银(26859)
- 银行(26838)
- 行(26079)
- 方法(25440)
- 农(24360)
- 地方(24305)
- 财(22156)
- 数学(21246)
- 技术(21210)
- 业经(20972)
- 数学方法(20936)
- 制(19598)
- 农业(16964)
- 贸(14729)
- 贸易(14709)
- 学(14544)
- 策(14433)
- 易(14251)
- 技术管理(13864)
- 理论(13855)
- 务(13770)
- 机构
- 学院(272519)
- 大学(267250)
- 济(115651)
- 经济(113059)
- 管理(103337)
- 研究(97380)
- 理学(87040)
- 理学院(86065)
- 管理学(84775)
- 管理学院(84230)
- 中国(80336)
- 京(56855)
- 财(56685)
- 科学(56305)
- 所(48825)
- 中心(45938)
- 江(44110)
- 研究所(43636)
- 农(43538)
- 财经(43000)
- 经(38942)
- 北京(36677)
- 范(36503)
- 师范(36147)
- 州(36122)
- 业大(35863)
- 院(35233)
- 经济学(35017)
- 农业(33340)
- 财经大学(31727)
- 基金
- 项目(173372)
- 科学(138395)
- 研究(132563)
- 基金(123347)
- 家(106290)
- 国家(105253)
- 科学基金(91096)
- 社会(84442)
- 社会科(80224)
- 社会科学(80210)
- 省(70997)
- 基金项目(63921)
- 教育(60624)
- 划(58466)
- 自然(56209)
- 自然科(54996)
- 自然科学(54982)
- 自然科学基金(54035)
- 编号(53543)
- 资助(49814)
- 成果(44725)
- 发(43057)
- 创(42064)
- 课题(39449)
- 重点(39358)
- 创新(38406)
- 部(37578)
- 发展(35184)
- 性(35090)
- 展(34562)
- 期刊
- 济(137093)
- 经济(137093)
- 研究(89404)
- 中国(66642)
- 融(44981)
- 金融(44981)
- 管理(43360)
- 财(43087)
- 农(41832)
- 教育(37413)
- 科学(36662)
- 学报(36608)
- 大学(28692)
- 农业(27763)
- 学学(26829)
- 技术(25310)
- 业经(23666)
- 经济研究(22160)
- 财经(21449)
- 经(18521)
- 问题(16757)
- 科技(15827)
- 业(14947)
- 坛(14323)
- 论坛(14323)
- 技术经济(14322)
- 贸(13915)
- 国际(12927)
- 现代(12909)
- 商业(12790)
共检索到443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建 李思慧
本文应用知识生产模型,区分了研发经费来源,实证分析了研发经费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对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两类研发经费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认为: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银行贷款效果受到制约,未能显著促进创新;风险投资能够带动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进入新技术研发领域,形成创新合力,从而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结论为拓宽创新融资渠道,优化科技投入资源配置,创新科技金融政策引导机制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研发经费 银行贷款 风险投资 科技金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祥松 刘敬
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突出表现为科技创新投入的大规模增长,并没有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识别政府支持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两类研发活动中的不同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本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确实存在:科学研究在短期内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没有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2)异质性研发导致了政府支持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政府支持科学研究在长期内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促进作用,政府直接支持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促进作用。(3)政府支持研发活动的作用机制为:当政府支持力度超过阈值时,科学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尽管政府直接支持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促进作用,但适度支持仍然是必要的,政府支持力度在合理范围内,可弱化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反之会强化这一抑制作用。本文研究表明政府支持要有针对性,应大力支持科学研究,放手技术开发于企业和市场。这样不仅可以规避异质性研发产生的不良后果,且有助于破解中国科技创新困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冰峰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研发创新战略涉及合作与竞争两个方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若选择合作战略,则必须考虑合作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与伙伴异质性,这将导致其研发创新绩效的差异性;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合作伙伴异质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这三者之间相互依赖,共同作用。文章采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合作伙伴异质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合作伙伴异质性与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最后,提出了强化影响研发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内部支撑系统、创新企业研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梁双陆 白云翠
随着扣除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扣除比例的不断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以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考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异质性创新的激励效应,以及技术吸收能力和政府创新偏好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企业异质性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渐进式创新的促进作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异质性创新的激励效果因行业性质、人力资本结构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技术吸收能力和政府创新偏好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二者正向调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但是调节作用会因企业创新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激励政策的效果会因作用时点的不同而产生异质性。因此,拓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和提高加计扣除比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技术性创新激励政策,提升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完善财政科技支出体系,以及多种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搭配使用,是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丽娜 卫平
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不可替代的创新主体,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科技中介机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运用北京、上海、深圳和武汉的调查数据,探讨各地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积极完善科技中介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缩小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煜 史冬梅 陈金辉 赵静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需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全社会技术进步,而具有不同特性且数量持续增长的风险投资﹑科技信贷和公共财政在中国科技创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存在异质性的作用,有必要进一步探明异质性科技金融和国际创新合作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明确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参考。借鉴双元创新理论构建理论概念模型,并将国际创新合作作为调节变量,应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探讨异质性科技金融在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以及比较风险投资和科技财政等不同科技金融工具的作用大小,以揭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主要发现:异质性科技金融中,风险投资的作用最大;中国自主创新对全社会技术进步的作用显著为正;国际创新合作正向调节国外技术引进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的过程,当国际创新合作程度很低时,技术引进对全社会技术进步的作用方向为负。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建议:改革创新融资方式,大力培育风险投资市场;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始终放在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上;坚持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推动国际创新合作;加强技术引进的创新绩效考核。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仁祥 刘甜
本文通过分级指数构建法和熵权法测算2013~2019年的科技金融环境指数,基于上市中小企业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科技金融环境、融资约束和中小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融资约束在该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科技金融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投入的传导机理具有区域异质性、行业异质性和企业性质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秀萍 付兵涛 郭进
文章通过匹配2011—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来验证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利用Herfindal-Hirschman指数法构建高管团队异质性指标,并讨论其在驱动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及其三个维度均会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水平,而高管团队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以及职业背景方面的异质性对该作用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其中,年龄和职业背景异质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性别和教育背景异质性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结论。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耿宇宁 周娟美 张克勇 刘玉强
科技金融是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利器。本文基于2010—2017年中部六省科技金融发展宏观数据和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微观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与速度不均衡;随着企业创新产出水平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由正变为负,呈现"倒U型";商业银行贷款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由负变为正,呈现"U型";资本市场融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创业风险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由正变为负,呈现"W型"。据此,本文提出推进中部六省科技金融协同发展以及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阶段特征提供匹配性科技金融服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金融 中小企业 创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吕新军 代春霞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将创新主体分为政府、企业和外资,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考察了2002—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研发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不考虑空间溢出的情况下,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会被高估。政府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的直接效应为负,空间溢出效应为正,总效应显著为正;企业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都显著为正;外资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溢出效应受空间权重矩阵的影响较大,但总效应显著为正。
关键词:
研发投入异质性 空间外溢 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沈弋 徐光华 钱明
本文利用2008—2013年我国高科技产业上市公司数据,基于产权异质性的比较视角,遵循"动因—行为—绩效"的理论范式,考察了双元创新动因,即政府扶持和市场竞争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研发投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双元创新动因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有差异化的影响:(1)对于国有企业,政府扶持能显著增强企业的研发投入,而这一关系在民营企业组中并不明显;(2)对于民营企业,市场竞争显著推动了企业的研发投入,但在国有企业组未发现类似关系。在考虑了滞后效应和长效影响等因素之后,上述关系依然成立。本文将上述发现归因于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处的激励制度和市场环境差异。进一步地,本文考察了不同所有制性质下研发...
关键词:
政府补贴 市场竞争 研发投入 公司绩效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吕新军 代春霞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将创新主体分为政府、企业和外资,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考察了2002—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研发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不考虑空间溢出的情况下,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会被高估。政府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的直接效应为负,空间溢出效应为正,总效应显著为正;企业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都显著为正;外资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溢出效应受空间权重矩阵的影响较大,但总效应显著为正。
关键词:
研发投入异质性 空间外溢 技术创新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朱岩 王康仕 姜岳洋
论文依据主营产品类型筛选出2017—2020年A股218家药品生产企业作为样本,实证考察金融科技对企业创新投入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既能直接促进企业创新,又能以数字生态为中介、间接提升企业创新水平。通过进一步的异质性考察发现:以上机制对发展路径较为成熟、较为规范的化学药创新影响更为显著;对政策、属地、资源等依赖性较强的中药创新仅体现了基于数字生态的间接路径;对处于发展初期的生物药创新仅体现了直接促进作用。
关键词:
金融科技 数字生态 创新投入 异质性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文伟 王文启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6年~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该区域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金融集聚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业聚集在整体上对区域科技创新没有明显影响,但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特征;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区域集聚对科技创新没有明显影响,保险业的区域聚集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此外,研发投入、教育水平、政府支持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科技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丽娅 隋中原 符蕾
基于我国的专利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金融开放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开放总体上提升了我国的产业创新能力。机制检验表明,金融开放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产业内部竞争、推动技术溢出的方式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金融开放对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在产业层面具有异质性,相对于第一产业,金融开放对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建筑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针对高资本要素密集度、高技术要素密集度、高风险的产业,金融开放的创新效应更加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