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19)
- 2023(14250)
- 2022(12006)
- 2021(11042)
- 2020(9137)
- 2019(20968)
- 2018(20322)
- 2017(39782)
- 2016(21653)
- 2015(23928)
- 2014(23818)
- 2013(23674)
- 2012(22441)
- 2011(20503)
- 2010(21121)
- 2009(19377)
- 2008(19198)
- 2007(17108)
- 2006(15213)
- 2005(13928)
- 学科
- 济(104483)
- 经济(104392)
- 管理(63244)
- 业(63070)
- 企(50274)
- 企业(50274)
- 方法(45413)
- 数学(40864)
- 数学方法(40317)
- 中国(28778)
- 农(27557)
- 地方(26083)
- 财(24618)
- 业经(22370)
- 制(18704)
- 农业(18657)
- 贸(18163)
- 贸易(18148)
- 易(17471)
- 学(17457)
- 融(16854)
- 金融(16854)
- 银(16832)
- 银行(16809)
- 行(16211)
- 技术(15551)
- 策(14749)
- 地方经济(14705)
- 务(14614)
- 财务(14572)
- 机构
- 学院(311991)
- 大学(309859)
- 济(137397)
- 经济(134756)
- 管理(120830)
- 研究(109275)
- 理学(103814)
- 理学院(102696)
- 管理学(100877)
- 管理学院(100274)
- 中国(83634)
- 京(65359)
- 财(64548)
- 科学(63608)
- 所(55004)
- 农(51156)
- 财经(50319)
- 中心(49882)
- 研究所(49393)
- 江(48128)
- 经(45825)
- 业大(43731)
- 经济学(42938)
- 北京(41594)
- 范(40444)
- 师范(40043)
- 农业(39754)
- 院(39543)
- 经济学院(38748)
- 州(38491)
- 基金
- 项目(204463)
- 科学(163555)
- 基金(150320)
- 研究(149952)
- 家(130133)
- 国家(129057)
- 科学基金(111923)
- 社会(97500)
- 社会科(92827)
- 社会科学(92810)
- 省(80074)
- 基金项目(77418)
- 自然(71373)
- 自然科(69837)
- 自然科学(69825)
- 教育(69491)
- 自然科学基金(68620)
- 划(67090)
- 资助(63952)
- 编号(58962)
- 发(48518)
- 成果(48353)
- 部(46158)
- 重点(46077)
- 创(42825)
- 课题(42279)
- 国家社会(40690)
- 教育部(40027)
- 创新(39956)
- 发展(39401)
- 期刊
- 济(153478)
- 经济(153478)
- 研究(96029)
- 中国(65056)
- 财(48292)
- 农(47368)
- 管理(46868)
- 学报(45196)
- 科学(42840)
- 融(35641)
- 金融(35641)
- 大学(35357)
- 教育(34539)
- 学学(33345)
- 农业(32264)
- 技术(27647)
- 财经(25700)
- 经济研究(25589)
- 业经(25490)
- 经(22187)
- 问题(20196)
- 统计(17357)
- 业(17200)
- 贸(17049)
- 技术经济(16495)
- 策(16093)
- 世界(14728)
- 商业(14694)
- 国际(14573)
- 决策(14368)
共检索到479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粟立钟 张润达 王靖宇
"产业政策之争"发展至今,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行产业政策"比继续争论"产业政策是否有效"更具有现实意义。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带来积极效应,表现为政策能够促进企业长期价值提升;另一方面也存在消极效应,表现为政策会引发研发操纵等机会主义行为,同时,消极效应会对积极效应产生替代作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抑制政策的消极效应,并放大政策的积极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消极效应的产生源于企业借助政策开展研发操纵,提升短期财务绩效和短期市场绩效。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靳卫东 任西振 何丽
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了对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费用的适用范围,但其创新激励效应仍然缺少充分论证。为此,文章采用准自然实验和干预效应模型等方法,从创新链视角考察了此次改革的创新激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扩大加计扣除政策适用范围促进了企业创新,提高了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收益。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增加可加计扣除的研发活动和研发费用,能够直接降低企业融资压力、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是激励企业开展有效创新活动的重要举措;相反,扩大适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范围,会纳入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较低的企业,不利于激励企业创新。因此,提高对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比例,增加对技术创新关联活动的加计扣除,以及构建财税优惠政策体系,是强化加计扣除政策创新激励效应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加计扣除 政策适用范围 有效创新 创新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迎迎
基于2017—2021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采用多期DID方法检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研发外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加计扣除政策显著促进了研发外包,且在中小型、非国有、制造业、融资约束程度高以及资本密集度高的企业中更为凸显。究其影响渠道,加计扣除政策可通过降低研发投资资本成本与缓解融资约束路径促进研发外包。进一步分析表明:加计扣除政策仅对委托研发存在高于研发外包总体影响的促进作用,对合作研发无显著作用;仅加计扣除政策及包含加计扣除影响的混合减免政策能促进研发外包,高新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对研发外包无显著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新 汤恒运 陶东杰 孙小军
本文以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变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7年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考察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将因变量改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值与研发人员数量的对数进行回归,结果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同样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在企业异质性分析中,本文分别就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及不同名义税率与实际税负的企业进行了回归,结果显示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作用效果会产生差异。本文建议注重政策适用的靶向性,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同时协调不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开放政策适用范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凯 吴松彬
基于2012-2015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数据,筛选仅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微观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研发加计扣除对研发投入的异质性激励效应。结果表明:加计扣除政策能够刺激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从地区看,加计扣除政策激励效应具有地域差异;从经济属性看,加计扣除政策对外资、民营企业研发激励效应较强;从行业看,加计扣除政策对科学技术行业激励效应最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阿城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政府扶持企业创新的重要抓手,对该政策落实状况的实地评估有助于政策完善。以武汉市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法获取企业对加计扣除政策的关注度与满意度,构建政策评估的四分象限图。研究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于加计扣除政策的满意度和关注度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政策效力并未最大化;政府需要拓宽武汉市加计扣除适用范围、明确费用归集"负面清单"项目、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具体领域进行加计扣除,而企业则需要建设起与之相匹配的标准化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而真正实现释放企业创新活力的政策目标。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薛薇 王晓冬
为激励企业创新,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本文梳理分析了近年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主要内容、所取得的突破与面临的新挑战,指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方式、特殊优惠对象、税收管理等方面有待完善,在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创新研发优惠方式,提高政策激励效果;对于科学研究投入给予特殊激励,支持企业优化研发投入结构;进一步完善管理与评估制度,提高企业享受优惠的确定性与准确性等方面完善我国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薛薇 李艳艳
研发税收优惠对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有效作用已经取得世界共识。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更加紧迫,更加需要一个对企业研发能够真正有效激励的税收优惠政策。本文结合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情况、国外实践以及我国现行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对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研发支出 加计扣除 税收优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坤 陈海声
以2010—2014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1 586个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在不同区域的执行效果和区域创新环境对该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进行检验。已有研究大都是从单一地区着手,着眼于加计扣除政策在某一个地区的执行效果,很少考虑到政策效果的区域性差异。文章研究发现,加计扣除政策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整体实施效果具有显著性,但具体到不同区域,该政策的实践效果存在着区域性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财政政策对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效果具有显著性调节作用,区域市场结构以及区域经济总量对此并无显著性调
关键词:
研发费用 加计扣除 政策效应 不同地区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薛薇 魏世杰 李峰
本文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国际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在激励对象、研发活动界定、研发支出范围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完善方向。
关键词:
研究开发 税收优惠 加计扣除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婉婷 刘申雅
如何切实贯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节点。立足数字经济时代,聚焦该政策可能引发的R&D归类操纵,以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遏制这一投机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内控质量和所处法津制度环境与数字化转型形成“治理互补机制”,共同推进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地实施;数字技术的效果存在差异,其中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显著优于其他技术;区分费用操纵方向,发现“虚增”研发费用的企业更倾向依靠政策获得减税优惠,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了治理功能;考察2017和2018年政策集中调整的影响,发现扣除比例提高和覆盖范围扩大有效缓解了R&D归类操纵。研究结论对如实评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效用、拓展数字化转型的治理功能、明确R&D归类操纵的监管重点领域,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闻一 吴海波 崔果 李栗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国家鼓励企业研发创新的重要利器。文章以2013—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扩大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扩大的政策总体上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促进作用。民营企业、市场化进程高的地区的企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敏感度更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更明显。该结论对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提高企业政策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永涛
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对应的会计政策的配合,但由于企业开发支出会计政策的隐性选择会导致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因此,实现鼓励创新,促进企业研发,需要进一步细化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相关配套措施及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减少企业通过开发支出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并在税收监管时关注企业现金流的变化和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军
企业所得税是税收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作为激励创新企业所得税政策体系中的核心优惠政策,在推动"双创"、引领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典型分析,意图"以小见大",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沿革史,反映激励创新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导向与趋势。
关键词:
研发费用 创新 企业所得税 趋势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海峰 葛立宇 苏晓琛
人力资本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税收创新激励政策能否以及如何推动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以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值得重点关注。基于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改革作为税收创新激励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该政策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能显著促进高学历员工以及研发人员占比,进而推动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并通过激励企业增加先进物质资本投入、技术创新以及“资本-技术互补”效应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此外,对于规模小、非国有、资本密集度高的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政策激励的效果更加显著。本研究为有效制定和完善税收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了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融资约束与企业成本加成——来自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股权激励政策提升了公司绩效吗?——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产业政策激励了创业孵化绩效吗?——来自中国孵化器的微观证据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传统能源企业R&D的激励效应——来自我国传统能源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
激励型股权激励真的降低了代理成本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营商环境、政策支持与企业创新激励——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产业政策激励了公司投资吗
基于产业政策视角的中国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研究——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保护性股权激励与现金股利政策——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论安倍内阁外交政策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