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477)
- 2023(20781)
- 2022(17298)
- 2021(15959)
- 2020(13391)
- 2019(30365)
- 2018(30177)
- 2017(57578)
- 2016(31418)
- 2015(35083)
- 2014(34752)
- 2013(34469)
- 2012(31650)
- 2011(28513)
- 2010(28686)
- 2009(26445)
- 2008(26228)
- 2007(23382)
- 2006(20727)
- 2005(18748)
- 学科
- 济(134967)
- 经济(134828)
- 业(107766)
- 管理(99930)
- 企(94824)
- 企业(94824)
- 方法(59094)
- 数学(48651)
- 数学方法(47914)
- 农(38385)
- 业经(37456)
- 财(36016)
- 中国(35911)
- 地方(28709)
- 农业(26747)
- 学(26097)
- 技术(25585)
- 务(25062)
- 财务(24971)
- 财务管理(24938)
- 制(24639)
- 贸(24248)
- 贸易(24232)
- 理论(23856)
- 企业财务(23650)
- 易(23511)
- 和(22535)
- 环境(20312)
- 划(20254)
- 银(19877)
- 机构
- 学院(451664)
- 大学(448194)
- 济(180992)
- 管理(178300)
- 经济(177250)
- 理学(153558)
- 理学院(151855)
- 研究(151615)
- 管理学(149022)
- 管理学院(148207)
- 中国(114753)
- 京(96653)
- 科学(95704)
- 财(82096)
- 农(81879)
- 所(77552)
- 业大(71211)
- 研究所(70523)
- 中心(68420)
- 江(68204)
- 财经(65390)
- 农业(64408)
- 北京(61050)
- 经(59486)
- 范(57688)
- 师范(57003)
- 州(54940)
- 院(54900)
- 经济学(53658)
- 技术(50042)
- 基金
- 项目(304537)
- 科学(238957)
- 基金(219823)
- 研究(218278)
- 家(193636)
- 国家(191951)
- 科学基金(164649)
- 社会(137292)
- 社会科(130231)
- 社会科学(130196)
- 省(120904)
- 基金项目(115843)
- 自然(108843)
- 自然科(106407)
- 自然科学(106381)
- 自然科学基金(104482)
- 划(101275)
- 教育(100484)
- 资助(91207)
- 编号(88261)
- 成果(70029)
- 重点(68582)
- 发(67387)
- 部(65692)
- 创(65074)
- 课题(61425)
- 创新(60332)
- 科研(58120)
- 国家社会(56269)
- 业(55945)
- 期刊
- 济(202504)
- 经济(202504)
- 研究(130262)
- 中国(90871)
- 农(74940)
- 学报(74839)
- 管理(70527)
- 科学(68016)
- 财(64228)
- 大学(56253)
- 学学(53361)
- 农业(51680)
- 教育(50531)
- 技术(43067)
- 融(39546)
- 金融(39546)
- 业经(35459)
- 经济研究(32042)
- 财经(32028)
- 业(29403)
- 经(27572)
- 问题(26228)
- 技术经济(24622)
- 科技(23031)
- 版(21572)
- 图书(21200)
- 商业(21122)
- 统计(20969)
- 现代(20845)
- 理论(19892)
共检索到673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岩 苏路通
技术研发是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根本途径,众多企业同时开展独立与合作研发活动,两类创新活动及其协同效应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利用中国ICT产业2005—2020年发明专利数据,探究企业多元研发模式协同性、内部知识资源与能力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企业独立与合作研发模式互补性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促进作用,而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负相关关系,两类研发模式协同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中介两类研发模式互补性和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间的关系;(3)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和深度负向调节研发模式互补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间的关系,但会缓解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为ICT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动态调整研发策略,从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磊华 何海燕 常晓涵 袁伟
大国战略博弈与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背景下,推动军民深度协同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意义重大。以《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实施的准自然实验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军民深度协同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发现,军民深度协同有助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当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其它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军民深度协同通过提升军地联合技术研发能力与军民两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以及缓解军民协同企业创新资源压力等“三轮驱动”机制,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研究发现,军民深度协同可以助推军转民企业与民参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结论对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龚红 李昌昊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由贸易之争转变为科技实力之争带来的“卡脖子”技术困境。基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现实问题,以中国上市公司发明专利为数据集,分析企业知识开发模式对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创新模式与外部创新模式均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突破具有促进作用,但相比之下,外部模式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强度在知识开发与衍生技术之间起促进作用;选择外部知识开发模式不仅有利于衍生技术数量增长,而且有助于专利质量提高;衍生技术的成果转化会反馈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高效选择创新路径,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霍影 江晓林 孙辉
本文选择芯片行业巨头英伟达藉由“市场先制行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进行突破性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单案例探索。研究发现:英伟达从进入行业到深耕行业再到引领行业,依靠先于市场变化的突破性创新,依次形成了企业自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通用创新平台和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为演进节点,在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开发用户和关键核心市场3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性创新,进而从后发企业发展成在位企业再演变成为领军企业。提出“市场先制行动”的多维构念,刻画出后发企业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行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过程模型,揭示出“核心用户”和“关键市场”才是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形成“卡脖子”优势的原因。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市场先制行动 突破性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孟雪辰 占迎 周吉峙
为避免陷入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产业关联的上游制造业新企业进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造成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窘境,尝试从行业层面探索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效应的外部性。利用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研发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跳跃性量化指标,以分配系数衡量不同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实证检验其如何影响新企业进入。结果发现: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利于新企业进入,尤其是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主要影响机制为使得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需求获取效率降低、技术转换频率增加,产生需求获取成本与技术转换成本吓阻效应;而且,中西部、高市场化水平的地区与低沉没成本、高规模经济的行业会受到更为显著的进入抑制作用,尤其长江经济带技术突破的新企业进入抑制力度远远高于样本总体平均水平。为了坚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从优化重点区域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鼓励新进企业与在位企业开展创造性合作、建设创新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与行政审批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冯婷 郭立宏 董建卫
从解决高端医疗设备企业上游协作困境的现实需要入手,以2015—2021年有风险投资(VC)背景的高端医疗设备企业为样本,利用中国高端医疗设备批准注册信息和专利数据,构造高端医疗设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数据集,探讨了VC机构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VC机构通过构造包含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上游企业的投资组合,能有效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体表现为帮助企业开发具有国产替代性质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地理邻近性、VC机构联合投资均能强化包含上游企业的VC投资组合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关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筱恬 关月 于淼
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如何对创新网络多主体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选取中核工程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竞合关系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究国有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对创新网络竞合关系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对协同创新网络主体存在行政要素驱动、技术要素驱动和利益要素驱动3类竞合关系;(2)针对不同类型竞合关系,分别采取行政协调、柔性治理与规范合作3种细分机制,促进创新网络主体良性合作,同时对价值创造与分配中存在的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国有企业情境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为国有企业管理协同创新网络主体提供参考。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冬林 丁文龙
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主导下的新生产力形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2008—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文本数据和国家出台的相关科技创新规划中划定的关键核心技术明细,运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方法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实证检验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显著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且主要通过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和价值链位势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化程度在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在高竞争行业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高数字化转型程度、高技术多元化程度的企业中,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显著。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政府既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又要提高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企业价值链位势攀升,还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各类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环境。
[期刊] 改革
[作者]
阳镇 王文娜
通过匹配关键核心技术类型与恰当的产业链链主的技术创新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共生群落组织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致的信念和行动,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机制。从主体地位适配性、能力适配性、安全诉求适配性、竞争诉求适配性和价值攀升诉求适配性五个维度,阐释产业链链主牵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角色适配性,并将关键核心技术依据其关键特征提取,分为面向知识高度层级化和复杂化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具有颠覆式创新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数字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三类。针对面向知识高度层级化和复杂化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用户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为核心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针对面向具有颠覆式创新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牵引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模式;针对面向数字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为建构者的产业数字平台创新生态模式。未来要准确识别和评估关键产业的链主企业,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体系建设,系统构建面向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政策体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张薇玮
中国既有相关研究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解构尚不够清晰。为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观,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与文献回顾法,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0—2023年的205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论文,从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和路径等方面系统梳理国内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发现:相关文献在2017年至2023年迅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实施全面封锁所导致的,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的热点聚焦于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技术识别等方面;对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从知识论、技术体系、产业链和国家战略等4种视角进行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解释,主要从关键核心技术本身及其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类型划分,分为驱动和制约两大类影响因素,并主要形成政府驱动、领军企业驱动和多主体协同的创新组织模式,以及基于知识重组理论、基于技术创新发展阶段和基于特定产业/企业及技术范式的路径研究。最后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可从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三方面进行拓展,需要更精准地界定和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拓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程度的测度方法,开展更多跨学科的实证研究,以揭示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同社会、经济及政策的互动关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超鹏 严泽浩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本文研究政府引导基金对中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引入其他风投机构投资相比,企业引入政府引导基金型风投机构的投资之后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高被引专利数量、新技术专利数量以及专利独创性都比融资之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在非关键核心领域的创新质量却没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政府引导基金主要通过提升对企业创新失败风险的容忍度以及发挥资金引导作用以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综合以上发现,本文认为政府引导基金可以融合“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优势,在引导和促进企业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许学国 吴鑫涛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焦点问题,考虑创新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企业和学研机构为博弈主体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系统探讨影响博弈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并结合数值仿真揭示各因素变动下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政策激励因素能够促进企业与学研机构协同创新,但不同政策措施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降低合作成本和“搭便车”收益,提升合作收益增量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盲目设置过高的创新深度而使研发成功率过低无助于双方合作;企业对学研机构的研发资助、违约金、机会损失和声誉损失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系数能够有效抑制中途背叛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提出优化政府政策组合、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体制机制设计等建议,从而为政府科学施策、精准施策,推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曾德麟 蒋丽球 欧阳桃花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科技竞争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技术创新的新阶段,复杂产品后发企业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重要创新主体。本文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研究铁建重工研制盾构机的过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聚焦突破两类关键核心技术:可靠性关键核心技术和原理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这两类关键核心技术所需的创新要素组合分别为面向市场应用的成长式创新要素组合和面向技术研发的攻关式创新要素组合。两类创新要素组合以及“双向链接”机制是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本文揭示了创新要素组合对后发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作用机制,丰富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理论。同时,本文对中国后发企业通过创新要素组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瑞琪 原长弘
探索制造业领军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因素,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8家企业为典型案例,以来自企业官方网站、企业新闻、学术文献等二手资料作为数据来源,识别出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7个关键成功要素。其中,技术立企战略是前提;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技术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雄厚技术积累是基础要素;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与开发于一体的研发平台建设是平台支持;市场竞争具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提供经费和配套政策支持。由此提出企业应加强创新的内功修炼、重视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政府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加强对基础研究支持等建议,以促进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羽飞 刘培琪 原长弘
在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形势下,产学研融合成为制造业领军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普遍选择。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制造业领军企业这一技术创新关键主体,基于中国独特的政府与市场双元驱动制度情境,利用制造企业500强名单中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产学研融合程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影响,以及外部政府与市场双元驱动制度情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第一,产学研融合广度与深度均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政府支持与市场化程度可强化产学研融合广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正向影响;第三,政府支持与市场化程度可强化产学研融合深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正向影响。结论可丰富产学研融合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相关研究,对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借助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