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64)
- 2023(19253)
- 2022(15958)
- 2021(14766)
- 2020(12365)
- 2019(28060)
- 2018(27651)
- 2017(53110)
- 2016(28402)
- 2015(31624)
- 2014(31484)
- 2013(31131)
- 2012(28628)
- 2011(25712)
- 2010(25973)
- 2009(24312)
- 2008(24259)
- 2007(21893)
- 2006(19559)
- 2005(18089)
- 学科
- 济(126870)
- 经济(126712)
- 业(104281)
- 管理(98277)
- 企(92178)
- 企业(92178)
- 方法(51743)
- 数学(41926)
- 数学方法(41471)
- 财(38380)
- 农(36817)
- 业经(36289)
- 中国(34108)
- 制(28632)
- 地方(26823)
- 务(26300)
- 财务(26240)
- 财务管理(26192)
- 农业(25523)
- 企业财务(24908)
- 技术(22421)
- 贸(21639)
- 贸易(21618)
- 和(21470)
- 理论(21040)
- 易(20951)
- 银(20921)
- 银行(20879)
- 融(20818)
- 金融(20815)
- 机构
- 学院(410146)
- 大学(406738)
- 济(174010)
- 经济(170542)
- 管理(162780)
- 理学(138390)
- 理学院(137013)
- 研究(136791)
- 管理学(134925)
- 管理学院(134155)
- 中国(108568)
- 京(86206)
- 财(85035)
- 科学(79611)
- 所(68294)
- 农(67790)
- 财经(66020)
- 江(64333)
- 中心(63684)
- 研究所(60867)
- 经(59908)
- 业大(57711)
- 北京(54222)
- 农业(52787)
- 经济学(52666)
- 州(50870)
- 范(50062)
- 院(49703)
- 师范(49500)
- 财经大学(48840)
- 基金
- 项目(266059)
- 科学(211742)
- 研究(195920)
- 基金(194763)
- 家(168779)
- 国家(167290)
- 科学基金(145656)
- 社会(126536)
- 社会科(120148)
- 社会科学(120114)
- 省(104412)
- 基金项目(102140)
- 自然(93626)
- 自然科(91474)
- 自然科学(91446)
- 教育(89853)
- 自然科学基金(89848)
- 划(86942)
- 资助(79841)
- 编号(78847)
- 成果(63391)
- 发(60201)
- 重点(59733)
- 部(59409)
- 创(57685)
- 课题(54299)
- 创新(53365)
- 制(52745)
- 国家社会(52736)
- 教育部(51472)
- 期刊
- 济(202078)
- 经济(202078)
- 研究(123183)
- 中国(87052)
- 财(69949)
- 管理(67910)
- 农(62872)
- 学报(59076)
- 科学(57199)
- 大学(46361)
- 融(43916)
- 金融(43916)
- 学学(43759)
- 农业(42720)
- 教育(41177)
- 技术(39033)
- 业经(34372)
- 财经(34019)
- 经济研究(31125)
- 经(29329)
- 问题(26190)
- 业(24585)
- 技术经济(22028)
- 贸(20938)
- 现代(19571)
- 世界(19403)
- 国际(19061)
- 商业(19055)
- 理论(18958)
- 财会(18579)
共检索到635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睿智 寇祥增 王京
近年来,实体企业过度投资而产生的“脱实向虚”现象,使得实体企业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如何抑制企业的过度金融化趋势,引导企业“脱虚返实”、促进实体企业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的视角出发,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对金融化投资可能存在的抑制效用,并进一步探讨外部异质性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资与企业金融化水平显著负相关,即研发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脱实向虚”。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现金持有和提高市场势力是研发投资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两种中介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更低的环境不确定性、企业执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和限制管理者权力的条件下,研发投资能够更好地发挥对企业“脱实向虚”的抑制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睿智 霍雨佳 张玉明
数字化转型是提高资本市场获取信息效率并改善企业实体投资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治理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投资水平,这种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提高企业与资本市场间信息对称性得以实现,包含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内部竞争优势信息以及提高分析师关注度两条途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应在宏观调控效能较高的地区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的年份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建议:政府应加快完善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环境,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效能的发挥;企业应重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价值,提高与资本市场间的信息对称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盛明泉 项春艳 谢睿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钟凯 梁鹏 王秀丽 彭雯
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社会主体平等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金融投资回报率较高和影子银行规模较大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较强,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投资回报率和缩小影子银行规模的渠道缓解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地,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东部地区以及非高科技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从经济后果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企业金融化所引发的经营风险。本文的研究拓展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领域,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风险防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晓阳 衣长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将大量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而非主体产业,使我国经济呈现出一定的"脱实向虚"迹象。文章基于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视角,以2014—2019年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国有资本介入但非控股民营企业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从外部制度环境视角出发,考察了亲清政商关系对国有持股与企业金融化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持股有助于抑制民营企业金融化,有效纾解"脱实向虚"困境;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融资约束高、控制链延长的民营企业中发挥的改革效应更明显;城市层面亲清政商关系健康指数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国有持股对民营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混改制衡度对民营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与管控作用,民营企业参与混改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以上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结论对全面评析"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应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为进一步分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春鹏 徐璋勇
以2007—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市场竞争与企业"脱实向虚"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竞争主要发挥"掠夺"效应,助推了中国企业的"脱实向虚"。机制检验表明,市场竞争通过增强企业跨市场套利动机,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随着融资成本的提升而加剧。最后,考虑企业类型的异质性,发现融资成本的调节效应在民营企业、小型企业中更明显;考虑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发现融资成本的调节效应在直接融资水平较低、经济增长较慢地区更突出。
关键词:
市场竞争 脱实向虚 套利动机 融资成本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许国艺
政府研发补贴是政府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政策工具。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忽视市场竞争因素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市场竞争和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市场竞争和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均具有促进作用,企业面临不同的竞争程度将会对企业研发投资产生差异化的效果,只有中等程度的市场竞争才能对企业科技创新投资产生显著正向的激励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艳 梁日新 李英
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加剧导致企业“脱实向虚”的现状越来越严重,进而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金税三期”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了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显著降低了企业金融化程度。机制检验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通过加剧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代理问题进而抑制企业金融化,有效发挥了“征税效应”和“治理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避税动机较强的企业以及公司治理水平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而在产权性质不同的企业中没有显著差异。本文丰富了企业金融化和税收征管的相关研究,也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金东 陶然 姜令臻
近年来企业过度持有不动产的涉房投资倾向引发广泛关注,也背离了“脱虚向实”的政策导向。文章基于土地增值二次分配理论,利用2007-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考察了持有环节和转出环节税收对企业涉房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因为税基不能随房地产市场价值灵活升高,造成持有环节的房土两税表现出一定的累退性特征,从而无法有效抑制企业涉房投资;相比而言,转出环节的土地增值税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涉房投资倾向。进一步基于省级宏观面板数据的非对称反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当前各地区土地增值税的征管力度受到地方政府的刻意操控,出现了相邻省份之间的标杆竞争现象,特别是省份间的竞低效应尤其突出,这对有效发挥土地增值税的作用产生了不利影响。文章的研究对未来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和引导企业投资“脱虚向实”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超 郑军
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推广与使用对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表现为显著抑制金融渠道收益占比,但对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并无显著影响。当考虑行业和产权异质性时,数字金融仅对制造业和非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成本在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影响中具有明显中介作用。因此,为更好发挥数字金融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需持续推进数字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数字金融长效融资机制,拓宽数字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融资成本 “脱实向虚” 金融化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实体企业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鹏伟
近些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却出现了“脱实向虚”的怪象,逐渐偏离实体经济的轨道,造成了资金在类金融体系内空转,如何抑制企业“脱实向虚”已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基于“高铁开通”这项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是否能够抑制企业的金融化。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旧保持不变。机制检验表明:“高铁开通”主要是通过增加实体投资和提高公司治理产生抑制效应,且在国有企业和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中效应更明显。公司应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利用高铁治理效能,改善公司治理;政府应持续推进高铁网络建设,缩小地域发展差距。
关键词:
高铁开通 企业金融化 实体投资 公司治理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思源 郑田丹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于中国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不断上升的背景,文章以2008—2020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过度金融化的视角考察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显著抑制国有企业的过度金融化水平。政府审计的威慑力度与揭示力度越大,对国有企业过度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抑制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在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样本中,政府审计的抑制作用更强。文章从国有企业过度金融化的视角拓展了政府审计的治理效应研究,对于优化国有企业资产配置、完善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也丰富了企业金融化的相关文献,为微观企业“脱实向虚”的监管与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政府审计 过度金融化 国有企业 金融风险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夏清华 黄剑
本文利用2012—2017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从信号理论视角下研究市场竞争、政府资源配置、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与创新投入之间是非线性的关系,在形态上呈现为倒U型结构;税收优惠的资源配置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对市场竞争与创新投入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既减弱了适度市场竞争对创新投入的正相关关系,也抑制了过度市场竞争对创新投入的负相关关系,其有效性与市场竞争的程度密切相关;政府补助的资源配置手段对市场竞争与创新投入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明显,意味着政府补助对市场竞争不存在替代效应,但却也没有形成互补效应。理论上,本文拓展了对政府资源配置政策与市场竞争机制的关系认知,检验了市场竞争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实践上,为如何提升政府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桑瑞聪 韩超 李秀珍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动力,同时客观上也在不断推动企业升级。在逆全球化的思潮下,中国在出口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从企业内产品配置视角分析了出口市场竞争如何影响企业生产率,并给出了基于中国现实特征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总体来说,企业的产品配置行为是企业应对出口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生产率的重要机制,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时企业会更多选择集中于核心产品的出口,这一途径将提升企业生产率;出口市场竞争对企业产品配置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私营企业出口产品集中度提高最多,外资企业次之,国有企业提高相对较少;考虑企业异质性后,对高出口密集度、私营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而言,企业通过改变内部出口产品配置来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进而提升生产率的作用将更为显著。研究结论表明,在出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会选择集中于核心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这能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再配置,对于企业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结论有利于加快培育我国出口竞争新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