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20)
2023(12287)
2022(10449)
2021(9389)
2020(7629)
2019(17236)
2018(16668)
2017(31965)
2016(17331)
2015(19058)
2014(18824)
2013(18814)
2012(17943)
2011(16417)
2010(16641)
2009(15087)
2008(15028)
2007(13494)
2006(12113)
2005(11354)
作者
(53598)
(44806)
(44439)
(42278)
(28451)
(21734)
(20041)
(17443)
(17100)
(15976)
(15457)
(14931)
(14560)
(14554)
(14275)
(13777)
(13393)
(13145)
(13073)
(12768)
(11328)
(11212)
(10991)
(10323)
(10156)
(10155)
(9909)
(9896)
(9272)
(9016)
学科
(77690)
经济(77605)
管理(52229)
(50422)
(40962)
企业(40962)
方法(29463)
数学(24912)
数学方法(24656)
中国(23126)
地方(21405)
(21068)
(19161)
业经(18392)
(17636)
环境(16109)
农业(14644)
(14516)
技术(13997)
(13362)
金融(13362)
(13242)
银行(13197)
(12950)
贸易(12937)
(12736)
(12481)
(12360)
(12144)
地方经济(11914)
机构
学院(252368)
大学(251668)
(104459)
经济(102306)
管理(93363)
研究(93276)
理学(80268)
理学院(79304)
管理学(77907)
管理学院(77472)
中国(69753)
科学(59275)
(54372)
(50291)
(49088)
(49037)
研究所(44580)
中心(41551)
业大(39568)
(39450)
财经(38962)
农业(38630)
(35465)
北京(34402)
(33975)
(33531)
师范(33036)
经济学(32176)
(31608)
(30970)
基金
项目(170303)
科学(134582)
基金(124140)
研究(119625)
(111139)
国家(110228)
科学基金(93403)
社会(77443)
社会科(73525)
社会科学(73507)
(67769)
基金项目(65172)
自然(61441)
自然科(60052)
自然科学(60033)
自然科学基金(58982)
(57359)
教育(54250)
资助(51044)
编号(45402)
(41682)
重点(39377)
(37292)
成果(36640)
(36306)
创新(34003)
课题(33457)
科研(32898)
发展(32663)
国家社会(32653)
期刊
(119242)
经济(119242)
研究(77824)
中国(56120)
学报(45658)
(45412)
科学(40952)
(37681)
管理(36925)
大学(33647)
学学(31981)
农业(31052)
教育(27464)
(25492)
金融(25492)
技术(20641)
业经(20296)
经济研究(20023)
财经(19261)
(16659)
(16646)
问题(15444)
科技(13031)
技术经济(12294)
(12136)
(12023)
业大(11734)
商业(11606)
资源(11540)
世界(11465)
共检索到390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贾慧英  王宗军  曹祖毅  
研发投入波动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信号,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从间断式平衡的收益和风险视角,以2007-2015年867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并检验了研发投入跳跃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研发投入跳跃并非越高越好,跳跃幅度与组织绩效呈倒U型关系。此外,组织吸收能力和组织所在行业的技术动态性对研发投入跳跃与绩效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即吸收能力越强的组织越有能力在探索式研发与利用式研发之间顺利转换,转换的风险和成本越低;组织所在的行业技术动态性越高,组织进行探索与利用转换的收益越大。该研究结果对组织实施积极的研发管理以提高组织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贾慧英  王宗军  曹祖毅  
研发投入短时大幅的提高或者降低对组织绩效有何影响?学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大多基于西方高度市场化的制度背景,没有深入考虑中国转型经济制度环境的特殊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分析并检验了市场化程度对组织研发投入跳跃与组织绩效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总体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组织研发投入跳跃正向影响组织绩效;而在总体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组织研发投入跳跃负向影响组织绩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素市场的发育,市场中介的发育程度与法制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市场化指数正向调节研发投入跳跃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即当这些方面的市场化指数较高时,研发投入跳跃促进组织绩效,反之则为负向影响;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产品市场发育情况这两个维度对研发投入跳跃与组织绩效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何爱  钟景雯  
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已经成为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如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跨国企业是否能够通过研发国际化行为提升母公司的创新绩效,现有文献对该问题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文章基于2011-2017年间沪深两市310家信息技术业上市跨国企业的年度观察数据,采用泊松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企业研发国际化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首次从逆向知识转移的视角,探讨了吸收能力和地理多样性对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研发国际化显著促进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以研发投入强度衡量的企业吸收能力显著正向调节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而以布劳异质性指数测量的地理多样性则显著负向调节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为具有重要启示。该研究发现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加大海外研发投资力度以提升母公司创新绩效,且为更好地实现外部知识的逆向转移,应同时提高企业总体研发投入强度。但作为新兴经济体企业,不宜在地理分布上实行快速扩张,否则较高的沟通和协调成本将弱化逆向知识转移的程度,而不利于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永健  谢卫红  王田绘  成明慧  
弱关系和强关系都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资本,弱关系对突破式创新的意义已经得到普遍认可,而强关系对突破式创新的意义仍存在争议。利用广东省130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样本数据,将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环境动态性作为调节变量,研究了强/弱关系和突破式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关系和弱关系均对突破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弱关系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大于强关系;强关系和弱关系均对吸收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强关系和突破式创新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弱关系和突破式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在强关系和突破式创新的关系间不存在调节效应,在弱关系和突破式创新的关系间存在正向调节效应。
[期刊] 预测  [作者] 刘娟  赵晴晴  董维维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化、国际化,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实施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因素也随之多样化。为研究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本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理论、知识整合理论和组织任务环境理论,系统构建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机制模型,并研究知识整合与组织任务环境对作用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通过企业知识整合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组织任务环境起调节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春晓  李春艳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从组织联结强度视角提出与文化创意产业建立跨产业强组织联结和弱组织联结影响合作企业创新绩效及其拥有的知识异质性和吸收能力对此影响产生双重调节作用的理论假设,构建理论模型。运用228家与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跨产业合作创新的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验证,得出研究结论为:跨产业弱组织联结对创新绩效产生积极而显著的影响,而跨产业强组织联结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知识异质性对跨产业强组织联结、弱组织联结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都是积极而显著的;吸收能力对跨产业强组织联结、弱组织联结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炎  杨笑然  阎瑞雪  栗铮  齐念念  
国有制造企业作为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领域。基于知识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通过对166名国有制造企业研发团队成员的调查研究,探究知识共享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过程中,知识重用的中介作用和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知识共享和知识重用均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知识共享正向影响知识重用;知识重用完全中介知识共享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吸收能力对知识共享与知识重用的关系具有倒U型调节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  张磊  
在企业网络中,网络位置体现了节点对资源和知识的占有和控制,探讨企业能否通过与高网络位置企业结盟获取创新所需资源并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结合企业网络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从网络嵌入的视角出发,通过中国计算机产业企业2013—2017年间合作数据构建了该行业247×247企业网络,探讨异位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吸收能力和组织学习方式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异位联盟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其次,吸收能力对异位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最后,组织学习方式越趋向于探索式,异位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越明显。研究揭示了异位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路娟  张勇  朱俊杰  
吸收能力源于认知能力与消化能力两个典型维度,它对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以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FGLS回归分析,对吸收能力调节效应下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绩效对经济增长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除东部地区外,认知能力在创新绩效经济实现过程中的单独调节效应并不明显,消化能力的单独作用则呈现微小的负向调节效应,吸收能力两个维度的综合调节效应有益于强化创新绩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但当前这种作用效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需要进一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路娟  张勇  朱俊杰  
吸收能力源于认知能力与消化能力两个典型维度,它对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以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FGLS回归分析,对吸收能力调节效应下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绩效对经济增长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除东部地区外,认知能力在创新绩效经济实现过程中的单独调节效应并不明显,消化能力的单独作用则呈现微小的负向调节效应,吸收能力两个维度的综合调节效应有益于强化创新绩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但当前这种作用效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各区域的认知能力、消化能力,重点增强两个维度的综合调节效应,促进创新绩效更好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范兆斌  苏晓艳  
本文从发展吸收能力的角度,首先通过一个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拓展框架,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的动因。然后,结合创新价值链理论,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在此框架下解释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活动网络化的问题。最后,根据吸收能力的因果累积效应,分析了全球研发网络对我国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的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岩  翟瑞瑞  姜鹏飞  
本文构建"吸收能力-研发方式组合-创新绩效"的研究架构,利用中国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数据库中的406家制造业企业2008—2011年数据,结合系统结构方程,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研究企业研发方式组合与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关系。发现不是所有的研发方式组合都受吸收能力影响,仅对包含有研发国际化的组合有正向关系;仅依靠内部研发不能满足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要求;多样化的研发方式组合对突破式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仅有包含研发国际化的组合对渐进式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并且企业吸收能力对研发方式组合与两类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基本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一舒  苏海军  董海峰  
文章引入吸收能力和企业生命周期作为研发财税支持影响创新绩效的调节变量,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10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检验测量量表信度和效度,采用层级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验证各项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研发财税支持与生命周期匹配,显著影响创新绩效;其中,政府补贴对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创新绩效(效率)的激励效应最显著;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研发加计扣除优惠)对生命周期各阶段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效果的激励效应都显著,并且对成熟期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更显著;(2)吸收能力与研发收益税收优惠(所得税率优惠)匹配后,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效率和效果。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成永  施建军  
在开放创新背景下,吸收能力、专用机制对企业研发边界开放度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资源基础、产权以及期权与交易成本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吸收能力、专用机制和相关控制变量对研发边界开放度决策影响的综合解释框架,提出了四个理论假设;根据现有文献样本,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假设进行了检验;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江成山  陈宇科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技术与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研发资源和技术储备不再能满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需要了,必须加强与外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以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知识和研发资源。于是,合作研发成为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合作研发网络大体上可分为横向合作研发网络与纵向合作研发网络两种。在纵向合作研发网络中,企业的合作伙伴主要有四种类型,即供应商、顾客、高校和科研机构、竞争者。但由于组织间的有效合作需要组织间进行有效学习,而吸收能力对组织间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导致企业与四类伙伴的合作关系并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技术研发效果,在与四类伙伴的合作中,吸收能力不同的企业取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