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49)
- 2023(12943)
- 2022(10767)
- 2021(9745)
- 2020(7944)
- 2019(17718)
- 2018(17452)
- 2017(32219)
- 2016(17746)
- 2015(19545)
- 2014(19625)
- 2013(19141)
- 2012(18013)
- 2011(16706)
- 2010(16785)
- 2009(15312)
- 2008(14839)
- 2007(13287)
- 2006(11799)
- 2005(10672)
- 学科
- 济(76811)
- 经济(76719)
- 管理(51280)
- 业(48677)
- 企(38048)
- 企业(38048)
- 方法(27268)
- 中国(24503)
- 数学(22949)
- 数学方法(22774)
- 农(22660)
- 地方(22091)
- 业经(18648)
- 学(17780)
- 财(17091)
- 农业(15628)
- 制(14978)
- 贸(14891)
- 贸易(14879)
- 易(14340)
- 技术(14028)
- 银(13640)
- 银行(13586)
- 融(13436)
- 金融(13429)
- 行(13170)
- 环境(12762)
- 发(12314)
- 地方经济(12286)
- 理论(11606)
- 机构
- 学院(257244)
- 大学(255726)
- 济(103235)
- 经济(101058)
- 管理(95678)
- 研究(94803)
- 理学(82131)
- 理学院(81081)
- 管理学(79601)
- 管理学院(79163)
- 中国(70490)
- 科学(60926)
- 京(55442)
- 农(53728)
- 所(49877)
- 财(46398)
- 研究所(45541)
- 业大(43374)
- 农业(42462)
- 中心(42175)
- 江(40081)
- 财经(36285)
- 范(35421)
- 师范(34903)
- 北京(34877)
- 院(34238)
- 经(32946)
- 州(32090)
- 省(31200)
- 经济学(30558)
- 基金
- 项目(174693)
- 科学(136891)
- 基金(125297)
- 研究(122973)
- 家(112427)
- 国家(111418)
- 科学基金(93891)
- 社会(78637)
- 社会科(74519)
- 社会科学(74503)
- 省(70161)
- 基金项目(66885)
- 自然(61398)
- 自然科(60031)
- 自然科学(60010)
- 划(59215)
- 自然科学基金(58940)
- 教育(55866)
- 资助(49435)
- 编号(49006)
- 发(42589)
- 重点(39588)
- 成果(39388)
- 创(37172)
- 部(37133)
- 课题(34946)
- 创新(34666)
- 计划(33491)
- 科研(33348)
- 发展(33189)
- 期刊
- 济(119569)
- 经济(119569)
- 研究(75076)
- 中国(58060)
- 农(49732)
- 学报(48384)
- 科学(42963)
- 管理(36045)
- 大学(35436)
- 财(33779)
- 学学(33638)
- 农业(33602)
- 教育(30244)
- 融(24756)
- 金融(24756)
- 业经(22058)
- 技术(21187)
- 经济研究(19587)
- 业(17590)
- 财经(17587)
- 问题(15819)
- 经(15183)
- 科技(14017)
- 版(13451)
- 商业(13356)
- 业大(13163)
- 图书(12309)
- 贸(12232)
- 技术经济(12145)
- 世界(11370)
共检索到3946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施杨
从关系强度的概念出发,将关系强度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根据研发团队隐性知识扩散的特点,阐述知识主体间关系强度与隐性知识扩散的内在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探讨知识主体间关系强度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效用隐性知识扩散的影响。运用知识动力学有关知识,给出知识主体间关系强度影响隐性知识扩散的动力学解释。围绕如何测量关系强度、关系强度转化如何影响隐性知识扩散以及关系强度、关系质量组合效应影响下隐性知识扩散制约因素等方面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吕永卫 陈莹莹
基于隐性知识传播的特点和以往对影响隐性知识传播因素的分析,本文在分析隐性知识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将关系强度分为强关系强度和弱关系强度,关系质量分为优关系质量和劣关系质量,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研究了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不同组合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通过建立模型求解,得出这两种因素不同组合对隐性知识显性化具有的不同效应。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德茗 杨楚欣
企业隐性知识作为一种关键的要素和资源,已经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而企业隐性知识扩散对于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隐性知识扩散的特性及隐性知识扩散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企业隐性知识扩散效果的因素集合,然后运用ISM方法,建立了解释结构模型,对影响企业隐性知识扩散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以帮助企业提高隐性知识扩散效率,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来发展组织能力,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隐性知识 扩散 影响因素 解释结构模型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吉鸣 董鑫 徐吉祥
文章基于组织网络结构视角,结合小世界网络相关理论和系统动力学对隐性知识扩散策略进行仿真和演化分析。仿真结果显示,组织提供较高水平的信任保障且采用知识势差优先的学习策略时,组织知识水平在极短时期内快速提升并且收敛,经过长期演化达到稳态时的组织知识均衡程度也最高。由此可知,有必要在组织内部淡化基于情感的个人信任,着力构建以制度为保障的组织信任来推动隐性知识在组织内部网络上的有效扩散。
关键词:
社会网络 隐性知识 扩散 策略分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晨晖 张德鹏
从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过程出发,根据创新顾客研发团队的特点,描述创新顾客获取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上,建立创新顾客研发团队隐性知识传播模型,分析影响创新顾客研发团队隐性知识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模型分析结果,指出优化隐性知识传播效果的途径。最后后,根据创新顾客研发团队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
隐性知识 知识传播 创新顾客 研发团队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季国民 叶敏 张希君
高校科研团队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不仅承载着学校绝大部分的科研任务,同时也承担部分企业和国家的课题研究。隐性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知识管理研究的难点。已有研究表明,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绝大部分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团队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隐性知识管理两者有效结合,进而提高团队创新绩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
隐性知识 创新绩效 知识转移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于同洋 肖人彬 龚晓光
知识主要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方式存在,隐性知识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隐性知识为组织个体所拥有,这种私有性的特征使其在组织内部的扩散需要通过组织个体之间的交互才能完成。组织网络连接强度对扩散具有影响,可利用具有边权重的组织网络研究隐性知识的扩散行为。在分析隐性知识和相关扩散特点的基础上,基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和小世界网络模型,建立组织网络上的知识扩散模型。根据认识论的观点,提出个体3种知识学习策略,结合知识扩散模型进行计算仿真实验。仿真结果显示,综合考虑关系和知识差别的知识学习策略最有效,不考虑连接强度下的各种策略都具有较快的知识学习速率,并且连接强度对组织内隐性知识扩散具有明显...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向先 李昆 郭顺利
[目的/意义]从知识生态视角能够全面深入探究企业研发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企业研发团队知识生态系统的建设,提高企业研发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和知识创新能力。[方法/过程]文章首先从知识、知识主体、知识环境、知识转移网络结构4个维度解析了影响因素,构建了企业研发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然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模型的检验和分析。[结果/结论]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均得到数据支持,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好,实证分析结果能够为企业研发团队隐性转移绩效管理提供启示。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王巍 孙笑明 崔文田 李程
关键研发者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和智力资本,其知识扩散影响着组织知识管理和创新绩效。已有关于关键研发者的研究尚未开展对其知识扩散机制的探索,同时已有网络领域知识扩散的研究不仅忽略了个体属性的影响,而且缺少从动力和能力的角度进行内部机理的全面阐述,导致所得结论不够全面和深入。基于全球33家医药企业1975年至2014年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数据,以关键研发者为研究对象,从网络属性的角度,构建关键研发者的自我中心网,并计算相应的网络指标,研究关系强度和结构洞对关键研发者知识扩散的影响;从个体属性的角度,将关键研发者的成长阶段划分为活跃期和沉寂期,研究成长阶段对关系强度和结构洞与知识扩散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负二项回归结果表明,关系强度对关键研发者的知识扩散具有正向影响;占据结构洞对其知识扩散产生正向影响;关键研发者的成长阶段对以上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相对于沉寂期关键研发者,关系强度和占据结构洞均对活跃期关键研发者知识扩散的正向作用较弱。研究结论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弥补了已有研究的缺陷,拓展了关键研发者和知识扩散的研究;全面地阐释了知识扩散的动力和能力机制,深化了对知识扩散的理论认识;为解决当下结构洞和知识扩散的争议,从权变角度提供了理论建议。在管理实践层面,为组织创新管理者认识和把握关键研发者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高效地促进其知识扩散提供理论指导,为组织创新管理者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高研发产出提供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林 高恩
隐性知识是创新的关键源泉,有效实现研发团队内部隐性知识的转移进而提高新产品的创新水平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然而,实现研发团队内部的隐性知识转移并不是没有困难的。本文认为通过培育合适的团队环境能将这些困难降低到最小,在此研究中,我们分析了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及克服此障碍的组织主动力。
关键词:
研发团队 隐性知识转移 创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永周 刘小龙 刘旸
近年来,企业组织的成功与发展越来越受知识团队隐性知识存量及水平的影响,在显性知识已被充分认识并有多种传播途径的今天,隐性知识是对于知识团队及个人有更有影响力的知识形式,然而其传递机理还未能被完全揭示。本文从社会资本视角,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社会互动动机对SECI模型中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移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表达性动机 工具性动机 隐性知识 社会化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施杨 李南
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思路,剖析研发团队知识交流网络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对知识扩散的影响。通过对一个研发团队的深度调研,绘制了成员间的知识交流网络图谱。研究表明,团队知识扩散的深度和广度与组织成员中心性显著正相关。结合定量分析结果,提出根据不同成员的特点采取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改善团队知识扩散的若干路径。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柏洲 赵健宇 苏屹
在建立团队知识共享意愿、非正式隐性知识交流与知识创造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个潜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团队知识共享意愿分别与知识社会化、知识外显化、知识组合化和知识内隐化呈正相关关系,团队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社会化的正向促进作用最明显;团队知识共享意愿分别与非正式隐性知识面对面交流、非正式隐性知识虚拟对话交流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团队知识共享意愿对非正式隐性知识面对面交流的正向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非正式隐性知识交流的两个方式分别是团队知识共享意愿与知识创造4个流程的中介变量。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国峥 赵嵩正 王娟茹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集成利用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资源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知识集成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出发,考察知识吸收在隐性知识与知识集成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并将激励和组织氛围纳入研究框架,分析激励和组织氛围在知识吸收与知识集成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然后在相关研究评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命题并构建隐性知识与知识集成关系的理论模型,最后指出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民选
隐性知识是当代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中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力图通过文献研究,归纳隐性知识的本质与特性,阐明隐性知识的生成依据,探讨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提出隐性知识显性化在教育知识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