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51)
- 2023(16138)
- 2022(13275)
- 2021(12176)
- 2020(9916)
- 2019(22240)
- 2018(21589)
- 2017(40953)
- 2016(21863)
- 2015(24477)
- 2014(23781)
- 2013(23652)
- 2012(22005)
- 2011(19950)
- 2010(20160)
- 2009(19002)
- 2008(18873)
- 2007(16703)
- 2006(14915)
- 2005(13943)
- 学科
- 济(109436)
- 经济(109326)
- 业(88439)
- 企(79108)
- 企业(79108)
- 管理(75954)
- 方法(44920)
- 数学(36162)
- 数学方法(35973)
- 业经(32862)
- 农(31964)
- 中国(31574)
- 财(30595)
- 地方(23315)
- 农业(22560)
- 务(21754)
- 财务(21731)
- 财务管理(21701)
- 贸(21299)
- 贸易(21282)
- 易(20688)
- 企业财务(20606)
- 制(20477)
- 技术(19509)
- 和(17485)
- 策(17238)
- 划(16613)
- 银(16185)
- 银行(16176)
- 理论(16126)
- 机构
- 学院(319242)
- 大学(312674)
- 济(144710)
- 经济(142315)
- 管理(125557)
- 研究(107275)
- 理学(106979)
- 理学院(105919)
- 管理学(104664)
- 管理学院(104045)
- 中国(86731)
- 财(67003)
- 京(65829)
- 科学(59294)
- 财经(52870)
- 所(52689)
- 农(48806)
- 中心(48406)
- 江(48328)
- 经(48150)
- 研究所(46957)
- 经济学(45162)
- 北京(42008)
- 业大(40928)
- 经济学院(40827)
- 范(39341)
- 师范(39016)
- 财经大学(39016)
- 院(38596)
- 州(38591)
- 基金
- 项目(202502)
- 科学(162901)
- 研究(154017)
- 基金(149404)
- 家(127618)
- 国家(126441)
- 科学基金(110792)
- 社会(102780)
- 社会科(97660)
- 社会科学(97641)
- 省(78419)
- 基金项目(77360)
- 教育(69938)
- 自然(67251)
- 自然科(65765)
- 自然科学(65751)
- 自然科学基金(64680)
- 划(64525)
- 编号(61639)
- 资助(61049)
- 成果(49331)
- 发(48298)
- 部(45769)
- 重点(45174)
- 创(45104)
- 国家社会(43656)
- 课题(42603)
- 业(41392)
- 创新(41367)
- 教育部(40293)
- 期刊
- 济(167986)
- 经济(167986)
- 研究(99492)
- 中国(64768)
- 财(53864)
- 管理(52329)
- 农(46852)
- 科学(42009)
- 学报(40281)
- 融(34192)
- 金融(34192)
- 农业(32574)
- 大学(32248)
- 教育(31875)
- 学学(30381)
- 技术(29560)
- 业经(29371)
- 经济研究(28032)
- 财经(27308)
- 经(23678)
- 问题(21777)
- 贸(19733)
- 业(19578)
- 技术经济(18469)
- 世界(17921)
- 国际(17262)
- 商业(16328)
- 现代(15587)
- 统计(15135)
- 策(14356)
共检索到495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汤二子 孙振 孙佳
普遍认为企业进行研发主要有三种目的,即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技术以及提升产品质量,那么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的主要目的为何?利用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分别按照新产品比率、生产率以及价格—成本加成率衡量企业产品创新、生产技术以及产品质量,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企业研发对于产品创新与技术增进可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难以确定;(2)在控制相同变量的标准化回归中发现研发对于产品创新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技术增进,最后是质量提升。据此认为中国企业进行研发主要目的可能是产品创新,其次可能是增进技术,而研发对于提升产品质量的作用相对较小。
关键词:
企业研发 产品创新 技术增进 质量提升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曲国明 潘镇
基于2001—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OFDI)数据,本文从实物期权视角实证分析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OFDI设立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不确定性与绿地投资正相关,这种模式使企业能够在保持上行潜力的同时降低下行风险;不可逆性、竞争性和增长机会等因素对不确定性都具有调节作用;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在高不可逆性行业中的企业会倾向于绿地投资模式,在竞争强度大和高增长的行业中倾向于采用跨国并购模式。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选择OFDI设立模式时,国有企业对经济不确定性不敏感,第三产业受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最大,在发达国家中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杰 郑文平 翟福昕
创新已成为维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对低下,迫切说明深入研究影响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关键因素的重要性。本文从竞争和创新关系这一经典视角出发,从微观层面研究中国情景下竞争如何影响创新及其作用机理。本文的主要发现是:中国情景下竞争和创新之间呈现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关系,这表明提高竞争可以促进中国企业创新研发活动:竞争只对民营企业创新研发活动产生激励效应,而对国有及外资企业均未产生激励作用,这表明仅在民营企业中存在逃离竞争的创新效应,反映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由于垄断地位或超国民待遇,从而导致竞争对创新内生激励作用的扭曲性。本文的研究结论还有深刻的政策含义:现阶段通过继续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聂颖 杨志安
本文基于企业投资行为的理论框架,运用企业R&D投资行为模型分析财税政策对企业研发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同时对我国2000—2009年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以及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进行实证检验,目的在于对我国激励企业研发活动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理论与实证的对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明显的激励效应,此项政策需要继续加强,而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在规模和方式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研发投资 财税政策 激励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甄丽明 杨群华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考察了薪酬制度中货币性薪酬比重以及薪酬差距对管理层代理行为的影响,最后还进一步考察了产权性质对薪酬制度的间接作用。研究发现:(1)货币性薪酬比重与企业研发行为呈倒U型关系;(2)薪酬差距为正时,盈利的薪酬差距对管理层的研发投入有拉动效应,但这一拉动效应有临界值。在薪酬差距较小时未能发现。(3)薪酬差距为负时,"问题式研发"动机存在,薪酬差距对研发有促进作用,且在职消费的替代作用明显。(4)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激励影响相对较小,薪酬差距的促进作用不如非国有企业。这些结论表明应合理设置薪酬体系,从而为理解转轨制度背景下的管理层代理行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常青青
自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走出去"战略以来,大量中国企业积极寻求海外合作,而通过跨国并购能够迅速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角逐中占据一席之地。文章基于2011—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微观层面的数据,采用倾向匹配得分和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研究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对研发能力的影响,并使用动态模型进行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跨国并购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但提升效应在企业并购之后的年度中存在一定波动性,并最终呈现减弱的趋势。进一步地,从企业异质性的角度考察了企业性质和地区分布对于企业跨国并购的研发能力提升的影响: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对研发能力的提升效应更强;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的跨国并购对研发能力的提升效应较弱。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甄丽明
本文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研究了管理层薪酬、风险承担与企业研发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期薪酬占总薪酬比重与研发投入呈U型关系;实际薪酬与预期绩效之间的差距也影响管理层的风险承担能力。当实际薪酬低于预期薪酬时,管理层面临"损失",从而有动力为达到预定目标而开展"问题式研发";而实际薪酬高于预期时,管理层满足于现状并希望控制风险,研发动机不强。为此,企业应合理设置管理薪酬体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常青青
自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走出去"战略以来,大量中国企业积极寻求海外合作,而通过跨国并购能够迅速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角逐中占据一席之地。文章基于2011—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微观层面的数据,采用倾向匹配得分和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研究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对研发能力的影响,并使用动态模型进行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跨国并购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但提升效应在企业并购之后的年度中存在一定波动性,并最终呈现减弱的趋势。进一步地,从企业异质性的角度考察了企业性质和地区分布对于企业跨国并购的研发能力提升的影响: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对研发能力的提升效应更强;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的跨国并购对研发能力的提升效应较弱。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何显富 蒲云 朱玉霞 唐春勇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一组用于测评企业社会责任(CSR)的量表进行了修正并实证检验了其在中国情境下的信效度。通过因子分析,发现我国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量表是由员工责任、产品责任、诚信公正责任、慈善公益责任以及环境责任5个维度构成。通过检测,发现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基于该量表所测评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组织认同感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 量表修正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令涛 赵桂芹
基于我国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各省份农业生产韧性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演变分析,进一步从抵抗力、恢复力和变革力三个方面明确了农业保险提升农业生产韧性的内在逻辑,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各地区农业生产韧性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增长速度趋缓,整体上处于高韧性水平的地区较少,同时期粮食大省、经济强省的农业生产韧性水平一般高于其他省份;农业保险整体上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生产韧性,且这一效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恢复力和变革力的影响显著为正,对抵抗力影响不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粮食主产省和高成灾率水平地区,这种提升效应更大且更为显著。
关键词:
农业生产韧性 农业风险管理 农业保险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宗军 张天宇
保险业的基本功能决定了其能在共同富裕进程中有所作为。选取2013-2020年相关数据建立省际共同富裕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析商业保险消费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结果显示:(1)总体上商业保险消费显著推进了共同富裕;(2)分业务来看,财产保险消费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不显著,而人身保险消费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3)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商业保险消费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越强。据此认为,应进一步大力开拓潜在保险市场、继续推进保险业回归本质、不断强化保险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服务能力,才能使保险业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鑫 李阳 庞浩 文传浩
对后发国家而言,由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是其最常采用的发展模式。对产业政策的长期影响进行评估至关重要,因为它将成为制定未来发展战略的有效参照。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三线建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利用三线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在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85年)等数据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历史上的产业政策所带来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三线建设对地区长期经济绩效有正向影响,不过该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为克服计量模型中的遗漏变量偏误,本文使用了抗战时期后方的工业数据作为工具变量重新估计模型,结论依然稳健。工具变量不仅有助于实现因果推断,还可以帮助理解历史是通过何种途径塑造了当下的经济结构。
关键词:
工业化 三线建设 发展战略 工具变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丽琴 陈少晖
分税制改革在增强中央财政实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及地区财力差异的问题,转移支付成为中央平衡这些财力差异的重要手段。然而,它却没有起到应有的均等化效果。其中,专项转移支付饱受诟病却持续增长。研究表明,在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专项转移支付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基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实证分析,证实了专项转移支付确实能起到促进均等化的作用。目前,应通过建立监督机制,设计效益评价体系以及转变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等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成
现代经济学对理性行为假设的"公理化"认同,是否可替代或超越理论检验和实践验证。本文提出对基本行为假设应进行科学的检验以分析其现实合理性和完善实证逻辑基础,探讨应用经济实证方法的有效前提和局限性,指出:基于现代经济学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计量实证研究需要进行总体无差异性检验;要重视研究不同环境中经济行为的异质性和基本结构的异化;需要发展和结合多种实证方法等,以此提高实证效果和促进中国经济理论建设。
关键词:
理性行为 假设检验 实证分析 经济实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浦阳 杨鑫垚 卢泓宇 牛君
文章基于2010—2019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了Tobit模型、份额移动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将2016年9月《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提出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连续型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层面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创新,并且在东部沿海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结构性差异上,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覆盖广度”和“数字化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经济发展周期的货币政策周期: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
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省际贸易的影响: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
外商直接投资、垂直专业化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检验
央企价值创造能力与研发投入的研究——基于不同企业规模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
研发投入、董事会治理与企业业绩——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金融发展、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资本结构、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税收优惠政策下农业企业研发投入、风险与收益——基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税收优惠方式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