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16)
- 2023(9519)
- 2022(8537)
- 2021(8157)
- 2020(6898)
- 2019(15966)
- 2018(15972)
- 2017(30276)
- 2016(16945)
- 2015(19017)
- 2014(18952)
- 2013(18840)
- 2012(17195)
- 2011(15446)
- 2010(15145)
- 2009(13747)
- 2008(13115)
- 2007(11205)
- 2006(9574)
- 2005(8122)
- 学科
- 济(61461)
- 经济(61395)
- 管理(44464)
- 业(41906)
- 企(35455)
- 企业(35455)
- 方法(30297)
- 数学(25983)
- 数学方法(25675)
- 学(20307)
- 农(15525)
- 中国(14693)
- 财(14102)
- 业经(13313)
- 地方(12172)
- 理论(11688)
- 和(10798)
- 农业(10420)
- 贸(10235)
- 贸易(10230)
- 技术(10049)
- 环境(9962)
- 易(9906)
- 教育(9566)
- 制(9452)
- 务(9340)
- 财务(9282)
- 财务管理(9268)
- 企业财务(8781)
- 划(8548)
- 机构
- 大学(239863)
- 学院(236283)
- 管理(92817)
- 济(83627)
- 经济(81560)
- 理学(81394)
- 研究(80733)
- 理学院(80384)
- 管理学(78757)
- 管理学院(78353)
- 科学(56849)
- 中国(55222)
- 京(51388)
- 农(47098)
- 业大(43189)
- 所(42469)
- 研究所(39569)
- 农业(37598)
- 财(36064)
- 中心(35553)
- 江(33180)
- 北京(32051)
- 范(31236)
- 师范(30801)
- 财经(29962)
- 院(29342)
- 技术(27726)
- 州(27317)
- 经(27287)
- 农业大学(25228)
- 基金
- 项目(172744)
- 科学(132232)
- 基金(122976)
- 研究(119628)
- 家(109986)
- 国家(109097)
- 科学基金(91508)
- 社会(70983)
- 省(69323)
- 社会科(66996)
- 社会科学(66975)
- 基金项目(66416)
- 自然(63445)
- 自然科(61884)
- 自然科学(61861)
- 自然科学基金(60719)
- 划(58658)
- 教育(54623)
- 资助(50922)
- 编号(48450)
- 成果(39186)
- 重点(38922)
- 部(36349)
- 发(36345)
- 创(35964)
- 计划(34623)
- 科研(34056)
- 课题(33622)
- 创新(33563)
- 科技(31576)
共检索到326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英 李向东 曹继芬 裴卫华 赵志坚 李绍平
对采自西双版纳景洪的砂仁叶斑病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引起砂仁叶斑病病原节梨孢菌(Gonmatopyricularia am-omi)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节梨孢菌长势有一定差异,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率高低顺序为黑麦A>米糠>燕麦>PDA>玉米>V8>番茄汁。通过温度对节梨孢菌生长影响测定,该菌在4~35℃的温度下均可生长,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在10~35℃的温度下均可产孢,以25~30℃温度下产孢量较大,在4℃温度下不产孢。选用14种杀菌剂进行节梨孢菌室内抑菌测定,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百菌清、72%杜邦克露、80%...
关键词:
砂仁叶斑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本重 杨敏 李国元 王立华 邹礼平 吴瑶
为明确滇楸叶斑病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的生物学特性和选用最适抑菌剂,对不同条件下的病原菌菌丝生长进行了观察和室内药剂平板筛选。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温为21~28℃,致死温度为45℃,在pH 4~7的范围内生长良好,碳源和氮源分别以蔗糖和硝酸钠为宜;在供试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1.00mg/mL时相对抑菌率为93.6%;45%石硫合剂抑菌效果最差,在质量浓度6.70mg/mL时相对抑菌率仅为13.4%。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周洁璐 吴天昊 巨云为 杨旭涛 梁甜 朱海军
【目的】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叶斑病4种病原菌,包括共享镰孢菌Fusarium commune、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 1种P. 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不同化学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探究其最适生长环境,并筛选最佳防治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量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率以及不同化学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率,用DPS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共享镰孢菌、P. 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最适生长温度分别是25、25、30和20℃;最适pH值分别是8.0、7.0、7.0和6.0;最适碳源分别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胰蛋白胨、尿素和胰蛋白胨。5种杀菌剂中450 g·L~(-1)咪鲜胺对共享镰孢菌、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的毒力最强,EC50分别为0.010 8、0.091 5和0.021 0 mg·L~(-1),250 g·L~(-1)吡唑醚菌酯对P. fuckelii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004 1 mg·L~(-1)。【结论】4种病原菌在含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的碳源环境下以及含尿素、硝酸钾和胰蛋白胨的氮源环境下生长旺盛,咪鲜胺与吡唑醚菌酯对该病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图4表2参31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宁平 黄艳花 黄微 邢政杰 陈婵 王小欣
【目的】明确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为防治大田喜树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中草药园的喜树叶斑病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命名为X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引起喜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国内首次报道,将该病害命名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菌株XS-1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0.0980 mg/L,其次是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EC_(50)分别为0.3737、0.4557、0.4878、0.5746和0.5956 mg/L。【结论】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引起喜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 cassiicola);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喜树棒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田间防治参考用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万里 刘露 汤子萱 刘卓 钟继芝 尹福强 刘铭
[目的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 ]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明显,其EC50值均小于10μg·mL~(-1)。[结论 ]C. gloeosporioides是万州区香樟炭疽病的病原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的杀菌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傅本重 赵文丽 王立华 李国元 邹礼平 张志林
为吉祥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测定了吉祥草叶斑病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的生物学特性及筛选适合的防治药剂。结果表明,PDA为最适培养基,病原菌生长适温为28℃,致死温度为45℃;在p H值为4~1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 H值为5;碳源和氮源以葡萄糖和硝酸铵较适宜;光照条件以12/12 h(光/暗)为佳。在供试的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在推荐使用浓度1.00 mg/L下,相对抑菌率达到100%,而45%的石硫合剂抑菌效果最差,在推荐使用浓度6.67 mg/L下,其抑菌率仅为49.7%。
关键词:
吉祥草 叶斑病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冬静 孙厚俊 赵永强 徐振 谢逸萍
对甘薯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钾,pH为10,菌落直径分别为9.50,8.04,7.52 cm,菌丝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下均能生长,其中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菌落直径为7.54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5种杀菌剂对甘薯紫纹羽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菌剂对甘薯紫纹羽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97.6%甲基立枯磷和97%氟酰胺效果最佳,EC50值分别为0.28和0.45;87.6%拌种灵的抑制作用其次,EC50值为5.5...
关键词:
甘薯紫纹羽病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威 叶云峰 蒋妮 胡凤云 刘丽辉 林伟
叶斑病是砂仁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给砂仁生产上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明确砂仁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及ITS rD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关键词:
砂仁 叶斑病 病原鉴定 茄腐镰孢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林玉 杨海艳 王馨 杨斌 董志渊 杨丽英 李绍平
对藿香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值范围均较广;25~32℃菌丝生长良好,速度快,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为6.0~7.0,弱酸性更利于孢子萌发;光周期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大,但是光照有利于分子孢子萌发。供试的杀菌剂中以代森锰锌和扑海因的抑菌效果最好。
关键词:
藿香 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王生荣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边银丙 龚尧夫 曾广林 王贵明 雷耀峰
定点观察表明,3月中旬旬平均气温达8.1℃时,杉木落针病病菌(LophodermiumuncinatumDarker)越冬子囊盘开始释放子囊孢子。4月份旬平均气温为16.6~20.1℃,病叶上子囊盘的数量急剧增加。病菌菌丝体在PDA、蛋白胨蔗糖和杉木叶煎汁蔗糖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长最适温度20℃,最适pH为5.0。药剂防治表明,发病前开始防治时宜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而发病盛期开始防治时宜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喷雾。林间施放多菌灵烟剂和百菌清烟剂的防效分别为63.8%和57.3%。
关键词:
杉木 落针病病菌 生物学特性 防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欢 韩帅 范中菡 陈庆华 胡容平 李洪浩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将分离纯化得到的叶斑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丹参健康叶片上,测定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并观察形态特征;利用真菌rDNA-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以及ACT(肌动蛋白)、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对叶斑病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常用杀菌剂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结果】结合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250g/L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80%乙蒜素乳油EC_(50)值相对最低,为19.18μg/mL,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结论】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80%乙蒜素乳油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控。本研究为丹参叶斑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向东 杨明英 曹继芬 裴卫华 李绍平 彭建明 谷安宇 赵志坚
2008年至2009年对西双版纳阳春砂仁叶斑病田间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叶斑病是云南阳春砂仁叶片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规律及特点:10月初发病,1月为发病高峰,8月发病较低;具有冬季发病重,夏季发病轻的特点。影响田间发病的因素有气温、降雨量、种植密度、环境、品种等,对3个砂仁基地进行月均温、月降雨量与田间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田间病情指数与月均温的相关性系数R2=0.8413,与降雨量的相关性系数R2=0.9358,即气温在10~30℃,降雨量在10~250 mm,气温越高降雨越多田间叶斑病发病指数越低,即呈负相关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