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09)
- 2023(12961)
- 2022(11210)
- 2021(10315)
- 2020(8976)
- 2019(20416)
- 2018(20255)
- 2017(39150)
- 2016(21656)
- 2015(24161)
- 2014(24312)
- 2013(23825)
- 2012(21678)
- 2011(19700)
- 2010(20059)
- 2009(18549)
- 2008(18432)
- 2007(16593)
- 2006(14118)
- 2005(12447)
- 学科
- 济(86455)
- 经济(86372)
- 管理(62208)
- 业(58880)
- 企(48017)
- 企业(48017)
- 方法(45143)
- 数学(40348)
- 数学方法(39695)
- 农(23315)
- 财(21897)
- 学(21121)
- 中国(20516)
- 业经(17730)
- 贸(16917)
- 贸易(16911)
- 易(16464)
- 环境(16095)
- 地方(15601)
- 农业(15442)
- 制(14930)
- 理论(14558)
- 务(14394)
- 财务(14344)
- 财务管理(14310)
- 技术(13682)
- 企业财务(13556)
- 和(13475)
- 银(13018)
- 银行(12955)
- 机构
- 学院(314624)
- 大学(313904)
- 济(121813)
- 管理(119252)
- 经济(119199)
- 研究(105334)
- 理学(104362)
- 理学院(103141)
- 管理学(100785)
- 管理学院(100249)
- 中国(77483)
- 科学(71514)
- 京(66113)
- 农(64750)
- 业大(55997)
- 所(55722)
- 财(53541)
- 农业(51830)
- 研究所(51585)
- 中心(48889)
- 江(46213)
- 财经(43785)
- 北京(40996)
- 经(39711)
- 范(39451)
- 师范(38837)
- 院(37578)
- 经济学(37013)
- 州(36994)
- 技术(34921)
- 基金
- 项目(220052)
- 科学(170976)
- 基金(159246)
- 研究(148864)
- 家(143490)
- 国家(142355)
- 科学基金(120019)
- 社会(93047)
- 社会科(88233)
- 社会科学(88202)
- 省(88015)
- 基金项目(84712)
- 自然(82613)
- 自然科(80688)
- 自然科学(80660)
- 自然科学基金(79221)
- 划(74765)
- 教育(69549)
- 资助(66274)
- 编号(58366)
- 重点(50710)
- 部(47282)
- 发(46374)
- 创(45795)
- 成果(45579)
- 计划(44577)
- 科研(43593)
- 创新(42844)
- 课题(40848)
- 大学(39761)
- 期刊
- 济(124338)
- 经济(124338)
- 研究(79440)
- 学报(61463)
- 农(56756)
- 中国(56408)
- 科学(52679)
- 大学(44489)
- 学学(42562)
- 财(41924)
- 管理(40832)
- 农业(38417)
- 教育(29158)
- 技术(27385)
- 融(24083)
- 金融(24083)
- 业(21416)
- 业经(21404)
- 财经(21115)
- 经济研究(20641)
- 经(18040)
- 版(17650)
- 统计(17050)
- 业大(16732)
- 问题(16687)
- 科技(15979)
- 策(15891)
- 技术经济(15770)
- 资源(15080)
- 商业(14639)
共检索到4381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苏佳 黄光球 何通 白璐
为了解决矿尘连续排放并迁移对地表生态系统造成的脆弱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函数地理Petri网的脆弱性级联传播模型。综合考虑污染物迁移方向和生态环境在地理空间上的关联关系,直观地构造了基于级联传播的污染Petri网。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基于VCPM的脆弱度和阈值的概念,利用两者的关系进行脆弱性级联传播分析,从而明确级联传播的三种状态。最后,以神府煤田矿尘迁移作为污染物连续排放的污染源,通过模型方法的模拟仿真分析,对生态环境系统在级联传播下的脆弱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不仅在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领域做出了新的贡献,而且为环境的修复和重建提供了参考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永娟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服务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威胁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是当前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和减缓环境恶化的关键。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阐述了笔者的理解,并提出应规范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命名,以加强不同领域间的交流;综述了国内外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侧重点以及可供借鉴的评价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同时应积极探讨适合研究区域的更准确更方便的评价方法;最后,探讨了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而这也是今后脆弱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生态系统 脆弱性 环境恶化 综合指数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於琍,曹明奎,李克让
未来100年气候变暖速度将比上一世纪提高2-10倍,势必对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服务功能产生巨大影响,威胁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评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当前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对其响应和适应的复杂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进展缓慢。本文在阐明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及其脆弱性评价研究的现状、方法,归纳和介绍了脆弱性评价研究的三种主要方法--模型模拟研究、指标评价研究以及类比研究,指出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 脆弱性评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平星 樊杰
生态系统脆弱性受到自然与人文因素双重影响。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采用VSD模型,通过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分解脆弱性,构建包含自然和人为因素25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开展脆弱性评价与分区。结果表明,不脆弱区、一般区、脆弱区、很脆弱区和极脆弱区分别占11.31%、22.63%、27.60%、24.39%和14.07%,东西部地区脆弱性较高,中部地区脆弱性较低;自然因素导致的脆弱区主要分布于东西部山区,人为因素主导的脆弱区分布于中部盆地的城镇及其周边;经济带约53%的建设用地分布于很脆弱区和脆弱区,未来新增建设用地需要重点向不脆弱区和一般区转移。根据分区结果和诱因差异,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开发与保护的相...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平 汤万金 胡聃
露天煤矿的开采会对当地生态环境系统造成极大的损害 ,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在矿区开发过程中制定完善的生产建设、生态恢复重建规划来促进生态环境管理 ,这需要对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科学的评价 ,并分析寻找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同时能够对各类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较强的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 ,为正确的制订矿区生态重建规划、生产建设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理论保障和技术手段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琦 胡求光
从社会—生态的复杂系统视角探究海洋渔业在多重扰动下的脆弱性问题,对于破解当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3个维度,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函数模型,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探究2001—2015年期间中国海洋渔业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暴露性指数介于0.3~0.7之间,整体表现出先上涨后下降再上涨的波动趋势;敏感性指数和适应性指数则均从0.1增长至0.7左右,呈现出持续波动上涨的态势;脆弱性指数在0.3~0.8之间,总体表现为从水平波动到大幅下降再到缓慢增长的阶段性趋势。研究表明,暴露性的变化主要受海洋气候变化、陆源入海污染和风暴潮灾害的影响,敏感性的提高主要与社会就业依赖度、渔业资源开发强度和海水养殖开发强度的增加有关,而适应性近年来受渔民家庭收入水平、渔民生活压力状况和政府效率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海洋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严格控制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强度、制定动态的适应性渔业管理制度、完善渔民社会保障体系等针对性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建华 侯振宏 张治军 罗云建 张小全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方法与结果,总结已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对森林物候、森林生产力、森林结构、组成和分布,以及森林碳库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适应性评估方法进行总结评述。对目前相关研究的不确定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劲松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社会环境问题,它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山地系统在景观上为农林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具有内生型脆弱性、对植被的依附性、景观过渡性以及落后的生产力等方面,荒漠化较严重。作者通过对坡面级联系统以及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分析,讨论了山地荒漠化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就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几点想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阳兵 邵景安 王世杰 魏朝富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岩溶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脆弱性、生态过程脆弱性、生态功能脆弱性和人为胁迫脆弱性4个方面,评价指标分别是结构稳定性、多样性生境、能量利用和积累、直接使用价值、石漠化程度和速率等。以不同类型的原生岩溶生态系统的生态基准值作为比较基础,评价系统将现有的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划分为轻微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以及系统崩溃4级。
关键词:
岩溶 生态系统 脆弱性 评价指标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方金城 陈婷婷 刘柱坤 朱斌
【目的/意义】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有助于厘清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障碍,因势利导制定有效策略提升智能制造创新水平。【设计/方法】通过福建省30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调研,运用Entropy-DEMATEL模型识别出制约系统稳定发展的瓶颈要素。继而,结合瓶颈要素作用机理,从研究群落、开发群落、应用群落、创新环境四个层面对福建省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脆弱性分析。【结论/发现】制约福建省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瓶颈要素主要有智能制造基础研发能力弱、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滞后、产品结构智能化开发能力弱、缺少商业化产业基金和专业孵化器支持等。最后,从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试点示范应用为抓手、不断拓展企业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加强政策支撑、加大资金扶持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优化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中元 李波 张新时
以滇池为例,从社会生态系统角度,构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框架,探寻湖泊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湖泊流域的系统治理提供依据。认为滇池流域脆弱性在加剧,脆弱性程度趋于均衡化;社会因素是脆弱性主要驱动因子,人类活动是主要的驱动因素。最后指出滇池流域治理中应注意管理跨尺度影响;重视社会因素在脆弱性中的作用,实施社会治理、根源治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武 张文凯 吕雪娇 王新静
以神府矿区为例,选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气象等生态环境与统计数据指标,利用RS和GIS技术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遥感测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研究区2005-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探究神府矿区不同开采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进行驱动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年、2010年、2015年研究区的总生态系统服务分别为1.598×1010元、1.905×1010元、2.134×1010元,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水土保持价值比例最大,草地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耕地、草地生态系统为该地区贡献了最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分布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开采强度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增长变化较为相似,煤炭开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未显著下降,整体较为平稳。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驱动分析表明在近年来相对改善的气候环境与人工修复共同作用下,神府矿区生态系统服务未发生明显的缩减。此类半干旱生态脆弱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适宜通过主动的"保护性开发"以及"人工诱导+自然修复"为主的方式,避免大范围与高强度的水土扰动型治理,通过适度的人为干预保证与维持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研究成果不但揭示高强度煤矿开采下的生态环境变化,也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环境做了定量评估;同时,为将来的矿区重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佳 杨新军 王子侨 张立新
脆弱性及其评估框架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借鉴社会-生态系统及其脆弱性相关理论,探索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秦岭山区乡村人地关系的测度与解释。从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农户参与式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在农户生计分类的基础上,测度以农户为基础的局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度,厘清不同类型农户和景区脆弱性的影响机理。以农户适应性为切入点,提出实践对策与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以旅游生计和综合生计型为主的农户较传统生计型(务工/农)农户脆弱性降低。局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尹洪英 徐丽群 权小锋
首先探讨了影响路网脆弱性的诸多相关因素,分析了路网脆弱性的主要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构建了影响路网脆弱性的解释结构模型。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分级模型的结果,分析了导致路网脆弱性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因素,并提出降低路网脆弱性的建议。
关键词:
路网 脆弱性 影响因素 解释结构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国平 郑慧开 尹罡 刘黎明
流要素不仅是乡村脆弱性时空分化和重组的重要力量,也愈发成为研究都市城郊乡村重构的重要视角。论文通过构建“敏感性—适应能力”的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序排列多边形面积法、时空探索分析、固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8—2018年上海市青浦区184个行政村的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人口流、资金流、商贸流的流量度和流向度对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浦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由0.521增长至0.622,脆弱性等级由中低等脆弱提升至中等脆弱;时空格局呈“先增后降波动式”和“东高西低团聚式”的动态特征。(2)青浦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间路径移动相对长度由“中部区域向四周逐渐递减”,脆弱性时间路径移动弯曲度较小且呈现“南北部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脆弱性时空跃迁的流动指数为0.509,空间集聚结构存在相对较高的转移活性。(3)人口流是提升脆弱性的主导因素,其影响系数为0.022,而资金流和商贸流成为降低脆弱性的关键;流要素的流出度对脆弱性的影响总体上高于流入度,人口流出度对脆弱性增长最显著,影响系数为0.018,而资金流入度的降低脆弱性能力最显著,影响系数为-0.009;“敏感性协同—适应能力权衡”是影响青浦区脆弱性的主导模式;流要素对经济敏感性和经济适应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