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55)
2023(3525)
2022(2940)
2021(2682)
2020(2155)
2019(4709)
2018(4741)
2017(8193)
2016(4676)
2015(5091)
2014(4896)
2013(4806)
2012(4488)
2011(4092)
2010(4144)
2009(3566)
2008(3582)
2007(2984)
2006(2763)
2005(2376)
作者
(16135)
(13740)
(13465)
(12979)
(8438)
(6968)
(5873)
(5408)
(5177)
(4900)
(4750)
(4741)
(4606)
(4373)
(4345)
(4186)
(3981)
(3967)
(3870)
(3868)
(3736)
(3372)
(3328)
(3088)
(3058)
(3048)
(3032)
(2906)
(2851)
(2805)
学科
(15939)
经济(15932)
管理(10561)
环境(9486)
(9363)
(6936)
地方(6456)
生态(6450)
(6233)
资源(5377)
土地(4896)
方法(4859)
(4297)
(4243)
企业(4243)
农业(4164)
(4061)
数学(4047)
数学方法(3985)
(3928)
土壤(3914)
规划(3622)
环境规划(3559)
中国(3414)
(3303)
地方经济(3147)
业经(3137)
(2918)
(2749)
区域(2745)
机构
学院(65959)
大学(64418)
研究(29480)
科学(23430)
中国(21126)
管理(21090)
(20604)
经济(20044)
(19620)
理学(17880)
理学院(17545)
管理学(16977)
管理学院(16894)
(16529)
研究所(15755)
业大(15598)
农业(15473)
(14973)
中心(13034)
环境(11600)
资源(11477)
(11452)
(10885)
科学院(10798)
(10569)
(10341)
(10254)
农业大学(10232)
师范(10127)
实验(10020)
基金
项目(52895)
科学(40701)
基金(38207)
(37424)
国家(37173)
研究(32758)
科学基金(29645)
自然(21991)
基金项目(21270)
自然科(21238)
自然科学(21230)
自然科学基金(20764)
(20663)
社会(19499)
(18963)
社会科(18406)
社会科学(18402)
资助(14250)
重点(13694)
教育(13096)
计划(12779)
(12659)
科技(12362)
编号(11902)
科研(10641)
(10312)
(10295)
创新(9844)
专项(9571)
(9108)
期刊
(23981)
经济(23981)
学报(17852)
(17127)
科学(16144)
研究(15108)
中国(13463)
大学(12010)
农业(11833)
学学(11827)
资源(8974)
(7339)
林业(6489)
管理(5599)
业大(5458)
(5190)
(4810)
科技(4725)
自然(4339)
业经(4191)
生态(4005)
农业大学(3936)
教育(3637)
中国农业(3619)
(3563)
环境(3499)
技术(3250)
(3156)
问题(3134)
科技大(3073)
共检索到93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东丽  张子倩  刘阳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王东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因其较强的适生性与抗逆性,成为半干旱矿区排土场主要的生态重建植物,但在排土场恢复过程中常出现提前衰退现象。为探明黄土区排土场苜蓿恢复过程中是否受土壤养分的限制,选取不同恢复年限(2、4、6、10年)苜蓿地为研究对象,以新排土为对照,研究0-60 cm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与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变化规律不一致,分别在种植10、6和2年时最高,在种植2、4和10年时最低;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苜蓿恢复过程中,C:N与C:P整体上呈“W”型的变化规律,土壤N:P呈“V”型变化规律;恢复6和10年时土壤C:P和N:P均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氮、磷含量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 <0.01),矿区排土场土壤养分主要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密切,土壤全磷含量不受其他养分影响。在半干旱黄土区排土场,苜蓿恢复模式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恢复作用,恢复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氮、磷养分限制,建议加强科学施肥管理或在恢复4至6年时及时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邢丹  肖玖军  王晓红  张芳  韩世玉  罗朝斌  
【目的】探明石漠化地区退耕植桑后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为进一步优化石漠化地区桑园管理提供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实际调研,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荔波退耕还林1年的桑园作为对照,研究还林10年的桑园土壤在不同季节、不同剖面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1)石漠化地区退耕植桑利于土壤养分的改善,桑树在全年生长过程中养分呈波动性变化;不同土层还林桑园土壤C、N、P具有"表聚性"现象,随土层深度递增而逐渐减少。还林10年桑园土壤有机碳和全钙含量随季节变化呈降-升-降变化,全氮和全磷含量持续下降,全钾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种植桑树后,还林10年的桑园土壤C/N、C/P、N/P增大,而C/K、C/Ca和N/K减少。C/P、N/P随季节变化呈升高趋势,但随剖面深度呈急剧减小趋势。【结论】桑园土壤主要受磷素限制,其次是氮素。在经营管理桑园时,除补充所需养分,还需注重土壤元素间变化。退耕还林桑园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养分显著相关,OC(有机碳)、TN(全氮)对土壤C/P、C/K、N/P、N/K贡献为正,TCa(全钙)对土壤C/K、N/K贡献为正,而TP(全磷)对土壤C/P、N/P贡献为负,TK(全钾)、TCa对C/Ca贡献为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独双双   祁娟   李霞   路欣   贾燕伟   赛宁刚   祁希明   沈李瑜   张秀山  
本文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不同间作比例(2:4、2:5、2:6、2:7和2:8)下植物地上部分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牧草-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探究间作模式下各组分C、N、P转化与利用特性,揭示最佳的间作比例及其生长限制因素。结果表明,间作下老芒麦相对苜蓿的C、N和P竞争比率均小于1,苜蓿具有较强的养分竞争能力。苜蓿C含量较其单播差异显著,且2:4间作处理显著提高17.35%(P<0.05),而老芒麦仅在2:7和2:8间作处理下较单播显著提高5.39%和1.62%(P<0.05);2:7间作处理下,苜蓿与老芒麦N含量均较高,分别较其单播显著提高20.08%和6.83%(P<0.05),苜蓿C:N较其单播显著降低12.32%(P<0.05),N:P显著提高18.48%,老芒麦N:P和C:P较其单播显著提高27.63%和25.86%(P<0.05),而老芒麦C:N在2:4间作处理下较其单播显著降低18.56%(P<0.05)。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N:P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土壤全碳、C:N在2:6间作处理下较苜蓿单播分别显著提高了0.3倍和1.2倍(P<0.05)。冗余分析表明,牧草与土壤均受N素限制,2:7间作处理更有助于缓解N素限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刚  傅昕阳  李叶鑫  李军  王婷  
复垦排土场土壤的大孔隙、管状通道和植物根系是形成优先流的主要原因。论文采用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优先流的形态特征与变化规律,揭示排土场复垦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先流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排土场各样地土壤优先流多发生在040 cm土层,占整个060 cm土壤层的93%以上;不同样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存在差异,05 cm土层染色面积比依次为榆树林地(90.37%)>刺槐林地(79.84%)>混交林地(65.37%)>农地(44.36%)>灌木林地(41.54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如梦  张炳学  王晓霞  韩凤朋  
为探讨植被种植过程中土壤–植被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多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生长年限(种植1、10、20和30年)苜蓿草地土壤与植物养分含量变化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显示,1)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0–200 cm土层中,土壤C和N的垂直分布具有一致性,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并在30 cm以下基本保持稳定;土壤P的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基本保持稳定;土壤C∶N,C∶P和N∶P均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长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植10年达到最大值。2)苜蓿叶片C、N、P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相似,种植10年达到最大值;叶片C∶N、C∶P、N∶P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先下降后回升。3)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相关关系(P> 0.05)。研究结果表明,当苜蓿种植到10年之后,应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来改善土壤质量以保证苜蓿正常生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海娟  包玉英  牛天心  李秀芳  
为解决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土壤植被恢复困难的问题,探索有效地改良土壤的措施,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排土场土壤中菌剂与肥料配施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而探讨菌根剂与肥料的配施对矿区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菌根剂与肥料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以及抗氧化酶同工酶活性等,土壤中速效磷、速效氮、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也都有明显提高。其中尤以有机肥+无机肥+菌剂配施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株高、鲜质量、干质量分别增加47%,277%,280%,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36%,183%,59%,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仁欢  李玮  郑子成  李廷轩  洪月  何秋佳  田宗渠  
研究不同退耕植茶年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质量分数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期为退耕植茶地土壤持续利用和茶园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退耕植茶2~3 a(RT_2-3),9~10 a(RT9-10)和16~17 a(RT_16-17)的各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以邻近耕地作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按0~10,10~20和20~4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并计算了碳、氮、磷之间的计量比。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表现为先显著降低后增加的趋势(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非凡  孙冰  裴男才  闫玮明  罗鑫华  
【目的】分析人工林和次生林在养分分布方面的异同点和诱因,以掌握养分现状和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部位的存在情况。【方法】以粤北南亚热带地区相近林龄的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人工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凋落叶、根系及土壤(0~20 cm)全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结果】①凋落叶全碳和全磷质量分数在3种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红锥林凋落叶全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根系的全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在3种林分间差异显著(P次生林>红锥林;土壤的全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差异显著,且均为红锥林>次生林>乐昌含笑林。②碳氮比在3种林分中均为根系>凋落叶>土壤;碳磷比在红锥林和次生林中均为根系>凋落叶>土壤,而在乐昌含笑林中为凋落叶>根系>土壤;氮磷比在红锥林、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中均为凋落叶>根系>土壤。而土壤的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3种林分中均无显著差异(P次生林>乐昌含笑林。③红锥林根系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凋落物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以及根系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红锥林和乐昌含笑林的凋落叶、根系和土壤的碳磷比与氮磷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次生林仅有凋落叶和土壤的碳磷比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林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规律不同;与全国土壤养分均值相比,研究区域呈高氮低磷的格局,说明当地土壤受全磷限制,因此,可以根据需求适当施磷改善土壤养分。图3表4参36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兰  孙学刚  焦健  田青  曹文侠  马山虎  
【目的】通过分析优势植物甘蒙柽柳在黄河兰州段湿地不同地段条件下土壤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甘蒙柽柳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长的限制因子,为湿地植物甘蒙柽柳的管理、生态保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黄河兰州段自西到东选择4个典型样点,即西固兰高集团附近黄河边湿地(I)、银滩湿地公园(Ⅱ)、寓言故事园附近黄河边湿地(Ⅲ)及雁滩滩尖子湿地公园(Ⅳ),研究土壤与甘蒙柽柳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黄河兰州段湿地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66、0.16、0.24 g/kg,C、N、P含量自西到东均依次降低,C∶P、C∶N和N∶P则基本相反,其中样点Ⅰ的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点,样点Ⅳ的C∶P显著高于其他样点。甘蒙柽柳叶片C、N、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64.60、29.95、1.02 g/kg,不同样点甘蒙柽柳叶片C含量无明显差异,N和P含量自西到东依次降低,C∶N、C∶P和N∶P则相反,其中样点Ⅰ的N、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点。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C、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甘蒙柽柳叶片的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和甘蒙柽柳叶片之间的N、P含量及C∶P、N∶P分别均呈显著正相关。各样点甘蒙柽柳叶片N∶P> 20。【结论】黄河兰州段湿地甘蒙柽柳生长受到P限制。建议在湿地养护管理中加强植物群落结构调整及凋落叶归还等措施以改善其养分限制状况。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建召  崔羽  贺静雯  刘颖  李键  林勇明  王道杰  吴承祯  
【目的】在我国西南强地震影响区生态恢复重建的背景下,探明植被覆盖率、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变化与6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认识地震灾区植被恢复的动态过程。【方法】以汶川地震重灾区典型区汶川县威州镇(干旱河谷气候)和绵竹市汉旺镇(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受损治理样地与未受损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气候区受损治理区(Destroyed and treated area,DTA)和未受损区(Undestroyed area,UA)的植被恢复特征和植物不同器官主要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植被恢复率(65. 74%)高于干旱河谷气候区(50. 68%),其中干旱河谷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DTA的变异系数分别40. 44%和23. 06%,高于未受损区的14. 49%和8. 62%;(2)植物不同器官生物量仅茎在两个气候区DTA和UA间表现显著差异(P K> Ca> Mg> P> Na;(4)通过叶片氮磷比(N∶P)发现,干旱河谷气候DTA和UA主要受P限制,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DTA和UA主要受N限制。【结论】通过上述研究说明,气候可能是影响植被恢复的主导因子,应充分考虑影响植被和土壤恢复的限制养分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地震灾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阳华  钟欣平  王颖  
[目的]研究土壤大量、中量、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利于深入认识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喀斯特高原峡谷区植被恢复及土壤养分综合管理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喀斯特高原山地区52份土壤样品的C:N、C:P、N:P、Ca:Mg、Fe:Mn、Cu:Zn、B:Mo、P:S、Ca:S和Al:Si共计10个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不同计量指标的变异范围、相互作用效应及其对土壤质量的贡献。[结果]B:Mo、Al:Si的变异系数130%。C:N与Fe:Mn、Cu:Zn间呈显著正相关,与Al:Si呈出极显著负相关;C:P、N:P与B:Mo、P:S,Cu:Zn与Al:Si呈极显著负相关。前4个主成分反映出原始数据信息总量的82.479%,依次受C:P、N:P,Cu:Zn、Al:Si,Ca:Mg、Ca:S和Fe:Mn等的支配。[结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计量指标间呈较强的互作效应,土壤中量和微量元素亦对土壤质量起到明显的支配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涂淑萍  周桂香  郭晓敏  张文元  胡冬南  牛德奎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6个指标中,优化得到赣县稀土采矿区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7个最佳评价指标:分散系数(X1)、团聚度(X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3)、>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4)、0.25 mm团聚体破坏率(X6)和2年生林地>4年生萌芽1 a林地>裸露地。在此基础上,以上述7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以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Y)为因变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周涛  苏正安  何周窈  杨鸿琨  王晓艺  
为研发适宜于干热河谷矿山排土场的生态恢复技术,采用数量生态学样方调查的方法对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区5个不同恢复年限的排土场进行植被群落特征调查,记录植物物种,计算物种重要值、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相似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矿山排土场植被种类较为稀少,共36种。其中,禾本科种类最多,其次为菊科和豆科植被;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碱蓬(Suaeda glauca)等草本植被在排土场优势程最大,是金属矿山排土场的耐性物种;以草本为主的灌草丛是矿山排土场植被恢复前期的优势群落类型;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和多样性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物种间存在竞争淘汰关系;10年内不同恢复年限的矿山排土场植被群落间的差异性较大。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魏勇  周春财  王婕  范支柬  刘桂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英  曹生奎  曹广超  陈克龙  兰垚  汉光昭  杨羽帆  雷义珍  
【目的】植物生长发育离不开碳、氮元素,并且还可通过对碳的同化和氮的吸收去推动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青海湖湖滨和河源2种高寒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碳氮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拟揭示不同高寒湿地土壤碳氮分布及其计量特点。【方法】于2017年6-9月,在青海湖流域东部的湖滨湿地与北部的河源湿地采集132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碳(TC)、全氮(TN)、有机碳(SOC)、pH值、电导率(EC),并计算土壤含水量(SWC)、土壤容重。利用单因素方差法对研究区两种高寒湿地土壤C/N比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利用相关分析法对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环境属性进行了分析。【结果】①2种高寒湿地土壤全碳(TC)和全氮(TN)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呈递减趋势变化;TC和TN含量在0~10 cm土层中最大。湖滨湿地土壤的TC和TN含量均低于河源湿地,湖滨湿地土壤的TC和TN含量分别为114.59和6.98 g·kg~(-1),河源湿地为137.42和10.48 g·kg~(-1);②2种高寒湿地土壤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变化,在20 cm下增幅较快。湖滨湿地C/N均值为16.95,河源湿地为13.42;③6-9月,湖滨湿地土壤TN、TC含量在月份上的变化特征为6月>9月>7月>8月,河源湿地为9月>6月>7月>8月;④2种高寒湿地土壤TC、TN含量的变化受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SWC)、pH、容重影响,其中土壤含水量(SWC)是最大影响因子。【结论】青海湖2种高寒湿地土壤都有碳多氮少的特点,土壤平均C/N均高于我国土壤平均C/N,低于我国湿地土壤平均C/N。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