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19)
- 2023(16147)
- 2022(13340)
- 2021(12311)
- 2020(9907)
- 2019(22308)
- 2018(21996)
- 2017(41891)
- 2016(22697)
- 2015(25318)
- 2014(25006)
- 2013(25004)
- 2012(23181)
- 2011(21186)
- 2010(21483)
- 2009(19935)
- 2008(19859)
- 2007(18081)
- 2006(16581)
- 2005(15051)
- 学科
- 济(104321)
- 经济(104210)
- 业(91326)
- 管理(74801)
- 企(72217)
- 企业(72217)
- 农(48869)
- 方法(36506)
- 业经(33256)
- 农业(32915)
- 中国(28949)
- 地方(28740)
- 数学(27864)
- 数学方法(27653)
- 财(26687)
- 环境(22122)
- 技术(19890)
- 制(19753)
- 和(19350)
- 务(18612)
- 学(18604)
- 财务(18589)
- 财务管理(18568)
- 划(18289)
- 发(17557)
- 企业财务(17529)
- 贸(16880)
- 贸易(16865)
- 策(16643)
- 理论(16516)
- 机构
- 学院(332760)
- 大学(322368)
- 济(138515)
- 经济(135656)
- 管理(129352)
- 研究(114669)
- 理学(110270)
- 理学院(109025)
- 管理学(107456)
- 管理学院(106831)
- 中国(90259)
- 科学(71282)
- 农(70621)
- 京(69567)
- 财(60930)
- 所(58761)
- 农业(54068)
- 江(53907)
- 业大(53627)
- 中心(53430)
- 研究所(53075)
- 财经(47566)
- 范(44393)
- 师范(43990)
- 北京(43480)
- 经(42963)
- 州(42893)
- 院(41143)
- 经济学(40402)
- 省(38856)
- 基金
- 项目(219895)
- 科学(174420)
- 研究(163657)
- 基金(157793)
- 家(137433)
- 国家(136078)
- 科学基金(117305)
- 社会(105893)
- 社会科(100050)
- 社会科学(100018)
- 省(90092)
- 基金项目(84466)
- 自然(73763)
- 划(73333)
- 自然科(71793)
- 自然科学(71775)
- 教育(71553)
- 自然科学基金(70506)
- 编号(67610)
- 资助(61895)
- 发(53943)
- 成果(52491)
- 重点(49519)
- 创(47928)
- 部(47248)
- 课题(45978)
- 业(44793)
- 创新(44110)
- 国家社会(43760)
- 发展(43575)
- 期刊
- 济(170533)
- 经济(170533)
- 研究(94565)
- 中国(72837)
- 农(70691)
- 学报(50094)
- 科学(49396)
- 管理(48872)
- 农业(48083)
- 财(47590)
- 大学(38154)
- 学学(36115)
- 业经(34634)
- 教育(32580)
- 融(32001)
- 金融(32001)
- 技术(30373)
- 业(25934)
- 经济研究(23678)
- 问题(23106)
- 财经(22816)
- 资源(20694)
- 经(19837)
- 技术经济(18559)
- 版(16891)
- 世界(16754)
- 现代(16358)
- 科技(16253)
- 经济问题(15624)
- 农村(15577)
共检索到514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福霞 杨早宁 董战峰
以兼具粮食主产区与自然资源开发密集区双重特征的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将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约6 500家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数据匹配到县域层面,定量评估2003—2013年该流域矿产资源密集开发对当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ATFP)的影响,并从生态环境破坏视角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基础设施条件、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劳动力转移量等因素后,样本期内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密集开发使得当地ATFP平均损失约为10.06%,该效应在流域的不同地段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中下游的损失更为严重,损失度达13.31%。从作用机制来看,上述损失中近1/4源自当地矿产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重视工业污染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乃至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福霞 杨早宁 董战峰
以兼具粮食主产区与自然资源开发密集区双重特征的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将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约6 500家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数据匹配到县域层面,定量评估2003—2013年该流域矿产资源密集开发对当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ATFP)的影响,并从生态环境破坏视角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基础设施条件、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劳动力转移量等因素后,样本期内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密集开发使得当地ATFP平均损失约为10.06%,该效应在流域的不同地段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中下游的损失更为严重,损失度达13.31%。从作用机制来看,上述损失中近1/4源自当地矿产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重视工业污染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乃至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能源流域",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黄河流域能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胁迫耦合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技术,从生态本底的脆弱程度、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胁迫性以及对重要生态环境因子的胁迫程度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特征及空间分布,将黄河流域46个矿区城市划分为本底胁迫、生态功能胁迫、开发胁迫、本底+开发胁迫、开发+生态功能胁迫、本底+生态功能胁迫、全面胁迫和无胁迫8种不同类型区,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管控路径:①空间管控: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尤其是控制矿区的开发边界;②强度管控:针对于生态本底脆弱的地区,强度和总体开发规模的管控要兼而并举;③开发方式管控:注重能矿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在空间上要注重集中建设,宜矿则矿、宜工则工、宜聚则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文启 赵家未
为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程度,基于2001—2019年省域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并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未来十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在时序上稳步增长,空间上黄河流域下游农业生态效率始终最高,上游有超越中游的趋势。耦合度从拮抗阶段提高至高水平耦合阶段,黄河流域下游率先进入磨合阶段与高水平耦合阶段,中游次之。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预测未来十年黄河流域将有一半以上的省区耦合协调度达到中级协调发展及以上,各省区之间呈现差异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文启 赵家未
为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程度,基于2001—2019年省域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并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未来十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在时序上稳步增长,空间上黄河流域下游农业生态效率始终最高,上游有超越中游的趋势。耦合度从拮抗阶段提高至高水平耦合阶段,黄河流域下游率先进入磨合阶段与高水平耦合阶段,中游次之。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预测未来十年黄河流域将有一半以上的省区耦合协调度达到中级协调发展及以上,各省区之间呈现差异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凯风 李子豪
文章采用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黄河流域2008—2017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度,对其影响因素归纳梳理并基于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2008—2017年黄河流域GTFP整体提升2.32%,上游地区提升最为明显(8.32%);GTFP提升原因不仅来自技术进步,还来自技术效率提升。(2)环境规制强度每增加1%,GTFP平均提高12.93%,FDI能够显著促进GTFP的增加,要素结构与GTFP呈“倒U”型关系。(3)科技进步对GTFP的影响方向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依次呈现“N”型分布;财政分权与GTFP的关系在中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分别为“倒U”型与“U”型关系,分位数回归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明亮 刘芳毅 王欢 孙威
文章利用黄河流域65个重点城市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基于非径向、非角度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L指数,测度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区位、时期差异特征,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①2001—2010年,上游城市增长动力源于绿色技术效率,中下游城市源于绿色技术进步,2011年以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呈现增长趋势。②从全样本回归结果看,FDI全时段、第二阶段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第一阶段正向影响源于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阶段的影响系数略小,且对绿色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③上游城市FDI在全时段、第一阶段影响为正,中下游城市在全时段、第二阶段影响为负,环境规制有正向影响,绿色技术效率提升仍是短板。相应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要素配置,注重规模效应,着力提升绿色技术效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制定差异化引资战略,提高FDI质量和水平;健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监控机制,保障经济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加强绿色科技研发、提高投资成效和金融服务水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丹虹 刘锦叶 师王芳
为全面衡量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现2003—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拉动作用,而规模因素则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该地区出现σ趋同趋势,城镇化水平、金融化水平和研发投入对其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提高技术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水平和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丹虹 刘锦叶 师王芳
为全面衡量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现2003—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拉动作用,而规模因素则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该地区出现σ趋同趋势,城镇化水平、金融化水平和研发投入对其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提高技术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水平和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尹向飞 刘长石
利用ISP生产率指数法,将环境和矿产资源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并从要素效率的角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以1.16%的速度增长,技术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从细分行业来看,技术变化仍然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少行业在各要素效率方面都存在远离有效前沿面的情况,行业要素效率分化严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变化 技术效率变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尹向飞 刘长石
利用ISP生产率指数法,将环境和矿产资源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并从要素效率的角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以1.16%的速度增长,技术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从细分行业来看,技术变化仍然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少行业在各要素效率方面都存在远离有效前沿面的情况,行业要素效率分化严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变化 技术效率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大兵 唐伊凡
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论文基于2011—2019年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在空间维度具有正向溢出特征。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的城市群维度、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所诱发的创新要素集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雅秋 刘海滨
以黄河流域7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关系构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指标体系,考察流域分区、资源分区和产区分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各分区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明确三类分区技术差距提升目标。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式变化趋势,技术进步发挥了主要推动作用,技术效率恶化抵消了一部分技术进步的提升效果。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为:下游>上游>中游、非资源型>资源型、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两类前沿下的技术落差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非资源型>资源型,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且三类分区下的技术差距均有逐渐收敛趋势。综合来看,应发挥黄河流域下游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主产区城市的技术引领优势,带动和辐射黄河流域其他地区缩小技术落差。
关键词:
技术落差 黄河流域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曲惠敏
文章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框架,采用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测度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全国整体、区域比较、流域内部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格局,并采用传统核密度和随机核估计方法揭示其演进趋势和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低增长"与"不平衡"的双重特征,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流域内部大多数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增长,技术效率恶化成为掣肘因素,高质量发展形势严峻。在分布演变上,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以黄河中下游为重心的"东北—西南"分布格局,分布形态由多极化向单极化演进,分布动态流动性低、持久性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进程中,应以区域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走出一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提升中协调,在协调中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大兵 唐伊凡
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论文基于2011—2019年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在空间维度具有正向溢出特征。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的城市群维度、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所诱发的创新要素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