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6)
- 2023(1741)
- 2022(1414)
- 2021(1318)
- 2020(1042)
- 2019(2251)
- 2018(2337)
- 2017(3840)
- 2016(2333)
- 2015(2463)
- 2014(2284)
- 2013(2309)
- 2012(2154)
- 2011(2015)
- 2010(2151)
- 2009(1871)
- 2008(1862)
- 2007(1593)
- 2006(1534)
- 2005(1305)
- 学科
- 环境(7302)
- 济(6524)
- 经济(6523)
- 学(6276)
- 生态(6063)
- 管理(5612)
- 资源(4250)
- 土地(3906)
- 农(3671)
- 业(3000)
- 划(2857)
- 和(2726)
- 农业(2581)
- 规划(2554)
- 环境规划(2519)
- 地方(2289)
- 生态学(2268)
- 发(2204)
- 物(2180)
- 域(1990)
- 区域(1988)
- 植(1978)
- 植物(1950)
- 区域环境(1865)
- 问题(1834)
- 方法(1780)
- 经济学(1633)
- 业经(1521)
- 生物(1402)
- 地(1309)
- 机构
- 学院(33954)
- 大学(32401)
- 研究(15549)
- 科学(13712)
- 农(13185)
- 中国(10860)
- 管理(10460)
- 农业(10314)
- 业大(10286)
- 济(9211)
- 所(9154)
- 经济(8965)
- 理学(8913)
- 研究所(8798)
- 理学院(8738)
- 管理学(8455)
- 管理学院(8426)
- 京(8084)
- 农业大学(7022)
- 资源(6852)
- 环境(6672)
- 中心(6610)
- 科学院(6363)
- 室(6309)
- 省(6245)
- 实验(6093)
- 院(5988)
- 实验室(5858)
- 重点(5541)
- 江(5453)
共检索到46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秀艳 雷海清 李发勇 闫田力 吴志钢 何家骅
采用方差分析及隶属函数等方法对苍南矾矿废弃地引入的18种环境修复植物的生长与生理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分蘖高生长量在草本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冠幅生长量在木本植物间差异极显著(P<0.01);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OD和CAT酶活性)在18个植物种间呈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植物对矾矿废弃地环境的适应性是不同的,进行植物筛选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和必要环节。综合生长与生理适应性表现,认为美丽胡枝子、新银合欢、构树和香根草是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适生先锋物种,特别是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美丽胡枝子和新银合欢对废弃土壤中N元素及有机质的积累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梁希 陈永华 吴晓芙 张富运
从锰矿区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入手,综述了锰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和机理,列出了锰超富集植物的种类,分析了锰超富集植物的富集和解毒机制,并提出锰超富集植物筛选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植物修复在锰矿区废弃地的应用前景,旨在为锰矿区废弃地重金属修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锰矿 植物修复 超富集植物 重金属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平 付艳华 张广新 郭爽
城市工业废弃地可能已经受到原有生产活动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影响,原有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废弃矿山,土壤重金属重度污染,生态恢复极为困难。植物群落的修复成为矿区生态系统修复中最为关键性的一步。通过对植物进行野外调查,并测定矿区的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转移能力,筛选出适合矿区土壤状况的重金属忍耐型植物,然后优选植被配置模式,并加强后期维护管理,完成植物修复工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艳平 罗福周 王博俊
为探索可持续发展观下矿区生态修复规划模式,推动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革新,论文引入朴门设计理论,研究其在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中的可持续性设计策略及运作过程;结合王石凹煤矿生态修复实践案例,分析了分区规划、扇形分析及循环布局等设计模式的应用现状,并对2014—2016年间王石凹煤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结果发现,朴门设计能够把煤矿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纳入生态建设分区规划中,加快煤矿废弃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促进生态平衡建设,推动煤矿废弃地生态系统融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现煤矿废弃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适用于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有效规划设计模式。研究结果能为矿区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砚梅 佘璐
当今土地资源紧张,需开发闲置土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工业废弃地自身价值的开发和生态环境恢复是重要课题。用生物改善土壤,合理利用原场地材料有利于对场地改造设计和环境的修复;研究历史文化价值是否被破坏、环境是否被修复可用于比较和评价各个案例的优与劣;工业遗产修复利用进一步发展应该沿着追求生态化、数据化、合理化的方向。
关键词:
景观 工业废弃地 环境修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卢广超 许建新 薛立 杨振意 吴彩琼 邵怡若
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景区的采石场废弃地设置种植槽、挡土墙和飘台3个固定样地,研究了植被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人工措施2年后,各样地的植被覆盖度达100%,各样地植物的高生长速率明显要快于地径生长速率;各样地的植物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多存在显著差异;根据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植物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与蒸腾速率呈正相关,与初始荧光呈负相关,年平均高生长量与胞间CO2浓度呈正相关,与初始荧光呈负相关;种植槽的夹竹桃的光合效率较高,插田泡的实际光量子效率高,二者的地径和高生长较快,可以成为种植槽的优选树种;挡土墙和飘台的大叶女贞和小叶女贞的光合效率较高,地径和高生长较快,可以成为挡土墙和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学玉 孙宏发 陈德林
通过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研究了大冶铜绿山矿冶废弃地鸭跖草等5种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与迁移特性,以期为矿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鸭跖草等5种植物对重金属Cu、Pb、Zn、Cd、Cr都有程度不等的高量积累,尤其是铜元素,其最高积累量出现在海洲香薷根部,达到844.65 mg/kg,是一般植物Cu含量(5~25 mg/kg)的33.8~168.9倍;而在同样条件下,As在5种植物体内的含量为0.18~0.98 mg/kg,远远低于As在一般植物中的含量(
关键词:
矿冶废弃地 重金属 超富集植物 耐受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闫烨琛 赵廷宁 张艳 王美琪 胡平 杨凝 陈童
为揭示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白杨Populus tomento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黄栌Cotinus coggygria和油松+黄栌5种典型植物恢复措施,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采用措施后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通过5种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进行修复后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0.25~10.00 mm;②相比较于白杨、油松、黄栌、油松+黄栌4种恢复措施,侧柏恢复措施下土壤容重降低了2.51%~29.83%、土壤孔隙度增大了7.49%~24.16%、土壤持水量升高了3.74%~24.03%;③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治理后的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比深层提高1.36%~24.30%;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分析得出:矿区土壤物理性质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侧柏、油松+黄栌、油松、黄栌、白杨,其中侧柏、油松+黄栌、油松3种植物恢复措施最后综合得分无显著差异,即在采石矿的生态恢复中优先依次推荐。图4表3参2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胜尼 孙庆业 王铮峰 彭少麟 夏汉平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铜陵铜尾矿废弃地上可定居的植物及几种优势植物群落基质的理化性质。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铜陵各尾矿(库)场上,共有 30 科 96 属 122 种植物。禾本科、菊科与豆科中的草本植物,是铜陵铜尾矿废弃地自然定居的先锋植物,具匍匐茎或地下茎的植物或具固氮能力或具种子小、易传播的特性植物,适宜在铜尾矿废弃地定居成活;几种优势植物群落基质的理化性质较未复垦区及酸化区得到明显的改善,其 pH值得到缓和,N、P、有机质营养成份含量增加,重金属铜的含量下降。
关键词:
铜尾矿 定居植物 理化性质 复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晓旭 蔡体久 王笑峰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采石场废弃地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植被的恢复能增加采石场废弃地的养分含量,各栽植类型中除土壤下层速效磷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小于1,下层有机质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大于10外,其他养分指标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在1.05~3.17。同种植被不同整地方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客土保苗剂方式是对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的最优整地方式。在植被恢复时间为5年后,客土和原土方式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在同一水平。
关键词:
废弃地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莹 李道亮
为了科学评价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进而确定不同废弃地间植被恢复的优先顺序,根据土壤、地形、气候、废弃地现状各方面因素对植被恢复难易程度的影响,建立了各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将三标度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优势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模型。对辽宁阜新市矿区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模型能够为确定矿区植被恢复的难易程度以及优先顺序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
煤矿废弃地 植被恢复潜力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芳清 张丽萍 谢宗强
废弃地是一类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对三峡地区的矿山废弃地、退(弃)耕地、工程建设废弃地、垃圾填埋场、地质灾害废弃地、砍伐迹地等废弃地类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该地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一般规律,对该地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及其方法与步骤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人类干扰是该地区废弃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应该遵循规划系统性、设计与施工生态性、目标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等原则。而土壤基质的固定与恢复、先锋群落的构建、后期管理中生物多样性的逐步丰富是三峡地区废弃地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三个关键的步骤与内容。
关键词:
废弃地 植被恢复与重建 三峡地区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唐泽政
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紧紧把握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政策机遇,在利用工矿废弃地资源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全市复垦工矿废弃地13427亩,通过对采煤塌陷地复垦整理和废弃窑厂、矿山综合治理,增加农用地9730亩,补充建设用地指标8308亩,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统筹了城乡用地布局,改善了生态宜居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联军 张博
我国石料矿山数目较多且分布广泛,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景观和土地资源的大量破坏。与其他矿种的采矿迹地相比,石料矿山采矿迹地具有污染少、区位好、残余资源易于利用、后期地基处理容易、治理效益显著等特征,因而,其治理模式与一般采矿迹地的治理也应有较大区别。笔者建议采用"多挖少填"的再开发式治理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