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80)
- 2023(2245)
- 2022(1796)
- 2021(1526)
- 2020(1040)
- 2019(2615)
- 2018(2497)
- 2017(4189)
- 2016(2408)
- 2015(2471)
- 2014(2341)
- 2013(2483)
- 2012(2437)
- 2011(2238)
- 2010(2222)
- 2009(2076)
- 2008(1917)
- 2007(1730)
- 2006(1530)
- 2005(1343)
- 学科
- 济(12055)
- 经济(12047)
- 地方(5975)
- 管理(5935)
- 业(5057)
- 环境(5057)
- 农(4190)
- 学(3702)
- 方法(3686)
- 数学(3426)
- 地方经济(3412)
- 数学方法(3381)
- 农业(3156)
- 企(2888)
- 企业(2888)
- 中国(2877)
- 资源(2698)
- 划(2549)
- 业经(2295)
- 发(2276)
- 规划(2218)
- 环境规划(2177)
- 生态(1942)
- 融(1784)
- 金融(1782)
- 和(1657)
- 技术(1581)
- 部门(1456)
- 门环(1450)
- 财(1326)
- 机构
- 学院(36437)
- 大学(35305)
- 研究(15780)
- 济(13423)
- 经济(13198)
- 科学(12074)
- 管理(11458)
- 农(10786)
- 中国(10506)
- 理学(9937)
- 理学院(9748)
- 管理学(9423)
- 管理学院(9369)
- 所(9019)
- 农业(8605)
- 研究所(8553)
- 业大(8152)
- 京(7516)
- 中心(7029)
- 省(5761)
- 科学院(5715)
- 院(5645)
- 室(5558)
- 农业大学(5484)
- 江(5284)
- 范(5236)
- 实验(5211)
- 师范(5133)
- 实验室(4978)
- 业(4784)
共检索到52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英赞 马立辉 刘杨 黄世友 晏巧 方文
【目的】高温对许多耐阴植物产生伤害,使其叶片受损、生长减缓。【方法】为探究高温植物矾根"紫色宫殿"的影响,在野外环境下对其叶片细胞膜透性、抗氧化酶等生理特性和生物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高温环境条件下,矾根"紫色宫殿"电导率与MDA含量不断升高,连续20日高温环境胁迫下其电导率与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升高了6.14和2.14倍;对照组矾根"紫色宫殿"叶片CAT、SOD和POD酶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稍有波动,但变化不大,高温胁迫下"紫色宫殿"叶片CAT活性持续降低,SOD与POD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照组"紫色宫殿"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相对稳定,高温胁迫下其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表现出持续升高现象;对照组"紫色宫殿"鲜重、干重增长较快(分别为初始的1.65和1.69倍),高温条件下"紫色宫殿"鲜重、干重增长较慢(分别为初始的1.22和0.99倍),高温还导致了"紫色宫殿"鲜、干重比升高。【结论】持续高温环境下矾根"紫色宫殿"能够存活,但生理受迫、生长缓慢。重庆栽植矾根"紫色宫殿"应做好越夏防暑应对措施。
关键词:
高温 紫色宫殿 生长 生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泳 范金民
清代集中在苏州一地烧造宫殿所需金砖,形成较为明显的两个时期,即顺康雍乾四朝和嘉道咸同光宣六朝。金砖数量,康熙、雍正时期一次派造有达1万块以上者,乾隆时期是烧造次数最多、最频时期,光绪年间下降至7 000块左右,未见有达万块者,较之明朝,数量大为缩少。金砖解交,统一由粮船搭解运抵通州,漕运改为海运后也改为附搭民船。清廷对于金砖解交的正副砖比例、验收以及钱粮报销等,规定较之明代更为细致明晰。清代金砖派造把控严格,数量减少,较为稳定均衡,经费有财政安排,又由民解民运改为官解官运,具体烧造的苏州民户窑匠,经济负担当大为减轻。至今留存在金砖实物上的三百余位窑户窑匠姓名,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苏州能工巧匠的风貌。
关键词:
清代苏州 金砖烧造 窑户窑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裴晓梅
我们在构筑数字的宫殿裴晓梅朋友们,在我们生活中,在大千世界,三百六十行、七百二十业,有做教师的、有做医生的、有做会计的,然而对我们来说,做统计工作的实在太平凡,也太陌生了。平凡得使人觉得统计就是数字,就是估计;陌生得使人觉得统计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十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华玲 张敏飞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方法对重庆某高校校舍和居民住宅的夏季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调研,获得了530份有效问卷,采用Bin法划分温度区间,将各区间内的有效温度与平均热感觉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热中性有效温度为25.5℃,给出非空调环境下夏季80%可接受的有效温度范围为22.6℃~26.6℃,同时分析了非空调环境下预测热感觉与实测热感觉的差异,最后以重庆村镇典型住宅为例,对使用风扇改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评价。研究成果可为重庆地区非空调环境的热舒适评价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完善重庆地区热舒适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对采用风扇改善热环境和减少空调运行时间、降低建筑能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磊 赵志新 汤玲 李小乐 刘磊 李名扬
于2010年7月中旬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研究了夏季加拿利海枣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规律,探讨了Pn、Tr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加拿利海枣Pn日变化为双峰型,有明显的"午睡"特征,为非气孔限制因素所致;Tr日变化则为单峰型。加拿利海枣具有较高的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分别约为34.30和1526.96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AQY)约为0.034,为典型的阳生植物。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策系数分析显示:主要环境因子对Pn日变化直接作用大小为空气CO2浓度(Ca)>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相对湿度(RH),其中起主要决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溟鋆 杜钦 王咏薇 高阳华 胡凝 何泽能
基于重庆市沙坪坝(城区)和北碚(郊区)站点1959~2018年夏季(6~8月)的气象观测数据,探究重庆市城区60年高温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城郊差异和暖夜日数的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温度-湿度指数(THI)以探究湿度因子对人体不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重庆市城区高温热浪20世纪60~80年代呈减少趋势,90年代开始呈增加趋势,21世纪之后大幅增加。于2006年夏季到达顶峰,热浪天数达23 d。从城郊两站的差值分析,1997年以后,城市化过程导致城郊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增大,表明城市在夜间的增温效应明显。相对湿度的差值增大,城市区域湿度明显降低。(2)暖夜的发生率明显大于日间高温热浪,稳定存在,最高暖夜日数发生在2013年,达33 d。在2000~2009年日间、夜间高温同时存在的天数所占比例达到了35.73%,在2010~2018年增加到55.89%。城市化过程对重庆市城区的夜间高温产生一定影响。(3)近年来重庆地区高温高湿的日数逐渐增多。湿度对人体舒适程度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THI> 24的所有数据中,相对湿度大于70%的天数所占的比例达到22.51%;夜间的不舒适受湿度因子的影响很大,相对湿度大于70%以上的日数日数占比为64.12%,延续了日间高温的危害。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冯惠玲
信息化进程对于人类记忆是双刃剑,信息技术在强化社会生活记录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社会失忆现象,数字记忆成为新一代文化记忆。本文在简要爬梳数字记忆由来和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数字记忆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价值,归纳出多资源互补、多媒体连通、迭代式生长、开放式构建等特点,从目标定位、文化阐释、资源整合、编排展示、技术支撑五个方面提出构建数字记忆项目的架构和要领。本文还分析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记忆机构在数字记忆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原因,倡导图档博机构在数字记忆构建中拓展职能,增加活力。参考文献3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豪然 李跃清
利用川渝地区1961~2006年145个台站夏季的逐日降水和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高温和严重干燥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夏季高温日数与严重干燥事件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除重庆东南部以外,基本呈自西向东阶梯状递增趋势,高值中心集中在重庆中部、西南部以及四川省东南部;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川渝地区大部夏季高温日数与严重干燥事件的发生频次以增长趋势为主,呈减少趋势的若干站点分布较零散,且减少趋势不显著;除小片区域以外,川渝地区大部夏季高温日数和严重干燥事件发生频次经历了"1960s→增1970s→减1980s→增1990 s→增2000~2006"的年代际变化过程;21世纪以来,在...
关键词:
川渝地区 夏季 高温日数 严重干燥事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琪 苏欢 史雨涵 王连喜 吴东丽
利用我国江浙沪地区26个气象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选择导致死亡率突然增加而确定的高温热浪指标,研究了江浙沪地区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是高温热浪天气的高发区,高温热浪天气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江浙沪地区平均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极为相似: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呈现减少(弱)趋势,80年代后期呈现增多(强)趋势。总体上看,江浙沪地区受高温热浪袭击时间越来越长,频率越来越高。近50a江浙沪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天气呈南转的趋势。高温热浪天气受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共同影响而逐渐加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伟伟 姜娓娓 蒋增杰 张凯 万东杰 石亚洲 王玮欣 张义涛
为解析夏季高温期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摄食和代谢生理以及能量/碳分配策略的差异,于2022年8月,以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在山东荣成桑沟湾采用现场流水法测定滤水率、吸收效率、耗氧率、排氨率等摄食和代谢相关生理参数,并基于能量收支方程估算能量分配与碳分配情况。结果显示,三倍体长牡蛎的滤水率、同化效率均高于二倍体长牡蛎,但无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排氨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三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显著低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但排氨率显著高于二倍体长牡蛎(P<0.01);能量收支与碳收支的结果显示,三倍体长牡蛎的摄食能/碳、同化能/碳均高于二倍体长牡蛎,但无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的呼吸能/碳、排泄能/碳、生长余力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三倍体长牡蛎的呼吸能/碳显著低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但排泄能/碳、生长余力显著高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的氧氮比波动范围分别为7.91~14.11和59.81~94.19,因此,三倍体长牡蛎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蛋白质,二倍体长牡蛎的主要供能物质为糖类和脂肪。研究结果为揭示夏季高温期长牡蛎倍性效应关联的能量分配方式差异提供了数据支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阎光才
现代学术制度(研究体制)的历史应追溯到早期的学会组织,它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于大学之外形成了职业与近似职业性的研究团体,发掘了科学,并探索出来一系列的研究资助、评审、成果发表和入职资格标准等规范,为后期国家乃至大学内部的研究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所罗门宫殿 学术制度 学会 大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超 程登发 刘怀 张云慧 孙京瑞
【目的】明确马铃薯甲虫至今未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定殖是否与温度有关,以及温度在其扩散中的作用,为中国马铃薯甲虫的持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马铃薯甲虫4龄幼虫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不同时间后观察羽化情况,得出马铃薯甲虫羽化耐受的临界高温,同时结合新疆历史气候资料,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夏季平均最高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马铃薯甲虫4龄幼虫羽化率逐渐下降,发育历期逐渐延长;当温度达到39℃时,羽化率趋近于0,马铃薯甲虫羽化过程中耐受的临界高温为39℃,同时,该温度下耐受的临界时间为72 h。【结论】吐鲁番地区夏季持续一个月以上的39℃以上高温,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灵 郭广芬 熊开国 秦鹏程 吴瑶
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遭遇了罕见的持续性高温事件,给流域各省生活、生产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科学解析该次高温过程成因对于提升高温过程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长江流域699个站点逐日温度资料,研究了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高温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 2022年长江流域的夏季高温过程为1961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久、综合强度指数排名第一的高温事件。(2)长江流域上空对流层中高层受相当正压结构的异常反气旋环流控制,是此次高温过程发生的局地环流成因。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向运动,且在长江流域上空重叠,是导致2022年高温发生的大尺度环流成因。在高压控制下,长江流域上空的下沉运动及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均明显偏强,下沉增温和辐射增温共同导致高温极端性强。(3)欧洲西部经贝加尔湖向东频散的Rossby波能量,使得欧亚地区中高纬自西向东维持两脊一槽波列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表现出稳定的三波型,整个副热带地区为能量辐合区,助力副高维持偏强,同时有助于长江流域上空反气旋的持续,是异常环流长时间维持的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庆九 尤琦
利用1979~2013年逐日最高温度观测资料,通过Butterworth带通滤波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江南夏季极端高温季节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7月中旬至8月中旬,江南地区(110°E~125°E,22.5°N~30°N)为高温日数高值区,高温日数存在季节内振荡信号。功率谱结果表明该地区日最高温度呈现出10~25 d的季节内振荡周期;在以10~15 d和20~25 d周期为主的低频变化典型年份(1989和1993年)中,影响系统与副热带高压并无直接联系,对流层中高层45°N存在2~3波的纬向波列,该波列的移动与传播可能与温度的低频变化有关。
关键词:
极端高温 季节内变化 纬向波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