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81)
2023(12523)
2022(10509)
2021(9744)
2020(8103)
2019(18602)
2018(18588)
2017(35842)
2016(19787)
2015(22227)
2014(22492)
2013(21983)
2012(19846)
2011(17818)
2010(17664)
2009(15836)
2008(15291)
2007(13195)
2006(11657)
2005(10103)
作者
(58576)
(48519)
(48096)
(45863)
(30545)
(23283)
(21674)
(19194)
(18287)
(17003)
(16555)
(16226)
(15410)
(15142)
(14926)
(14757)
(14644)
(14327)
(13845)
(13619)
(12284)
(11743)
(11707)
(10951)
(10906)
(10761)
(10683)
(10617)
(9691)
(9592)
学科
(77591)
经济(77510)
管理(52996)
(51023)
(41245)
企业(41245)
方法(34261)
数学(28641)
数学方法(28328)
(22902)
中国(20781)
地方(18942)
(18838)
业经(18699)
(17043)
农业(15767)
理论(13608)
(13099)
贸易(13089)
(12749)
(12664)
环境(12625)
(12497)
技术(11776)
(10890)
财务(10823)
财务管理(10807)
(10668)
(10642)
教育(10272)
机构
学院(277961)
大学(277552)
管理(109983)
(102680)
经济(100276)
理学(95341)
研究(94292)
理学院(94240)
管理学(92482)
管理学院(92011)
中国(67432)
科学(63239)
(60103)
(48644)
(47861)
(45253)
业大(44960)
研究所(44214)
中心(41687)
(39462)
(39162)
师范(38785)
北京(38196)
农业(38034)
财经(36856)
(34504)
(33440)
(33339)
师范大学(31481)
技术(29777)
基金
项目(197655)
科学(154062)
研究(141983)
基金(141707)
(125050)
国家(123996)
科学基金(105575)
社会(87141)
社会科(82377)
社会科学(82356)
(77985)
基金项目(76786)
自然(70513)
自然科(68759)
自然科学(68741)
自然科学基金(67468)
(65888)
教育(63644)
编号(58170)
资助(57674)
成果(46103)
重点(44324)
(42896)
(41770)
(40333)
课题(39978)
科研(37661)
创新(37631)
计划(36631)
大学(35832)
期刊
(112862)
经济(112862)
研究(77531)
中国(49474)
学报(48353)
(44931)
科学(44571)
管理(38338)
大学(35598)
学学(33540)
(31901)
农业(31490)
教育(30472)
技术(22547)
业经(19811)
(19679)
金融(19679)
经济研究(16991)
财经(16668)
(16639)
图书(15569)
问题(15353)
资源(14647)
科技(14555)
(14110)
(13534)
理论(13379)
现代(12704)
业大(12678)
实践(12495)
共检索到393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进军  高承兵  
石羊河下游是西北荒漠区生态恶化最明显、植被退化最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治理过程最艰难的地区,同时也是当下国内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分析了导致石羊河下游生态恶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得出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频度过高是该地区荒漠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通过不同角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在多年从事荒漠化治理与荒漠植被恢复重建实践研究和数据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石羊河下游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和植被修复重建方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金荣  谢晓蓉  孙吉雄  杜建雄  
河西走廊地区非常干旱,并且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多倍,土壤含沙量高,灌水后渗漏严重,保水性差,致使草坪种植用水量增大,成本高,且种植的草坪质量不佳。在该区的干旱荒漠区沙地使用沙地底层衬膜、喷灌等节水技术,进行草坪种植试验,并与传统的大水漫灌进行田间试验比较。结果表明:沙地底层衬膜节水种植草坪的技术,可以明显节约用水(只需传统漫灌的1/3),在此基础上加上喷灌系统,需水量只需传统漫灌的1/4。对3种方法种植的草坪质量进行了观测,观察项目包括成坪性、叶绿素含量、分蘖数、均一性、抗病性、质地等。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度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在沙地底层衬膜技术的基础上加上喷灌系统,种植的草坪质量最佳。沙...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南万璐   谢应忠   彭文栋   李志刚  
为了比较围封补播(补播)和围封(围封)两种措施对不同程度退化程度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作用,以宁夏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对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分别进行补播和围封处理,并以重度退化的放牧地为对照,研究了2种恢复措施下草地的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多功能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对于重度退化草地,补播可以显著增加草地植物的物种数、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的重要值,而围封虽然也提高了草地植物的物种数、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但降低了草地的均匀度、多样性、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对于中度退化草地,补播和围封均可以显著增加草地植物物种数、草地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提高禾本科及豆科牧草的重要值。对地上多功能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0.629),围封对重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地上多功能性影响不显著(-0.970;P > 0.05),但补播显著提高了重度退化荒漠草地地上多功能性(0.365;P < 0.05),而补播和围封同时显著提高了中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地上多功能性(分别为0.471和0.851;P < 0.05),且以围封措施对中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地上多功能性提升效果更佳。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补播较围封更利于重度退化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而围封较补播更利于中度退化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刘江  
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的退化关系到绿洲边缘荒漠化的扩张和绿洲生态安全,是荒漠化防治中的重点关注对象。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土壤水分含量逐渐降低,起防风固沙作用的人工梭梭林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已威胁到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本研究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退化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植被调查、土壤采集与化验的基础上,对梭梭群落进行退化程度的划分,探索不同退化程度的梭梭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征,以及植被退化过程与土壤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为荒漠区土壤质量监测评价、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白玉锋  陈超群  徐海量  张广朋  张沛  凌红波  
【目的】研究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下水埋深数据分析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荒漠河岸林植被为对象,于2014年9月下旬在英苏断面布设垂直河道、100 m×100 m的标准地20块,形成长2 000 m的连续样带,记录标准地内乔木、灌木的物种数、总个体数及冠幅、株高、胸径等形态因子,根据胡杨生物量模型和获取的灌木标准枝鲜质量,分别计算胡杨和灌木的地上生物量;将标准地进一步分割为4块50 m×50 m的样地,在每个样地对角线两侧随机布设6~8个1 m×1 m的样方,记录草本种类、个...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耀  盛才余  刘伦辉  李昆  
通过试验筛选出20余种适应干热生境和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的乔、灌、草植物,其中属澳大利亚区系类型的桉树类和相思类生长最好.在造林技术上采用内倾式水平带状整地与调控水系统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并在育苗、造林时间、造林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造林保存率提高到80%~90%,营建了多种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植物群落,治理区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5%增加到现在的65%,项目投产比达1∶2以上,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景瑞  王立  徐先英  闫好原  胡生新  高承兵  魏林源  
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4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种子进行处理,通过测定种子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分析了种子萌发期耐盐差异性。结果表明:1)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大,种子发芽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蒸馏水中第3天达到了发芽高峰,发芽基本结束,在NaCl溶液中第7天结束发芽。2)随NaCl溶液浓度逐渐增大,4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一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存在显著差异(P 雾冰藜>画眉草>白茎盐生草,根据发芽率、发芽势、幼苗长度等指标综合分析,最适宜萌发NaCl浓度分别为雾冰藜0~0.6%、白茎盐生草0~0.6%、沙米0~0.9%、画眉草0~0.6%。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杜锋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灌草植被退化严重的关键问题 ,进行了长期的定位研究 ,提出了灌草植被封育、改良、立体配置等快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 :主要草地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适宜封育期为 3~ 5a ,产草量可提高 5 1~ 7 5倍。大针茅适宜封育期为 5a ,产草量可提高 1 5~ 5 0倍 ;改良草地最佳组合荒山穴播为本氏针茅 +杂类草、达乌里胡枝子 +本氏针茅群落 ,产草量提高 6 1~ 6 4倍。撂荒地开沟种植为本氏针茅 +冷蒿、本氏针茅 +红豆草、本氏针茅 +达乌里胡枝子群落 ,产草量提高 4 6~ 4 8倍。荒山隔带耕翻种植为芨芨草、本氏针茅 +紫花苜蓿、本氏针茅 ...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存世  李进军  李发鸿  高万林  曾新德  王承勋  任巧兰  许明  
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白刺育苗试验研究,探讨了干旱荒漠区育苗措施对白刺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白刺播种量为30.0 g·m-2比播种量为37.5g·m-2的苗高生长提高了25.7%,地径生长提高了9.1%。(2)白刺种子经ABT浸种后,出苗数比对照(CK)提高了79.1%,出苗开始期和出苗高峰期分别比CK提前7 d和6 d。(3)当覆土厚度为1 cm时,其出苗数比覆土厚度为3 cm提高331.8%。(4)当施肥量为180 g·m-2比施肥量为120g·m-2的当年苗高生长提高41.1%,地径生长提高55.0%;当浇水次数为6次比浇水次数为4次的当年苗高生长提高47.5%...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琴  杨建英  侯健  谭锦  张明浩  
【目的】干旱荒漠区露天矿排土场易产生沙(粉)尘,造成大气污染。基于植物功能性状模型(Community Assembly by Trait Selection模型,CATS模型)模拟,得到研究区排土场优势滞尘植物及物种在恢复群落中的配比,提出植被恢复策略。【方法】于2020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新星煤矿排土场周围进行样方调查,测定物种水平和群落水平的性状值,并计算功能性状目标值,将植物滞尘功能和根体积作为模型的2个因子代入模型计算。【结果】植物种的根体积与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呈反比;群落根体积与土壤含水量呈现“U”型曲线分布;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各物种相对多度最高的是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和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相对多度的中位数分别为0.41和0.32。【结论】在研究区排土场以猪毛菜和骆驼蓬的相对多度比6∶4的比例播种,可发挥相当的滞尘效益,能够很好地解释植被修复过程中的一些机制性问题,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图2表1参4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兵  孔维华  姜琳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西北干旱荒漠生态区的脆弱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论文在充分考虑研究区生态环境背景特征(沙漠化、盐渍化、风力侵蚀、干旱等灾害严重)的基础上,引入极端气候灾害因子(指示气候变化)和大尺度景观格局指数(指示人类活动对生态景观的干扰),构建了西北干旱荒漠生态区的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对研究区2000—2013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干旱荒漠生态区的生态脆弱性总体上处于中-重度脆弱状态;其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现自东向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牛赟  张永喆  张虎  刘建海  赵国生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建立的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对土壤各层含水率、植被生物量、盖度、地下水埋深、降水量等9 a(2006—2014年)长期定位监测,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植被生长和水分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土壤平均质量含水率、植被平均生物量、平均盖度、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年均分别为2.38%、136.13 g/m2、11.01%、271.63 cm、141.56 mm;年际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质量含水率>植被平均盖度>降水量>植被平均生物量>地下水埋深,其中土壤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峰  钱育蓉  李建龙  杨齐  杨智明  
以天山北坡典型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点—线—面"的方法,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以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市和农业为主要研究点,设置横竖样带分析典型荒漠草地19 a间的动态变化,进而从自然社会因子角度探讨荒漠草地退化成因。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研究区域荒漠草地面积急剧下降,而农业及其它用地面积增加。同时,荒漠草地覆盖度也明显下降,特别是中覆盖度和高覆盖度草地植被变化较大。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角度分析草地退化原因,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类的活动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导致草地面积减少、覆盖度降低。因此,通过对天山北坡草地退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的研究,以期为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天然草地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贾艳红  赵传燕  南忠仁  
植被作为干旱区敏感的环境要素,能直观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任何植被覆盖变化都可揭示区域环境状况的演化与变迁。因此,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已成为揭示干旱区自然环境变化及其规律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干旱区黑河下游这一特殊地域及其植被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植被覆盖变化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下水、土壤水盐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关系,目的是全面分析与植被覆盖变化相关的各因素,为分析植被覆盖变化机理及进一步研究黑河下游生态环境演变服务。最后总结了目前黑河下游植被覆盖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中刚  孙华  王广兴  林辉  佘宇晨  邹琪  
基于Landsat 8-OLI影像数据,利用植被指数逐步回归分析和线性混合像元分解的方法,结合134个野外样地调查数据,将线性混合像元分解结果(植被丰度)导入影像植被指数逐步回归模型,建立康保县荒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反演混合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1)在所选16种影像植被指数中,采用单一植被指数进行荒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反演建模,与植被覆盖度拟合优度最高的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利用植被指数逐步回归分析建模,筛选出的3种最佳影像植被指数是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0.5),比值植被指数(sR_(n-R))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2)通过线性混合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