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44)
- 2023(11719)
- 2022(10516)
- 2021(9894)
- 2020(8415)
- 2019(19459)
- 2018(19363)
- 2017(37208)
- 2016(20638)
- 2015(23041)
- 2014(23209)
- 2013(22915)
- 2012(20975)
- 2011(18802)
- 2010(18604)
- 2009(16925)
- 2008(16413)
- 2007(14276)
- 2006(12278)
- 2005(10646)
- 学科
- 济(77634)
- 经济(77545)
- 管理(57497)
- 业(55320)
- 企(47267)
- 企业(47267)
- 方法(40049)
- 数学(34597)
- 数学方法(34010)
- 学(21621)
- 财(19602)
- 农(19372)
- 中国(18386)
- 业经(16794)
- 地方(15233)
- 理论(14516)
- 技术(13521)
- 和(13373)
- 务(13244)
- 制(13239)
- 财务(13171)
- 财务管理(13142)
- 农业(13047)
- 企业财务(12501)
- 贸(12298)
- 贸易(12293)
- 环境(12158)
- 易(11911)
- 划(11147)
- 银(10913)
- 机构
- 大学(293206)
- 学院(290913)
- 管理(115037)
- 济(105432)
- 经济(102871)
- 理学(100501)
- 理学院(99331)
- 研究(98687)
- 管理学(97159)
- 管理学院(96672)
- 中国(69939)
- 科学(67882)
- 京(63280)
- 农(55029)
- 所(51769)
- 业大(50444)
- 研究所(47963)
- 财(47904)
- 中心(43874)
- 农业(43637)
- 江(41721)
- 北京(39727)
- 财经(39150)
- 范(38241)
- 师范(37779)
- 院(36250)
- 经(35563)
- 州(34074)
- 技术(32874)
- 省(30987)
- 基金
- 项目(209385)
- 科学(162419)
- 基金(150308)
- 研究(145533)
- 家(134253)
- 国家(133205)
- 科学基金(112648)
- 社会(87981)
- 省(83380)
- 社会科(83263)
- 社会科学(83239)
- 基金项目(80327)
- 自然(77650)
- 自然科(75867)
- 自然科学(75841)
- 自然科学基金(74420)
- 划(70993)
- 教育(67022)
- 资助(63259)
- 编号(58094)
- 重点(47462)
- 成果(46642)
- 部(44884)
- 发(43584)
- 创(43248)
- 计划(41496)
- 科研(41224)
- 课题(40870)
- 创新(40399)
- 大学(37961)
- 期刊
- 济(109321)
- 经济(109321)
- 研究(80022)
- 学报(56430)
- 中国(52214)
- 科学(48894)
- 农(48616)
- 大学(40969)
- 管理(40606)
- 学学(38804)
- 财(35603)
- 农业(34256)
- 教育(32408)
- 技术(25220)
- 融(20048)
- 金融(20048)
- 财经(18138)
- 业(18015)
- 业经(17879)
- 经济研究(17015)
- 科技(16315)
- 图书(15821)
- 业大(15469)
- 经(15319)
- 版(14931)
- 林业(14387)
- 技术经济(14303)
- 问题(14053)
- 理论(13983)
- 统计(13930)
共检索到408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金发会 李世清 卢红玲 李生秀
【目的】目前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生物方法较多,但基于土壤氮素形态的复杂性、土壤和微生物的高度变异以及生态条件的差异,不同土壤及不同测定方法结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对石灰性土壤采用哪些生物培养方法较好,目前仍无明确结论。【方法】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25个农田耕层石灰性土壤为供试土样,以淋洗和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小麦和玉米两季盆栽试验作物吸氮量为参比,对可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淹水培养法、通气培养2周法、通气培养4周法、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法、间歇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短期淋洗通气培养法、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等8种生物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干湿交替通气培养法和通气培养4周法,是我们对通气...
关键词:
土壤供氮指标 生物培养方法 可矿化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翠玉 王永和 费乙晖 李敬峰 史瑞和
以黄泛冲积母质发育的黄潮土(淤土和沙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与盆栽试验,着重研究了有机肥料对石灰性土壤供磷的影响。供试的有机肥料有猪粪、紫云英和稻草(均为等量风干样品),其养分含量依次为氮(N%)2.57,2.87,0.52;磷(P%)1.74,0.474,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秀英
选取山西省晋中盆地、吕梁山区、运城盆地、晋北、晋西北的138个石灰性土壤样品,以常规Olsen方法、中性乙酸铵法、常规DTPA法的测试值为参比项,对Mehlich 3法(M3)用于评价山西省石灰性土壤养分P、K、Fe、Cu、Zn、Mn状况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3方法与常规Olsen法和中性乙酸铵法测定土壤有效P、K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25和0.984;与常规DTPA法测定土壤有效Fe、Cu、Zn、M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2、0.832、0.954和0.320,达到极显著水平(P0.84...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永和 曹翠玉 史瑞和 蒋仁成 厉志华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料(马粪)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供磷水平.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组成以 Ca-P 为主,其中 Ca_2-P 是土壤有效磷库的主体;Ca_8-P 对土壤有效磷库起重要调节作用,AI-P 在供磷上也有一定意义.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速效磷,尤其是 Ca_2-P 和 Ca_(?)-P 的含量,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体磷(Biomass-P)和磷酸酶的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卢红玲 李世清 金发会 邵明安
【目的】淹水培养法提取态可溶性有机氮在评价土壤供氮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研究黄土高原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的10种农田土样起始可溶性有机氮(SON)、矿质氮(Nmin)及间歇浸提长期淹水培养期间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累积量、易矿化和难矿化氮素矿化势(分别ND和NR表示)及其与作物吸氮量的关系,分析SON在评价土壤供氮能力中的作用与效果。【结果】供试土样起始SON平均为23.9mg·kg-1,是起始可溶性总氮的28.8%、全氮的2.4%。淹水培养提取态可溶性氮(TSN)中,SON所占比例更高,几乎与铵态氮相当。经过217d淹水培养,浸提出的SON平均为118.1mg·kg-1,占TSN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坤 李世清 李生秀
【目的】评价原状土通气培养法在反映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效果。【方法】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11个农田耕层土壤为供试土样,以包括和不包括土壤起始NO3--N原状土盆栽黑麦草累积吸氮量为参比,进行室内原状土通气培养法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结果】以包括土壤起始NO3--N盆栽试验植物吸氮量为参比,通气培养前CaCl2所淋洗起始NO3--N和起始矿质氮与5期黑麦草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6和0.862,达1%显著水平;与此相反,通气培养30周所矿化氮素、土壤起始矿质氮+通气培养30周矿化氮素、氮素矿化势(N0)及N0+起始矿质氮与5期黑麦草地上部氮素累积量间无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付会芳 李生秀
以有机质,全氮,C/N差异较大的20种田土和10种盆土,进行了长达262d的通气培养和121d淹水培养矿化试验。测定了土壤矿化氮的动态变化,建立了土壤氮素矿化累积曲线;根据矿化速率和容量,把整个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把盆土氮素矿化分为3个类型,田土分为4个类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小蓉 周然 李贵桐 林启美
土壤微生物量磷变异很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的方法(25℃,培养90 d),研究有效磷含量比较低的石灰性土壤,加入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秸秆四种不同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磷及其碳磷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素充足的条件下,土壤和秸秆磷素状况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影响比较小,但显著地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磷,随碳源物质磷素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微生物量碳磷比降低。在土壤有效磷含量比较低的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磷素营养主要受制于秸秆含磷量及其分解进程,反之,土壤微生物磷素营养受秸秆的影响则比较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鲍俊丹 吴雄平 张妹婷 梁东丽
【目的】探讨石灰性土壤中亚硝态氮的累积机理和条件,为氮素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氮肥种类、氮肥用量、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对土壤亚硝态氮产生和累积的影响。【结果】在培养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WHC)的60%,温度为25℃),硝态氮肥处理的土壤中几乎未检测到亚硝态氮;3种铵态氮肥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亚硝态氮累积,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依次为硫酸铵>尿素>硝酸铵;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化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培养温度为45℃时,土壤亚硝态氮含量最小;培养温度为2...
关键词:
亚硝态氮 石灰性土壤 氮肥 土壤温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胜利 余存祖 戴鸣钧
本研究发现,有机肥猪粪、牛粪和腐熟玉米秸秆具有一定的提供锌、锰能力;石灰性土壤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锌、锰的有效性;有机肥对土壤中锌、锰具有一定的活化能力;锌肥与有机肥配施可降低土壤对锌肥的固定能力,提高锌肥的利用率
关键词:
有机肥,锌锰,有效性,活化,固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于海云 魏江生 王志军
文章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8种林型土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腐殖质层、淀积层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的均为泥炭藓-真藓-兴安落叶松林,最低的分别是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范围在1.862~14.090g/kg。腐殖质层与淀积层土壤全氮差异显著。土壤的碱解氮在腐殖质层和淀积层的分布趋势与全氮的分布趋势相似,含量范围在163.667~1056.064mg/kg,两层之间碱解氮的差异也很显著。土壤的碱解氮占全氮的比例较高,范围在6.284%~10.748%。除泥炭藓-真藓-兴安落叶松林和塔头-兴安落叶松林的碱解氮与全氮的相关系数较小外,其他林型则较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金来 周春霖 洪立洲 曹翠玉 朱小平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和加秸秆对石灰性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指出,淹水促进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特别是外加磷向Fe-P和O-P转化,而拟旱则使土壤维持较高的Ca2-P和Ca8—P;淹水—回旱的土壤以Ca2—P和Ca8—P较高,但拟导—淹水的则以Fe—P和O—P较高;淹水后回旱比淹水更能使土壤拥有较多的Ca2—P和Ca8—P,而拟旱后淹水比拟旱有较高的Al—P、Fe—P和O—P.
关键词:
淹水 磷素 形态转化 石灰性土壤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向师庆 聂立水 张凤荣
利用剖面形态、微形态、理化分析、粘粘x衍射分析等结果,对北京中山地区土壤的发生过程和分类问题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尘暴降尘物质对土壤发生过程的滞缓作用。若土壤分类上采用pH(KCI),北京中山地区非石灰性土壤应属于暗棕壤。在土壤分类特征上,为在山地普遍应用中避免估算和推测造成混乱,建议采用反映该地区水分和温度状况的植被。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萍 王兵 戴伟 王丹 邓宗付 赵超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天然次生林及其更新后的杉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林型下土壤肥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Km值外,其他各项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评价意义;天然次生林的更新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各林型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杉木林>马褂木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小平 曹翠玉 史瑞和
研究了徐淮地区石灰性土壤中磷肥(过磷酸钙)不同用量(0,1125,2250,3375kg/hm2)对土壤供磷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肥料残留磷的形态主要为磷酸二钙、磷酸八钙,前者对作物有效性大于后者;施用磷肥有明显的残效,磷肥的增产效果受到磷肥残效的影响;而Olsen-P,Colwell-P,Resin-P,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中残效磷的状况。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磷肥 残效 有效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