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43)
- 2023(2295)
- 2022(1902)
- 2021(1552)
- 2020(1150)
- 2019(2562)
- 2018(2661)
- 2017(4691)
- 2016(3026)
- 2015(3295)
- 2014(3536)
- 2013(3741)
- 2012(3690)
- 2011(3578)
- 2010(3477)
- 2009(2448)
- 2008(2313)
- 2007(1998)
- 2006(1745)
- 2005(1602)
- 学科
- 济(10280)
- 经济(10277)
- 管理(8991)
- 环境(8884)
- 学(7597)
- 业(4922)
- 方法(4130)
- 数学(3832)
- 生态(3814)
- 壤(3809)
- 土壤(3796)
- 资源(3796)
- 数学方法(3769)
- 划(3749)
- 企(3535)
- 企业(3535)
- 规划(3352)
- 环境规划(3308)
- 和(2967)
- 经济学(2676)
- 农(2639)
- 中国(2345)
- 森(2156)
- 森林(2156)
- 林(2123)
- 地方(2017)
- 财(2006)
- 环境经济(2000)
- 发(1895)
- 农业(1838)
- 机构
- 学院(45531)
- 大学(44927)
- 研究(21622)
- 科学(17908)
- 农(16460)
- 中国(15068)
- 济(14158)
- 经济(13866)
- 所(13464)
- 农业(13216)
- 研究所(12828)
- 管理(12618)
- 业大(12597)
- 京(10917)
- 理学(10711)
- 理学院(10467)
- 管理学(10018)
- 管理学院(9948)
- 室(9248)
- 实验(8914)
- 省(8821)
- 中心(8743)
- 农业大学(8598)
- 实验室(8579)
- 科学院(8434)
- 院(8193)
- 重点(8099)
- 资源(7786)
- 环境(7718)
- 业(7346)
共检索到64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姜培坤 徐秋芳 周国模 吴家森 钱新标
在中亚热带石灰岩荒山上进行32年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营造不同树种均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其中南酸枣林下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4.62%、55.56%、79.20%和109.76%,而梧桐土壤有效磷及有机质增幅最大,分别为292.73%和75.40%;造林明显改善了土壤有机碳库的状况,种植南酸枣、梧桐和无患子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刺槐与柏木林下土壤,虽总有机碳与对照无显著差别,但2种活性碳则显著高于对照土壤(P<0.05)。长期营造林木使土壤pH值降低(从8.01降致平均7.3)。比较不同树种发现,南...
关键词:
石灰岩 荒山 造林 土壤养分 土壤活性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赞韶 曹雅宁 奥小平 沈佐 何力春
该文利用4年的实地观测资料,进行了石灰岩区宜林荒山春季土壤含水率预测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按隔候、隔旬两个预期间隔期,建立了阳坡、半阳坡、阴坡3个坡向,5、20cm两个土层的预测模型,平均精度94.8%。为了解决预测间隔期内产生降水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提出了用更正系数和降水量计算更正值的方法,对预测值进行更正.
关键词:
石灰岩,宜林荒山,土壤含水率,回归预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锡辉 秦新生 梁同军 林森
对石灰岩特有植物圆叶乌桕与同属的乌桕、山乌桕叶片及其生长地土壤化学元素进行测定,比较三者化学成分特征,分析了圆叶乌桕在广东石灰岩地区的环境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圆叶乌桕生长地的有机质、全N及全P含量均高于乌桕、山乌桕生长地,N素和P素有效率较低,速效N仅占全N含量的6.88%,速效P仅占全P的4.77%,全K含量偏低,但圆叶乌桕生长地速效K含量(151.8 mg.kg-1)达到土壤速效K含量对应的适量K(125~155 mg.kg-1)水平等级,属适量K型土壤,交换性Ca及交换性Mg含量均高于乌桕、山乌桕生长地,微量元素含量排序为Mn>Pb>Cr>Zn>Ni>Fe>Cd>Cu,全Pb、全Zn及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世翔 张雪辰 王蒙 葛玺祖 王旭东
【目的】探讨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组成的变化,为了解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变化和长武地区土壤碳库的演变提供参考。【方法】以位于黄土高原南部沟壑区陕西长武地区塬面上的农田和不同树龄(≤5年、>5年~≤15年、>15年)的果园为研究对象,对其0~2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剖面分布、储量等进行分析。【结果】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在树龄>15年果园中分别下降了22.55%和25.7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15年果园土壤紧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与农田相比下降了25.08%(P<0.05)。土壤总有机碳、稳结合态有机碳及紧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在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宁晓波 项文化 方晰 闫文德
对贵州花溪区石灰岩、石灰土及定居植物中化学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的pH值为9.38,全P和全K含量低,全Ca和全Mg含量较高,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Pb>Ni>Mn>Co>Cu>Zn>Cd;石灰土的pH值为7.53~7.98,有林地的有机质、全N及全P含量高于无林地,N素和P素有效率很低,速效N仅占全N含量的0.47%~1.18%,速效P仅占全P的0.8%~1.5%,全K含量亦不高,但有林地速效K含量(251.81mg·kg-1)超过土壤速效K含量对应的富K(>155mg·kg-1)水平等级,属富K型土壤,无林地全Ca及全Mg含量高于有林地,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Mn>Pb>Z...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亮 沈健林 邹冬生 刘杰云 王聪 李宝珍 李勇 吴金水
以湖南省长沙典型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不施氮(CK)、常规氮肥减半(50%N)、常规全量氮肥(100%N)、猪粪替代50%氮肥(50%N+PM)四个氮肥处理,研究猪粪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双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2012年结果表明,在早稻整个生长期和晚稻孕穗期以前,50%N+PM与100%N处理相比,其对土壤NH4+-N含量无明显影响,而在晚稻完熟期,50%N+PM处理土壤NH4+-N含量增加了65%。50%N+PM处理在早稻移栽期、晚稻孕穗期、早稻晚稻乳熟期和完熟期较100%N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增幅在50%-102%之间。在整个...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彩芳 李正才 周君刚 吴亚丛 赵志霞 孙娇娇
以我国北亚热带地区退化灌木林改造11 a后形成的木荷-青冈栎混交林和杜英纯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保留的退化灌木林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树种组成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荷-青冈栎混交林和杜英纯林0 5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比退化灌木林分别增加了52.33%96.13%和77.93%119.85%,土壤易氧化碳增加了57.89%100.90%和21.44%46.85%,土壤轻组有机质增加了74.50%93.75%和27.24%96.09%,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变化不明显。不同树种组成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大小顺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为退化灌木林>木荷-青...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叶岳 周运超
对贵州中部喀斯特石灰岩地区3种植被(草本,灌丛,乔木)下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选用类群数、个体数、密度以及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指标来反映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黔中喀斯特石灰岩地区生态系统中,优势类群为寡毛纲和蚁科2类,稀有类群为腹足纲、蜈蚣目、伪蝎目、等足目、综合纲、双尾目、弹尾目、等翅目、蟋蟀总科、革翅目、半翅目、双翅目(幼虫)和蝉科(幼虫)共13类;优势类群代表了适应大环境条件的土壤动物的主体,是喀斯特石灰岩地区的代表性类群;不同植被类型和生境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蚂蚁在喀斯特石灰岩地区灌丛分布最广,蚂蚁群落对灌丛植被恢复起到关键性作用;蚁科在黔中喀斯特石...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涛 刘艺杉 孙崇玉 郑爱辉
为了阐明皖北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真空慢速湿润法测定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分析了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色狗尾草(Setariag lauca)+牡荆(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lia)草灌丛0.5~0.25mm粒径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且具有较小的土壤容重和较高的孔隙度。说明石灰岩山地草灌丛植被的恢复有利于促进中小粒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乐宁 苏以荣 何寻阳 李扬 黎蕾 王嫒华 吴金水
【目的】研究钙对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方法】采取野外取样分析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采集两种喀斯特典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一种对照土壤(红壤)共54个样品,检测了土壤中钙的形态与含量及有机碳含量等理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3种土壤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设置不添加外源物质(CK)、添加碳酸钙粉末(T2)和同时添加14C标记的稻草与碳酸钙粉末(T3)3个处理,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对培养过程中土壤CO2释放量和4种形态钙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及分析。【结果】土壤中4种形态的钙以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与有机碳关系更为密切。添加碳酸钙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有机结合态钙含量的增量均...
关键词:
喀斯特土壤 钙的形态 有机碳 矿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劲松 焦晓燕 王立革 董二伟
日光温室的施肥管理和生态条件会影响土壤P素循环和利用,明确山西石灰性土壤P素变化对提高温室P肥利用效率和降低对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山西中南部栽培年限为0~15年的温室土壤分析表明:随栽培年限增加,土壤全P、无机P、Olsen-P及无机P组分的Ca2-P,Ca8-P,Ca10-P,Al-P,Fe-P含量均明显增加,但Olsen-P含量的增加幅度低于全P和无机P含量的增加;Ca10-P含量的增加幅度低于其他无机P组分Ca2-P,Ca8-P,Al-P,Fe-P含量的增加,其中,Ca8-P含量增加最为明显。栽培年限对无机P占全P的比例没有影响;粮田Ca2-P,Ca8-P,Ca10-P,Fe-P...
关键词:
土壤磷含量 无机磷分级 温室 栽培年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瑞瑞 高小丽 崔雯雯 杨秋歌 马淑蓉 高金锋 王鹏科 冯佰利
芸豆是一种经济价值颇高的杂粮作物,忌连作,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适宜芸豆种植的土地也不断减少,芸豆连作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研究芸豆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势在必行。本试验以小黑芸豆为供试材料,以轮作为对照,研究芸豆连作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连作抑制了0~20 cm耕层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的活性,降低了土壤有机质、氮、磷含量和有效性,并降低了土壤pH值,且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连作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主要在开花期,对其他酶活性的影响在开花至结荚期。由于连作导致芸豆籽粒产量较轮作降低了2...
关键词:
芸豆 连作 土壤酶 土壤养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戴凌 黄志宏 文丽
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2种林龄的3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有机质、全N、全P、水解N、有效P等土壤化学性质,同时测定了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等3种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在不同林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樟树林>马尾松林;在不同林龄阶段,全N、水解N、有效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从中龄林(24 a生)到成熟林(45 a生),除有机质外,其他指标含量均有下降的趋势;3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林型(或林龄)间的表征特性与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类似。土壤酶活...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岩 张令珍 徐美丽 于一
为探讨不同外源碳添加对森林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碳库系统的影响规律,在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展开了外源碳添加的野外控制试验.试验设计为5种处理,按照250 g·m-2的当量,分别向油松林表层土壤中添加了生物炭、玉米秸秆、辽东栎叶、油松叶和木屑等有机物,以未添加的样方作为对照.研究表明:外源碳的输入,显著提高了碳库各组分的含量和微生物呼吸值(P辽东栎阔叶>空白>木屑>生物炭>秸秆;微生物熵变化趋势与代谢熵值变化趋势相反.碳库活度、微生物代谢特性和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纤维素酶和代谢熵成负相关关系,与微生物熵
关键词:
森林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活性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怀成 张华玲 王兆军 姜腾龙
采取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应用生物量经验模型法研究济南市侧柏林区生态系统区域尺度上碳储量、碳密度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植被层平均含碳率为0.489,其中,乔木层含碳率为0.496,灌木层含碳率为0.554,枯落物层含碳率为0.461;侧柏林植被生物量为41.9t/hm2,碳密度为20.5t/hm2,仅为全国柏木林平均水平的63%,明显偏低;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层>枯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全市侧柏林碳储量为9.86万t。
关键词:
侧柏林 碳储量 济南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